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⑴ 元宵節,為何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為何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元宵節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是因為在古代沒有結婚的女子是不能隨便到處去的,只有元宵節這一天可以出來玩,賞花燈。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上元不禁夜,無論男女僧俗貧富貴賤都可上街夜遊通宵達旦,於是男子就借著這個元宵節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姻緣。
十四的晚上去逛街,發現有的商場在做元宵節的活動,在商場內開辟字謎游樂區,顧客無論是否購物都可以參與猜燈謎游戲,猜中燈謎的顧客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也可以進行現場互動小游戲,猜燈謎大比拼等。非常有趣,喜歡熱鬧的可以去看看。
⑵ 七夕節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因為在這一天,單身的姑娘會祈求姻緣,小情侶們也會通過一些活動增加他們的感情。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⑶ 情人節是什麼節
情人節就是情侶之間的節日,互相去表白,去浪漫的日子。
⑷ 中國的情人節是哪天
七夕節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相傳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它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被推斷為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
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漢朝以後,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
(4)這是中國的情人節擴展閱讀:
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巧。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
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乞巧習俗後來演變成許願,不限於女性乞求巧手和姻緣。農歷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爺聖誕,求功名的男子會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區如日本則變成祈求一切願望的日子。
⑸ 七月初七,是不是情人節
是的,來中國一般把傳統節日七夕源稱作「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5)這是中國的情人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⑹ 元宵節才是中國情人節為什麼這么說
之所以說元宵節這天才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是有來歷的:因為在古代年輕女子是不被允許參加一些集體性的活動,但是在元宵節這天她們卻可以結伴出去賞花燈。那天許多未婚男女,都會借著這個機會去找尋自己的另一半,以此促成自己的美好姻緣。
七夕情人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關於這天一直流傳著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據說七夕這天牛郎和織女會通過鵲橋相見、約會,以解相思之苦。七夕情人節除了包含愛情的寓意,還有著「乞巧」、「乞福」的內涵。
不過七夕情人節因為宣傳力度不夠、活動內容過少,熱度一直不能和2月14那天的情人節相比。雖然這只是簡單的一個節日,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國傳統節日所處的困境,熱度不夠。
在我看來,情人節也只是一個象徵意義或者說是一種表達方式,對於愛情來說並不是很重要。我認為只要心中有愛,相愛的兩個人完全有能力把每天都過成「情人節」。
⑺ 中國的傳統情人節是什麼
中國的三大傳統情人節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有一些人把中內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或七夕稱作容「中國的情人節」,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系。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在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在唐代古詩中,就有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說為歐陽修所作)的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流行的節日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更符合情人節的內容。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⑻ 中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農歷七月七日。
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即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七姐誕等。
⑼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雖然說,這是一個以月圓為標志的佳節,然而,此時真正的熱鬧都是屬於人間的,並不屬於月亮。月兒一輪,只不過是高高懸於夜空,成為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背景點綴。
你會發現,在元宵節,人們贊頌的是燈會、追逐的是燈謎、品嘗的是元宵、期待的是元夕的浪漫約會,目之所及的重點,全都是地面光亮;而並不像八月十五中秋節那樣,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投注給了仰望皓月、賞月贊月的月主題活動。因此,我們就可以給元宵節三個定位——
第一,元宵節,是一個民俗的燈節。
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逛燈市,猜燈謎、放天燈,這實際上是在比圓月還亮堂的人間光亮里,點燃希望、祈福新年、放飛明天。
對於大街小巷上這種張燈結綵的景象,唐代詩人蘇味道的詩《正月十五夜》詩里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第二,元宵節還是屬於青年的情人節。
這得益於在很多戲曲小說、民間故事的描述里,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難得可以自由走上街頭賞燈的上元夜,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緣分。
可以說,上元夜借喧鬧燈市的機緣,給了古代青年男女一個難得的、可以釋放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去悄然地約會彼此,讓他們能難得地點燃青春。就像歐陽修的宋詞里講:「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第三,元宵節是春節奉獻給社會的最後一次全民狂歡節。
元宵節的晚上,火樹銀花,車水馬龍,熱烈至極,所以過元宵節也俗稱「鬧元宵」。
鬧元宵,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點之前,以豐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農歷新年即將結束之前,再次用美食的形狀寓意來強調團圓。
所以辛棄疾的詞描寫元宵盛況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在這一晚,人們歡歌狂舞,人們賞燈遊街。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一次熱鬧收尾,吃了元宵,過了十五,這年,才算是過完了。
圖片
第四,元宵節,就是元宵節。
在今天,我們還要通過古今節日以及中西節日的對比,給出元宵節一個屬於它的坐標——或者說,通過很多的爭論聲音,來給它一個盡可能相符的文化坐標。
近年來,很多商家和媒體都會宣傳,說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但是,和七夕節相比,元宵節才更有情人節的意味。因為七夕節,那隻是閨閣女兒在自家院子里過的一個乞巧節,縱然有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來作為這個節日的背景加持,但也並不能真正演化出七夕節有什麼約會屬性來——因
⑽ 2月14日的情人節是我國的節日嗎
2月14日的情人節不是我國的節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情人節現已回成為歐美各答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靚女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據海外網2019年2月14日電,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國情人節的一項獨特傳統。
中國一般把傳統節日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