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夕盛
Ⅰ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是元旦嗎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三是近年來興起的七夕節(即乞巧節,七月初七)。上元節做為中國情人節的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1]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三月初三是情人節的理由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和現在的相親大會一樣,只是沒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適合中國情人節: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盡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盡管有牛郎織女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農歷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後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
商業炒作
民間的一些節日得到重視,乞巧節,在民間一直過得很正常,有人還在為這個乞巧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不知哪一天開始,乞巧節又有些變味,這個節日又被一些人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媒體聯合炒作報道,使人一聽見「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免心生厭惡,因為「中國的情人節」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節,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好端端的一個七夕節,又被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有些商家借機搞促銷,有些婚介機構趁機搞聯誼,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中國的情人節」剛開始聽說的時候,也覺得浪漫、洋氣,與國際接軌;但是,一年有好幾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不是太俗、太濫、太賤了?當然,不可否認,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情人節」。然而,無論以什麼形式過這個「七夕節」,都請尊重它本來的文化歷史內涵,千萬別褻瀆了愛情。
Ⅱ 幾點牛郎織女相會
牛郎織女是十二點的時候相會。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後續傳說: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Ⅲ 中國情人節的定義
爭議
對於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三月初三是情人節的理由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和現在的相親大會一樣,只是沒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適合中國情人節: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盡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盡管有牛郎織女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農歷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後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
商業炒作
民間的一些節日得到重視,乞巧節,在民間一直過得很正常,有人還在為這個乞巧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不知哪一天開始,乞巧節又有些變味,這個節日又被一些人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媒體聯合炒作報道,使人一聽見「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免心生厭惡,因為「中國的情人節」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節,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好端端的一個七夕節,又被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有些商家借機搞促銷,有些婚介機構趁機搞聯誼,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中國的情人節」剛開始聽說的時候,也覺得浪漫、洋氣,與國際接軌;但是,一年有好幾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不是太俗、太濫、太賤了?當然,不可否認,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情人節」。然而,無論以什麼形式過這個「七夕節」,都請尊重它本來的文化歷史內涵,千萬別褻瀆了愛情。
Ⅳ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時間是什麼時候
牛郎織女是十二點的時候相會。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後續傳說: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Ⅳ 劉正盛《有形狀的節日》讀之後有什麼感受
劉爭勝有形狀的節日獨之後的感覺就是只有節日的氛圍。
就節日風俗而言,許多節日元素早在遠古時代已經出現了萌芽。流傳至今的春節、 上巳、端午、 中秋、 冬至等節日元素,先秦時代大部分已經形成,但當時的節日比較少,內容不夠豐富,時間也不那麼固定。節日習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基礎上,信仰色彩濃厚。同時一些需要防範、禁忌的日子,如春節避 山魈惡鬼,上巳禊祓,端午劃龍舟等。
漢代定型期
漢代,中國主要節日如 除夕、元旦、元宵、上巳、 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都已基本定型。一方面,一些歷史人物如 屈原、介子推等成為某些節日的紀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強了節俗的人情味和真實感;另一方面,在節俗自身的發展中,一些風俗上升為禮俗,一些禮俗變為風俗,風俗和禮俗融為一體,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並沿襲下來。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首先,漢代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促進了各地區風俗的融合,先秦時期的荊楚文化圈、 巴蜀文化圈、吳越文化圈、齊魯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漢代逐漸融為一體,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對節日風俗的統一起了重要促進作用。其次,漢代節日定型與當時科學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猶其是「太初歷」確立了以建寅月為 歲首,打破了先秦時代的原始崇拜信仰,為節日風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此外,漢代儒家獨尊地位確立以後,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對節日風俗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許多節日禮俗大多可以在漢代找到它的源頭。四大鬼節是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重陽節。
魏晉南北朝融合期
這個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推動了 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進了 節日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這種融合與發展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推動力: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節俗文化中那些雜技游藝成分,如騎射、蹴鞠等。二是宗教信仰與節日相結合,使節日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了節日的傳播和發展。道教講究陰陽,以奇數為陽,節日中多取奇數,為吉利的象徵,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五月五日又叫天中節,體現陰陽均衡之意。十二月八日「臘八節」,佛教謂是日佛祖成道,制粥舍眾,此傳說傳到民間以後,形成了吃臘八粥習俗。三是魏晉玄學和清談之風對節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宴飲游樂方面,如高談飲樂、詩酒風流等,為這一時期的節日風俗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活動。
唐宋高峰期
唐宋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促進了節日文化的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民俗節日從禁忌迷信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禮儀性、娛樂性的方向發展,演變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春節放爆竹原是一種驅鬼手段,此時變成了歡樂的象徵;元宵節祭神燈火變成了游藝觀燈活動;中秋節 祭月變成了賞月;重陽節由登高避災演變為秋遊賞菊。在節日風俗的演變中,還增添了許多文化娛樂活動,如放風箏、拔河等等。節日內容日益豐富多彩,把節日民俗活動推向了高峰。
明清穩定期
唐宋以後,節日的發展比較平緩,遼、金、元時期,融入了一些少數民族習俗。明清時期,節日風俗出現了三種變化:一是更加講究禮儀性和應酬性,如逢年過節,人們出於禮尚往來而互相拜訪送禮。二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以後,一些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節日風俗逐漸被人們所冷淡,如祭土地神習俗已不像先前那樣受到重視。三是游樂性繼續發展,如 元宵節觀燈,明代由宋代的5天增加到10天,晝市夜燈,熱鬧異常。滿清入關以後,又增加了 舞獅、舞龍、旱船、高蹺、 秧歌、 腰鼓等「百戲」活動。但從總體說來,這一時期的節日風俗沒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