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宋代

七夕宋代

發布時間: 2022-08-31 08:13:42

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始於中國漢來朝。

七夕節的源乞巧習俗,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1)七夕宋代擴展閱讀:

七夕是一個以女性參與為主的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這與以織女為主人公的牛女傳說有關。織女智慧與善良兼備,又心靈手巧,是中國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節自然成為婦女寄託情思和美好願望的載體。

七夕節不等同於西方的情人節。西方的節日往往主題單一。而中國的節日主題多樣而深刻,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七夕節習俗,既是對白頭偕老、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禱心靈手巧和賢惠聰穎的重要節日。

Ⅱ 《七夕》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此詩首聯作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層的刻劃;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作者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頸聯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進行渲染;尾聯貌似平淡,其實蘊含無限纏綿的情思。全詩構思新奇,抒情深細,語言工整,妙語天成。

(2)七夕宋代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Ⅲ 宋朝描寫「七夕節」的詩有哪些

1、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回佳答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出自:(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出自:(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3、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出自:(宋)蘇軾《鵲橋仙·七夕》

4、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出自:(宋)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Ⅳ 《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期內盼年容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七夕古詩

1、《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七夕》

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3、《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4、《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5、《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Ⅳ 七夕節盛行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盛行於宋代。七夕節,又被稱為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七夕節盛行於哪個朝代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Ⅵ 《七夕》詩句的意思

《七夕》詩句的意思是: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綉雲霞。年年賜給人間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

《七夕》宋代 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獨到又深刻的見解。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這兩句來得非常出人意料,很多人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其懸念恰巧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並非是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一個大轉彎。此時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豪取搶奪、互相傾軋、繁復雜多、勾心鬥角等。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新的含義,使詩有了橫空出世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

Ⅶ 七夕盛行於什麼

七夕盛行於宋朝時期,因為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當時的節日娛樂性和商業氣息也變得十分突出,而七夕節更是在當時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七夕雖然起源於漢代,但在宋朝之前一般會將這天稱為「七月七,乞巧節」等,七夕文化遠遠不如宋朝鼎盛。

七夕盛行於宋朝

七夕盛行於宋朝,在目前存有的歷史文獻中,「七夕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宋朝是經濟最為繁榮鼎盛的朝代之一,當時的節日娛樂性和商業氣息十分突出,而七夕節更是在當時被定為法定節假日。

七夕最早起源於漢代,並逐漸開始普及一些主要的傳統節日,在西漢的《西京雜記》中有所記載關於七月七的風俗習慣。唐朝時期的七夕文化也得到大力推廣,但最為鼎盛的是宋朝,宋朝之前一般會將這天稱為「七月七,乞巧節」等。

相傳七夕節是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有著當代「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直到今天我國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七夕的風俗習慣,而七夕節也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Ⅷ 行香子·七夕是誰的作品

《行香子·七夕》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別名《行香子·草際鳴蛩》

Ⅸ 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原文

《七夕》宋代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注釋

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

若何:怎麼樣。

乞與:賜給。

不道:沒有料到。

作者生平

楊璞(921~1003)北宋布衣詩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號東里野民。

世居新鄭東里(鄭韓故城內),好學,善詩,天性恬淡孤僻,不願作官,終生隱居農村。常獨自騎牛游賞,往來於縣境東里、郭店間。見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辭佳句,立即揮筆成詩。曾獨自帶上手杖進入嵩山險絕處,構思成文100多篇。當時的士人學子多傳閱誦讀他的詩文。

少年時與畢士安、韓丕同學友好。後來,畢士安官居相位,舉薦楊璞於太宗,太宗愛其才,想授官任用,璞堅辭不受,作《歸耕賦》以明志。太宗贈給束帛使他還鄉。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諸陵道經鄭州,特遣使贈璞茶、帛,並命其子從妙為官。

璞所作詩俊逸瀟灑,語言質朴精煉,多描寫自然景色和農村隱居生活。類唐詩人賈島、李涉。78歲去世,葬縣城北20公里處袁堡村東。宋翰林學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詩人黃庭堅過其墓拜謁,曾作詩悼念。

Ⅹ 宋代時期七夕節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宋代以後,農耕文明進一步發展,從朝廷到民間,牛郎、織女成為了祭祀的神內靈,祭祀盛行推動了七夕節容的發展。七夕節俗活動更加豐富了,除了保存歷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還出現了《天河配》《長生殿》等節令戲,七夕節成為了可以使民眾娛樂放鬆的節日。

宋代羅燁、金盈之編輯的《醉翁談錄》說:

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由此,我們能夠得知當時七夕節熱鬧非凡的場景。七夕節在元代多被稱為女兒節,可以看出到這時,七夕節的節俗基本是以女性為主了。

《析津志》中對七夕節這天在市中、朝中、宮中等熱鬧慶祝節日的場景做了詳細的記載。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已經很普遍了,南宋羅願《爾雅翼》卷十三也說:

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此時也涌現出很多頌揚牛郎和織女的詩文。例如北宋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便是贊頌七夕的著名詩篇。

熱點內容
字畫與綠植 發布:2025-07-03 20:25:18 瀏覽:581
盆景腳底 發布:2025-07-03 20:21:57 瀏覽:675
北京情人節地點 發布:2025-07-03 20:15:57 瀏覽:478
綠植計入低值易耗品 發布:2025-07-03 20:15:11 瀏覽:549
荷花得其 發布:2025-07-03 20:03:14 瀏覽:259
甘蔗盆栽多深 發布:2025-07-03 20:02:59 瀏覽:757
選西蘭花 發布:2025-07-03 19:41:55 瀏覽:465
海沙種盆景 發布:2025-07-03 19:14:13 瀏覽:409
七夕稅務 發布:2025-07-03 19:09:04 瀏覽:964
洛陽牡丹橋 發布:2025-07-03 19:04:04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