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一朵花
① 急,跪求民族歌曲.高分.
《彩蝶紛飛
《猴兒鼓
《踩鼓舞》,
反排木鼓舞
四面鼓舞
② 全國名小吃
廣西小吃
廣西菜點由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菜和壯族、瑤族、京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菜組成。少數民族的小吃、點心非常有特色。菜餚取料奇特,製作也極有個性。城市菜以野味烹調最為著名。而且刀功精細,製作考究,講究原料鮮活。烹調方法受粵菜影響很深,口味清淡爽嫩而又喜好辣味。廣西地區出產許多名貴中葯,廚師巧妙地將補葯與菜結合,因此廣西的食療菜也很有特色
特色菜
八仙粉 -- 白果燉老鴨 -- 冬筍炒牛肉
蛤蚧燉全雞 -- 桂林田螺 -- 桂林荷葉鴨
桂林水糍粑 -- 桂花炒肉鬆 -- 荷葉粉蒸肉
馬蹄蒸肉餅 -- 尼姑素麵 -- 檸檬鴨 -- 酸野
玉竹煮牛肉 -- 桂林米粉 -- 捲筒粉 -- 干撈粉
烤乳豬 -- 荔浦芋扣肉 -- 羅漢汽鍋雞 -- 馬蹄炒雞球
小吃
八寶飯 -- 糍粑 -- 豆蓉糯米飯 -- 粉利
狗肉 -- 桂林松糕 -- 桂林粽子 -- 老友面
馬蹄糕 -- 酸品 -- 湯圓
4》雲南小吃
雲南十八怪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買:雞蛋如此包裝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藝術品。
雲南第二怪,粑粑餅子叫餌塊:搗一搗再烤一烤,抹點醬還特別香,這種攜帶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餌塊」。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炒盤菜:森林裡草溝中,枝葉茂盛,養育出的蚊蟲個頭非同一般。
雲南第四怪,石頭長到雲天外:石林風光天下絕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儀。
雲南第五怪,摘下草帽當鍋蓋:用草編織而成的帽子當鍋蓋不僅捂得嚴,而且還能給食物一種清香。
雲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長年溫度不變的氣候造就了人們衣著的多姿多彩。
雲南第七怪,種田能手多老太:險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婦女尤為能幹。
雲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煙袋:這玩藝頗具科學性,既保持了旱煙的醇香,又用水過濾了其它雜質,而且聲音很好聽,「咕咚,咕咚」。
雲南第九怪,袖珍小馬有能耐:這里土生土長的牲口個頭小,但是能馱能爬山,本事非凡。
雲南第十怪,螞蚱能做下酒菜:把螞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黃,張嘴一咬:「咔嚓——」。
雲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幾乎任何時候都能出產任何蔬菜。
雲南十二怪,好煙見抽不見賣:雲南人為自己出產的第一流卷煙感到自豪,卻也為在自己家門口買不到而感到困惑。
雲南十三怪,茅草暢銷海內外:山裡的東西樣樣都是寶,改革開放使它們獲得了新生。
雲南十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山高路險,常常使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勁使不上。
雲南十五怪,娃娃出門男人帶:這里的漢子愛妻愛兒成為風尚,「模範丈夫優秀爹」在街頭比比皆是。
雲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賽:近年開發出來的溶洞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美。
雲南十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滾燙的雞湯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漿做成的米線構成了雲南最有名的風味:一種「線」,「過橋米線」。
雲南十八怪,鮮花四季開不敗:呵,美麗的雲南,祖國的邊疆,永遠盛開的鮮花迎接著更燦爛的明天!
、雲南小吃
過橋米線
太師餅
石屏燒豆腐
重陽糕
冰豌豆粉
金錢洋芋餅
鱔魚涼米線
都督燒麥
夾沙蕎糕
蘿卜餅
玫瑰米涼蝦
抓抓粉
梅花青豆糝
小雞煮稀飯
5》西安小吃
城市如人,有長相、有個性,當然也有看家本領。每個城市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長相,如北京的大而宏偉、上海的博而多元、杭州的秀而阿娜。但凡城市聞名於世的,多都有著或自然或人文的象徵,在人類文明的進程里,他們無疑構成了一個個文化的豐碑。
西安,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城池,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他,是一個圖騰。而在民間百性心中,他卻是另外一個感受。如同我們提到上海就想到外灘、提到蘭州就想到拉麵,提到西安自然就是小吃。
西安的小吃,其種類繁多,花樣百出。但都不離幾樣東西,那就是面和肉。只是一個面,就有百種之多,先不說有關中八大怪之稱的褲帶面,單就說一個涼皮,就讓無數美女競咂舌。在西安,從小姑娘到老嫗,幾乎每周都有那麼三四頓飯是涼皮,尤其是上班族,很多人以涼皮為日常主食。其實這涼皮,也就1.5元一碗,一般女孩也就一碗就飽了。涼皮是用麵粉和水和在一起成稀湯,澆在鐵制的圓形蘿蘿里,在沸水中蒸出。由於吃者甚眾,涼皮經營者也將其發展成用直徑1米的大鍋載以數層蒸籠進行製作。切涼皮一定要用鍘刀,就是過去農村鍘草用的刀,這種刀寬背薄刃,1米多長,重達3-5公斤。切涼皮的時候,涼皮放在濕布上,刀的一端固定在對頭,這邊手如疾風,一指多寬的擀麵皮就出世了。調制涼皮更是一絕,一定要用關中的辣椒炒制的辣椒油與辣椒面,用陝西的柿子醋配之以在沸水中燥過的嫩豆芽,吃起來爽口潤心。所說世界小姐候選人到西安第一件事就是吃涼皮。
大家聽到這,其實有些急了,都說西安著名的是牛羊肉泡、肉夾饃,怎麼到你這就成了涼皮了。關鍵是肉夾饃、牛羊肉泡太有名了,大家都知道,所以這里就不再多講。我這里只想說些咱老百姓愛吃的東西。說起西安小吃,絕不能沒有烤肉。西安的烤肉絕非新疆的羊肉串,這里的烤肉一吃就是幾十串、上百串,當然也沒有新疆的一串那麼大。西安人吃烤肉已經當成了晚飯、夜宵的重要內容。幾個好兄弟相聚,如果沒有烤肉、啤酒,那簡直是遭罪。不信你問問西安的小夥子。西安的烤肉一定要在夜市上吃,這里的夜市,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一般都長達數百米,一鏟(can)子的紅頂小燈籠招牌,全是烤肉。這里的烤肉分烤筋、烤肉與烤腰子三種吃法,肉類上又分為烤牛肉與烤羊肉兩種。近來又興起了烤魚。這里的烤爐絕非普通超市裡所見的燒烤爐,他們都是定做的長達1米到3米、寬約30厘米並在上方懸空架出抽風扇的烤爐,形式大方,頗為實用,可同時進行烤肉、烤魚、焙油饃的工作。烤肉全部串在鋼簽上,烤的時候一定不停的抖動、散開、合起,不停地涮油、酒鹽、抹醬。烤好時,一把烤肉放在鐵盤中,一次兩只手各拿兩三串,相互交叉一捋,肉就都擠到鋼簽尖上,這兩三串起吃,真是香爽呆了。
不過在西安,如果你很講究,那麼你肯定吃不到正宗的西安小吃,一定要去小地方,一定要去鼓樓坊上的回民街,那裡應該說是西安小吃的展覽館,但是涼皮還要在其它夜市吃才行。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涼皮是大學南路的,大家有興趣到西安的時候一定要去的。
西安的小吃太多,一時半會難以盡述,還是大家自己去看看比較好。對了,外地很多西安小吃都不太正宗,大家千尤別信啊
1、西安名小吃總匯
泡饃---老劉家泡饃(北廣濟街內)
小炒----西羊市中段的「天下第一碗」;
雜羔湯----(建設西路旅館村內)
烤肉----里木烤肉(麻家十子西50米)
肉夾饃----秦豫肉夾饃(柏樹林南口)
孜然炒肉夾饃----(灑金橋十子東南角)
臘牛肉夾饃---- 北梢門紅碼頭老旦隔壁「李老四夾饃」,他家的雜肝湯也不錯
水盆大肉----老宋家(柏樹林十子西南角)
葫蘆頭----鐵蛋葫蘆頭(柏樹林十子西北角)
蒸碗----(建西街東口向西100米路南)
煎餅----頂頂香煎餅屋(龍首村十子向南50米路西)
醬大骨頭---骨頭庄(吉祥村十子向東100米路北)
麻辣粉----牽人(粉巷)
火鍋----竹園 (和平路)
蒜蘸面----綠螞蟻對面
牛肉麵----馬虎面(西七路)
臘汁肉揪面片----建設西路西頭路南第一家
羊肉面----建設西路西頭路南「陝北老二面庄」
高新的老王面
小雁塔門口的羊肉面
建國路的梆梆面
尚勤路的歧山面
長樂路的牛肉拉麵
6》福建小吃
福建風味-----起源於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著稱。烹調方法擅長於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因此,多以海鮮為原料烹制各式菜餚,別具風味。
福建小吃目錄
干炸鱘蓋
翡翠皇上皇
彩蝶繞蟠龍
西施浣紗
松子明蝦
龍宮水晶蚌
泡炒香螺片
綠帶鱘包
南煎肝
炒魷花
白片鱘
韭菜盒
加力魚煲白菜
7》貴州小吃http://sjlg.anyp.cn/31.aspx
黔味有別於川菜、粵菜等系列,風味獨特。其區別在於:
一:黔味善於辣椒,辣香是其主要的特點。著名的菜點大多數與辣椒有密切的關系。貴州人吃辣椒全國首曲一指,這並不是指貴州人吃得辣,吃得多,而是說貴州人在吃辣椒上,加工成系統,口味獨特。
二: 黔味突出酸味。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民謠,酸菜是家家腌制,食之口舌生津,開胃消食;酸湯更有爽口提神、殺菌消毒去油膩化脂肪、建胃等功效,因此您來到貴州不可不品嘗一下貴州酸味系列。
三:黔味的火鍋自成特色,做發多樣,都有其自身的風味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四:黔味講究醮水。醮水的調料主要有辣椒、蒜泥、薑末、蔥花、花椒等,酌情添減。而不同的菜又配備不同的醮水,各自都有講究,花樣繁多。
貴州小吃種類多樣,風味獨特,不僅保持了貴州人愛吃辣的習慣,在做工上面還以精細見長,也許你看上去不復雜的小吃做法卻讓你大吃一驚。
貴州小吃不僅吸取了中國南方小吃的精髓還溶入了黔味的精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享有盛名的腸旺面、絲娃娃、雷家豆腐圓子、戀愛豆腐果、遵義羊肉粉、花溪牛肉粉等,風味特別,價廉物美,曾容獲第一、二屆「中華名小吃」稱號。
貴州地方特色的風味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苗族的姊妹飯、屯堡的農家飯、各種民族習俗讓人不僅感嘆農家飯的美味更讓人沉醉於少數民族特有的風情之中。其中安順屯堡及革家人的「扣飯」讓人堪稱一絕,為了留住客人多吃一碗飯,在幾米遠的地方將飯扔向空中,待飯落下時正好在客人碗里……
1、貴陽名吃目錄
貴陽雞肉餅
軟哨面
花溪王記牛肉粉
豆腐腦
香煎黃糕粑
蛋黃酥
貴陽絲娃娃
清鎮黃粑
米豆腐
馬鞍面條
黃燜野兔
陳年道菜
酸菜餌塊粑
涼拌折耳根
魔芋鍋巴肉絲
宮爆鱔魚
糟辣脆皮魚
宮爆雞
酸菜孜耳面
糖麻圓
雞肉餅
碗耳糕
砂鍋飯
石榴卷
絲娃娃
一品大包
雷家豆腐園子
戀愛豆腐果
腸旺面
2、黔南名吃目錄
開水面
片雞粉
清明粑
雛雞覓食
香炸玉米餅
3、黔西南名吃目錄
貞豐糯米飯
興義烤鴨
刷把頭
舒家杠子面
泡蘿卜
4、畢節名吃目錄
引子煎軟餅
荷葉糍粑
威寧炒蕎飯
威寧火腿
威寧蕎酥
5、安順名吃目錄
蕎涼粉
梅花香芋
紅油脆哨糯米飯
南瓜包
付油小包
6、黔東南名吃目錄
烏米倒提粽
酸湯龍骨面
糕粑藕粉
陳年道菜
施秉狗肉湯鍋
7、遵義名吃目錄
鴻運南瓜酥
菊花酥
蕨菜雞餅
金魚餃
山葯葫蘆
8、六盤水名吃目錄
沓哨餛飩
涼拌米皮
雞絲香菇洋芋粑
蘋果酥
明蝦金魚酥
9、銅仁名吃目錄
桂花桐葉果
刷把頭
三香包子
玉米窩窩頭
蕎面葡萄
8》南京小吃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夫子廟便是孔廟的俗稱。在這里,你能尋覓到南京地道的風味小吃:板鴨、小籠包、酥燒餅、鴨血湯等。
夫子廟的點心小吃許是緣於當年的秦淮畫舫,手工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永和園的開洋干絲, 蟹殼黃燒餅;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鴨油酥燒餅;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貼;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等等,每一個老南京幾乎都能毫不費力地報出這些小吃的花樣來。
③ 苗族人民的服裝特點及生活習性有那些
一、苗族的服裝特點
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苗族婦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綉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
二、苗族的生活習性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
2、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
3、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腌菜。
4、苗族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3)黔南一朵花擴展閱讀
苗族的建築風格:
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築有庭院,並砌高牆或石碉圍護。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麵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裝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
④ 描寫花草的文章
花草的邂逅
花瓣雨,任凋零。草色青,隨風飛,當他們相遇,又會有怎樣的邂逅?
日日行走在現在氣息十足的城市裡,被鳴噪的聲音所厭煩,被煩瑣的事物所壓迫,似乎早已被壓抑,永遠也得不到重生的那一天。
偶獨自走在這極富有情趣的小巷中,雖然不是在周庄的古道中,也不走在千燈的亭台樓閣中,但我依舊能感覺道那一絲飄渺與祥和。
庭院深深,月光如水一般灑下來,將皎潔拋擲整個大地,那樣無聲,卻又如此唯美。停了停,深吸一口氣,既而又向遠方走去……
煙氣彌漫,突然有一種把它拉開的慾望,卻又住了手——朦朧才是美。就在那一絲亮光中,我發現了不平凡。那是一塊極為普通的草地,剛下過雨,露珠兒還在葉片上隨意滑落,伴隨著月光透出一種極為耀眼的光芒,空隙之餘,邊上還配了些小野花,更凸顯出了那一絲淡雅余嬌柔。
身邊的行人只顧快速向前走,無暇顧及這如此平凡的花草,我只能嘆息,獨自享受著這「碧草潤如絲」的美景。
也許是看久的緣故,我突然意外的發現似乎每一朵花都是那麼完美,它們可都是剛經歷完風雨的折磨啊!我疑惑,卻又從那橫七歪八的青草身上明白了些是什麼。
粉蝶顧及,只等著重生的那一瞬間……
又是一陣風,肆無忌憚地向草地吹來,只見青草強硬挺著身子,倔強地擋在花兒面前,寧願自己忍受這一切,也不讓伸後的她受到一絲傷害,直到狂風過後,他才忍著疼痛轉過頭笑著對她說:「我一點也不痛!」既而卻從花兒身上緩緩劃過,倒在冰涼的泥土上,卻依舊守侯著她美好的夢想。
我愣了,我不敢相信眼前的畫面;我被震撼了,他的執著、關愛充溢著我的整個大腦,一株草兒,完全沒有縛雞之力,但是卻有一顆舍己為人的心,犧牲自己,只為那嬌弱的花。
僅是一個細節,卻震撼著我:只是一次邂逅,卻感化了我。
花與草的邂逅,依舊完美……
⑤ 方小石的時代風情寄丹青——書畫家方小石
有些書畫圈內的朋友常感慨,每看方小石先生晚年的書畫總是似懂非懂。
對於先生這樣以創新為旨趣的書畫家而言,不了解他的思想、生活和創作軌跡,就自然體味不出畫家的藝術境界。
十一年後再次造訪先生的家,進入眼簾的家居還那樣朴實無華,幾乎沒有一件可稱之為陳設的物件。如先生的茶具,只是一個普通小碗,上面蓋著一個小碟而矣。步入先生的畫室,一張簡單的畫案邊上,僅有懸掛著的幾十隻毛筆格外引人注目……
一盞白熾燈下,先生身著一套藍色的布衣棉襖,淺坐在沙發上,談話語氣極為平和,言辭之間沒有絲毫妝束之感。但言及事件、人物等精要處,先生均會略有停頓,每個詞句,都力爭作到准確明了。 我喜歡畫,所以畫到了今天,這是先生對自己的總結。
在書畫界,像先生這樣,以96歲高壽仍在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可能並不多見,他幾十年來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默默地把全部心血傾注到藝術創作當中。
作為受到新文化影響的一代青年,先生弱冠之年便求學於國立藝專。他在追憶那段經歷對他的影響時言道:「一個人的思想總是受到時代影響的,我們生長的年代是一個思想開放的年代。那時什麼東西都看,大家暢所欲言,沒有什麼忌諱……」
雖然交流無邊無際,但先生認為有一個方向是明確的,那就是反對舊的東西,創造新的東西。他感言:「新的東西不會一下就成長起來,而是經過幾十年以後才形成規模,我們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
「為什麼老是重復前人的東西呢?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作環境比起任何時候都要優越!」先生補充道:「五代、宋、元、明、清等時代所用的繪畫材料不同,當時人的社會生活、時代背景等也不相同,自然形成不同的表現形式與內容,所以留下了傑出的作品。如果老是在紙裡面重復皮相的畫,就沒有什麼發展,沒有時代性。」
先生所言創新,就是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氣息,有前人所未見的新事物,要不重復前人的東西,就需要創新。想要不陳陳相因,就應從社會實踐中吸取創新的藝術營養。 豐富的生活積累與藝術實踐,是先生花鳥畫創新的基石,也是理解他藝術風格的一把鑰匙。像這幅《建設貴陽頭橋》的版畫(見圖),創作於五十年代初期,畫面氣勢宏大,橫豎三個層面結構謹嚴;挑土、趕車、架橋等30來位人物均各得其所,或挑、或抬、或幫、或拉、或趕……真實的反映了各民族同胞,在當時條件極為艱難地情況下,人挑馬馱建設新貴陽的勞動場面。
解放後隨著農村建設的需要,先生還到貴州老少邊窮地區參加了近八年的生產勞動。在當時人畜共處的艱苦條件下,他勞動之餘仍不忘從事藝術創作,採用版畫、素描、水彩、白描等形式,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少數民族風情、生產勞動、社會狀況的作品。
六十年代,先生在安順五年間,以民族風情為主題的這幾張素描速寫(見圖)就是那時所作;其線條如行雲流水,在捕捉人物瞬息變幻的動態,傳達對象細致微妙的情緒方面,可謂出神入化。
清匪反霸的畢節威寧,兩期土改時的黔東南黎平,建設人民公社時期的黔南丙午……田間地頭都留下了畫家創作的足跡。貴州淳厚的鄉土風情,正是先生常言「舉前賢之未及」的源泉所在。
即便是先生專攻的寫意花鳥,也都帶著濃郁的貴州風情,均是對眼前之物,有所想、有所感而作。如畫於八十年代的一幅《廣玉蘭圖》(見圖),兩朵墨色蒼勁的玉蘭花毫不客氣的佔了大半畫面,與右下角的本地紅色石榴花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而此時,四隻形態各異的淡紫色小鳥(昆明一枝花)從畫面左邊飛入,鳥兒的靈氣似乎調和了兩花之間的沖突與對立,一切都變得和諧而清新。
此畫經先生介紹才知道,廣玉蘭引入貴陽經過20年的培育後才廣為種植,成為了市民喜愛的街道花卉。平素較少題畫詩的他,還題了一首六言:「移地竹城二紀,萬蕊堆雪崔巍;圈花點葉淋漓,紅紫爭艷芳菲。」 「感於心者,莫過於情」是中國花鳥畫的審美特性。
懷抱雲煙拂素琴,山間花鳥寫清吟;舊居陋巷倏成夢,畫冊風流筆似金。回想十多年前觀看《方小石畫冊》有感:花能解語,鳥亦知情——以情入神是我對先生藝術表現力的直觀感受。
先生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花鳥畫創作,在意境、色彩、筆法等諸多方面的表現力,均延伸了傳統花鳥畫的審美空間。
有人說先生晚年的畫總覺得鬆散,很多地方不連。殊不知,這種使物象得以孤立絕緣的境界,正是畫家晚年變法臻於「化境」的結果。其彌漫於紙上,能空、能舍、能深、能實的心境,正如歐陽修所言:「此難畫之意,畫家得之,覽者未必能識。故飛動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
1995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方小石花鳥畫展研討會」上,一位藝術理論家即言,方先生畫的一隻鳥、一朵花、一個枝都感覺好像是透過去的那種空靈,這在當代花鳥畫當中可說是別具一格。
先見顏色後見花,是先生的一方印文,也是他的繪畫風格。凡有繪畫基礎的人都知道,作畫用深色最難,一種顏色不當就會格調具損,而要顏色神氣生動,則全在火候。先生用色隨類賦彩,且喜用變色,用色對比強烈,色彩沉著絢麗而又從中調和,產生出天然成趣的美感。如《鴛鴦圖》與《山村好風光》(見圖),其高妙處,不僅在於取色,而是根據畫面主題彩色相和,貫穿著一股意趣生動之氣。
從先生的畫風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書法的運用。見先生晚年畫竹,似籀篆寫出。問及先生學書體悟,言:「學書法,在學文化。沒有文化,學書法不免盲目」。先生書法筆墨神逸,得章草、篆書之氣韻高古,如 「北學游中國,南天破大荒」 這幅高約四米的榜書對聯(見圖),就可感受到他書法的爐火純青,難怪李苦禪說:「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
在先生久負盛名的篆刻中,書法的古拙之氣也同樣流露無疑。如「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高峽出平湖」兩方印,書法的用筆、氣韻躍然於印面之上。誠如尹慎薇女士所言:「小石晚年治印,帖妥平夷,一知其法,即工於化耶」 。此一「化」字,正道出了先生晚年游刃有餘的藝術表現力。
記得一位藝術家說過,畫出好畫很難,而要畫出自己的風格卻是難上加難。而先生精妙的藝術表現力,正是他對思想、生活、藝術的反復意匠加工、長期糅合,因而形成其生活真實與思想感情的渾然一體,這樣具有獨特繪畫語言的作品,怎能不使人一見動心,甚至難以忘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