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夜事變

七夕夜事變

發布時間: 2022-08-31 12:27:18

『壹』 7月7日是什麼節日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貳』 盧溝橋事變和七夕是一天么

不是同一天,盧溝橋事變是公歷的七月七日,而七夕是農歷的七月七日。版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權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叄』 (2013)七月七日是七夕節還是七七事變

農歷七月七日是七夕。公歷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內、七巧節或容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七七事變是1937年7月7日,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肆』 8.9號是不是77事變

七七事變是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2014年7月7日上午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現場直播紀念儀式,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路電視台同步直播。

『伍』 七七事變。七月七日是農歷還是公歷

七七事變。七月七日是公歷。

1937年7月7日(丁丑年五月廿九),盧溝橋事變。日本軍隊向北平西南的宛平縣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

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為了緩和危機,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日本帝國主義者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向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從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鍾,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陸』 日本戰史是如何記載七七事變的

日本戰史是如何記載七七事變的?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從其記載來看,蓄謀已久名符其實。實際上,不在7月7日爆發,也會在其他哪一天爆發,早晚而已。
1
隨著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並加強了遠東蘇軍的軍備,當時的日本,已是如熱鍋上的螞蟻,心急如焚,為了加強對蘇軍戰備,早在1936年年初,就設立了以宮崎正義為首的日滿(偽滿)經濟研究會,對如何發展日本國力進行了研究,認為,「國防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是嚴重依賴外國和本身的脆弱性」、「痛感缺少進行國家總力戰的基礎」。
為此,1936年7月23日,日參謀本部向陸軍省提出「為戰備迫切期待開發產業」的要求,並提出完整的「備戰計劃方針」。於是,陸軍省向日本政府提出了《關於實施重要產業五年計劃綱要的政策大綱》,主要為,「以1941年為期限,有計劃地振興重要產業,俾得到日滿及華北重要資源可以自給;同時謀求平時國力的飛躍發展,確保指導東亞的實力。」
因此,在1937年7月7日之前,可以看出,日寇為經營當時中國東北四省和為實現華北五省自治,一直不遺其力。
2
「七七事變」爆發前,日軍主要人物在短短的二、三個月內先後到華進行了實地考察。1937年5、 6月間,時任日軍教育總監部部長的香月清司(中將,事變之後,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同年8月,任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軍司令並負責河北省作戰)前後一個半月在東北、華北對日軍進行了視察和實地考察;同時,日陸軍省派出軍務科長柴山兼四郎、參謀本部派出第七課長永津佐比重一同到中國進行實地調查,並聽取了當時日本駐上海大使館武官喜多誠一、中國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和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等意見。這些人回日本之後,基於對現場現實情況的判定,一致認為,「擔心華北不一定什麼時候,或什麼樣的事件要爆發。」
同年6月中、下旬後兩個星期內,在日參謀本部次長今井清率領下,日軍在東北(滿洲)進行了所謂的參謀旅行演習,現在看來,基本上可以看作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預演。當時,今井清隨員、參謀本部第三課(情報)公平匡武與井本熊男在東北演習完了之後,按今井清要求,以到中國旅行為名,從5月26日開始至6月18日回國的20多天時間里,公平匡武與井本熊男先後到天津、北平、張家口、歸綏、大同、太原、濟南、青島等地視察。而公平少佐甚至還深入到華中,至6月底方才回國。
這些人一回國,一再鼓吹中國尤其是中國軍隊是如何排日、抗日、侮日等諸如此類。這些經中國實地考察回去的公平匡武與井本熊男等,其言論與當時其國內日軍少壯派軍官想法「不謀而合」(鼓吹「對華北一擊」)。早在「七七事變」前,當時的日本東京,曾私下流傳「七夕之夜華北將重演柳條湖一樣的事件」。
3
當時,日寇駐中國華北現地軍「磨刀霍霍」情況。
1、駐豐台日軍5月至6月以中隊、大隊為單位「不分晝夜」地進行演習。2、駐日軍司令部隨時對駐豐台日軍進行檢閱。3、日駐軍旅團長、聯隊長及副官經常去該地一帶檢查。4、6月至7月上旬,舉行了由日軍駐北北平及豐台部隊多數幹部參加的在盧溝橋城北面實施的演習。
關於「七七事變」當時日軍戰斗詳報有如下記述。「第八中隊(屬駐豐台第三大隊管轄)7月7日午後7時30分(晚上)開始夜間演習。演習內容為:1、「利用黃昏接近敵主要陣地,2、黎明沖鋒。」部隊從龍王廟附近向東面太瓦窯進行演習,該中隊長令在龍王廟後進行。因知過夜間龍王廟附近配備有中國士兵,所以向東面進行演習。但在演習中,該中隊於午後10時40分突遭從龍王廟附近中國軍隊既設陣地發出的數發子彈的射擊。於是,中隊長立即中止演習,吹起集合號。正在這時,又從盧溝橋城牆方向射來十數發子彈。這時中隊長把中隊集結在太瓦窯西面碉堡附近,查明缺少一名士兵。於是一方面准備應戰,一方面派傳令兵急向豐台大隊長報告。大隊長於午夜稍前在豐台宿舍接到第八中隊報告,決定立即出動,一面命令緊急集合,一面向聯隊長報告。」
「聯隊長於7月7日零點左右突然接到第三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關於事件的概要和豐台駐屯部隊決定馬上出動的電話報告,當即表示同意,並命令一木大隊長馬上去現地布置准備戰斗。然後叫出盧溝橋城內的營長進行交涉。7月8日午前2時,聯隊長派副聯隊長森田徹中佐到現場調查,並令其要求中國方面負責人進行道歉。同時,派步兵一個中隊、機槍一個小隊與冀察方面調停委員同時進入盧溝橋東門內,第三大隊的主力則集結於盧溝橋火車站西南方附近,做好隨可開始戰斗的姿態。」
7月8日午前4時,在現場調查的副聯隊長森田中佐命令正在通州露營演習的第一大隊立即到一文字山,「命令該部迅速在北平東郊朝陽門外射擊場附近集結,然後向豐台進發。」同時,「聯隊長在午前4時余接到第三大隊長的電話報告和請示,『午前8時25分聽到龍王廟方向三發槍聲、中國軍隊第二次開槍,純系敵對行為,請示應如何處理』?該聯隊長認為中國軍二次射擊純屬敵對行為,命令可開始戰斗。時間為午前4時20分。」
「第三大隊的進攻。進展一如平時演習,15分鍾後消滅了龍王廟附近的中國軍隊,並進至永定河右岸。」
「聯隊長於(7月8日)午前9時25分下達之命令,命令森田中佐指揮出動的部隊,同時應要求盧溝橋中國軍隊撤到永定河右岸,必要時解除其武裝。」
4
11時半(7月8日),日軍代理聯隊長森田向中國駐軍第29軍提出將盧溝橋城內的中國軍隊移至永定河西岸,否則解除城內中國軍隊的武裝。面對無理要求,第29軍表示,沒有這樣的許可權。由此,談判從現地移至北平。
當時,日軍由時任參謀長的橋本主持工作,並於7月8日1時半舉行了幕僚會議,下達命令,要求在天津的日軍於8日8時作好出動准備,同時命令在南大寺演習場檢閱的旅團長河邊立即回到北平。
7月8日4時20分,日本駐軍向日本國內參謀本部和陸軍省的次長、次官報告事件發生的狀況。同時於7時30分,對駐在天津東機局的日軍 (當時在天津的日軍有駐在飛機場附近東機局兵營和靠近日軍司令部海光寺兵營)、第二患者療養班、軍病馬廠收療班等下達了准備出動命令。
8日9時10分,日駐軍向日本中央部第二次報告了一木大隊戰斗情況。
8日15時50分,日軍該旅團長河邊到達豐台現地後,立即命令該聯隊主力集結於永定河右岸,決定從明天(7月9日)拂曉開始攻擊宛平城。
5
事發之後其他日軍動態。
8日,日關東軍在很短的時間里命令其獨立混成第11旅團迅速向「滿華國境線」推進,9日晚,該旅團主力已至承德、古北口,另一部集結於山海關,而其關東軍空軍主力已集結於錦州、山海關。
8日午後,日中國駐屯軍根據之前協商,要求關東軍援助彈葯、燃料以及滿鐵工作人員和鐵路材料等。
日本國內在接到日中國駐屯軍第一次報告後,於7月9日8時50分舉行了臨時內閣會議。會上,時任陸軍省相的杉山元提出,「要繼續交涉。但目前中國軍隊的真意不明,而且自事件發生以來不法射擊不斷,是一種無信不遜的態度。尤其從第29軍的兵力和抗日態度來看,不如在此時派出適當的兵力,亦即從國內抽調三個師團派遣到現地」。
在接到中國駐屯軍第二次報告後,日軍參謀本部10日提出了如下用兵規模,並強調「不樹立這種決心,就不應派兵。」即,「1、同時動員(國內)十五個師團;2、同時發動軍需動員准備量的半數;3、作戰地區為黃河以北,根據情況包括上海方面;4、作戰期限為半年;5、戰費五十五億日元。」
11日l1時半開始到14時,日本首、外、陸、海、藏五相在首相官邸開會。杉山元提出,「為了確保中國方面實行道歉和必要的保證,必須火速以關東軍及朝鮮軍准備好的部隊增援中國駐屯軍;同時也要從國內抽調必要的部隊(五個師團,目前暫用3個師團和18個飛行中隊)迅速派往華北。」
11日15時20分,日五相會議決定,「舉國一致來處理事件」。同時決定,「本事件今後稱為事變,出兵改稱派兵」。
16時,時任首相的近衛到葉山皇室別邸拜見日本裕仁天皇,「上奏向華北派兵事。請裁決。」
18時24分,日本近衛政府發表了《關於向華北派兵的政府聲明》。
之前,已由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的風見,於17時30分發表談話稱,「鑒於此次華北事件的性質,特改稱事變。」
由此,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成為了中國軍隊打響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柒』 七七事變資料

七七事變資料

七七事變——歷史事件資料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一、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二、事件過程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佔領豐台,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佔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葯;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兵應戰的准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奸殷汝耕(後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三、軍隊指揮

中國

宋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第37師師長——馮治安,駐守北平、南苑、西苑、豐台

第38師師長——張自忠,駐守天津、大沽、滄縣、廊坊

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駐守河北省大名、河間

第143師師長——劉汝明,駐守張家口、張北,懷來

第9騎兵師師長——鄭大章,駐守通縣,南苑

日本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

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香月清司中將(接任)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

步兵第一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

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大佐

陸軍大臣,第40任首相——東條英機大將

大特務——土肥原賢二中將

四、事件影響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南京二檔館展出七七事變檔案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在“七七事變”發生後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即向全國發出緊急通電,為全國民眾共赴國難發出最強音。

77年後的8日,位於南京中山東路上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下文簡稱二檔館)展覽大廳內,圍繞這一歷史事件的大量珍貴照片、文字、史料原件按時間順序展出,這些自南京國民政府遺留下的真實檔案,讓觀者穿越時光隧道,重審歷史,汲取教訓: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士兵“失蹤”需要搜查北平宛平城為借口,公然在盧溝橋附近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翌日,中共即發出全國民眾共赴國難的最強音,“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1937年7月17日,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發布《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1937年8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講話:“我全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幼,官長士兵和全體民眾,都要抱定犧牲決心,同仇敵愾,抗戰到底……”

館內珍藏的系列舊照片和領導人親筆文書,真實展現了當時全國民眾面對抗日戰爭的緊迫和嚴峻。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應該定義為七七事變。”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館長、民國史研究專家馬振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先釐清了“七七事變”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意義: “該事件之後,中國大地出現了全國性的、不分黨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性質的對日侵略抵抗,無論正面戰場、敵後戰場、還是政治經濟文化策略都全面抗戰化。這是全民抗戰的序幕,是第一次被侵略國民眾奮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標志。”

至今,“七七事變”已經過去77年,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馬振犢在采訪中感嘆:“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著驚人相似的"劇情",但是後人卻極少能夠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在館內所藏的國民政府戰略地圖前,馬振犢解析,"七七事變"前已經佔領了中國東三省的日本侵略軍,竟以"佔領部隊軍人失蹤"為由挑起事端,日本右翼分子將這次事變描繪成偶發事件,但這樣的"偶發"又與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和1934年的"日本駐南京副領事藏本突然失蹤事件"何其相似?日本好戰分子製造假象、借機生事、大做文章、倒打一耙的做派可謂如出一轍。”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日本本屆政府的種種行徑又與當年何其相似。”馬振犢警示,“首相安倍晉三不顧亞洲各國和日本國內民眾的大量反對之聲,全力推動日本集體自衛權的解禁,絲毫不加掩飾地對歷史進行否定,以及對未來日本發展軍備的瘋狂追求,已經表現出日本政府某種向軍國主義化發展的趨勢;而在細節上,近幾個月以來,日本自衛隊飛機針對中國空軍進行的種種異常接近行為,也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當年日本軍國政府借機生事、挑起事端的"習慣動作"。”

“曾經深受侵略之痛苦的中國民眾和亞洲各國民眾,對於軍國主義的野心和意圖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強有力的對策,否則就會再次陷入戰爭的局面。”馬振犢在采訪最後疾呼,“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當日的中國,任何人想要動中國都要仔細考慮後果和影響;我們也相信,今天的世界格局,支持和平的國家和民眾還是佔了大多數。”

更多相關文章:

1. 農歷7月7日是什麼節日

2. 全景還原“七七事變”

3. 7.7事變簡介

4. 陽歷7月7日是什麼節日

5.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是哪天

6.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7. 七七事變簡介

8. 2015七夕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9. 抗戰勝利紀念日

;

『捌』 陰歷七夕節2016是七七事變之日嗎

陰歷七夕節不是七七事變之日。
1、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2、七七事變之日指的是公歷1937年7月7日那天發生的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練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國民黨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的標志,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也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

『玖』 7月7日是什麼日歷史上發生了什麼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今年是77周年。
另外可以網路(歷史上的今天)。求採納。

『拾』 2014七夕那天七七事變

七夕節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日;「七七事變」紀念日是每年公歷的7月7日。
2014年8月2日是農歷七夕節。
「七七事變」是指在公元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

熱點內容
周迅百合 發布:2025-07-03 14:28:07 瀏覽:824
aj情人節限定多少雙 發布:2025-07-03 14:19:06 瀏覽:156
奧德海棠6 發布:2025-07-03 14:18:52 瀏覽:812
夢見買蘭花 發布:2025-07-03 14:09:03 瀏覽:530
綠植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03 13:33:06 瀏覽:245
就像是一朵花搖滾 發布:2025-07-03 13:21:36 瀏覽:395
房子插花 發布:2025-07-03 13:20:23 瀏覽:960
樂清綠城玫瑰園房價 發布:2025-07-03 13:20:10 瀏覽:519
苦丁茶盆栽 發布:2025-07-03 13:18:40 瀏覽:511
實拍花卉 發布:2025-07-03 13:18:34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