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七夕節
Ⅰ 七夕節是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Ⅱ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七夕節的由來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由來及傳說
七夕,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七夕的記載。
宋元之際,七夕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七夕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Ⅳ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有很多不過節日的人都不知道七夕是什麼節,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七夕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見的日子,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他們的,那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1
七夕是情人節,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內的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節日習俗
1、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2、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3、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2
七夕是「情人節」嗎?看看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便知道了
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七夕節」,同時也是商家與情侶的狂歡節。在如今,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本土的「情人節」,情侶們會在這一天互送禮物,開啟甜蜜的約會,而商家們則忙於備貨,趁著節日氛圍多賣些商品。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外國節日的沖擊,許多人都希望藉助七夕節來喚醒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於傳統節日我們切不可一知半解,比如七夕節,它在古代可不僅僅是情人節。
有關七夕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上,《詩經大東》記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句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不過此時它卻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從農業文明的角度講述織女工作的繁忙。牛郎織女星是七夕節的來源之一,但它卻不是全部。
中國古代的觀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許多古老典籍中都記載有星象文化。比如《春秋命歷序》中就記載:「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漢書·地理志》雲:「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這里的婺女就是織女,她逐漸演化為女神,被民間稱為七姐、七星娘娘等,擅長編織雲彩,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除此以外,七夕節還源於人們對於特殊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在古代人們認為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等「重日」是吉日,而七月七作為其中之一,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太平御覽》還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這說明古人認為這一天是象徵豐收的日子,因此七月七這一日要普天同慶,天地同樂。
在古代七夕節的「主力軍」是婦女和兒童而非情侶,比如宋代《夢粱錄》中就記載道:「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宋代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流傳甚廣,但參加盛會的大多都是婦女與兒童,兒童自然是什麼節日都要參加的,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古代的七夕節其實是「婦女節」。
既然是「婦女節」,節日的主角當然是女子。在古代七夕節也被稱為「七姐誕」,每到這一天,女孩們便會在晚上對著織女星擺上瓜果進行祭拜,乞求女神賦予她們靈巧的雙手和精妙的編織技藝。當然,有的女孩也會乞求姻緣巧配。
直到東漢時期,在戰亂當中人們將希望與美好寄託在神話故事裡,因此牛郎織女的故事逐漸形成。東漢《風俗通》中的「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是故事的雛形,而到南朝時梁殷芸《小說》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則已經是故事的完整版。
七夕節起源古老,歷史悠久,而它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融合以後,形成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比如在西漢時,女子們會在這一天進行祈福,劉歆在《西京雜記》中就記載道:「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南北朝時,南方非常重視七夕節,節日儀式非常隆重。唐朝時宮中還要專門設「乞巧樓」,以供嬪妃和宮中女子向七星娘娘乞巧。在宋朝時,七夕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它在民間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成為全國性節日。每到七月七時,宋都還會專設乞巧市場,《醉翁談錄》中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通過記載不難看出宋朝七夕節的盛況。不過此時七夕節的主角仍然是女子,男子不過是在旁欣賞者,而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中的一小部分。
正如端午節有比賽龍舟與包粽子一樣,七夕節也有獨屬於它的比賽,那就是「賽巧」。在七夕節女子們會比賽穿七孔針,穿的快的女子會得到女神的祝福,將來會心靈手巧,而穿的慢的人則需要將提前准備好的禮物送給獲勝者。《元氏掖庭錄》中對此就有專門記載:「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除此以外,古代民間還有對月穿針的習俗。而所謂對月穿針,就是女子們先向織女星虔誠跪拜,然後拿出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對月穿針。對於古人來說,最有意思的當屬喜蛛應巧,女子們會在這一天各捉小蜘蛛放入盒子當中,等待一定時間以後將盒子打開,裡面的蛛網越稠密則說明主人將來越心靈手巧。
而當時間來到近代以後,民間的七夕節依舊隆重。比如浙江宜興人會在這一天聚集起來搭制香橋,祭祀雙星,象徵牛郎織女相會。而廣東的七巧節則異常隆重,慶祝儀式從七月六號晚上就已經開始,人們會在香案上擺放許多瓜果與奇巧的東西,琳琅滿目,五彩繽紛。
直到現代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七夕節的情人節氣息愈發濃厚。許多人對此提出了批評,認為七夕節本不是情人節。不過換個角度想一想,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必然趨勢,若是它能夠促進傳統節日的繁榮,即使存在誤會,只有我們能夠了解真正的七夕節,那麼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Ⅳ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相關傳說: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就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隻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肺、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7月7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後來,每到農歷7月7,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Ⅵ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每到七夕,街上都有很多人會賣一些情侶的東西,七夕節現在已經是我們的情人節了,那麼,七夕節是什麼意思?以下是我帶來的七夕節的真正意思,快點來看一看吧。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1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夕節的.真正含義
七夕節的真正含義是情人節和少女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我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其誕辰。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2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之夜,少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像織女星許願,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Ⅶ 七夕節的由來以及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專七日穿七孔針於屬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Ⅷ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的真正含義是情人節和少女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其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