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情人節
『壹』 情人節不只西方有,我國古代也有浪漫的情人節,你知道是哪一天嗎
七夕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從那以後,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就會有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架起一座鵲橋,牛郎帶著兒女在鵲橋之上與織女相會。
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明皇和楊貴妃在七夕之夜定情長生殿,立下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們的真情感動了後人,從此,七夕定情的風俗就流行了起來。
『貳』 中國古代情人節是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每到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舉辦隆重的燈會和猜燈謎的活動。這一天待字閨中的女性也可以趁觀燈的時候與男性接觸甚至定情,因此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的形成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據說是從我國古代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演變而來。根據歷史資料和民俗傳說的說法,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是一個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經正式成為了一個民俗節日。
七夕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叄』 中國古時的「情人節」是什麼節日
中國古時候的情人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元宵,一個是七夕。元宵因為有燈會,所以平時的各種大家閨秀,小家碧玉才會出門,與情人相見。
『肆』 古代的情人節究竟是哪一天呢
七夕是我國古代的情人節,在七夕當天,年輕的男子女子都會和自己心愛的人一起賞月祈福,祈求平安,長長久久。
『伍』 誰知道中國古代情人節是哪天
三月三抄
農歷三月三慶祝活動
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陸』 古代的情人節都叫什麼節呢
話說元宵節才是古代「情人節」。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柒』 古代的情人節是元宵節還是七夕
在古代情人節是元宵節,嚴格的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是比七夕節要勝出的,在古代平常的女孩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也正是元宵節,為古代的女孩子創造了一個優幽會情郎或者結交才俊的機會。他們也可以在這個時候互訴衷腸。
在古時候的元宵節晚上,一些青年男女在街頭上借著賞燈的名義會用眼角的餘光看異性,一旦看上心儀的人就會自報家門如果有眼緣的話,就會回家以後向各自的父母稟告父母,就可以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來走一下,讓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
『捌』 中國古代情人節是
至少在漢代,七夕節就已經出現了,至今至少有兩千年了。那古人是怎麼過七夕節的呢?現存文獻中,最早關於七夕的記載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錄了漢朝怎麼過七夕:「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意思是說:漢朝的宮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里比賽穿針引線,民間也紛紛效仿。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歡情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女子們比拼、學習女紅技能的日子。這種風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它的起源跟織女的傳說有關。民間傳說中,織女最初是織布的,所以三國時就有女子拜織女星祈求心靈手巧的乞巧風俗。而傳說中的織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於是人們便認為七夕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相會。但這個傳說僅限牛郎織女之間的愛情,與民間的男歡女愛並無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的七夕也許增加了新的內容,但始終不變的是女性乞巧,而且也從來不是女子和男子約會的節日。另外,古代的七夕節,僅限於未婚女性過節,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們聚會,互相切磋女紅技巧,聚餐玩耍。所以,七夕並不是古代的情人節,而更像古代的「婦女節」或者說是「女光棍節」。
其實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綱五常等儒家觀念影響下的古代社會,女子出門並不是那麼隨意,特別是未婚女性。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這一天和情人約會。那中國古代真的就那麼死板,沒有類似情人節的節日嗎?也不是,要說類似的情人節,還是有的,那就是元宵節。
元宵節在中國的歷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在東漢末年就有了,也存在大約兩千年了。那時的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大城市都會張燈結綵,歌舞昇平。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市井百姓,晚上都會出來觀燈賞月。宋朝以前,城市有嚴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會被官府巡夜的懲處,唯獨上元節例外。唐朝時上元節的晚上開禁三天,大家晚上隨便出來玩,賞燈逛街,不回家都行。到了宋代,雖然沒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過上元節這一天仍舊是特例,成為女性少有的能隨便出去溜達的日子。姑娘們上街,小夥子們出動,年輕的朋友們在一起,干什麼都快樂。後面的故事不用我講,大家也能猜到。宋代詩人辛棄疾就寫過一首描寫上元節夜晚場景的詩詞《生查子·元夕》,詩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兩句膾炙人口,講的就是上元節晚上幽會的內容。所以,上元節才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在歷史劇《大明宮詞》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節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儀的男子「昆侖奴」,這恰恰凸顯了上元節的情人節色彩。
△古代的七夕節(出自《漢宮乞巧圖》)
『玖』 古代的規矩很森嚴,那麼古代的情人節都是怎麼過的
古代人是不過二月十四號這個情人節的,七夕節雖然被我們現代人看做中國情人節,但是對於當時的古代人來講,在凄美的七夕節里談情說愛這肯定不是首選的。七夕節在當時按現代的說法就是女生節,就是女孩拜訪閨中密友和祭拜織女,還有切磋女紅和祈福的日子。由於古代的規矩很森嚴,因此在古代,年輕的女孩子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可以明正眼熟的出去遊玩的,當然了,這也就成了年輕男子展開愛情攻堅戰的最好時候。
現代的「情人節」更多被貼上了一種商業色彩,遠遠喪失了古時男女為了戀愛而「別出心裁」的浪漫。不同於現在流行的「鮮花」和「巧克力」,古人互贈的貼身定情信物蘊含著更加含蓄和深遠的意義。古人雖然含蓄,但過起情人節來要遠比現代人更加浪漫。
『拾』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有哪幾個
對於中國情人節抄,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