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和七夕
㈠ 七夕節,這些美食說了哪些浪漫情話
浪漫的七夕節來了,在這個工作日的晚上,怎麼過七夕最浪漫?猜想美食肯定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良辰、美景、佳人、美食。去吃個西餐就叫浪漫了?浪漫的氛圍,還需要浪漫的人去營造。傳情,不僅僅只有獻花可以,美食也有它的語言,七夕之際,和親愛的TA一起去品嘗這些美食,除了美味,更有甜蜜。
古人七夕——「巧果+花瓜」最浪漫
「七夕」夜晚,年輕的婦女、姑娘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雲南過橋米線想必大家都吃過,它的來歷和一個愛情故事有關。雲南過橋米線源於滇南蒙自。傳說那裡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次都將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冷盤。
雖然飯菜涼了,他的妻子發現砂鍋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良,因此把熱量封存在了湯內。因此,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
後來不少人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愛情不就是這樣嗎?全心為自己的心上人著想,給對方獨立的空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我願意一直守護你。
鯽魚白玉湯:感情純潔無暇,相濡以沫
用這款湯來說男女之間純真的感情,再恰當不過。鯽魚煮出來的乳白色的湯搭配上嫩嫩的豆腐,不夾雜一絲雜質。魚說:「你看不見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裡。」水說:「我能感覺得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裡。」魚與水,難分難舍,魚在水中,暢游且情趣盎然,情侶之間水乳交融的感情,不過如此。
貴州戀愛豆腐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貴州的街頭常看到有人用油鍋炸著一種象臭豆腐一樣的小吃,他們說這叫戀愛豆腐果,一片黑和一片白的豆腐乾,用小竹簽一串,很普通,很平常,但據說情侶們都愛吃。這其貌不揚的東西細細嚼去,竟別有一翻風味,韌而不堅,香而不濃,難怪這么受歡迎。
㈡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時間,風俗,有關詩句
1、七夕節
來歷:七夕節來自於民間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織女與牛郎會在鵲橋相會。
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風俗: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
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2、端午節
來歷: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風俗: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
詩句: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3、中秋節
來歷: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風俗: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
詩句: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重陽節
來歷: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風俗: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等。
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5、臘八節
來歷:源自上古時代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習俗。
時間:農歷臘月初八。
風俗:熬臘八粥、吃臘八蒜、曬臘八豆腐、煮臘八面、吃臘八冰等。
詩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杜甫《臘日》)
6、除夕
來歷: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
時間:農歷臘月二十九或臘月三十。
風俗:吃年夜飯、貼年紅、燃爆竹、守歲、祭祖、掛燈籠、壓歲錢等。
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㈢ 春節、端午、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各吃什麼
一、春節:
1、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2、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 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3、元宵。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5、春餅。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二、端午節:
1、粽子:粽子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2、雄黃酒: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4、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三、寒食節: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四、七夕節: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五、重陽節:
1、花糕:重陽吃花糕始於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花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嘗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2、螃蟹:吃蟹方法有講究,如何做到健康吃蟹呢?吃蟹不能沒有新鮮薑末和食醋。因為螃蟹氣味咸、寒,而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調味外,還可以殺菌,破壞蟹中的組胺。而且生薑和食醋是調味品,吃蟹時蘸上薑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鮮美。
3、菊花酒:九九與「久久」 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斗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4、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㈣ 七夕煮飯要煮什麼
在農歷七夕,家有十六歲以下少兒的台灣家庭則以油飯作為祭拜「七娘媽(織女)」誕辰之食品,拜謝「床母」庇佑家中幼兒。 用料: 長糯米、肉絲、小白菜、香菇、紅蔥頭、老薑末、廣式臘腸、胡蘿卜、蝦皮、生抽、鹽、香油。做法: 1:長糯米加水浸泡過夜倒出多餘的水份,肉絲加適量生抽、糖、料酒腌制20-30分鍾,小白菜洗凈切成碎片;2:香菇(清水泡發,泡過的水留用)、紅蔥頭、薑末、廣式臘腸、胡蘿卜切片或切絲;
3:鍋里加入適量的油,放入香菇、紅蔥頭、薑末、廣式臘腸、蝦皮小火炒香,倒入肉絲翻炒均勻;
4:倒入長糯米,翻炒均勻,最上面鋪上胡蘿卜片,均勻的澆上泡過香菇的水,蓋上蓋子,冒氣以後,小火繼續燜煮20-30分鍾,關火燜10分鍾左右;
5:打開鍋蓋,澆入適量的生抽,撒小白菜碎拌勻,再蓋上鍋蓋燜一小會兒,滴上適量香油即可食用。
貼心提示: 1:糯米最好用長糯米(小牛自己另加了少許雜糧),比較不會太粘,至少浸泡3小時以上;2:如果有紅蔥頭炸成的油酥最好,沒有就用紅蔥頭炸香即可;3:倒入糯米燜煮的時候,加入的水量不要過多,基本和米持平即可(如果糯米浸泡的比較久,可以酌情減少一點點水),全程用小火燜,且鍋底要厚、傳熱要好、鍋蓋密封要嚴,否則會出現糊鍋且部分米不熟的現象;4:如果對燜煮糯米沒有太大把握,a:可以將糯米單獨蒸熟以後拌入;b:材料炒好後和糯米放入電飯煲,加入的水量比平時少,按普通蒸飯程序操作;5:切記,無論何種方法,燜煮糯米的水量要掌握好,如果使用厚底鍋燜煮,中途不可揭蓋子,否則易出現米飯「夾生」的情況。
㈤ 日本古代的七夕節是不是沒有牛郎卻有相撲壯漢
(日本七夕祭場景)
文史君說:
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原本源於中國的文化在傳入日本以後卻經歷了不一樣的改變。日本的七月七原本另有“作為”,在不斷吸收內化了中國七夕文化後,日本也逐漸發展出了頗具日本特色的七夕文化。從引入、接收,到本土因素的滲入與語境置換後的本土化改造,對面臨傳統節日現代性轉型的我國,也是有些經驗可以借鑒的吧。
㈥ 七夕節食譜大全,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菜譜
菜譜推薦1:鯽魚白玉湯
魚說:「你看不見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裡。」 水說:「我能感覺得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裡。」人世間的愛,無非就是魚與水之間的情感,那人氣美食再為大家推薦一道:鯽魚白玉湯,這道湯寓意了情侶間水乳交融的感情。
原料:鯽魚2條、豆腐1盒、蔥、姜、鹽、胡椒、雞精
做法:1、鯽魚開膛去內臟,去鱗去鰓,洗凈後,用鹽和料酒稍腌待用。
2、豆腐切成1厘米厚的塊待用。
3、鐵鍋燒熱,放入少量油,將鯽魚放入,煎至兩面呈金黃色。
4、在魚上撒上些許蔥、姜後,再加入5碗左右的水。
5、加蓋,燒開後用猛火煲10分鍾後,換小火煲40分鍾。
6、加入豆腐,再煮5分鍾左右,加鹽和胡椒、雞精調味即可。
純白的豆腐,象徵男女間純潔無暇的愛情,嬉水的兩條魚,象徵了男女之間的歡愉,喝這道湯,真是情趣盎然。
菜譜推薦2:骨肉相連
首先為大家推薦的是一道:骨肉相連,寓意情侶間綿綿不斷,纏綿悱惻的真摯情感。
原料:雞腿碎肉,雞脆骨,竹簽,鹽、酒、雞精、胡椒粉、孜然粉、
做法:1、先將買來的雞肉切成小塊的碎肉,脆骨要清洗後去掉帶血的黑頭部分,然後切成小塊待用。
2、將切好的雞肉和碎骨,按照標准70%的碎肉加上30%的脆骨比例混合。
3、將鹽、酒、雞精、胡椒粉、孜然粉按照自己口味多少調製成腌制料汁,注意要攪拌均勻。
4、拌完料後,即可開始腌制肉和脆骨了:把准備好肉和脆骨倒到料汁中腌制,攪拌大約3-5分鍾即可。然後,在冰箱冷藏室放置1-2個小時。
5、從冰箱中取出腌制好的肉,串簽的比例大約是3塊碎肉加一塊脆骨。串起來後將形狀稍作整理,盡量讓好看些。
6、將肉放入烤箱或微波爐,溫度控制在180度-220度之間,如果是微波爐的話調整到燒烤檔位即可。烤肉的時間一般情況是6-12分鍾。注意不要烤的時間太長,以免口感太干沒有肉感。
菜譜推薦3:雙瓜伴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人氣美食為大家推薦的第二道菜名叫:雙瓜伴紅豆,這道菜寄託了天下所有有情人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原料:東瓜、南瓜、紅豆
作法:1、先將東瓜,南瓜去皮去籽,切片,做成心字型,用色拉油,鹽,味精調好入味。
2、將紅豆放開水裡煮透酥糯。
3、將調好味的東瓜片,南瓜片上籠蒸熟
4、起熱油鍋放入番茄沙司,炒勻後到入煮好的紅豆,略翻炒幾下就可以了。
5、雙瓜圍邊,紅豆倒入中間,裝盤即可上桌。
這道菜可謂是寓意深刻,紅豆代表相思,東瓜,南瓜做的心型,代表牛郎織女雖然在天上相隔各一方,但還是心心相印,攜永之情不斷。
㈦ 七夕做什麼菜
1、白切來雞:
白切雞又叫白斬雞,是自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粵菜系雞餚中的一種,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屬浸雞類。其特點為製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
糖醋軟熘魚焙面:
糖醋軟熘魚焙面是豫菜的歷史名菜。此菜名,其一在鯉魚,河南得黃河中下游之利,金色鯉魚,歷代珍品。其二是豫菜的軟熘,以活汁而聞名。
3、烤鴨:
烤鴨是北京和南京的一道特色名菜,屬於北京菜或金陵菜,該菜品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其色澤略黃,柔軟淡香,夾卷其他葷素食物食用,為宴席常用菜點,更是家常風味美食。
4、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傳統名菜之一,屬於川菜,主料為:豆腐,輔料為:蒜苗、牛肉沫,調料為:豆瓣、辣椒面和花椒面、醬油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辣椒面,此菜成菜麻、辣、鮮、香、燙、翠、嫩、酥,將川菜麻辣味型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5、紅燒肉:
紅燒肉是一道著名的大眾菜餚,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特色的紅燒肉。其以五花肉為製作主料,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三層肉來做,鍋具以砂鍋為主,做出來的肉肥瘦相間,香甜松軟,營養豐富,入口即化。
㈧ 七夕的應節食品巧果的製作中含有哪些材料
七夕巧果包括抄麵粉,雞蛋,芝襲麻,嫩豆腐,植物油,食鹽,綿白糖。巧果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8)豆腐和七夕擴展閱讀: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㈨ 七夕給女朋友送豆腐是什麼意思
吃豆腐,現多指調戲,占別人便宜。此外還指開玩笑;舊時喪家准備的飯菜中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有些人為了填飽自己的肚皮,經常厚著臉皮去蹭飯吃,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佔便宜的意思。而把「吃豆腐」用在男人對女人的上面,就有男人占女人便宜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