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書法作品
A. 書法常用詩詞作品
書法創作常用的古詩詞名句對聯》
本文引用自黃山《書法創作常用的古詩詞名句對聯》書法創作常用的古詩詞名句對聯
一、天地山水
1.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
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齊)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唐.李白《蜀道難》
5.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6.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7.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8.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10.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元.張養浩《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
1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1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蘇軾《題西林壁》
1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14.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15.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6.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7.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18.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19.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0.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的
二、日月風雨
B. 手抄報內容是七夕,怎麼寫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上聯:雲漢秋高,涼生七夕;
下聯:天街夜永,光耀雙星。
上聯:天街夜永雙星會;
下聯:雲漢秋高半月明。
上聯:晨起曝衣憑小閣;
下聯:宵來設果拜中庭。
4
分享評論
踩
適合小學生的報刊_上千種兒童期刊_一站式服務
值得一看的小學生相關信息推薦
訂閱適合小學生的報刊雜志上雜志鋪,上千種期刊雜志特價5折起訂閱。方便,省心的一站式訂閱服務平台!
m.zapu.com廣告
口紅的排行逛京東,勁爆低價,樂享品質優選!
值得一看的口紅相關信息推薦
口紅的排行京東,多一點選擇,品質行貨,極速物流,塑造品質生活。
m.jd.com廣告
十分鍾有問必答
1745人正在問
七夕手抄報:七夕對聯的相關文章推薦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關於七夕的對聯
【七】色雲彩漫天開 【夕】照余輝踏浪來 【情】懷依舊景物改 【人】在天涯心何在 【節】竹搖響相思曲 【祝】福隨風任飄絮 【福】壽安康求天庇 【有】緣自然他鄉遇 【情】到深處無怨尤 【人】事滄桑卻何求 【終】老一世隨性修 【成】敗到頭且自由 【眷】戀往事已煙雲 【屬】意何處但任恁 心無旁騖,鵲橋也把相思渡 情有所鍾,玩偶還將蜜意傳 一雙木偶,左男右女心相印. 兩個戀人,你意我情愛永恆. 香滿春台 乘逢七夕求相娶; 聲和鳳侶 羞道今朝是嫁時。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屬於咱們中國「情人節」。今年的「中國情人節」恰逢閏七月,於是出現了38年一遇的雙七夕現象。今選錄七夕對聯數副供朋友欣賞。 乞巧 化生 雙星節 九華燈 槎泛海 鵲填河 翠梭停織 銀漢橫秋 五夜照天漢 雙星會女牛 橋填聞噪鵲 河渡眷牽牛 郭公果膺壽考 楊妃私語長生 天街夜永雙星會 雲漢秋高半月明 晨起曝衣憑小閣 宵來設果拜中庭 雲漢秋高,涼生七夕 天街夜永,光耀雙星 好語到來,雲軿星駕 巧思乞到,瓜果幾筵 帝女合歡,水仙含笑 牽牛迎輦,翠雀凌霄 如下一副詩對,上下聯皆是一首五言六句詩,每句相對卻又十分工整,寫出了七夕節時人們的心境與世間的風俗: 天界舞流螢,牛郎夜點燈,鵲橋七夕下,偎語到天明,銀漢淺且清,隔水渡疏星 人間看群星,織女日紡絲,彩虹二心裡,相思在歲中,紅塵歌又舞,舉火照眾生 還有一副對聯,則是以詞入聯,整副對聯就如同一首詞的上下闕,文藻華麗,對牛郎織女的愛情作了高度評價: 半個七夕月,添燭照天明,天不老,情難絕,鵲橋上系同心 千古雙星事,減字慰心清,地怎荒,意未盡,葡架下聽愛聲 當然,有贊美愛情的,就有訴離愁悲苦的,下面這副也有如填詞的對聯,就對愛人兩地分離表達了無限惆悵: 他鄉逢七夕,惆悵佳期又一年,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離人傷兩地,繾綣柔情直半載,待夢里水鄉,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七夕對聯大都出自民間書齋畫坊,鮮有用於名勝景點的,不過在江蘇無錫吳文化公園中,有一座靈鵲橋,橋聯就借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典故,還拉進了三國時的諸葛亮、龐統幫忙: 織女牛郎,閱盡此間春色去 卧龍鳳雛,借得銀河鵲橋來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明月皎皎,白露團團,牽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橋翩翩鵲-----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千年守望,一朝相逢,淚飛河漢沐金風 金風玉露,桂影荷香,點點相思無眠夜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夢中歡會,河畔凝眸,淚垂彩錦擲金梭 疏星殘夢,梭影瑤池,縷縷相思天河畔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明月皎皎,白露團團,牽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橋翩翩鵲 素心幽幽,銀河澹澹,鴻雁傳書,魚箋寄恨,盈盈珠淚剪剪風 帝女合歡,盈盈淚水天橋濺 牽牛含笑,脈脈情思喜鵲傳 上聯:兩地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下聯:七夕已至,今宵織女要停工 一水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七夕已至,今宵織女欲過橋
316贊·16,636瀏覽2017-11-22
七夕又七夕七夕情侶多夕夕夜笙歌.求賜下聯.
上聯:七夕又七夕七夕情侶多夕夕夜笙歌 下聯:墮落還墮落墮落不知就墮墮終完蛋 橫批:哇塞
29瀏覽2016-08-09
七夕節資料
一分鍾了解七夕節
19贊·1,564瀏覽2019-11-12
七夕那時候是夏天還是秋天
七夕那時候是夏天。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七夕節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現又被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4贊·1,080瀏覽2019-07-08
七夕節用英語怎麼說
七夕節用英語可以有以下多個說法: 1.Magpie Festival (喜鵲節,源於七夕節傳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2.Double Seventh Day/Festival(七夕節為七月初七,直接將節日日期翻譯出來是節日翻譯的一種) 3.Chinese Valentine's Day(西方情人節(Valentine's Day)故七夕節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4.Qixi Festival(直接音譯) 具體使用哪一種譯文,可根據使用情景進行選擇。選擇最符合情景氛圍的表達方式,更能傳達出七夕節的浪漫愛情主題。
55贊·9,511瀏覽2019-05-14
30萬教師節手抄報下載,word小報,小報邊框,下載即用
值得一看的教師節手抄報相關信息推薦
教師節手抄報素材下載中心,下載即用,文字內容,字體,背景圖片,LOGO,均可修改,教師節手抄報,語文小報,春節小報,節日小報下載方便快捷,下載即可列印,
m.ooopic.com廣告
簡單又漂亮的感恩手抄報大全,下載快手收收好!
kuaishou.com廣告
男軍人的老婆叫軍嫂,那女軍人的老公應該叫什麼
曾幾何時,解放軍宣傳機構為了提升男軍人的配偶的社會知名度,推出了「軍嫂」一詞,而且在這十幾年一直流行
756條回答·25,656人在看
余曉帆紀念張首晟:為你樹起一座墓碑
矽谷的冬春是多雨的季節,今年的雨水比往年更多,雨季更長,彷佛上帝也感知到了我的悲傷,陪著我一同哭泣。 人們總說,雨是憂傷之物,可也許是首晟曾經在柏林生活過多年的緣故,他對雨天則有著不同的定義。雨水滋
2,437人在看
太歲是什麼?犯太歲又是什麼意思?
熱詞課代表
上網路知道,你想要的熱詞都在這里
關注
C. 求書法大神幫忙了,字體不限制,幫忙寫一段字,今天情人節,你懂的!也祝你七夕快樂。
D. 《七夕》還是《秋夕》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白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階」。
[今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解說]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詩詞賞析一: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冷"和"涼"既是深秋的季節感覺,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她生活在一個非人的環境里,沒有人氣,沒有朋友和親人,當然也沒有愛的溫暖生活的樂趣。但他似乎滿有興致,在凄涼的秋夜裡,時而獨自撲打流螢,時而痴痴地凝望著夜空中的牽牛和織女星。詩中的三個意象值得注意。小扇,因其秋來而不用,所以常被古代詩人用來象徵被冷落遺棄的女子。流螢,古人認為腐草化螢,螢總是生於荒涼之地。而宮女居住的地方竟有流螢,可見她被冷落很久了。牽牛織女星:象徵愛情也象徵離別。但那是有團聚期望的離別。這位宮女被冷落已久,或許她早已沒有得到恩寵的希望了,但她卻仍然苦苦地期待著。因為這期待是她生命的唯一意義。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深宮怨女寂寞歲月中無限凄涼的生命況味。
詩詞賞析二: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詩詞賞析三:後兩句中的一個「卧」字,表現了宮女無限惆悵復雜的心情。
此詩一作王建詩。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有《樊川集》。公元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朴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牧生平
據《唐才子傳》載,「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鍾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蘇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麼,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並且拿出兵卒們發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字詞之間,滿是艷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於世。
杜牧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著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鑒今之意。游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個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麼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為其里。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杜牧小傳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宣歙、淮南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勢,內調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為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里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盡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著繫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後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徵邊地人民: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徵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並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里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後來頗為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征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為後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答庄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E. 七夕,看古代書法家怎麼談戀愛
「東床抄快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娶的姑娘就是郗璇。老王所在的家族是東晉赫赫有名的士族,所以郗璇的老爹郗鑒想把自己的女兒嫁到王家,於是派人去王家提親,挑選女婿。
好傢伙,王家的小夥子們一聽郗璇這個知書善文、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大美女要嫁過來,一個個「搔首弄姿」,跟一隻只公孔雀一樣,紛紛拿出自己最帥的一面,可來提親的人一個也沒看上,偏偏看上了王羲之。
王羲之那時候才20,小王在幹啥呢?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抓著燒餅啃,一手拿筆在自己的衣服上胡亂畫著,構思書法作品......你能再淡定點嗎?老丈人得知後,拍手稱贊:「這正是我要尋找的佳婿啊!」
就像偶像劇中的男主角,自帶光環,小王輕輕鬆鬆秒殺競爭對手,抱得美人歸。都是套路!裝淡定誰不會!郗璇總共為王羲之生了七個兒子,其中就有一個和自己老爹合稱「二王」的王獻之。夫妻恩愛,小日子過得也滋潤,羨煞旁人!
F.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詞句注釋
1、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3、幾萬條:比喻多。
原文如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白話翻譯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文學賞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
G. 鵲橋仙·七夕作者簡介的介紹
南宋詞人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還朝後除中書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晚年退居石湖,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贈五官,後加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文學
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響,現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滯、堆垛典故的現象,和一些似禪非禪、似儒非儒的議論。不過,范成大在學江西詩風的同時,比較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樂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長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風土人情,詩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闊。例如他描寫民生疾苦的詩,繼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張、王新題樂府的傳統,且以寫法新穎生動而別具一格,像《後催租行》中借老農之口所說的「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驅將換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語氣冷雋,但批判現實的力度並不亞於白居易詩的大聲疾呼。其詩中價值最高的是使金紀行詩和田園詩。
他在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把自己在淪陷區的見聞感觸一一紀之於詩,主要內容是描寫淪陷區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躪、盼望光復的情形,憑弔古代愛國志士的遺跡以表示自己誓死報國的決心。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南宋詩人描寫中原的詩大多是出於想像,而范成大卻親臨其境,所以感觸格外深刻,描寫格外真切,在當時的愛國主題詩歌中獨樹一幟。
范成大退隱石湖的十年中,寫了許多田園詩,其中以《四時田園雜興》最為著名。這組詩共60首七言絕句,每12首為一組,分詠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園生活。在古代詩歌史上,田園詩事實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隱逸情抒情詩,如王維、孟浩然詩中的田園風光都是作為詩人靜謐心境的外化而出現的。除了少數陶詩以外,古代田園詩中對田園生活最重要的內容--農事反而是忽略不顧的,偶爾出現的樵夫、農人也往往被賦予隱士的性格。至於農村生活的主人公農民的勞作生活及其種種疾苦,唐代詩人如元稹、張籍等往往把此類內容寫進《農家詞》、《田家詞》一類樂府詩中。這些詩中沒有田園風光的描寫,在習慣上也不被看作田園詩。范成大創造性地把上述兩個傳統合為一體,全面、真切地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各種細節。范成大成功地實現了對傳統題材的改造,使田園詩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映農村生活之詩。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謂之「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
他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詩,如《夜坐有感》、《詠河市歌者》、《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范成大詩的語言自然清新,風格溫潤委婉,只有少數作品風格峭拔。范成大詩的藝術成就很高,然而其詩風的個性不夠鮮明。[30]
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前期作品與秦觀相近,後期作品則近於蘇軾。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游《劍南詩稿》)的說法。
他也寫了一些應酬唱和、山川行旅、嘆老嗟悲以至講論佛典禪里之作。楊萬里《石湖居士詩集序》說:「(范成大詩)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僒。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不可得世。」
書法
范成大善書。其書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潤,只可惜他為詩名所掩,書名不彰。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謂范成大「字宗黃庭堅、米芾,雖韻勝不逮,而遒勁可觀」。范成大的書法曾受他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蔡夫人,是北宋四大書家之一蔡襄的孫女。
范成大傳世墨跡,以尺牘簡札居多。他在成都與陸游飲酒賦詩,落紙墨尚未燥,士女已萬人傳誦,被之樂府弦歌,題寫素屏團扇,可惜這些墨跡都未傳下來。現今所能見到的范氏手跡,以他54歲所書《明州贈佛照禪師詩碑》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於日本東福寺。范成大現存的手跡還有《茲荷紀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魚札》等,他的行書《田園雜興卷》也常為人們所樂道。 明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上說:范成大「歸隱石湖時作即詩。無論竹枝、鷓鴣、家言,已曲盡吳中農囿故事矣!書法出入眉山(蘇軾)、豫章(黃庭堅),間有米顛(米芾)筆,圓熟遒麗,生意郁然,真是二絕。」董史在《皇宋書錄》稱其:「(范成大)近世以能書稱。」「字宗山谷、米老,韻勝不逮而遒勁可觀。」
H. 推薦幾幅書法作品,內容是寫七夕的,不要悲傷的詩句要開心一定的
秦觀的《鵲橋仙》,這是非常有名的詩句,也是非常達觀的。
I. 適合寫書法作品的古詩
01.《將進酒》
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何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極大。雖然在思想內容上得不到歷代主流意識的推薦,但從藝術和詩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詩。此詩在喜歡喝酒的廣大群眾中影響是不同凡響的。
02.《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05.《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0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葯酒,將他毒死。
J. 圖片中「七夕」兩個字是什麼字體
禹衛書法行書簡體,字體已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