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喜鵲橋
⑴ 喜鵲搭橋是什麼意思
七夕相會鵲搭橋是指成群的喜鵲搭成橋,可以幫助牛郎和織女在茫茫銀河之上見面,用自己渺小的身軀成就他們的相愛。
⑵ 牛郎織女,大家都很熟悉。為什麼牛郎織女選擇在七夕這天鵲橋相會
主要源於古代的故事,話說很久以前。一個孤兒和他的嫂子住在一起。他聰明,勤奮。但是他的嫂子還是不喜歡他。每天天亮前把他趕到山上去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幾年後。嫂子和牛郎分家了。這個沒心沒肺的嫂子只給了他一個破舊的茅屋。從那時起。牛郎白天趕牛。晚上就和老牛睡在舊茅屋裡。
悲傷的織女和抱著孩子的牛郎。一個在東方,另一個在西方,相對著哭泣。哭聲把喜鵲感動了。剎那間,無數喜鵲飛向天河。建一座喜鵲橋。牛郎和織女終於可以在喜鵲橋見面了。王後束手無策。後面就允許牛郎和織女每年7月7日在橋上相會。這個信仰與牛郎和織女每年7月7日相會的信仰相結合。這已成為我們今天的民間信仰
⑶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把這句話寫具體
在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上相會一次,這天也叫七夕節。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織女星秋天晚上,我們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織女星。在初秋,晚上九點鍾左右她越過我們的頭頂;秋越來越深,她越過我們頭頂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織女星和附近的幾顆星連在一起,成為一架七弦琴的樣子,我們叫它天琴座。這是介紹織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狀及名稱來源。
⑷ 七七喜鵲橋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七七喜鵲橋帶表喜鵲
⑸ 七夕鳥橋是麻雀還是喜鵲還是兩個都有 嗯...反正不是烏鴉
一種說法是喜鵲
一種說法是紅嘴相思鳥
一種說法是一種神鳥(名字含有「鵲」)
⑹ 牛郎織女喜鵲橋的故事是怎樣的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生了!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
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
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
」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
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
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
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
」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
」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 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
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⑺ 簡要說說「鵲橋」的故事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7)七夕喜鵲橋擴展閱讀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織女星秋天晚上,我們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織女星。在初秋,晚上九點鍾左右她越過我們的頭頂;秋越來越深,她越過我們頭頂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織女星和附近的幾顆星連在一起,成為一架七弦琴的樣子,我們叫它天琴座。這是介紹織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狀及名稱來源。
牽牛星在織女星的東方,白蒙蒙地像雲一樣的一片,斷斷續續從北到南橫過天空,這就是銀河,也叫天河。天河的東南面有排成一條直線的三顆星。中間一顆很亮,兩旁的光芒較弱,看去與中間的一顆距離恰好相等。用直線把這三顆星連結起來,正像一條兩臂相等的杠桿。
這三顆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擔星。這中間一顆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牽牛星。他的光輝稍稍帶點黃,不及織女星亮,可是其餘的星全比不上他。這是介紹牽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狀。
織女星和牽牛星和太陽一樣,都是恆星。織女星的光輝是太陽的50倍,牽牛星的光輝是太陽的10倍有餘。只因距離我們太遠了,所以看去不過是兩顆比較大的星。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都是恆星及他們的光輝。
織女星距離地球26光年,牽牛星距離地球16光年。太陽光從太陽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織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離地球的距離。
織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陽,牽牛星也在移動,每秒鍾接近太陽33千米,這速度和地球的公轉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它們的移動並不是正對著太陽的,移動的方向也漸漸在改變。所以,不用擔心它們會和太陽相撞。這是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的移動。
⑻ 傳說牛郎織女一年一聚,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為何只能在七夕節鵲橋上相見
因為他們的忠誠和愛感動了喜鵲,成千上萬只喜鵲飛到喜鵲橋上,讓牛郎和織女在喜鵲橋上相遇。太後別無選擇,只能讓兩人每年7月7日在喜鵲橋見面。
後來,在農歷七月初七的第七天,據說牛郎和織女在喜鵲橋相遇的那一天,女孩們會來到花前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岸的牛郎和織女,希望看到他們的年會,祈求上天讓他們像織女一樣熟練,祈禱他們能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從而形成農歷七月初七。
⑼ 牛郎星,織女星,農歷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資料
1、牛郎星
牛郎星,又叫「牽牛星」或「大將軍」,在日文中稱作「彥星」。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恆星,白色。在星空觀測中,是夏季大三角中的一角。
它和天鷹座β、γ星的連線正指向織女星。 西方稱呼此星為Altair,是阿拉伯語的「飛翔的大鷲(Al nasr-l'tair:النسر الطائر)」的縮寫。
在古代星官體系中,牛宿星官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
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
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在漢朝以前,牛宿是冬至點所在的星宿,歷來受到觀天者的重視。
2、織女星
織女星,又稱為織女一或天琴座 α(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距離地球約 25 光年。
由於其極高自轉速度,它呈現明顯的扁球狀,赤道半徑比極半徑大 19%。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用肉眼見到織女星。
3、鵲橋相會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9)七夕喜鵲橋擴展閱讀:
夏夜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
在天文學上,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鍾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
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鵲橋相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織女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星
⑽ 有關七夕的民間故事的名稱
七夕節,首先是乞巧節。
傳說中,織女在天上的職責是編織雲彩。既然她是天上的紡娘,自然要有超於凡間的紡織技藝,她所織出的,是美麗的雲霞。
一次織女下凡,結識了勤勞朴實的牛郎,二人結為夫妻,育有一兒一女。但天帝發現織女私自與凡人成親,便將她押解回天庭。牛郎在老牛的神力幫助下,用扁擔挑起一兒一女就上天追尋織女,就在二人即將相會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金釵在他們兩人之間劃出一條銀河,讓牛郎織女遙遙相望、不可渡河。但是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每到七月初七的夜晚,便以成千上萬的雀身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得以一年一度相會一次。
在七夕之夜,因為民間故事稱織女能和牛郎相會,這是一個屬於她的特殊節慶,她可以讓人間一窺仙蹤、可以把好心情灑落凡塵,所以女孩子們便在這個夜晚拜求織女,希望她能把自己作為天庭紡娘的心靈手巧也分落給凡人一些。七夕節,由此開啟了「乞巧」的主題。
七夕之夜,女孩子們在自家庭院中通過一些風俗活動來過節:
她們要祭拜織女、向織女訴說心願;然後和閨中密友進行對月穿針、水面投針的游戲,看誰先把線穿過針別、誰放置在水面上的綉花針不沉底,誰就獲得了最好的運氣和巧勁兒;之後,在夜風吹拂中,她們分別躲到葡萄架下盼望聽到牛郎和織女的情話,期待得到姻緣天賜的眷顧;她們還會捉一隻蜘蛛養在小盒子里,在第二天一早打開盒子比較誰的「喜蛛」吐絲織網最多、就預示著誰得巧最多。
整個七夕節的乞巧過程,唐人祖詠都寫成了一首詩《七夕》: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這首詩,就完整地敘述了七夕乞巧風俗中祭拜織女、穿針投針、養喜蛛比蛛絲等活動。
所以,七夕節,是屬於閨中女兒的節日,是未出嫁的女孩子們,乞求心靈手巧、祈望幸福姻緣的一次大型許願會;而她們過節的場所,也是在自家院子里完成的。
七夕節之所以也被喚作是「中國的情人節」,是由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參與了其中。牛郎織女的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至少在西漢初年,這個神話傳說就已經盛行於民間。漢初的《古詩十九首》中就寫他們的故事說: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傳說講,牛郎父母早亡,被哥嫂趕出家門,只與一頭老牛為生。老牛有靈性,促成了他和下凡織女之間的情緣,牛郎織女遂結成恩愛夫妻,育有一兒一女。但天庭發現了私自下界與凡人成婚的織女,將她押解回上天,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扁擔挑著一兒一女追趕織女。就當夫妻二人將要會合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金釵在他們兩人之間劃出一道銀河,讓他們隔河相望而無法相親。最後,是喜鵲有感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每年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才能一年一度相會一次。這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我們看故事的人,總是憤恨為何天庭要拆散一對恩愛夫妻,總是不滿為何王母娘娘要設置障礙。其實,這樣的故事,正是以形象化的演繹,傳遞著真實化的道理,那就是:
人生永遠存在著情慾和法理之間的對立沖突,情與理,是相生相伴的一對矛盾。
天條規定仙人與凡人不能結合,這代表的是法理;
織女與牛郎就是要兩情相依,這代表的是情慾;
押解織女回天庭,這象徵著法理的執行;
銀河劃下的距離,這象徵著人世間總有逾越不了的距離、現實中總會存在的障礙;
而一年一度得以相會一次,就是在情與理之間留存的彈性空間。
所以探討天人和凡人之間能不能結合、追問牛郎和織女能不能在一起,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人,都要不得不去面對情與理之間該如何抉擇、如何平衡的考驗。如果偏重情慾多了,就必然要交付法理的代價;如果背負法理多了,又必然要償付情慾的喪失。
對於社會規律也是這樣。有時候情慾泛濫,就宣揚「存天理,滅人慾」;有時候法理沉重,就開始倡導解放人性、肯定人情,比如歐洲文藝復興的發起、中國《牡丹亭》的產生,等等。
法理和情慾也可以不是決然對立的,而是互相平衡的關系。比如這個民間故事裡,王母娘娘連銀河都能造就,難道打散一群喜鵲做不到嗎?當然不可能。但是她和天庭偏偏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了鵲橋的存在,讓牛郎織女有一個宣洩情感的通道,讓世人也有一個圓滿喜劇的寄託。這就是情與理之間重疊餛飩的一個合理空間。
閨中女孩兒們遙想著牛郎織女的掙扎與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許願,希望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緣。所以,與上元節的「情人會」不一樣,七夕節只是「情人盼」,是沒有約會、沒有情郎、沒有愛情的空想階段。
其實,女孩子們的乞求許願,與其說她們在求一段愛情,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良人,更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人生。
這就涉及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與婚姻觀念:
在古人看來,女兒在家是客,是暫居於娘家,只有當她出嫁、嫁到了終身仰仗的夫家、嫁往了託付整個大半生的外姓家庭里,那才算是「有家」。所以:女有夫,就叫「有家」;相對應的,男有妻,叫做「有室」;男女成婚,雙方共同組成了「家室」。
因此,女子出嫁,叫「歸來」,是回歸到了命中註定、三世有緣的屋檐下。古語稱女孩嫁人,就叫「之子於歸」。
在《詩經》里的一首賀新娘曲《桃夭》,是為踏出閨門的新娘子送上的一首賀歌,裡面就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女子歸來,家室完整。因此,女人成婚,是將終身賭注給了她要陌生面對的丈夫以及她要隻身融入的夫家。所以閨中女兒期許未來的姻緣,說她們甜蜜幻想愛情那是奢侈的,她們緊張揣度丈夫與夫家,那才是真實的,因為那個男人、那個夫家的好壞,決定了她無可悔改、不可轉圜的下半生命運。
七夕節,是我們臆想中的「情人節」,但古代女子甚至無緣言情、無心痴盼「情人」,只要命運賜給她的能是一個比較好的「良人」,那就是姻緣善待了她的人生。
七夕的「情人節」,如果兩心情熱,那就是「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如果心境秋涼,那就是「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但無論如何,這一個「情人節」的本質:從牛郎織女的本源苦情算起,就是一個相思相望不相親的節日,是苦中作樂而已的暫時私會;從女孩兒的閨中歲月看,又是一個望穿秋水候良人的節日,是沒有良人時的一廂情願。所以秦觀最著名的宋詞《鵲橋仙》形容這一個情感節點,也只好半是安慰半是無奈地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若兩情相悅,自然還是朝朝暮暮的好,何必常做久別離;
若兩心相依,每一天便都是幸福情人節,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所以,七夕節的風俗,古代女孩的乞求,無論乞求心靈手巧也好、乞求良人姻緣也好,都有無限辛酸在其中。——那樣苦苦地求盼,那樣深深地許願,那樣迷信地通過游戲來求一個吉祥預兆,正是說明了女性不能自主命運、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