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朵牡
㈠ 我是牡羊座的我的我的幸運石是什麼
白羊座的幸運數字和幸運石
幸運寶石:紫水晶、鑽石
幸運數字:6,7
幸運日:禮拜二
幸運地點:大都市
幸運色:鮮紅色
㈡ 「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詩句中的「將謂」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就以為,就認為。
出處:《牡丹》唐代張又新。
原文:牡丹一朵值回千金,將答謂從來色最深。
釋義:一朵高貴的牡丹價值千金,就以為顏色越深越艷麗的才好。
這里的將謂就是就這樣認為,以為的意思。
(2)我是一朵牡擴展閱讀
張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並善寫詩文等,《唐才子傳》有載其事跡。其中《牡丹》出自其《全唐詩》作品:卷479-27 牡丹,張又新。
《牡丹》全詩: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今日滿欄開似雪,一生辜負看花心。
譯文:一朵高貴的牡丹價值千金,就認為顏色越深越艷麗的才好。現在滿園牡丹紛紛盛開如雪似絮,真是辜負了看花人一生的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又新
㈢ 杜康酒上面印著一朵紅牡是什麼酒丹
杜康酒52度牡丹紅。
杜康酒52度牡丹紅是杜康酒熱銷產品之一,瓶身上有一朵鮮艷的大牡丹,在白酒中深受大眾喜愛。杜康酒牡丹紅是濃香型白酒,這是一款價格很實惠的白酒,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自己飲用再適合不過了。
杜康紅牡丹兼承中國酒文化的歷史特點,為白酒生產製作樹立一個艱實的豐碑。下面就和趕酒會白酒招商網一起來看看這款杜康酒52度牡丹紅。
㈣ 詩經採薇全文翻譯
【詩經《採薇》全文翻譯】: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詩經《採薇》原文】:
《採薇》
佚名〔先秦〕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採薇》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採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採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後四句為什麼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雲雲。」這可視為《採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採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採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採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詞句注釋】:
①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②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末助詞,無實義。
③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義。
④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⑤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⑥獫(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⑦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⑧柔:柔嫩。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⑨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⑩載(zài)飢載渴:則飢則渴,又飢又渴。載,又。
⑪戍: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⑫聘(pìn):問候的音信。
⑬剛:堅硬。
⑭陽:農歷十月,小陽春季節。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⑮盬(gǔ):止息,了結。
⑯啟處:休整,休息。
⑰孔:甚,很。疚:病,苦痛。
⑱我行不來:我不能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後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⑲常:常棣,即棠棣,植物名。
⑳路:高大的戰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㉑君子:指將帥。
㉒戎:車,兵車。
㉓牡:雄馬。業業:高大的樣子。
㉔定居:猶言安居。
㉕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㉖騤(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騤騤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㉗小人:指士兵。腓(féi):庇護,掩護。
㉘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㉙象弭(mǐ):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魚服:鯊魚魚皮製的箭袋。
㉚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㉛棘(jí):急,緊急。
㉜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往:當初從軍。
㉝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㉞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㉟雨(yù)雪:下雪。雨,這里作動詞。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㊱遲遲:遲緩的樣子。
【後世影響】:
《小雅·採薇》一詩對後世文學產生了較大影響。此詩無論是人物形象、內容取材還是構思寫法,都對後世如杜甫寫作《前出塞九首》和《後出塞五首》提供了借鑒的範例;在後來的如陳陶《隴西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等作品裡,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迴音。還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詩經》三百篇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摩,如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等等。
【創作背景】:
《小雅·採薇》是一曲士兵之歌,為出徵士兵久戍歸來所作,當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可見毛詩認為《小雅·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
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小雅·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史記·周本紀》:「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採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恆、方玉潤都反對此說。說是周懿王時事,「經傳皆無明文」(程俊英等《詩經注析》),《漢書》晚出,實是據詩立說,不能反證。說是宣王時事,所據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獻佐證。陳子展《詩經直解》謂:「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潤《詩經原始》謂:「至作詩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時世難以臆斷,詩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強不知以為知耶?」
【表達主題】:
《小雅·採薇》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以一個返鄉戍卒的口吻,唱出從軍將士艱辛的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前五章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這首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是《詩經》中廣為傳誦的名句。
【名家點評】:
西漢·申培《詩說》:「宣王之世,既驅獫狁,勞其還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清·劉熙載《藝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㈤ 風流啊 風流 我就是風流.---這句話我忘記出自哪首詩了,請指點
《風流歌》
作者:紀宇
原文:
風流喲,風流,什麼是風流?我心中的情思像三春的綠柳;風流喲,風流,誰不愛風流?我思索的果實像仲秋的石榴。
我是一個人,有血,有肉,我有一顆心,會喜,會愁;我要人的尊嚴,要心的穎秀,不願像丑類一般鼠竊狗偷!
我愛松的高潔,愛蘭的清幽,決不學蒼蠅一樣追腥逐臭;我希望生活過得轟轟烈烈,我期待事業終能有所成就。
我年輕,旺盛的精力像風在吼,我熱情,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風流呵,該怎樣把你理解?風流呵,我發誓把你追求;
清晨--我詢問朝陽,夜晚--我凝視北斗……
遐想時,我變成一隻彩蝶:"呵,風流莫非指在春光里嬉遊?"
朦朧中,我化為一隻蜜蜂:"呵,風流好似是在花叢中奔走。"
我飄忽的思潮匯成大海,大海說:"風流是浪上一隻白鷗。"
我幻想的羽翼飛向明月,明月說:"風流是花下一壺美酒。"
於是,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夢,夢見人生中的許多朋友。
他們都來回答我的問題,爭辯著,在八十年代誰最風流。
理想說:"風流和成功並肩攜手。"
青春說:"風流和品貌不離左右。"
友誼說:"風流是合歡花蕊的柱頭。"
愛情說:"風流是並蒂蓮下的嫩藕。"
道德說:"風流是我心田的莊稼。"
時代說:"風流是我腦海的金秋。"……
風流喲,風流,請你回答:這樣的理解是不是淺陋?
風流喲,風流,請你開口:你有沒有不變的標准讓我恪守?
《風流歌》由四部分組成。一、什麼是風流;二、風流的自 述;三、我和風流;四、真正的風流。
無疑,它是一個境界深 邃、音域寬廣的協奏曲。《風流歌》是頌歌,《風流歌》是放歌。
《風流歌》好比是遼闊無垠、波濤洶涌的大海,其內涵相當豐 富、深奧,需要認真品味、解讀。
「風流」一詞有著豐富的內涵。一般指有功績、有才華, 不拘禮法的人的行為,又指男女間行為放盪的苟且之事。
由 於受舊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視風流為輕佻、放盪、不 正道,而無視其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閃光點。紀宇不為傳
又將風流與理想、青春、友誼、愛情、道德、時代等進行比照, 從正面強調了風流的美好、閃光的本質。
詩人詮釋了風流的內涵後,又謙恭地說「:風流呦,風流,請你回答:這樣的理解 是不是淺陋?」應當說,詩人對風流的理解是深刻的,既解讀 了風流的本質,又發現了風流的美,以及風流在隨著人們的 審美情趣變化而變化。
詩人對風流的尋求,不在於他是否發 現了大千世界的全部風流,而在於對風流的執著追求「:風流 呵,我發誓將你追求」。
假如炎黃子孫都有這種追求精神,中 國將會成為「風流」之國,人民將成為「風流」之人。在華夏大 地上,多一點風流」詩、「風流」歌、「風流」舞,那該是多麼令 人振奮的事啊!
1982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詩集《風流歌》。
(5)我是一朵牡擴展閱讀:
紀宇,原名蘇積玉。
山東青島人。中共黨員。
1967年畢業於青島市第九中學。歷任青島卷煙廠工人,青島市文化局編輯、編劇及戲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青島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編劇。
青島市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山東省青年聯合會第四、五屆常委及副秘書長。青島市、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山東作家協會副主席紀宇
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詩集《金色的航線》、《船台濤聲》、《五色草》、《風流歌》、《紀宇朗誦詩》、《紀宇自選詩集》、《山海魂》、《追求六重奏》、《紀宇抒情詩》、《紀宇兒童詩選》、《紀宇愛情詩》,長詩《97詩韻》。
散文集《美的遐想》,報告文學集《紀宇報告文學選》,長篇傳記《喜劇人生》,詩論集《詩之夢》等,都說明著他對各種文體的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的句子好像就可以令人陶醉。
㈥ 我喜歡牡舟花的作文200字
我的家鄉在洛陽,每年四月,媽媽都要帶我去看花色迷人的牡丹花,因為那時的牡丹開得最漂亮。
牡丹花比我見過的所有的花開得都要大,最大的有排球那麼大,最小的也有盤子那麼大。它的顏色有紅色,有粉色,還有豆綠色,各種各樣的顏色多得數不清,我最喜歡的是粉紅色的牡丹花,因為它看起來非常嬌艷。牡丹花有很多層,非常飽滿,中間金黃色的花蕊特別好看,我一進公園大門,就聞到縷縷清香,我再一走近,果然是牡丹花的清香味兒。那青綠色的葉子襯托著鮮艷的牡丹花,顯得它更高貴了。
該回家了,我和媽媽戀戀不舍地走了,回家的路上我想:牡丹花真好看,它真不愧是國花。
㈦ 以牡贊為題目寫一篇200字的作文
今天,我和公公去古林公園觀賞牡丹花。一到車站,我仰望天空,立刻被天上那道美麗的雲霞,它像一條長長的綢帶飄在天上。我回過神來,車正向我緩緩地駛來。我們上了車不一會就到了古林公園。
一進大門我就聞到了濃郁的花香,我放眼望去,看見一朵朵數不勝數、品種繁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態,一朵有一朵的特點。它們好像在爭奇斗 地比美。
春天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它讓春風吹醒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樹木喚發出光彩。牡丹花也一樣喚發出了光彩,五顏六色的牡丹花有紅的、有白的、有粉紅的、有紫的等等。人們觀賞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人用照像機把牡丹花拍下來,有的人用眼睛觀賞牡丹花,有的人用畫筆把牡丹花畫下來,我用鉛筆寫下了這篇觀賞牡丹花的作文。
牡丹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因此,我們在愛護它。我祝願牡丹花一年比一年盛。我更祝願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㈧ 蓼莪的翻譯和賞析
【作品原文】
蓼莪
蓼蓼者莪⑴,匪莪伊蒿⑵;哀哀父母,生我劬勞⑶。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⑷;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⑸,維罍之恥⑹。鮮民之生⑺,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⑻?無母何恃?出則銜恤⑼,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⑽。拊我畜我⑾,長我育我,顧我復我⑿,出入腹我⒀。欲報之德。昊天罔極⒁!
南山烈烈⒂,飄風發發⒃。民莫不穀⒄,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⒅,飄風弗弗⒆。民莫不穀,我獨不卒⒇!
【作品注釋】
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草,即莪蒿。李時珍《本草綱目》:"莪抱根叢生,俗謂之抱娘蒿。"
匪:同"非"。伊:是。
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
蔚(wèi):一種草,即牡蒿。
瓶:汲水器具。罄(qìng):盡。
罍(léi):盛水器具。
鮮(xiǎn):指寡、孤。民:人。
怙(hù):依靠。
銜恤:含憂。
鞠:養。
拊:通"撫"。畜:通"慉",喜愛。
顧:顧念。復:返回,指不忍離去。
腹:指懷抱。
昊(hào)天:廣大的天。罔:無。極:准則。
烈烈:通"颲颲",山風大的樣子。
飄風:同"飆風"。發發:讀如"撥撥",風聲。
谷:善。
律律:同"烈烈"。
弗弗:同"發發"。
卒:終,指養老送終。
【翻譯】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嗎?原來不是莪蒿,是沒用的青蒿。我可憐的父母啊,為了養育我受盡了辛勞!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嗎?原來不是莪蒿,是沒用的牡蒿。我可憐的父母啊,為了養育我竟積勞成疾!
小瓶的酒倒空了,那是酒壇的恥辱。失去父母的人與其在世上偷生,不如早早死去的好。沒有父親,我可以依仗誰?沒有母親,我可以依靠誰?出門在外,心懷悲傷,踏入家門,像沒有回到家一樣。(家空盪盪)
父親母親生我養我(互文句式),你們撫愛我疼愛我,使我成長培育我,照顧我庇護我,出入都看顧我,我想報答你們的大恩大德,好像蒼天的無窮無盡。
南山高峻,狂風發厲,別人都有養育父母的機會,為何只有我遭此禍害?
南山高峻,狂風疾厲,別人都有養育父母的機會,唯獨我不能終養父母。
【賞析】
《毛詩序》說此詩"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只有最後一句是中的之言,至於"刺幽王,民人勞苦"雲雲,正如歐陽修所說"非詩人本意"(《詩本義》),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後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黃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生的想法,而此詩悲嘆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親情。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轉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恆說:"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我'字。"(《詩經通論》)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凄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原始》)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拓展——蓼莪禪寺】
蓼莪禪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歷史, 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所建,乃我國唯一一座孝子寺。千百年來,蓼莪禪寺因天災人禍屢有興廢,然歷代僧人屢毀屢建,其歷史上也曾先後得到四位皇帝的六次撥款。到明朝永樂年間香火極盛 , 寺院規模亦達到頂峰,有僧房百餘間 , 頗為壯觀,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剎。最後一次嚴重的損毀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現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遺物。
為了保護好歷史古跡,並將孝文化更好得傳承下去,中華孝道園把蓼莪禪寺遺址修復至明朝永樂年間其最鼎盛的樣子。目前寺內有中華佛教協會原主席趙朴初先生絕筆題寫的「蓼莪禪寺」匾額,上海佛教協會原會長真禪大師也為該寺題字「修復太湖蓼莪古寺,弘揚中華文化精粹」。 為了保護好歷史古跡,並將孝文化更好得傳承下去,中華孝道園把蓼莪禪寺遺址修復至明朝永樂年間其最鼎盛的樣子。
中華孝道園是全國唯一一個關於孝文化的園區,以距今有1600多年的蓼莪禪詩為依託,以弘揚孝道精神為主旨,以祭祖文化觀音文化為特點,及全力打造一個集尋根祭祖、朝山禮佛、覺悟教育、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景區。建成後的中華孝道園將成為海外華僑尋根溯源和外國友人了解華夏文化的精粹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可以說中華孝道園它是一個創新的工程,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項傳世的工程。我們根據儒釋道三家關於孝的論述,結合現代人對於孝的理解。通過文字、語言、雕刻、建築等造景的物理化為歷史樹立一個孝的標桿,供後人研討、傳承與發展,並以旅遊為載體,全力打造弘揚孝道文化的基地。
【年代】
先秦
【作者】
無名氏
【體裁】
詩歌
【出處】
《詩經》
㈨ 詩經採薇全文翻譯是什麼
【詩經《採薇》全文翻譯】: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詩經《採薇》原文】:
《採薇》
佚名〔先秦〕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採薇》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採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採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後四句為什麼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雲雲。」這可視為《採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採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採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採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詞句注釋】:
①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②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末助詞,無實義。
③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義。
④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⑤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⑥獫(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⑦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⑧柔:柔嫩。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⑨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⑩載(zài)飢載渴:則飢則渴,又飢又渴。載,又。
⑪戍: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⑫聘(pìn):問候的音信。
⑬剛:堅硬。
⑭陽:農歷十月,小陽春季節。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⑮盬(gǔ):止息,了結。
⑯啟處:休整,休息。
⑰孔:甚,很。疚:病,苦痛。
⑱我行不來:我不能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後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⑲常:常棣,即棠棣,植物名。
⑳路:高大的戰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㉑君子:指將帥。
㉒戎:車,兵車。
㉓牡:雄馬。業業:高大的樣子。
㉔定居:猶言安居。
㉕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㉖騤(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騤騤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㉗小人:指士兵。腓(féi):庇護,掩護。
㉘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㉙象弭(mǐ):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魚服:鯊魚魚皮製的箭袋。
㉚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㉛棘(jí):急,緊急。
㉜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往:當初從軍。
㉝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㉞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㉟雨(yù)雪:下雪。雨,這里作動詞。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㊱遲遲:遲緩的樣子。
【後世影響】:
《小雅·採薇》一詩對後世文學產生了較大影響。此詩無論是人物形象、內容取材還是構思寫法,都對後世如杜甫寫作《前出塞九首》和《後出塞五首》提供了借鑒的範例;在後來的如陳陶《隴西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等作品裡,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迴音。還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詩經》三百篇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摩,如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等等。
【創作背景】:
《小雅·採薇》是一曲士兵之歌,為出徵士兵久戍歸來所作,當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可見毛詩認為《小雅·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
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小雅·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史記·周本紀》:「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採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恆、方玉潤都反對此說。說是周懿王時事,「經傳皆無明文」(程俊英等《詩經注析》),《漢書》晚出,實是據詩立說,不能反證。說是宣王時事,所據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獻佐證。陳子展《詩經直解》謂:「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潤《詩經原始》謂:「至作詩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時世難以臆斷,詩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強不知以為知耶?」
【表達主題】:
《小雅·採薇》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以一個返鄉戍卒的口吻,唱出從軍將士艱辛的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前五章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這首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是《詩經》中廣為傳誦的名句。
【名家點評】:
西漢·申培《詩說》:「宣王之世,既驅獫狁,勞其還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清·劉熙載《藝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