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花街

七夕花街

發布時間: 2022-08-26 15:00:10

『壹』 廣州的民風民俗

目前,廣州保留較好的民俗民風有廣州的茶樓(涼茶)、廣州的除夕花市、廣州的銀龍舟、廣州的波羅廟會、盤古王廟等等。下面分別說明這些風土人情的特點:

1、廣州的茶樓(涼茶)

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

『貳』 古代七夕是怎麼樣的花街猜燈謎賞月祭七姐 請具體回答。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叄』 七夕蕪湖方特的人多不PS:蕪湖有什麼好玩的,求推薦

樓主你好:
我是蕪湖人,我幫你解答,一般節假日人都是比較多的,蕪湖市除了方特還有中山路步行街、鳩茲廣場、鳳凰美食街、濱江公園、大浦鄉村世界、雕塑公園、赭山公園、天門山公園等。

在蕪湖火車站汽車站乘坐32路公交車到方特歡樂世界【南】下車過馬路就是錦冠商務酒店【32路空調車上車兩元,普通車上車一元】

蕪湖32路
市區線路 港一路公交首末站—皖南醫學院南校區 6:00-19:00 普通車1元,空調車2元,IC卡8折,40分鍾免費換乘 公交二公司
去程: 港一路公交首末站 - 蕪湖長江大橋 - 蕪湖科技館 - 方特歡樂世界北 - 方特歡樂世界南 - 蓮塘牡丹園 - 蓮塘新村 - 省煤田二隊 - 鳩江區政府 - 市建委 - 市交警支隊 - 汀棠公園 - 天和苑 - 公路局 - 梅蓮路 - 火車站[汽車站] - 聯盛廣場西 - 廣電中心 - 人民保險公司 - 中醫院 - 薈萃中學 - 卡子街 - 黃山園 - 職業教育中心 - 環城北路 - 中江橋北 - 中江橋南 - 和平醫院 -弋江區政府 - 第二十四中學 - 市中心血站 - 報業集團 - 第十二中學 - 中央城 - 馬場村 - 商貿學院 - 皖南醫學院南校區 (37站)

回程: 皖南醫學院南校區 - 商貿學院 - 馬場村 - 中央城 - 第十二中學 - 報業集團 - 市中心血站 - 第二十四中學 - 弋江區政府 - 和平醫院 - 中江橋南 - 中江橋北 - 環城北路 - 職業教育中心 - 黃山園 - 卡子街 - 薈萃中學 - 中醫院 - 人民保險公司 - 廣電中心 - 聯盛廣場西 - 火車站[汽車站] - 梅蓮路 - 公路局 - 天和苑 - 汀棠公園 - 市交警支隊 - 市建委 - 鳩江區政府 - 省煤田二隊 - 蓮塘新村 - 蓮塘牡丹園 - 方特歡樂世界南 - 方特歡樂世界北 - 蕪湖科技館 - 蕪湖長江大橋 - 港一路公交首末站 (37站)


晚上回賓館走到婦幼保健院車站乘坐103路夜間公交車到方特歡樂世界【南】下車過馬路就到了【103路空調車上車兩元,普通車上車一元】

蕪湖103路(晚)

市區線路馬塘新鎮—金灣19:30-23:00普通車1元,空調車2元,IC卡8折,40分鍾免費換乘公交四公司

去程:馬塘新鎮-元山村-元寶塘-瑞豐商博城南-新興鑄管-瑞豐商博城東-瑞豐商博城-瑞東園-大營新村-南瑞新城-奧韻康城-南關-中江橋南-中江橋北-北門-二街-融匯中江廣場-婦幼保健院-徽商城-鳳凰美食街-師大附中-皖南醫學院北校區-工商局-紅梅新村-綠影新村-園丁小區-大富新村-泰苑小區-蓮塘牡丹園-方特歡樂世界南-方特歡樂世界北-蕪湖科技館-蕪湖長江大橋-職業技術學院-齊落山村-莘苑學生公寓-晉家樓-信德·翡翠灣-信德半島-金灣-金灣小區(41站)


回程:信德·翡翠灣-信德半島-金灣-金灣小區-晉家樓-莘苑學生公寓-齊落山村-職業技術學院-蕪湖長江大橋-蕪湖科技館-方特歡樂世界北-方特歡樂世界南-蓮塘牡丹園-泰苑小區-大富新村-園丁小區-綠影新村-紅梅新村-工商局-皖南醫學院北校區-師大附中-鳳凰美食街-鳩江飯店-婦幼保健院-融匯中江廣場-二街-北門-中江橋北-中江橋南-南關-奧韻康城-南瑞新城-大營新村-瑞東園-瑞豐商博城-瑞豐商博城東-新興鑄管-瑞豐商博城南-元寶塘-元山村-馬塘新鎮(41站)

『肆』 廣東春節的習俗

1、行花街,逛廟會。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2、舞醒獅。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這時出現了一隻神獸,神獸走過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為了報答神獸的恩情,鄉民們便用竹篾和紙,紮成神獸的樣子,配合鼓樂舞動,以表示禮祀之心。

3、買金桔。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麼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東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

4、謝灶。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伍』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日期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以下舉例5個傳統節日的習俗:

1、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習俗: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2、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習俗: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禮俗主題。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習俗:劃龍舟、吃粽子、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

5、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習俗: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陸』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

一、春節

1、來歷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

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

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歷法創建完畢後,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2、習俗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二、清明節

1、來歷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

2、習俗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後世發展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並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

三、端午節

1、來歷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四、七夕

1、來源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 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

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2、習俗

每到七夕,戀人們之間往往會互送禮物。

五、中秋節

1、來歷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格命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柒』 廣州有什麼傳統節日

元旦:春節:元宵節:婦女節:勞動節:植樹節:清明節:兒童節:香港回歸:建軍節:教師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七夕:重陽節:冬至:聖誕節:情人節:

『捌』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資料

1、春節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

2、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3、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4、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5、端午節

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

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每年端午節前後,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玖』 中國有哪些年俗

春節,
冬至,吃餃子
端午,粽子
七夕,中國情人節
清明
元宵
中秋
重陽
就這些了吧!
回答者:mzonewl - 助理 二級 2-26 17:14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