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圖片七夕節
『壹』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相信大家對牛郎織女並不陌生,而七夕節就是牛郎織女會面的節日,牛郎織女的故事廣為流傳。那麼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一下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的相關內容。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1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講的是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受盡哥嫂虐待,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耕田養活自己。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忽然張口說話,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於是牛郎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他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的時候,小仙女卻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在此時出來,和小仙女製造了邂逅。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兩個人相愛了,小仙女便嫁給了牛郎,不再想回天上去。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然而在現代社會,這個傳承至今的愛情故事卻開始引發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非議。故事中牛郎偷衣服強迫仙女留在人間的做法很顯然不符合當下社會的道德標准,仙女對牛郎的諒解和深愛也顯得不合情理,令人驚詫。不用說是用現代的道德標准去考量,就使用古代的道德標准來看,這也不是一個偉光正的正常愛情故事,然而這樣一個故事卻在中國民家流傳了幾千年,家喻戶曉,廣為人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牛郎織女的故事起源於我國古代人民對星空的觀察。牛郎和織女指的本來是天上的兩個星宿,在周代《詩經.小雅.大東》中就出現了有關於牛郎和織女的記載,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在這個時候,牛郎和織女還僅僅是簡單的星座名稱,他們之間也並沒有什麼關系。在此時,日後的「乞巧節」也就是今天的七月七日七夕節,也還未出現。
漢朝的時候,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了具體的人物。班固在《兩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
對於數字的崇拜中國人自古有之。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而在漢代的時候,根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可見 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認為她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於是便向她「乞巧」。七夕節本來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節日,在這一天的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男子不過是在一旁湊個熱鬧欣賞一下而已,男女定情也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同時,大概是因為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會的故事才慢慢傳開來。而之後最早將牛郎織女寫作夫妻的文章,則是《文選洛神賦》了,文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至此,我們熟悉的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故事才算真正出現了一個雛形。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
而在此時,對於牽牛織女為何只有在這一天才能相會的原因並沒有得到說明。而在著名的《古詩十九首》中,這一故事題材被應用在了表達思夫苦悶的.心情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寫的是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的心情,而兩人之間又偏偏「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在這之後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時,《殷芸小說》里寫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完整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
宋代《太平御覽》引《日緯書》記載: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明代的《月令廣義》中也引用了《殷芸小說》中的片段,可見直到明代的傳說故事當中,牽女牛郎的身份還都是天上的星辰,在這先版本中,兩人一年一會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簽了天帝得錢而遭受懲罰,有的則是因為婚後不能繼續勤勞織布而遭受懲罰,文章開頭版本飽受爭議的盜衣行為也並沒出現。牛郎和織女在以上的故事中身份明顯是相對等的,並沒有體現出當今流傳版本中天女下凡的故事傾向,自然也沒有涉及到盜衣之類的情節。
開頭所說的如今人們熟知的故事版本,也就是織女是偶然下凡沐浴嬉戲,被牛郎拿走了羽衣,無法回到天上去的故事。在歷史上其實都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那麼這個故事到底都是怎麼來的呢?
要想詳細了解這背後的故事,我們就必須引入另外兩個民間童話,董永傳和田章神話。
董永傳原本是一個宣揚孝道的故事。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是二十四孝圖故事的一部分。講的是農夫董永的父親死了,他無錢葬父,就把自己賣給別人來籌錢埋葬自己的父親。而在其後曹植編寫的《靈芝篇》中增加了「天女助人」的部分,情節大體是董永為了安葬自己的父親找人借了一萬錢,三年守喪之後,之後他無力償還這一萬錢,就去債主家賣身做奴僕抵債。路上碰到了一個女子,說不嫌他貧賤,願意和他結為夫妻。到了債主家之後,路上遇到的女子用了十天織了一百匹布,還清了董永的債務。然後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看到他如此孝敬父母,便決定要下凡來幫助他。現在債務還清了,她也要離開了。之後便凌空飛走,回到了天上。
董永傳本身有很多版本,除去上述這個版本之外,還有的版本中仙女是被天帝遣返,與董永揮淚訣別的,我們從這上面也更能看出來這個故事與如今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中的苦情橋段的相似之處,可見近代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明顯是將十日織布百匹的仙女和傳說中善織布的織女角色進行了混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明顯是糅合了董永傳的核心情節之後的產物。
而至於偷仙女衣服,逼迫仙女留在凡間的故事,則要考究到另一則名叫田章神話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原文比較長,受篇幅限制這里不再寫出,故事的梗概大概就是有個人名叫田昆侖,奪取了下凡沐浴的天女的羽衣,天女失去了衣服不得已嫁給了田昆侖,生下了孩子天章。後來天女向婆婆討來了自己的羽衣,於是穿上衣服飛到天上逃走了。在這個故事中,天女本來就不愛田昆侖,嫁給他之後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逃走,最終也終於成功逃離了。
很明顯,我們能從這個神話故事中看到牛郎織女一部分故事的影子,不出意外的話,牛郎織女中的這部分故事大概也是在近代和田章神話糅合的產物。
由此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當中邏輯不通順的部分和三觀古怪的部分,已經被我們理清了來龍去脈,當今牛郎織女的故事其實是近代的雜糅版本,是由原來的牛郎織女,董永傳和田章神話三個故事混合而成的。歷史的動盪,文化內容傳承的雜糅,醞釀了這樣一個價值觀相互沖突,雜糅、造作的畸形作品。可當我們把他拆開來看的時候,一切又是那麼合情合理,這也就是文化傳承的魅力所在。
然而今天的文章到這里還沒結束。
很顯然,近代版本牛郎織女的故事最大的爭議部分就在於牛郎盜衣強迫織女為妻這個部分,雖然在它的出處田章神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故事其實是以仙女偷會羽衣重返天上結尾的,但是我們依然會產生疑問。
這么獵奇,有沖突又頗有「黑深殘」感覺的故事情節,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這個「偷衣服」的情節,本來是一個「天鵝處女型」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一個在亞歐大陸有著廣泛分布的故事類型,都是以男子竊取仙女羽衣之後與其婚配的故事為原型的。之所被稱作天鵝處女,是因為很多神話中,仙女都是鳥類脫下羽毛後變成的,男子偷走它們的羽毛,就禁錮了她們的自由,也無法變回鳥類,就更好理解了。
天鵝處女在全世界共有1200多個不同版本,在北方天女大多數是白色的大型鳥類化身比如天鵝仙鶴等,南方熱帶地區則多為孔雀。很多少數民族包括滿蒙哈薩克朝鮮納西傣族等,都把此類神話作為民族起源之一。
趙景深先生在1929年的著作《童話學ABC》裡面則提到:
天鵝處女的童話是表現禁忌的,通常都是男主人公看見了幾只鳥(天鵝,鵝,鴨,鴿子等)飛到湖畔,脫去羽毛,成了非常美麗的裸 女。他取了其中之一的羽衣,逼她嫁給他;隔了許多年,她找到羽衣飛去,從此永不回來,我國的牛郎織女傳說也屬於此系。
民俗學者劉守華先生則認為,此類傳說的各種版本反映的是古代社會婚姻制度的變化,如本來有幾只鳥,卻只取其中一件的羽衣。這反映了多妻制到一妻制的變化(中國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多出來的屬於妾室,並非人們普遍認為的一夫多妻)。
最後讓我們來做個總結,今天的牛郎織女故事之所以讓人感覺邏輯詭異三觀怪誕,是因為這個故事在近代的傳承過程中與其他故事發生了糅合,牛郎織女的故事本身還是中華民族十分美好的傳統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2
牛郎織女歷史上真的有存在嗎
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不過因為傳說很美所以就被大家記下來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還原《牛郎織女》傳說的真相
要細數中國古典文化中那些純美的愛情,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觀點是要從牛郎織女說起,所以它那首著名的《秋夕》 詩里說「天階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事實上據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古典愛情模式是從最早的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開始,牛郎織女的故事位居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首,它基本上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的情節模式,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愛情故事的情節情感模式,因為這個故事太有名了所以它的情節版本非常眾多的,上個世紀著名的學者鍾敬文先生曾經做過詳細的考證與考辨,梳理了一下像牛郎織女它的版本源流,概括而論大概有十幾種之多,綜合來說分為三類,人間版 天庭版 自然版。人間版最為廣泛。
人間版:話說很久以前有一戶貧苦的人家,弟弟因為父母去世的早,弟弟就跟隨兄嫂度日,嫂子很不待見這個弟弟,不僅瞧不起他甚至有一點虐待他,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放牛,小時候大家叫他放牛娃,長大後就稱呼他為牛郎,後來兄嫂實在嫌棄這個弟弟就跟他分家了,弟弟比較質朴老實,所以到最後分到的家產就只有這只頭老黃牛,但這頭牛據說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犯了天條被貶到人間, 牛郎因為從小無依無靠,每天和這頭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所以對這頭年的感情最深,整日精心伺候這頭牛,這頭牛知恩圖報,想幫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姻緣,老黃牛有一天突然開口對牛郎說「你有一段天註定的姻緣,明天天上的七個仙女要到東邊山谷的湖裡頭沐浴,你看有樹杈上有一件粉紅色衣衫,你把這件衣服偷了,這件衣服的主人就是 你命里註定的愛人。」牛郎第二天提早去到山谷里頭,果不其然到了正午的時候七個仙女來到湖裡沐浴,牛郎悄悄的把掛在樹杈的粉色衣衫偷了下來,不小心驚動了仙女們,其他仙女都穿上了仙衣騰空而去,那麼只有那個最小的仙女排行第七的仙女因為找不到自己的衣衫只能哀求牛郎,牛郎單純朴實就把昨天老黃牛說的話告訴了仙女。織女也知道這段天註定的姻緣,所以也就接受了,兩個人就這樣結合了,其實織女早就厭倦了天宮寂寞,很嚮往人間的生活與人間純朴的愛情。
天上一日,地上三年,這個時候織女已經為牛郎生育了一兒一女,三年之後,天帝發現織女私自下凡,然後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捉回去,這個時候老黃牛趕緊囑咐牛郎說「拔下自己的牛皮披在身上,這樣就擁有了金牛星的法力,可以上天庭找織女,把牛角變成籮筐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說完老黃牛就死去,褪下它的皮,牛郎披上牛皮挑著一雙兒女就追趕織女,王母娘娘看牛郎就要追上便拔下頭上的發簪往後輕輕一劃一道銀河把牛郎織女隔在兩邊,這時候牛郎很無奈,小女兒這時候說「我們把這個河舀干就能過去了」,於是牛郎和兩個孩子便開始舀銀河,王母娘娘見狀擔心起來,只好屈服,讓他們每年可以見一次面,所以喜鵲每年七月初七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一家四口團聚一次。
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這個延續了數千年歷史的「七夕節」因為融入了牛郎織女的凄美愛情傳說,而被世人賦予了極為凝重的浪漫色彩,在民間不僅有七夕之夜遙望牽牛織女星的習俗,而且傳說在晴朗的七夕星空下如果靜立於瓜果架下會聽到牛郎織女的脈脈情話。
『貳』 急求:有關七夕節的資料和圖片
七夕的新意】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傳統的「七夕節」有一定的儀式:夜晚設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織女),少男少女學習模仿男耕女織,此謂之「乞巧」,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貞愛情與美滿家庭。史料記載,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並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現在,大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古老的傳統也在以新的面目回歸。今年「七夕」將至,「快樂e行」就巧妙地將「七夕」文化融入了新意,為那些「當距離無可避免,想你便成為習慣」的現代「牛郎織女」搭起了一座「鵲橋」,為「乞巧」賦予了現代涵義。
這次以「兩心相聚,為愛導航」為主題的活動,以更好地滿足現代「牛郎織女」們的情感需求為導向,憑借「物質精神雙美味的燭光晚餐、精緻完美的情人空間、浪漫奢華尊貴的270度夢幻海景套房以及單身覓友情侶嬉戲的舞會酒會」為組合,為愛人、戀人們策劃營造詩意浪漫的約會,不僅以現代化的交通手段「填平」愛人之間的時空距離,更以貼心的策劃服務,消除愛人之間因長期兩地分居可能產生的心的距離。「快樂e行」還在合作網站上推出「我的愛人在遠方——徵集七夕長途求愛」計劃,鼓勵任何有意中人的未婚男女寫出心中求愛巧計,誰的計劃最有創意,就將幫助他實現求愛計劃,還將免費獲得機票代金券、四星級酒店住宿、浪漫燭光晚餐和99朵玫瑰等萬元大獎。
為傳統的「乞巧」儀式注入現代元素,但得到忠貞愛情與美滿家庭的願望並沒有改變,而且從祈求發展到行動,使傳統「七夕」的「乞巧」更具有現實意義。
回歸七夕
宋代所載的七夕盛景「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已經很難見到了;夜設香案、置瓜果、向雙星乞願,還要穿針乞巧,少男少女學習模仿男耕女織,祈求得到忠貞的愛情與美滿的家庭,這樣的景象也只是在書中看到。不過,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愛情的節日,現在已經開始了新的回歸。
按照民俗專家的研究,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源於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七夕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比起源於公元270年古羅馬的每年2月14日情人節,七夕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同時,相比西方的情人節,從人文歷史、情感訴求等方方面面,七夕都佔有天時地利。對於國人而言,西方情人節時不僅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寒冬,並且經常出現在傳統節日最多、最重要的正月里。而傳統的七夕,則是旅遊的大好時節。近些年,從進入8月以來,越是臨近七夕,出行人數越是明顯增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甜蜜的情侶。
相關人士認為,目前在保護傳統文化上,雖然申報文化遺產是一種保護方式,但如果不走向市場,做到更貼近人們生活,傳統文化只是被「養」起來,難以繼續發展,最終只能「活」在博物館里。對於傳統文化,要既保護文化遺產,又要使其成為大眾娛樂方式,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傳統節日得以弘揚。
現在這一點已經被意識到,今年「七夕」的景象,就已經在悄然發生改變,市場上參與七夕活動的商家也明顯增多了,而且其中的傳統文化意味,也愈加濃重了。今年「七夕」,「快樂e行」就巧妙地將「七夕」文化融入商業活動,聯合國內幾十家鮮花、婚嫁網站共同推出「隨e而行飛向你,快樂e行為愛導航」的七夕主題活動,不以打折價格誘惑為主推動力,而是提出了「兩心相聚,為愛導航」的理念,以貼心的策劃服務,消除愛人之間因長期兩地分居可能產生的心的距離,為愛人、戀人們策劃營造了詩情浪漫的約會。為那些「當距離無可避免,想你便成為習慣」的現代「牛郎織女」們搭起了一座「鵲橋」,為「乞巧」賦予了現代涵義,為因缺少現代符號而一度遭遇冷落的「七夕」傳統佳節,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七夕的主題活動共分三個階段,包括與莎啦啦鮮花網、久久婚嫁網、百合婚嫁網、久游網、途牛旅行網等合作網站共同推出「我的愛人在遠方——徵集七夕長途求愛」計劃,鼓勵任何有意中人的未婚男女,寫出心中求愛巧計,並幫助最佳創意實現七夕求愛計劃。隨後的真人秀活動和「全國十大最浪漫、最適合約會酒店」評選,也都為傳統七夕增添了新意。
東晉《西京雜記》曾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關於七夕的最早記載。自此,七夕文化流傳至今,而新的文化回歸,將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內容。
『叄』 七夕又來了,真的會有牛郎織女相會嗎
d 今年七夕節是8月26日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也叫東方情人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節別稱】 牛郎織女(刻紙)一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肆』 關於牛郎織女和七夕的資料
傳說復之一
早先,織女和制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織女織布,牛郎放牛。天帝看到這一幕,感覺兩人都很可愛,於是,天帝下令讓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婦。誰知,成為夫婦的牛郎織女卻整天如膠似漆似的粘在一起,荒廢了勞作。
天帝知道後,大怒。於是,天帝讓烏鴉去傳旨,讓牛郎織女七天相會一次,以免耽誤勞作。誰料烏鴉卻傳錯了旨,將七天相會一次傳成了每年七夕相會一次。
傳說之二
相傳織女是天上的天女,牛郎只是凡間的普通放牛郎。織女因貪戀人間,私自下凡遊玩,並在一湖中洗澡。牛郎看到後,便愛上了織女,為了讓織女留下來,牛郎偷走了織女的衣服。織女回不了天庭,便留在凡間與牛郎結成夫婦。
後來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人將織女接回天庭。牛郎也是奮力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金釵劃出了一條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
天上的喜鵲被牛郎織女的愛情所感動,並且為他們搭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於是,天帝便下令每年的七夕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一次。
『伍』 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為何只在七夕節相遇
牛郎,牛是個吃苦賣力的勞累又誠實的代表人,織女,織是手巧能乾的勤奮人,二者都是苦命人,苦命人一生是沒福的,從不想有福,只想有個誠實能乾的人為伴,相依為命。其實這樣的事天下多之又多,牛郎織女只是個代表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在七夕,七同妻,七七相逢,也就是相愛的思念。天意也。父母能擋住兒女的婚事,卻擋不住相愛夫妻的思念,人無情天有意,七七思念天中相見。這是上天表現出兒女對父母的恩恩怨怨。
牛郎被趕出家門,老牛一直相隨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陸』 七夕節的圖片和祝福語
1、明月幾時有,舉目望青天,已知天上宮闕,牛郎織女相見,真愛佳話千古傳。回祝願你,有相答知,愛永遠,風雨攜手心不變,幸福生活比蜜甜。七夕快樂。
2、緣分是上天給的。快樂是要自己找的。歡笑是朋友帶來的;幸福是靠自己爭取的,煩惱是用智慧自解的,希望你天天開開心心。七夕快樂。
3、我的愛像太陽,那麼熾熱。我的愛像月亮,那麼柔情。無論白晝黑夜,無論陰睛冷暖,我的愛永遠陪伴著你。七夕之際,送上我最真的祈禱,真愛久久。
4、清風明月,交織絲絲浪漫。喜鵲翩翩,搭建愛情鵲橋。星光點點,成全牛郎織女,愛意深深,表白真心愛戀,七夕情人節,愛你一輩子,永遠不分離。
5、銀河一瀉千里,鵲橋浪漫美麗,牛郎織女相會,快樂甜蜜相隨。今日七夕來臨,給你一顆真心。此生幸福攜手,恩愛直到白頭。
『柒』 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
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捌』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呀
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周代,《詩經.小雅.大東》中出現了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
我國古籍中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是《詩經小雅大東》篇,但是文中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班固在《兩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
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是夫婦的文學作品,要算三國曹魏的《文選洛神賦》。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玖』 關於七夕的圖和起因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拾』 牛郎織女相會是幾月幾日
牛郎織女相會日是農歷七月初七,叫七夕。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