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它只是

七夕它只是

發布時間: 2023-01-20 19:35:10

七夕不只是「情人節」也是「勞動節」嗎

從牛郎織女的故事開始演化,慢慢的七夕就有了「乞巧」的意思,女孩子祈禱自己心靈手巧,手藝進步。

晚唐詩人羅隱有一首《七夕》,意思格外有趣: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唯恐曙光催。時人休用金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

㈡ 什麼是七夕節的習俗

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就稱為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的一方就要把事先准備好的禮物獎勵給得巧者。

㈢ 七夕的意義是什麼

七夕的意義: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回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

㈣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祈福、拜織女等 農歷七月初七

說到情人節大家都不陌生,其實這個情人節是西方傳來的節日。對於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也就是七夕節,大家應該也有所了解。接下來我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看看七夕節是哪一天?起源是什麼?有什麼風俗呢?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祈福、拜織女等等

七夕節別稱是七巧節、乞巧節、女兒節,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在七夕節這個節日中大家會進行祈福、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扎巧姑等等活動。七夕節以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夫婦之間忠貞不渝、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它在2006年5月20日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起源

七夕節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和明代的《物源》中出現過,但是那時的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並沒有任何關系,它只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的。到了漢代,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成為婦女們的節日。

風俗

七夕節的一些風俗可能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聽說過了,包括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起源於漢代;為牛慶生,兒童會在這一天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曬衣曬書;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的兒童玩物,也就是小泥偶等等。

專家評價

七夕節現在是中國的情人節,情侶親密交流、坦誠相待、進行浪漫約會,在這個節日里也會提倡男女相親。但是民俗專家有不同的看法,西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的教授表示,七夕節是單身女性的節日。在中國古代,只有在七夕節的時候,單身女子才可以身穿盛裝出去和姐妹們聚會、遊玩。

㈤ 七夕是情人節嗎,屬於什麼情人節,有什麼說法嗎

七夕不是情人節,更不是中國的情人節改革開放的頭幾年,西夷的一個節日,隨著一陣海風吹遍了我國的街頭巷尾,也吹進了年輕人的心裡。小情人們在2月14日這一天,互相贈送鮮花、巧克力等禮物,以表達愛意,歌頌愛情;緬懷一位叫Valentine的修士,這一天就是Valentine'sday,中文叫做「情人節」。又過了幾年,另外一個情人節悄悄走到人們中間,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這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傳統節日,冷到人們甚至都不知道那是怎麼延續至今的。我們知道,每一個節日都有特定的風俗:比如西方人的聖誕節親友團聚,裝飾聖誕樹、扮聖誕老人。中國人春節也要親友團聚,放炮仗、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那麼七夕吃什麼?不知道~~七夕有什麼傳統活動?還是不知道~~根據我從網上搜索,七夕有零星的廟會,但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參加過。這些零星的廟會,既不排斥情人,也和情人沒有多大關系。如果說七夕是一個傳統節日,那麼使它延續至今的,應該是牛郎織女的傳說。每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傳說或典故,西洋的情人節也不例外。傳說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有個國王,他為了保證兵源,竟然禁止國民結婚。西方的婚禮是由修士主持的,就在羅馬的國都里,有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不顧國王的禁令,偷偷的為一對對小情侶舉行結婚典禮。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在羅馬迅速傳開,不幸的是,也傳到了國王的耳朵里。國王把修士打入天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遇害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一千多年過去了,那位國王早已下了地獄,「人們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人們將永遠緬懷那位敢於對抗強權的修士,他的名字叫Valentine(瓦淪丁),2月14日是Valentine'sDay,這一天漸漸成為今日的情人節。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情人節」的故事,我們的瓦淪丁在哪裡?翻開我們的史書,誰是中國的瓦淪丁?有誰曾經為了愛情,對抗強權,甚至不惜性命?我想還是有的,只是人們並沒有象羅馬人那樣同情他,而是把他忘了。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瓦淪丁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以我們的傳統思想,誰去贊頌他?誰為他樹碑立傳?得到他幫助的人們,還不是紛紛向國王下跪磕頭?他更可能被人們當作叛逆,一個人寂寞的死去,任憑墳上長滿雜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誰會記得他?我們只會記得那位英明神武的國王,叱吒風雲萬人敬仰世代稱頌。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情人節。南朝梁文人沈約(公元441-513年)曾作過《織女贈牽牛》詩。同樣是一千多年的時間,哪一朝哪一代把七夕當作情人節了?中國人哪一朝哪一代把追求愛情,追求個人幸福當作天經地義的事了?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七夕節沒有情人之間互贈禮物的習俗,沒有表達愛情的傳統,即使那些零星的廟會,也是和西方情人節的習俗大相徑庭,那廟會也不是婚友聯誼會,可以說和情人沒多大關系。七夕就是七夕,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但無情人節之實。Valentine'sDay為什麼不叫「瓦淪丁之日」,而翻譯成「情人節」?很簡單,因為那就是情人過的節~既然七夕自古不是情人節,也沒有情人把它當作自己的節日,那麼為什麼近幾年要把西方情人節的習俗生搬硬套到七夕節上呢?我不知道是什麼人把七夕改造成了所謂的情人節,也不想無端猜測人家都是別有用心。羅馬出了一位流芳百世的修士,而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文明古國,卻沒有醞釀出一個中國自己的情人節。西方情人節承載了歌頌愛情,不畏強權追求幸福的精神。反映了羅馬民間堅定的、正義的道德觀,一千多年過去了,偉大國王的生日沒有人記得,瓦淪丁修士的故事卻世代傳頌,成為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人們的節日。為什麼中國沒有?我們是否該想一想,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傳統尊重過愛情了嗎?真的追求過幸福嗎?中國的瓦淪丁,他真的存在嗎?他可能做過什麼呢?他的下場又怎麼樣?得到他幫助的人,感激過他嗎?他真的一片紙,一塊墳都沒留下嗎?我們除了東施效顰,把本來不是情人節的七夕改造成瓦淪丁節,還會干什麼?附:七夕的傳說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苦命的放牛郎叫靈兒,有一天受「灰牛大仙」教唆,跑到茶豆架底下去偷窺仙女洗澡。其中有個叫織女的特漂亮,絕對的天使的臉盤魔鬼身材。靈兒是個剛剛發育好的小夥子,那年頭又沒有貼圖網站,也沒有受過「坐懷不亂」等等先進事跡的教育,他能不動心嗎?只看了一眼就死心塌地地愛上織女了。織女是個情竇初開的大姑娘,對靈兒這小帥哥也是一見鍾情,沒嫌棄他是個一窮二白肉身凡胎的放牛郎,倆人一來二去就好上了。這小兩口成家以後恩恩愛愛,日子過的村裡人都羨慕,還生了一對雙胞胎。「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可憐第三年的七月七,禍從天降!天上有個惡霸的壓寨夫人叫王母,這一天王母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然下凡綁架了織女,往天上逃逸。靈兒就急眼了,帶了倆孩子一路追了上來。王母遂使妖術劃了一道銀河,擋住了靈兒父子三人。從此好好的一家四口,就被王母無端給拆散了。惡霸玉皇知道了他老婆幹了這么缺德冒煙的事,怕遭世人戳脊樑骨唾罵,決定每年七月七,招喜鵲搭橋,讓牛郎織女一家人團聚一天。七夕故事和風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日,七夕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也不過是時令轉換、秋天開始的消息,盡管有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卻初與愛情無關。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秋風起兮,繁華落盡,萬物蕭條,令人黯然神傷,因此,七夕與其是情人的節日,不如說是一個傷情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並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並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簡書《日書甲種》就有以牛郎織女為占的條目,一條說:「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另一條說:「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可見,在古人心目中,七夕故事,對於愛情和婚嫁而言,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下簽」,是抽不得的。;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抗衡,用心可謂良苦,然而,把七夕當成情人節,可謂數典忘祖。本土意識為了回應外來沖擊而「復興」傳統,卻不得不參照外來文化而對傳統進行重新闡釋,因此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其實,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和西方的聖瓦倫丁節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的春天節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事、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搖盪性靈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㈥ 七夕的節日含義是什麼

七夕的節日含義是什麼?

七夕是中式情人節,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這段凄美的愛情,是一個屬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了,後來衍生成戀人之間的一個節日,跟西方情人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七夕的時候,戀人之間還可以相互贈送禮物的,我七夕收到的禮物中,是有過一枚樂維斯戒指的。不過在七夕這樣一個節日里,更主要的還是戀人之間的陪伴吧!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改革開放的頭幾年,西夷的一個節日,隨著一陣海風吹遍了我國的街頭巷尾,也吹進了年輕人的心裡。小情人們在2月14日這一天,互相贈送鮮花、巧克力等禮物,以表達愛意,歌頌愛情;緬懷一位叫Valentine的修士,這一天就是Valentine's day,中文叫做「情人節」。
又過了幾年,另外一個情人節悄悄走到人們中間,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這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傳統節日,冷到人們甚至都不知道那是怎麼延續至今的。
我們知道,每一個節日都有特定的風俗:比如西方人的聖誕節親友團聚,裝飾聖誕樹、扮聖誕老人。中國人春節也要親友團聚,放炮仗、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那麼七夕吃什麼?不知道~~ 七夕有什麼傳統活動?還是不知道~~ 根據我從網上搜索,七夕有零星的廟會,但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參加過。這些零星的廟會,既不排斥情人,也和情人沒有多大關系。
如果說七夕是一個傳統節日,那麼使它延續至今的,應該是牛郎織女的傳說。每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傳說或典故,西洋的情人節也不例外。傳說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有個國王,他為了保證兵源,竟然禁止國民結婚。西方的婚禮是由修士主持的,就在羅馬的國都里,有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不顧國王的禁令,偷偷的為一對對小情侶舉行結婚典禮。這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在羅馬迅速傳開,不幸的是,也傳到了國王的耳朵里。國王把修士打入天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遇害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一千多年過去了,那位國王早已下了地獄,「人們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人們將永遠緬懷那位敢於對抗強權的修士,他的名字叫Valentine(瓦淪丁),2月14日是Valentine's Day,這一天漸漸成為今日的情人節。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情人節」的故事,我們的瓦淪丁在哪裡?翻開我們的史書,誰是中國的瓦淪丁?有誰曾經為了愛情,對抗強權,甚至不惜性命?我想還是有的,只是人們並沒有象羅馬人那樣同情他,而是把他忘了。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瓦淪丁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以我們的傳統思想,誰去贊頌他?誰為他樹碑立傳?得到他幫助的人們,還不是紛紛向國王下跪磕頭?他更可能被人們當作叛逆,一個人寂寞的死去,任憑墳上長滿雜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誰會記得他?我們只會記得那位英明神武的國王,叱吒風雲萬人敬仰世代稱頌。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情人節。
南朝梁文人沈約(公元441-513年)曾作過《織女贈牽牛》詩。同樣是一千多年的時間,哪一朝哪一代把七夕當作情人節了?中國人哪一朝哪一代把追求愛情,追求個人幸福當作天經地義的事了?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七夕節沒有情人之間互贈禮物的習俗,沒有表達愛情的傳統,即使那些零星的廟會,也是和西方情人節的習俗大相徑庭,那廟會也不是婚友聯誼會,可以說和情人沒多大關系。七夕就是七夕,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但無情人節之實。Valentine's Day 為什麼不叫「瓦淪丁之日」,而翻譯成「情人節」?很簡單,因為那就是情人過的節~
既然七夕自古不是情人節,也沒有情人把它當作自己的節日,那麼為什麼近幾年要把西方情人節的習俗生搬硬套到七夕節上呢?我不知道是什麼人把七夕改造成了所謂的情人節,也不想無端猜測人家都是別有用心。羅馬出了一位流芳百世的修士,而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文明古國,卻沒有醞釀出一個中國自己的情人節。西方情人節承載了歌頌愛情,不畏強權追求幸福的精神。反映了羅馬民間堅定的、正義的道德觀,一千多年過去了,偉大國王的生日沒有人記得,瓦淪丁修士的故事卻世代傳頌,成為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人們的節日。為什麼中國沒有?
我們是否該想一想,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傳統尊重過愛情了嗎?真的追求過幸福嗎?中國的瓦淪丁,他真的存在嗎?他可能做過什麼呢?他的下場又怎麼樣?得到他幫助的人,感激過他嗎?他真的一片紙,一塊墳都沒留下嗎?
我們除了東施效顰,把本來不是情人節的七夕改造成瓦淪丁節,還會干什麼?
附:七夕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苦命的放牛郎叫靈兒,有一天受「灰牛大仙」教唆,跑到茶豆架底下去偷窺仙女洗澡。其中有個叫織女的特漂亮,絕對的天使的臉盤魔鬼身材。靈兒是個剛剛發育好的小夥子,那年頭又沒有貼圖網站,也沒有受過「坐懷不亂」等等先進事跡的教育,他能不動心嗎?只看了一眼就死心塌地地愛上織女了。織女是個情竇初開的大姑娘,對靈兒這小帥哥也是一見鍾情,沒嫌棄他是個一窮二白肉身凡胎的放牛郎,倆人一來二去就好上了。
這小兩口成家以後恩恩愛愛,日子過的村裡人都羨慕,還生了一對雙胞胎。「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可憐第三年的七月七,禍從天降!天上有個惡霸的壓寨夫人叫王母,這一天王母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然下凡綁架了織女,往天上逃逸。靈兒就急眼了,帶了倆孩子一路追了上來。王母遂使妖術劃了一道銀河,擋住了靈兒父子三人。從此好好的一家四口,就被王母無端給拆散了。惡霸玉皇知道了他老婆幹了這么缺德冒煙的事,怕遭世人戳脊樑骨唾罵,決定每年七月七,招喜鵲搭橋,讓牛郎織女一家人團聚一天。
七夕故事和風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日,七夕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也不過是時令轉換、秋天開始的訊息,盡管有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卻初與愛情無關。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秋風起兮,繁華落盡,萬物蕭條,令人黯然神傷,因此,七夕與其是情人的節日,不如說是一個傷情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並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並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簡書《日書甲種》就有以牛郎織女為占的條目,一條說:「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另一條說:「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可見,在古人心目中,七夕故事,對於愛情和婚嫁而言,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下簽」,是抽不得的。;
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抗衡,用心可謂良苦,然而,把七夕當成情人節,可謂數典忘祖。本土意識為了回應外來沖擊而「復興」傳統,卻不得不參照外來文化而對傳統進行重新闡釋,因此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其實,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和西方的聖瓦倫丁節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的春天節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事、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搖盪性靈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七夕月如鉤的含義是什麼

七夕月如鉤:字面意思是「七月初七的月亮像一個彎鉤一樣。」
背景:中國古代傳說,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織女會面的日子,一年僅一次的會面。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送白色紙玫瑰的含義是什麼

白玫瑰代表純潔愛情,或是純潔天真。但只是送了一朵,就表示這種感情是她單方面的。

2013年七夕是什麼節日

2013年七夕節是中國自己的情人節!
滿意請採納

七夕是什麼節日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滿意請採納

七夕是什麼節日 什麼是時候是七夕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

今天七夕節送大白是什麼含義

大白是女生喜愛的東西,一直抱著陪著。送這個給女的說明心裡有你想一直呵護你。望採納

七夕?是什麼節日?用殺雞么?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誰知道918是什麼節日什麼?含義是什麼?

918事變。歷史了。 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根據沖突爆發的日期,史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㈦ 七夕是什麼節日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

在七夕這一天,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傳說當然是十分美好的,不過根據古代天文學的記載,確實是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星星的。

古代天文歷以這兩個星星相交的時候作為天,轉換的日子。這一天又剛好是農歷7月7日,而且這個數字正符合古代玄學認為的非常吉祥的數字,因此將農歷的7月7日定為七夕節。

節日影響


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㈧ 七夕是情人節嗎,屬於什麼情人節,有什麼說法嗎

七夕是情人節來,七夕是源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內的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8)七夕它只是擴展閱讀:

節日習俗

1、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2、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3、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熱點內容
108朵玫瑰 發布:2025-05-25 09:37:16 瀏覽:723
花卉主題鞋 發布:2025-05-25 09:36:31 瀏覽:551
盆景用麻將 發布:2025-05-25 09:33:44 瀏覽:255
口紅做插花 發布:2025-05-25 09:27:30 瀏覽:756
情人節待句子 發布:2025-05-25 09:25:57 瀏覽:688
玫瑰的網名 發布:2025-05-25 09:25:12 瀏覽:175
西蘭花國片 發布:2025-05-25 09:20:37 瀏覽:598
荷花荷屬 發布:2025-05-25 09:19:55 瀏覽:811
情人節公益 發布:2025-05-25 09:18:22 瀏覽:704
群魚和荷花畫 發布:2025-05-25 08:56:27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