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圖片七夕
Ⅰ 七夕牛郎織女圖
我們店子可以幫你畫這些圖,還可以畫Q版。
http://tieba..com/p/1157426156
Ⅱ 七夕的由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真實的嗎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 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 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 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 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 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雖然上面引用的這個傳說情節離奇,對於細節語焉不詳,其中有很多疑問。但為偉大的百(諱)度網路採納,可信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我研究了許多版本的七夕傳說,相對而言,確實是這個傳說最為合理。經過本人一番剝繭抽絲,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個中蹊蹺也得以解釋。果然如我所想,其中暗含天庭隱秘,自然是不足為凡人道,度娘確乃神站也。下面我就來一一剖析,還原事實的真相。
Ⅲ 牛郎織女會七夕的故事是怎樣的
相傳很早的時候,伏牛山下有個聰明忠厚老實的看牛娃,人們叫他牛郎。牛郎聽說伏牛山中卧著一頭老黃牛,病得快要死了。他覺得那頭老牛很可憐,就翻山越嶺跑到那裡,果然見到一頭皮包骨頭的老病牛,可憐巴巴地在一塊大石頭上卧著。牛郎說:「牛大伯,請你跟我走吧!」老黃牛睜開眼看看他,沒說話,又合上了眼。他看那老黃牛無精打採的樣子,心想它可能是餓了,就去割草給老黃牛吃。他割了一捆又一捆,老黃牛總是吃不飽。就這樣,他連餵了老黃牛三天,老黃牛終於開口對他說:「後生仔,多謝你救了我。我本是住在天宮里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地上沒有五穀,我偷了天倉的谷種撒下來,惹怒了玉帝,他一腳把我踢下天庭。我摔壞了腿不能動彈,在這里可憐地躺了幾千年了。我的傷很重,要用百花上的露水塗洗一百天才會好。」牛郎聽了,決定留在山上為老牛治傷。他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山泉。每天早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治傷,夜裡和老黃牛躺在一起。這樣整整治了一百天,老黃牛的傷好了,就跟著牛郎回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黃牛形影不離,他們成了相依為命的好朋友。
牛郎長大了,哥嫂要與他分家。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了老黃牛和一輛破車,到村外搭了一個草棚安了家。老黃牛從嘴裡吐出一粒葫蘆籽給牛郎,牛郎把它種在門前。第二天發芽了,第三天長藤了,牛郎馬上搭了個葫蘆架,沒過幾天,滿架子就鋪上了葫蘆藤。老黃牛對牛郎說:「你夜裡藏在葫蘆架下,就能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們也能看見你。要是哪位仙女連著偷看你七個夜晚,就表示她願意做你的妻子,我就拉著車子帶你上天,把她接來與你成婚。」
這天夜裡,牛郎站在葫蘆架下向上望去,真的看見一群仙女在御池洗澡。臨走時,有一個仙女向下偷看他一眼。第二天夜裡,牛郎看見那個仙女獨自來到御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仙女向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裡向牛郎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子蠶,第六天夜裡又搬出一架織布機,到了第七天夜裡,仙女手拿布梭向牛郎招手。就這樣他們兩人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經過了七個夜晚的眉眼傳情,相互愛慕。不久,從天上飛來一隻喜鵲,停在老黃牛的頭上,吱吱喳喳地叫著。老黃牛明白這是仙女派來傳信的天鵲,就叫牛郎套上車,老黃牛四蹄騰空,一會兒就馱著他來到御池。牛郎和織女一起抬起織布機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和牛郎一起上了車。老黃牛又騰起四蹄,不一會兒就把他們馱回了家。
牛郎和織女成親了,大家都來賀喜。織女把帶來的蠶分給姐妹們,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綢緞。第二年,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他們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幸福又和睦。
不料這事終於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很生氣。有一天,牛郎正在犁地,忽聽晴空一陣響雷,只見老牛流著淚對牛郎說:「我把織女接下天來與你成親,犯了天規,現在天鼓在響了,我已難活,我死後王母娘娘會來拆散你們夫妻倆。你記著,我死後你把我的皮剝下,肉吃了能脫凡成仙,皮做成靴子穿上就能騰雲登天。」老黃牛說完倒下死了。牛郎哭了一陣,就照著老黃牛說的話做了。
七月七那天,牛郎正在鋤地,兩個孩子哭著跑來對他說:「爸爸快回去,媽媽被一個老太婆拉走了。」牛郎扔下鋤頭,穿上靴子,一手拉一個孩子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照腳下一劃,一條波浪滔滔的大河出現在牛郎面前。牛郎拉著孩子站在河邊哭,哭聲驚動了玉帝。玉帝見一雙孩子怪可憐的,就讓他們一家人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從此,每年到了七月七日的夜晚,人們就會看見滿天喜鵲向銀河撲去,它們互相咬著尾巴,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拉著一雙兒女在橋上和織女相會。
Ⅳ 牛郎織女是什麼節
牛郎織女是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習俗: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
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
Ⅳ 古代的「七夕圖」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形式
中國自古農歷七月七日為女兒節,傳說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民間女子多在瓜棚專架下聽牛郎織女對屬話,鬼才知道能否聽到。其實就是藉此機會,民間女子互相說說悄悄話而已,是一種聚會娛樂的形式。誰也不會相信會聽到天上的牛郎織女說話。畫家以此為題材,多畫美女錯立,穿針縷彩,名之曰《七夕乞巧圖》。據畫史記載,南北朝時陸探微已經開始表現這個題材,畫的均為女性。宋代有的畫家畫《七夕圖》卻一反常規,不畫女流而畫一衣冠偉男子,向空中揖拜,遙祝牛郎織女幸福會面。這一情節出自唐郭子儀逸事。據傳,郭子儀初從軍沙塞,到銀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北),見左右皆發赤光,仰視天空,見輜駢車白天而下,郭子儀對天祝曰: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富貴!神仙空中答道:大富貴,亦壽考!說完冉冉升天而去。宋代畫家的這種表現形式的《七夕圖》,就是根據郭子儀的傳說繪制的。但它已與原來的主題相悖,由女性乞求美好姻緣變為官吏祈求天神福佑了。此後,歷代都不乏描繪七夕的作品,其表現形式大致不出上述兩種形式。
Ⅵ 關於牛郎織女和七夕的資料
傳說復之一
早先,織女和制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織女織布,牛郎放牛。天帝看到這一幕,感覺兩人都很可愛,於是,天帝下令讓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婦。誰知,成為夫婦的牛郎織女卻整天如膠似漆似的粘在一起,荒廢了勞作。
天帝知道後,大怒。於是,天帝讓烏鴉去傳旨,讓牛郎織女七天相會一次,以免耽誤勞作。誰料烏鴉卻傳錯了旨,將七天相會一次傳成了每年七夕相會一次。
傳說之二
相傳織女是天上的天女,牛郎只是凡間的普通放牛郎。織女因貪戀人間,私自下凡遊玩,並在一湖中洗澡。牛郎看到後,便愛上了織女,為了讓織女留下來,牛郎偷走了織女的衣服。織女回不了天庭,便留在凡間與牛郎結成夫婦。
後來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人將織女接回天庭。牛郎也是奮力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金釵劃出了一條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
天上的喜鵲被牛郎織女的愛情所感動,並且為他們搭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於是,天帝便下令每年的七夕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一次。
Ⅶ 關於七夕的圖和起因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Ⅷ 關於七夕的故事
七夕的故事——牛郎織女
織女在人間遇上了牛郎。為了牛郎,織女選擇留在了人間,織女和牛郎生下一對兒女。但織女是玉帝的女兒,最後織女不得不告別牛郎回到天庭。
牛郎帶著兩個孩子追至南天門,卻被王母劃下的天河所阻,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8)牛郎織女圖片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Ⅸ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真的嗎有這個故事嗎
牛郎織女的故事不是真。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
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9)牛郎織女圖片七夕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
《詩經·小雅·大東》中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
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Ⅹ 歪科普 | 牛郎織女七夕會,喜鵲搭橋禿了頭
▶ 七夕,我們要講一下牛郎織女。
起源&版本
牛郎織女的版本其實很多。
比如織女回天上去一段,這一段其實挺關鍵的。
有說天帝捉回去的,有說王母捉回去的,也有說織女自己想辦法弄回了羽衣飛回去。在織女怎麼弄回羽衣的,王母天帝為什麼要捉織女的情節上,又有非常多的分支。
我比較喜歡第三種版本,這個和牛郎藏羽衣的情節對應,上下文看起來比較順,織女一個好好的神仙,被藏了羽衣,被迫留下來,怎麼後來就恩愛得非得王母捉她回去才行?
前兩種臉譜一樣,太板正了。
但是研究這個故事的很多喜歡織女被迫回天庭的版本,因為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自由愛情的追求」。
按照織女自己回去的版本,這個故事就被學界劃分成「天鵝處女型故事」之「沐浴系列」,天鵝處女型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能找到。
劉守華說:「男子以竊取羽衣的手段強迫成婚,乃是搶親習俗的象徵性反映。女子尋得羽衣即飛去,包含著女性對母系氏族或部落生活的留戀。」
安徒生故事《沼澤王的女兒》,也有天鵝處女的元素,這個故事太好看啦!
說起來沐浴,當時建國前,每到七夕,到處都要演《天河配》。為了吸引觀眾,很多戲就都著重演偷衣服一段。
據說李萬春的鳴春社在慶樂戲院演出《天河配》時的廣告特別言簡意賅,就叫 「帶電影,有仙女洗澡」 。
有妖精洗澡
建國之後,這個戲被改革,有了挺大的變動,大張旗鼓洗澡的情節自然沒了。
我們熟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本的《牛郎織女》,是葉聖陶1995年改編的,牛郎聽到織女找衣服,就主動把衣服還了她,倆人還聊天,聊著聊著就決定一起過日子了。
這個故事裡面,王母的形象自然十分惡劣。在這之前的很多版本,其實王母的形象有很多是很溫情的,有說是覺得女兒過得不好才接她回家,或者也有說織女穿羽衣逃的時候,被牛郎威脅,呼救驚動了王母,才拿簪子劃了條河。
葉聖陶的改編影響很大,此後牛郎織女故事的版本很多都是以此衍生。
回頭看一下這個神話的起源。
目前較多觀點認為,這個神話的萌芽在先秦,形成在漢晉,成熟於唐至明清。
在先秦時代,牽牛、織女被看做兩組星。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來看,雖然有時候大家會把這倆放一起提,並且這名字看起來就男耕女織的很配,但是並沒有實錘證明它倆有愛情關系。
氣氛有點微妙的尷尬
一般認為是從東漢《古詩十九首》中,牽牛與織女開始有愛情關系了,而且這詩一上來就很自信,說得跟真的一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濯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後來又有說法,戰國時代秦國的《日書》上記錄「取(娶)妻」的忌日:「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
意思是是:戊申、己酉這兩個日子,不適合迎娶,因為是這是牽牛迎娶織女的時間,牛郎織女沒能有結果,如果在這日子娶妻,丈夫會三次拋棄妻子。
這就說明戰國時代當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恐怕已經很廣。
但是也能看出來,這時候牛郎織女的故事看起來不是那麼吉利,七夕還被看做是凶日。
凶日
大概是從西漢開始,牛郎織女「無果」這一點慢慢被淡化,一年一度的「重逢」被強調,慢慢七夕就變成了良辰吉日,跟愛情有了關系。
七月初七
至於為什麼牛郎織女要在七月初七相會。
因為七這個數字跟人類的生死繁衍關系很大啊。
比如古代正月初七的人日節。根據《荊楚歲時記》、《北齊書·魏收傳》、《太平御覽》等等的說法,女媧創世的時候,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人的生日就是正月初七,這一天大家會吃七種菜煮成的羹湯,剪紙人兒貼起來或者戴頭上。
上帝:一個問題,周日不應該休息嗎?
而且七也和死有關,比如流傳到現在的為死者做七的習俗。
所以兩個七的七月初七,意義就很大了。
牛郎代表農耕,織女又代表紡織,這倆在一起能拿下七月初七是很合適的。
喜鵲搭橋
牛郎織女相會有個關鍵的事,喜鵲搭橋。
我們前面引的典故里也能看到,在故事的最初版本里,是沒有鵲橋這一意象的。
所以是後來,有人把喜鵲強行加入的。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拿喜鵲去搭橋?
民間的版本有說是因為老牛死後把自己的肉餵了喜鵲,喜鵲為了報恩,每年七月七日搭橋渡二人相會。這是傳說。
喜鵲偷吃了什麼你們要這樣對待它?
有學者說,因為喜鵲是陽鳥,是報喜訊的鳥,而且是愛情的象徵,大家很崇拜它,所以它們要被用去架橋。
這個說法非常主流。
但是其實這個解釋不大經得起想,喜鵲是報喜訊的鳥,你們又愛它,就不能繞著牛郎織女飛一飛好了嗎?搭橋很累啊。
再說代表愛情的,比較吉利的鳥很多啊,天鵝還大些呢,為什麼要拉喜鵲來。
牛郎星和織女星距離大概有16光年,按照喜鵲平均體長45厘米來算,喜鵲單排搭個橋,算下來,據說得有三十四億億只
所以我比較支持《風俗通》的說法:「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就是說什麼呢,七月份的時候,喜鵲的頭會突然禿掉,不知道什麼原因。
正好這幾天牛郎織女要見面呢。
大家就說,喜鵲怕不是去搭橋被踩禿的吧?
這個說法很好,充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光芒,並且有理有據,畢竟七月份正是換毛的好季節。
欣賞一下禿頭照 ,注意看頭(圖片來源於鳥類網)
順便來八卦一下喜鵲。
喜鵲的拉丁名為Pica pica。看起來還是很萌的。
皮卡皮卡?
不過喜鵲一點都不軟妹,特別能打架而且智商高。
我們知道著名的「鏡子測試」,這個測試是蓋洛普小戈登在1970年提出來的,就是給測試對象一面鏡子,然後通過一系列測試,看它能不能知道鏡子里是自己。
喜鵲是目前唯一通過了鏡子測試的非哺乳動物。
愛上自己
與喜鵲親緣關系最近的,是烏鴉。
烏鴉和喜鵲這倆挺有意思的,烏鴉的形象,有一個從「吉」到「凶」的變化,喜鵲的形象,反過來,有一個從「凶」到「吉」的變化。當然也不是全「凶」,但一開始,它往往有凶吉的二重寓意。
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趨勢,另外還有很多南北人民對喜鵲烏鴉喜惡區別的研究,有人就此指出搭橋的可能還是烏鴉。
有學者指出,到了唐代,喜鵲開始大范圍地被視為吉兆。 而且大致就是從唐代開始,「喜鵲」二字正式開始聯用。
這個轉變讓人感覺十分吊軌。
夏炎教授提出來一個解釋,說是因為,漢魏之際黃河中游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所以當時應該到處都是喜鵲,而且都該幹啥幹啥,沒什麼必要去跟人類親近,比較野生,人對喜鵲的普遍認知是:鵲巢高築在樹上,疏遠人類,成鳥群體數量巨大,且鳴叫聲嘈雜。這是喜鵲凶兆觀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代的氣候由寒轉暖、森林退化,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由於失去了高大樹木的依託,只得尋找一些稍低的樹木築巢。 在這種環境變遷的過程中,喜鵲逐漸與人居相接近,其親人的習性開始凸顯。 」
大家多處處就有了感情,還有人特意在庭院中種植樹木,引喜鵲前來做巢。
這邊又繞回了鵲橋,鵲橋元素的定型,就被認為就是在唐代。
因為現在能找到的有關鵲橋的史料,一條是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九所引《淮南子》的一條佚文「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另一條是舊題唐韓鄂撰《歲華紀麗》卷三所引漢代應韻《風俗通義》中的一條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但是兩條佚文的原文,沒有人見到過,並且從兩漢時期現在能看到的資料來看,也沒其他人說過鵲橋的事。
大家就微微一笑,彷彿明白了什麼。
所以有學者推測,兩條佚文中的鵲橋傳說很有可能是唐人結合自身的時代特色,在原有的牛郎織女故事的基礎上添加的元素。
那四隻牛蹄子和四隻腳踩上去肯定會禿啊
加上前面的解釋,有可能是這樣的。
唐代大家很愛喜鵲,老在屋檐下面飛來飛去,怪可愛的。
突然有幾天,正好是七夕左右,喜鵲無緣無故地頭禿了。
鵲和人都有點尷尬。
那大家就很善良地解釋說,一定是給牛郎織女搭橋,被踩禿了吧。
(大霧)
商務合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