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的發展

七夕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8-31 09:37:53

1.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介紹簡短

導讀:關於七夕節,你知道多少內容呢?在神話方面,七夕有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在歷史方面,七夕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如今很多人還不知道七夕節的來歷,因此我帶來了七夕節的介紹簡短內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七夕節的起源介紹

1.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該故事傳說最早則是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說。

2.時間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產生與人們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於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3.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織女星),她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說是她的誕辰。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個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後來的七夕節。

2. 關於七夕節的來歷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七夕節就是其中一個,你知道關於七夕節的來歷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七夕節的來歷,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七夕節的來歷
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歷史上認為“七夕”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意義
1、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到中華民族的婚愛觀,就提起宋人秦觀的《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既是對中華民族婚愛觀的一個概括,又對它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他不是單純地對牛女悲劇的同情,而是以一個新的視角,謳歌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在責任心的驅使下,雖遠隔萬里,長期分離,卻還能夠保持婚姻的穩定性、長久性,不僅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即使在現在這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這里責任與愛情達到了統一。從另一個視角看,這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婚愛悲劇的重要原因。

2、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亦是中和,而民間文化追求和合圓滿的精神更是以上文化精神的根源。因此,和合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從最近接觸的資料來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民間在七夕祭活動中也非常看重祈福,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足見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的開展對於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精神和促進世界和平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夕情人節習俗
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猜你喜歡:

1. 關於七夕的傳說和習俗

2. 關於描寫七夕的優美句子

3. 關於七夕節的故事

4. 七夕節的故事

5. 七夕節的來歷作文

3. 七夕節的由來,簡單點。

七夕節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負,連家產都沒得分,只留給他一條老牛,但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因為觸犯了天條,所以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負,所以決定要幫他。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山下有個湖,每天都有七個仙女到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出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答應了,兩人婚後生了一雙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老牛卻死了,在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這是它最後能留給牛郎的唯一一件東西。而織女嫁給牛郎的消息傳回天庭後,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織女給抓回來,牛郎為了找回織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嚀,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們,此時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頭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在河邊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動容,所以特赦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一家渡河相會,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喜極而泣的淚水。

4.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

在七夕這一天,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傳說當然是十分美好的,不過根據古代天文學的記載,確實是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星星的。

古代天文歷以這兩個星星相交的時候作為天,轉換的日子。這一天又剛好是農歷7月7日,而且這個數字正符合古代玄學認為的非常吉祥的數字,因此將農歷的7月7日定為七夕節。

節日影響

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

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5. 七夕節是怎樣形成的

七夕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
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它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七夕的發展擴展閱讀: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回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
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
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
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6. 七夕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

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相識、相知、相愛,卻因人仙有別,被王母娘娘棒打鴛鴦,讓他們只能隔著銀河遙遙相望,但是還好有喜鵲們,可以為他們搭建一座鵲橋,讓他們在橋上相見。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所以便將這一天定為七夕。

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 七夕節的由來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導讀:關於七夕節的由來,大家有不同說法,其實這都是對的,因為七夕節有很多個來源故事和說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了。以下是我帶來的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內容,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1、源於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該故事傳說最早則是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說。

2、源於時間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產生與人們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於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3、源於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織女星),她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說是她的誕辰。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源於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個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後來的七夕節。

七夕節的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 Tianqi+CMS 後台管理中心 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8.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來歷,現如今的年輕人一年會有兩個情人節,一個是二月的西方情人節,一個是農歷七月的中國七夕節,大家都會在這兩天給愛人送禮物,但是七夕節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我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來歷1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眾所周知,七夕節的來源,始終與這則民間傳說緊密相連——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大致說來,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來,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趕織女。王母娘娘見狀,馬上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此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然有無法逾越的天險,但他們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喜鵲,於是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沒有辦法,妥協之下,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著名的七夕節由此而來。這之後它演變成這樣一個形式,每到這個時間,姑娘們都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遙遠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並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變得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還祈禱自己也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不知道,這中間隱藏了多少人對於美好的憧憬和深情!

七夕節的來歷2

1、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該故事傳說最早則是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說。

2、時間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產生與人們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於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3、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織女星),她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說是她的誕辰。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個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後來的七夕節。

9. 七夕的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2、七夕的習俗之看天河

說起七夕的傳統習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時節,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閃爍的星帶,俗稱「天河」。「天河」兩邊,分別是「織女星」和「金牛星」。相傳每年七月初七,喜鵲都飛上天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因此,乞巧節前後,細雨淋淋,看不到喜鵲的蹤影。人們認為喜鵲聚集「天河」,為牛郎織女搭橋去了。

熱點內容
荷花得其 發布:2025-07-03 20:03:14 瀏覽:259
甘蔗盆栽多深 發布:2025-07-03 20:02:59 瀏覽:757
選西蘭花 發布:2025-07-03 19:41:55 瀏覽:465
海沙種盆景 發布:2025-07-03 19:14:13 瀏覽:409
七夕稅務 發布:2025-07-03 19:09:04 瀏覽:964
洛陽牡丹橋 發布:2025-07-03 19:04:04 瀏覽:802
嫩草的花語 發布:2025-07-03 19:03:16 瀏覽:161
西紅柿玫瑰花 發布:2025-07-03 18:58:08 瀏覽:636
描寫荷花的句子50字 發布:2025-07-03 18:53:35 瀏覽:840
插花材料和工具 發布:2025-07-03 18:48:37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