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蘭夜視頻

七夕蘭夜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8-26 17:26:09

『壹』 七夕節的來歷和故事,七夕節有那些習俗

七夕的來歷

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就是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初始之時,被稱為「乞巧節」,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些活動其實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

從漢代到宋元之際,七夕節都是婦女穿針乞巧的節日。直至明代,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成型,這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乞求一個美好的姻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們現在了解的七夕節。關於七夕的來歷大家熟知的也就是明代之後的習俗了。

七夕神話傳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隨著七夕節的廣為流傳,而關於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也逐漸的融入到了七夕節之中,更是在原來的故事中添加了很多內容,如「老牛牽紅線」、「王母金釵化銀河」、「喜鵲搭仙橋」等內容。七夕節也就正式的和愛情掛上了勾,現在更是等同於西方的情人節了。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

別稱

雙七:此月、此日皆為七,故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舊日七夕節的節日習俗因地區而異

現如今七夕情人節是情侶們表達愛意的日子。在這一天,有許多情侶都會選擇為對方准備一份精緻的禮物,共同度過這浪漫的一天。

『貳』 七夕節的故事傳說及別稱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 文化 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七夕節的 故事 傳說 及別稱,歡迎閱讀!

七夕情人節 10種浪漫過法

1.見證愛情的地方旅遊

為了節省路途時間,可以提前一天准備哦,有情侶喜歡冒險刺激的愛情地方就要選擇

1:黃山情人谷(翡翠谷)

2:海南天涯海角:

3:香格里拉

喜歡安靜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好愛情地方要選擇

4:西塘古鎮

5:廈門鼓浪嶼

2.參加七夕情侶活動

大部分一些地方廣場在七夕都會舉辦情侶活動,不知道幹嘛的情侶可以報名參加,活動很多,都是見證愛情的,希望情侶們可以玩得開心並接受大家的祝福。

3.老式的玫瑰燭光晚餐看電影

對於不愛折騰的情侶,就選擇經典老式的情人節過法吧,經典的玫瑰花束(看看她喜歡什麼顏色就買什麼顏色玫瑰花,但絕對不能是黃色)再來浪漫的燭光晚餐(可以自己親手煮)最後去看一場情侶電影吧。

4.野外情人燒烤野餐

對於吃貨情侶呢,當然在情人節里做的事便是吃啦,帶著她去野外體驗不一樣的情人燒烤野餐吧,雖然少了燭光晚餐的浪漫,但多了野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氣息。

5.游樂園必玩鬼屋、摩天輪

對於愛玩的情侶,每個女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女孩,帶著她一同前往游樂園吧,看她玩耍時的歡樂幸福,這情人節也是過得很開心的,游樂園里玩的設施多,可以花上一整天時間,不怕無聊閑著了,這其中必玩的摩天輪,聽說情侶同坐摩天輪到最頂端,一路牽手下來,會一輩子在一起不分離。還有就是鬼屋了,可以大大滿足你那大男人的保護欲了吧,嘿嘿。

6.裝飾家裡,買她愛吃的小零食

對於宅的情侶,情人節自是選擇在家過啦,可佯裝出門,讓朋友先把她騙出門,自己回家抓緊時間裝飾家裡,盡量浪漫溫馨些,然後拿出事先買好的她愛吃的小零食,然後放著浪漫輕快的輕音樂,等待她回家接受驚喜吧。

7.影樓租一套牛郎織女服飾招搖過市

對於比較大膽的情侶,就選擇比較雷點的情人節過法吧,現在一些檔次高點的影樓都有租借服飾的,和她去租一套牛郎織女然後招搖過市,該干什麼就干什麼,也可以合合影作紀念。當然圍觀者肯定不少,這必須有相當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情侶乾的事哦。

8.山頂放愛情宣言孔明燈

白天有其他的情侶節目後,在晚上就可以帶著她到涼快的山上放孔明燈,彼此寫著愛情宣言,一同放飛孔明燈也是個不錯的情人節過法哦。

9.海邊浪漫牽手唱情歌

對於喜歡安靜的情侶,海,是個讓人覺得又澎湃又浪漫甜蜜的地方,牽著她的手漫步在海浪沖刷著的沙灘上,偶爾停下給她挽下吹散的頭發,偶爾帶著她追趕著海浪,偶爾深情款款對著她唱情歌,相處多年的情侶還可以事先准備好的戒指放進藏好的漂流瓶,假裝撿到向她求婚。多麼浪漫的情人節!

10.陪ta去看流星雨

據-央視新聞,19年一遇的英仙座流星雨恰巧也將在這天爆發哦。英仙座流星數量多速度快,光芒明亮呈藍綠色。今年流星雨極大值出現在凌晨2點到4點,每小時可達到60~100顆,在這個特殊又有意義的日子裡陪ta一起看場流星雨也是很不錯的情人節過法和具有紀念意義哦。

七夕節的故事傳說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又叫做什麼節

七夕,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牛郎織女作為一對「鵲橋相會」的戀人,千百年來,在他們身上演繹的 愛情故事 ,深深打動了一代代人們的心靈;因此,七夕節也是千千萬萬女兒、姑娘寄託愛情夢想、渴望與情人相聚的節日,因此,也叫「女兒節」、「姑娘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氣素天。


七夕節的故事傳說及別稱相關 文章 :

★ 七夕節的由來及習俗是什麼

★ 七夕節還有哪些別稱

★ 七夕節的由來故事有哪些

★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 七夕節的價值意義

★ 關於端午節由來及習俗介紹

★ 2021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 以七夕為主題的演講稿最新五篇

★ 西餐廳2020七夕節活動方案書精選5篇

『叄』 七夕節的別稱,七夕節又叫什麼,七夕節有多少叫法

七夕節的叫法有很多種,無具體統計記錄。

1、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2、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

3、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靚女們專屬節日。

4、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5、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3)七夕蘭夜視頻擴展閱讀

七夕的傳播

奈良時代,七夕風俗傳入日本。每年七夕時節,天上的織女不僅要賜給日本少女們「一雙巧手」,還要滿足各種願望。人們聚在一起,寫下自己的心願,掛在七夕竹子樹上。這些願望多種多樣,諸如身體健康、容顏美好、早結良緣、家庭幸福等。

就連日本東京的迪士尼樂園也入鄉隨俗,不僅讓米老鼠和米妮穿上和服,扮成牛郎織女遊行,還在園里設了「許願台」,讓遊客寫卡祈願。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慶祝七夕節的主題公園。

韓國女性則會在七夕這天,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擺在桌上磕頭祈求,求織女星賜她們靈巧的雙手,讓她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此外,家家戶戶還會在七夕這天在祭台上放上干凈的井水,用新鮮瓜果和煎餅供奉,祈願家人平安等。

『肆』 七月七是什麼節日 七月七被稱為什麼節日

導讀:七月七是什麼節日?七月七被稱為什麼節日呢?七月七是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中國情人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好聽又特別的稱呼,想知道七夕節的由來,七夕節的詳細別稱有哪些,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七月七是什麼節日

七月七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我國古代人的思想中,認為凡是重日都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比如人們常熟知的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等傳統節日,七月七作為下半年第一個月份的重日,人們賦予了這個節日更多的傳說和意義。

歷史上每個傳統的節日人們都要賦予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七月初七的傳說是人們熟知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詩經中曾有過記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是最早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記錄。意思是說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所阻擋,牛郎織女心系對方而無法相見。最後是飛來飛去的喜鵲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讓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見。

在古代的時候,七月七這一天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所以衍生出來兩個活動,一個是乞巧,女孩子們在這一天會穿針引線比賽誰的針線活更好,炫耀自己的女工,看看誰的手最巧,所以人們都傳說在這一天針線活比賽的冠軍,會得到織女的靈巧的技藝。再有就是人們都認為這一天適合談情說愛,是相戀男女向對方表白的日子。

古時候在這一天的參與者主要人員是未成家的少女,所以古代把七月七這一天稱為是「女兒節」或少女節。這就是七夕節的由來,後人根據這些傳說將這一天定義為「中國的情人節」,現在七夕節也被國家列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方地區流傳的習俗是在七月初七的這一天,接露水洗手洗眼,傳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留下的眼淚會讓人眼明手巧,也會將新鮮的瓜果擺在院中,以祭拜織女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的傳統。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美食來慶賀七月初七,人們把這些特殊的美食稱為巧食、巧果、巧飯。

七月七被稱為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月七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牛郎織女作為一對「鵲橋相會」的戀人,千百年來,在他們身上演繹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一代代人們的心靈;因此,七夕節也是千千萬萬女兒、姑娘寄託愛情夢想、渴望與情人相聚的節日,因此,也叫「女兒節」、「姑娘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伍』 傳統的七夕有什麼風俗嗎古時候大家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如果今年的七夕你不知道怎麼過的話,那不妨學學古人吧! 望採納

『陸』 蘭夜是什麼節

蘭夜指七夕之夜。夏歷七月舊時稱為「蘭月」,故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做蘭夜。民間人們在這一天穿乞巧針、放幸運船;女孩子們祭拜嬋娟和星空,向著織女乞巧,為了獲求婚姻美滿。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除了「七夕」之外還有很多名字,如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等,又被外國人稱作「中國情人節」。
拜月七夕蘭夜,拜月前先沐浴。樹液洗發恐怕現在不大容易,畢竟切樹皮萃樹液要被視為環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采幾片樹葉放入浴湯中就可以了。
沐浴畢,換上輕盈的夏季盛裝,推薦民族傳統服裝漢服,輕盈的紗質裙衫比較符合祭月的氣氛。
姐妹幾人聚集戶外,設小幾案、上置簡單時令水果、七夕巧果等,焚香裊裊,輕衫飄飛,靜默地對月傾訴心願。
乞巧會針應巧最傳統的乞巧活動是穿巧針。古時的巧針一般是多孔針,而現在還有待商業開發。現在可將七枚針合並在一起,一次穿過就算勝利。

『柒』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1

【七夕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荊楚歲時記》一書中描述此俗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更為有趣的是,由於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為了登樓曬書。

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遠超過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特別是吟詠七夕的詩篇更比比皆是,僅全唐詩中就有僅千首。比如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祖詠同題詩亦雲:「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於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別稱匯總】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牛郎織女(刻紙)一

牛郎織女(刻紙)一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2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於漢代。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當時就有「穿七孔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登樓曝衣」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從戀愛進而結婚、分離,到每年只能相會一天。傳說逐漸完整,由於情節感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只是每個地方流傳的情節略有不同。

以下是在台灣流傳的故事: 古時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於勤於牧牛耕種,因此玉帝就把織女許配給他。但是沒想到兩人卻因為愛情繾綣而漸漸廢馳了工作,玉帝非常擔憂,就命令喜鵲(現為吉祥的象徵)轉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許二人相聚一次,其餘日子都要工作。但是這只喜鵲粗心大意,竟把命令傳錯了,說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還是過著恩愛的生活,終於把每天的工作廢馳了。玉帝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並用發簪在空中劃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離。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銀河。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好讓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每當二人相聚之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不斷地淌著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會下著毛毛細雨。

另外七夕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誕辰。「註生娘娘」陳靖姑,又稱「臨水夫人」,是福建蒲田縣臨水人。她之所以被人們奉祀為生育之神,是因為相傳她曾救了很多的產婦。據說:宋代蒲城有個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婦懷胎十七個月,還沒有生產,有一天,一個婦人自稱姓陳專醫生產專程來拜訪他,吩咐他准備一間房間,房內的地板挖一個洞,把孕婦移到樓上,並且命令僕人拿著棍子在樓下看守。不久孕婦就生下一條大蛇,僕人看見立刻就把它打死,孕婦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興要送珠寶表示感謝,但是陳姓婦人卻不接受,只要求一條手帕就離開了。多年以後,徐清叟調任福州,在一座陳夫人廟裡面,發現了這條手帕,於是他就奏請朝廷,封贈神號。據說,福州的註生娘娘廟,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賜的三十六個宮女,本省祀奉註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數的。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3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典籍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二為《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神女,不可求死。」這些記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這幾句話描述了織女沒有織布,牽牛不拉車,顯然,此時描繪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主要還是作為帶有農耕文明和家庭手工業文明的象徵的兩個星宿出現,並沒有出現傳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關系和相關情節,這時的織女與牽牛並沒有產生男女關系。後來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東漢時期,演繹成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史記》里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里,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系。而作為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由此可見,對牛郎織女二星的歌詠,從周末經春秋戰國,再由漢初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流傳數百年間,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而那時候的七月七日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歲時節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剛開始時只是作為一個節令。從歷史文獻來看,七夕節起源時間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與星象、物候密切相關。

據說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明代羅頎《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與所載時間相隔太遠,恐不足信。關於七夕乞巧風俗最早的記載當數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文中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中時,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愛連』。」 又載:「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於襟褸。」這兩條記載都可以說明,西漢初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漢代這些風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由此可見,七夕並非是牛郎織女傳說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節日。

關於七夕節的起源,我們可以從七夕風俗中去探尋。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自然的崇拜。《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晉周處《風士記》:「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是視為穀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蠶神,穀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至於在七夕拜牽牛和織女二星,是因為兩星的運行七月顯得最為突出。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所以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記載:「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七數在民間表現為時間上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因此,在七夕風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風俗,都是源於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豐收美滿之意。對時間的崇拜,也延伸到對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風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風俗。楊琳在研究七夕節的起源時,結合民俗學相關原理、結合類書、文人筆記、地方誌等相關記載資料,對七夕節的起源問題作了詳細的辨析:七夕節的成因在於「七在古代文化中是個具有生殖魔力的數目,古人將七月七日作為節日是崇拜七這個神秘之數的結果,其實質是對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在七夕節這天往往會進行乞子的活動。

七夕節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與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結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時期,百姓長期處於戰亂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願望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於是便向傳說中的人物去乞求。此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善,並與七夕節相互融合,七夕節成為普遍的節日。除了乞巧的習俗外,七夕節在此期間還多了乞求富貴、長壽、生子的習俗,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也成了人們的情感寄託。由於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在封建社會又通常被視為繁衍後代的工具,生下男嬰因而成為女性為提高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為七夕節民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過分別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和七夕節的探源可見,七夕節的起源主要來自古代人民對星辰、對自然以以及時間的崇拜,其起源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毫無關系的。但隨著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展演變及其故事中傳達的人類情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融合交匯的。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4

解惑七夕

七夕應叫中國女兒節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2016年8月22日,知名民俗學家、專家齊守成在接受遼寧晚報記者吳雙采訪時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

齊守成介紹,「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如果真要將七夕節賦予一種通俗的叫法兒,應該是「中國女兒節」。齊守成解釋,在歷史上「七夕」節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一定要手綁綵線,乞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因此,「七夕節」是古代女孩最重視的節日。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

七夕節被誤為情人節

之所以當今社會將七夕節誤讀為「情人節」,可能是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確實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婦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拋頭露面是不守禮節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能出門逛燈會,少男少女這一天才能互相會面,傾訴愛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很多商家將七夕節當成情人節進行商業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來過,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傳統節日的保護,而且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扭曲了。「包括媒體都應該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如何過傳統節日有個正確的引導。七夕節之所以能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是因為它是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東西丟了。」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5

超越時空的美麗傳說「牛郎織女」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單身女性節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是一個提倡男女相親的節日。

民俗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節首先是單身女子的節日。

西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里執行的,後來流散到民間。」趙魁夫說,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綉、針線等手藝絕活。

趙魁夫告訴記者,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比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曬書的片段。盡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從這個角度出發,趙魁夫認為,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絕對不允許婦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曖昧之情,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檯面上來講。」趙魁夫說,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七夕節只應該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為,七夕節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區確實存在著一批「單身女性」,而她們也確實是乞巧節的主體。但是,這批單身女性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結婚之後不滿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並終生「不落夫家」;另一種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類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歲適婚時卻不滿封建包辦婚姻,而對外宣告終生不嫁,並從此搬入「姑婆屋」居住。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獨有的一個群體,她們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動來追求獨立自主的婚姻。

;

『捌』 七夕人們都在哪裡聽天河夜話

七夕人們都在葡萄樹底下聽天河夜話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