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⑴ 元宵節為何被稱是中國情人節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封建禮教思想嚴重,女子自小就被教育學習“三從四德”,幾乎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而在元宵節這一天,女子的門禁就會解除,是被允許上街遊玩的,而這也方便了年輕未婚男女見面約會,尋找知心人。所以,元宵節就被賦予了“浪漫”的稱號,屬於中國人特有的情人節。
而如今發展到現代,元宵節更受到大家的追捧,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和另一半一起過,這也無聲的暗示了對方就是自己要攜手一生的伴侶。在這一天,和愛人相約逛廟會,賞花燈、放煙花、看踩高蹺,吃元宵,在歡樂的氣氛當中感情更快升溫呢。
⑵ 為什麼說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西方情人節是2月14號 其實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版日中最浪漫的權一個,因為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而不是有人膚淺臆想的七夕。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此為例證。
⑶ 中國情人節是七夕還是元宵
中國情人節是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情人節的民間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⑷ 元宵節,為何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為何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元宵節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是因為在古代沒有結婚的女子是不能隨便到處去的,只有元宵節這一天可以出來玩,賞花燈。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上元不禁夜,無論男女僧俗貧富貴賤都可上街夜遊通宵達旦,於是男子就借著這個元宵節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姻緣。
十四的晚上去逛街,發現有的商場在做元宵節的活動,在商場內開辟字謎游樂區,顧客無論是否購物都可以參與猜燈謎游戲,猜中燈謎的顧客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也可以進行現場互動小游戲,猜燈謎大比拼等。非常有趣,喜歡熱鬧的可以去看看。
⑸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更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但其實,元宵節是隱形情回人節!正月十五答的燈市上有各式各樣的花燈,在唐朝還有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全城狂歡。
2月19日是元宵節,華東師范大學 民俗研究所的張海嵐說,如果穿越回唐代,問一個女性最喜歡的節日,那一定是元宵節。元宵節期間,皇帝卻特許開禁三天,俗稱「放夜」。平素很少拋頭露面的女子元宵夜也可以和男子一樣步出家門。所以古時候的元宵節還雙擔著「情人節」,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從文學作品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元宵節情人約會的影子。「醉里挑燈看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繞不開溫婉的上元佳節。他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最後一句,已經成為了各領域爭相引用的經典。
影視劇中,《大明宮詞》里的少女太平在元宵燈會上揭開了心上人薛紹的面具,《仙劍奇俠傳三》中徐長卿與紫萱的三世情緣起於元宵燈會的一見鍾情。中國古代並不歌頌自由戀愛,全因天時地利,元宵節便成了無冕情人節。
⑹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雖然說,這是一個以月圓為標志的佳節,然而,此時真正的熱鬧都是屬於人間的,並不屬於月亮。月兒一輪,只不過是高高懸於夜空,成為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背景點綴。
你會發現,在元宵節,人們贊頌的是燈會、追逐的是燈謎、品嘗的是元宵、期待的是元夕的浪漫約會,目之所及的重點,全都是地面光亮;而並不像八月十五中秋節那樣,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投注給了仰望皓月、賞月贊月的月主題活動。因此,我們就可以給元宵節三個定位——
第一,元宵節,是一個民俗的燈節。
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逛燈市,猜燈謎、放天燈,這實際上是在比圓月還亮堂的人間光亮里,點燃希望、祈福新年、放飛明天。
對於大街小巷上這種張燈結綵的景象,唐代詩人蘇味道的詩《正月十五夜》詩里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第二,元宵節還是屬於青年的情人節。
這得益於在很多戲曲小說、民間故事的描述里,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難得可以自由走上街頭賞燈的上元夜,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緣分。
可以說,上元夜借喧鬧燈市的機緣,給了古代青年男女一個難得的、可以釋放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去悄然地約會彼此,讓他們能難得地點燃青春。就像歐陽修的宋詞里講:「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第三,元宵節是春節奉獻給社會的最後一次全民狂歡節。
元宵節的晚上,火樹銀花,車水馬龍,熱烈至極,所以過元宵節也俗稱「鬧元宵」。
鬧元宵,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點之前,以豐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農歷新年即將結束之前,再次用美食的形狀寓意來強調團圓。
所以辛棄疾的詞描寫元宵盛況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在這一晚,人們歡歌狂舞,人們賞燈遊街。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一次熱鬧收尾,吃了元宵,過了十五,這年,才算是過完了。
圖片
第四,元宵節,就是元宵節。
在今天,我們還要通過古今節日以及中西節日的對比,給出元宵節一個屬於它的坐標——或者說,通過很多的爭論聲音,來給它一個盡可能相符的文化坐標。
近年來,很多商家和媒體都會宣傳,說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但是,和七夕節相比,元宵節才更有情人節的意味。因為七夕節,那隻是閨閣女兒在自家院子里過的一個乞巧節,縱然有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來作為這個節日的背景加持,但也並不能真正演化出七夕節有什麼約會屬性來——因
⑺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不是中國人的情人節。而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花燈節。猜謎語吃糖圓。團團圓圓過大年。
⑻ 元宵節才是中國情人節為什麼這么說
之所以說元宵節這天才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是有來歷的:因為在古代年輕女子是不被允許參加一些集體性的活動,但是在元宵節這天她們卻可以結伴出去賞花燈。那天許多未婚男女,都會借著這個機會去找尋自己的另一半,以此促成自己的美好姻緣。
七夕情人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關於這天一直流傳著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據說七夕這天牛郎和織女會通過鵲橋相見、約會,以解相思之苦。七夕情人節除了包含愛情的寓意,還有著「乞巧」、「乞福」的內涵。
不過七夕情人節因為宣傳力度不夠、活動內容過少,熱度一直不能和2月14那天的情人節相比。雖然這只是簡單的一個節日,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國傳統節日所處的困境,熱度不夠。
在我看來,情人節也只是一個象徵意義或者說是一種表達方式,對於愛情來說並不是很重要。我認為只要心中有愛,相愛的兩個人完全有能力把每天都過成「情人節」。
⑼ 元宵與七夕 哪個才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和七夕節都是中國的情人節。
大部分人認為牛郎織女相會的「回七夕」是中國的情答人節,其實元宵燈會是古代情人相會的日子。
七夕節: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俗稱「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的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