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情人節甜茶

情人節甜茶

發布時間: 2022-08-11 15:11:55

❶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談戀愛了

1.
談戀愛太麻煩了,還得考慮對方的情緒 戀愛雖然很甜蜜,但是不僅僅只有甜蜜,因為感情存在牽絆,兩個人相處之間總是會存在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是誤會矛盾,如果兩個人沒有能力去解決這種矛盾,那麼彼此都不會有好的心情,甚至會因為對...
2.
沒有自己一見鍾情的人 愛情也是需要感覺了,想要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過一輩子,但是就是遇不見那個自己想要的人。平時工作本來就挺忙碌的,根本就沒有時間出去認識外面的人,圈子太小也是不談戀愛的原因,因為沒有遇見自己一見鍾情的人,...
3.
沒有耐心去了解一個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去戀愛,是因為沒有耐心,也不願意花費時間在戀愛這件事情上面,因為你即使花費了這個時間去了解一個人,可是結果並不會按照你的意願發展,你花費了時間和精力,最後也有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❷ 三月三日是什麼節日啊…快點告訴我啊

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准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裡,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三月三鬼節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其他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葯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趁萬物復甦,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盪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庄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游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游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後,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綉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曲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歷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線做寒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像,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系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於愛情的想像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❸ 重大節日的故事

農歷的元旦,稱之為春節,也稱為新正、瑞日、元辰、元日,是中國最重要的三個節日之一,(另外兩個是端午節與中秋節)
根據《夢梁錄》的記載,宋朝時,每逢春節「士人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街坊以食物、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由此可見,古代春節的慶祝活動與今日相去不遠。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上春聯,神龕上點燃蠟燭,並供上年糕、發果、菜頭果、面線、甜茶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會掛上八仙紅彩,宣爐中燃起檀香。
一大早,老老少少一家人全都穿上新衣,先向神佛與祖先上香祭拜,然後晚輩向長輩恭喜,長輩答以「恭喜」並賜贈紅包,接著,一家人到親友家拜年或到寺廟燒香。有人拜年。賓主互道恭喜,並請賓客喝甜茶、吃甜料等,客人則回以吉祥話等。
在春節這一天,還有下列的禁忌:
1、不得口出惡言或說些不吉利的話;
2、不得掃地與遺棄垃圾,以免掃掉財氣;
3、不得吵架,亦不得打罵兒女;
4、不得用刀剪,亦不得毀損器具;
5、不得吃稀飯,以防日後遠行遇雨不利;
6、不得向人討債。

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元夜、元夕,這一夜的活動——看花燈、提燈籠、猜燈謎——全都跟「燈」有關,因此這一天又稱為燈節。
關於燈節的起源,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東漢明帝時,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而後,每次在十五日月圓之時,於月光之下,人們都會隱隱約約看見一群神仙在婆娑起舞,有一天,天空突然飄來大片的白雪,遮住飛舞的神仙,人們一時不見神仙,大為惶恐,紛紛舉起火把到處尋找,從此之後,雖然再也看不到飛舞的神仙,可是人們毫不死心,仍然年年拿著火把尋找,而後,火把演變為燈籠,就相沿而成風俗了。
元宵節燃燈與提燈的由來,另有一種說法:古代的私塾從春節前放寒假之後,一定要到正月十五日才開學,在開學之日,每個學生均須攜帶一盞精美的燈籠,到私塾請老師零星他點燃起來,此一點燃的儀式稱之為「點燈」,它象徵給被點燃者事事帶來光明的前程,「點燈」的習俗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提燈籠的風俗了……

三月初 清明節
從去年的科至算起,第106日這一天就是清明,就陰歷而言,日期不不定期一,大約是在二月底三月初之時,就陽歷而言,不是四月五日就是四月六日。
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掃墓的意義在於慎終追遠、敦親睦族、飲水思源、感念祖先,根據〈禮記·祭義〉的記載:「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生怵惕之心,如將見之。」這段話的意思是:「春到人間,霜雪消失了,清晨時大地沾滿可愛的露珠,人們踏在露水這上,戒懼之心油然而生,希望已故的親人,跟隨奏回到人間,大家團聚在一起,這一段話最足以說明為何中國人那麼重視清明掃墓了。
一般說來,掃墓的過程如下:
清明節的前後十天均可去掃墓,填重的人,會翻閱黃歷,挑選一個黃道吉日,通常清明節那一天人最多,但這一天太過擁擠,有些人已經不選這一天。
通知親人掃墓的日期,並備妥酒菜、飯果、得燭、銀紙等供品與鋤頭、鐮刀。
抵達祖先的墳前,用鋤頭與鐮刀除去墳墓四周的雜草,並整理得乾乾凈凈,先把一種長方形的五色紙掛或壓在祖先墳上,這稱之為「掛紙」或「壓紙」。
擺妥供品,先祭拜墳前之後土(即土地公),再拜祖先,上香,酒過三巡,燒銀紙,燃炮竹,即告完成。
每人吃個蛋,並把蛋殼撒在祖先墳上,據說這樣會帶來好運,炮竹一放,住在附近的小孩會不請自來,乞討墓果,稱之為「印墓果」,若果不夠分,則須分錢,否則不甘心的頑童會把牛烘糊在墓碑上,甚至故意在墳上放牛,把墳弄壞,如今富裕,幾乎已經見不到「印墓果」的小孩了。

七月初七 七夕
七夕,指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相傳在這一天晚上,織女跟牛郎兩星相會於鵲橋,因此又稱為情人節,這是一個最富羅曼蒂克的節日。
有關織女與牛郎的傳說,最早來自東漢《古詩十九首》的記載,詩雲:「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軋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如雨,河漢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牽牛星,指牛郎;河漢女,指織女。從這首詩可知,最早的牛郎與織女兩星,既無喜鵲架橋,也無天河相會,只有隔河對泣,脈脈含情,傷心欲絕。
到了晉朝,傳說的故事大幅更改,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說法是:天河之東有一位織女,她是天帝的女兒,一年到頭辛苦的織布,織成了雲錦天衣,天帝憐惜她孤獨自處,就把她嫁給天河之西的牛郎,不料織女出嫁後忙著談情說愛,竟然荒廢了織紉之事,天帝大怒,命她回到河東織衣,並且嚴格限制他們夫妻只有在每年七月七日晚上,才能渡過鵲橋相會。
上述的傳說,跟《古詩十九首》的說法大不相同,其故事內容勉勵人必須勤奮工作,不可因貪戀兒女私情,疏忽職守。
目前,織女與牛郎的故事,流傳著下面的版本。
古時,天上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名叫織女,她不但長得花容月貌,而且手藝精巧,每天辛勤織錦,另外有位名叫牛郎者,長得英俊挺拔,勤於耕種,兩人結婚後恩愛異常,不久因兩情繾綣而荒廢了工作,玉皇大帝知悉後,十分擔心,就命喜鵲轉告兩人,每星期只准聚會一日,其餘六日均須努力工作,不料,粗心的喜鵲把命令誤傳說:「兩人每天可相聚一次,因此兩人大喜,繼續恩恩愛愛的生活,終至把工作完全荒廢了。
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生氣,就用發簪在天空劃了一道銀河界線,把兩人拆開,規定兩人每年在七夕相聚一次,此外,為了處罰失職的喜鵲,命喜鵲在生年七夕,必須聚集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好讓織女與牛郎能過橋相會。
七夕又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古時閨中少女視為祈求巧藝與美貌之佳節,會在這一天的入夜,備針線、鮮花、瓜果、香粉等祭祀織女與牛郎,並於月光中用綵線穿針孔乞巧,若一穿入孔,就認為得巧,未來針線的手藝定大為精進,此外,還將得粉撒向天空,若有粉末掉落臉上,就認為未來愈來愈美。

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三大節日之一(另外兩個是春節與端午節),也是全家慶團圓的佳節。
據說中秋節起源自春秋時代,陰歷把一年分為四季、十二個月,一、二、三月為春季,四、五、六月為夏季,七、八、九月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季中間的那一天,故稱之為中秋。「中秋節」之名稱,亦由此得來。
民間流傳許多有關中秋節的神話故事,諸如:嫦娥奔月、吳剛砍桂樹、玉兔搗仙丹、唐明皇游月宮等,其中以「嫦娥奔月」最膾炙人口,也流傳得最廣。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夏朝第六任君王後羿,勇武善戰,精於射箭,百發百中,但他貪圖享受,窮奢極侈,橫征暴斂,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後羿聽說隱居昆侖山的王母娘娘有一服長生不死的葯,於是他就派一老道士前往求葯,不久,老道士不負使命,求回不死之葯,後羿欣喜若狂,立刻下令老道士擇一黃道吉日,他要服下仙葯。
後羿的妻子嫦娥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她體恤百姓的疾苦,不忍他們永遠被她丈夫殘暴的統治(如果後羿吃下不死之葯,百姓將永遠受他壓榨),於是偷偷吃下仙葯,她吃下之後,身體立刻飄浮起來,一路奔向月宮而去,後羿發現了,立刻用箭射向嫦娥,然而已經慢了一步,嫦娥帶著心愛的小白兔,順利抵達廣寒宮。
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吃月餅,為何中秋節要吃月餅呢?
據說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的暴政,最後,義軍已將大都(北京)團團圍住,可是元兵仍頑強抵抗,做困獸之斗,由於久政不下,軍師劉伯溫就想出一條計謀,他命人做了很多月餅,並派人以月餅小販的身份混進城去,把月餅分贈給城中的漢人,月餅中藏有字條,上面約定八月十五日集體起義,到了中秋那一天晚上,里應外合,一舉消滅了蒙古人,而後,為了紀念此一推翻暴政的日子,每年到了八月十五日,都會吃月餅,日子久了,中秋節吃月餅,乃相沿成習。
此外,在中秋節,安徽與貴州都有「偷瓜求子」的風俗,在中秋節的夜晚,久婚不孕的婦人,求子心切,就會摸黑去瓜園偷瓜,得手後置於家中,據說如此就能懷孕生子。

❹ 年俗的各地年俗

說起地方傳統文化最具有特色的要說山東年俗了,下面一一介紹:
年除日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漢族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點為兩年的分水嶺,俗語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動很多,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
貼年畫、春聯:
山東各地都盛行貼年畫,年畫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故事如《唐僧取經》等,有歷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漢相爭》等,有戲曲故事如《回荊州》、《白蛇傳》等,還有山水畫等。年畫的形式有中堂、單開、四條屏等。在諸多的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為普遍,因為雞表示吉祥,魚意味著錢糧有餘,娃娃則象徵人丁興旺。膠東、濱州、茌平等地幾乎家家貼窗花,窗花一般都是紅顏色,其內容因時而異。
除日的主要活動是掛家堂字畫,貼春聯、年畫、窗花,祭天,請神,祭祀等。家堂(卷軸圖畫)、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春聯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大門上貼的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類顯示門第家風的春聯,進門迎壁牆上要貼「抬頭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的年關吉利的單聯,正房門上貼「國泰民安,人壽年豐」之類祈求福壽安康的對聯,中堂兩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祝福祝壽的對聯。店鋪要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寓意招財進寶的對聯,天地堂兩邊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宅神堂兩邊要貼「年年多吉慶,月月保平安,」之類祈求保佑的對聯。糧囤上貼「五穀豐登」、「糧食滿倉」,豬羊圈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貼「騾馬滿槽」,大車上貼「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還要貼「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貼,意為「福到了」)。魯西、長島和蓬萊沿海農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貼紅對聯,改用綠色對聯。日照沿海漁民除日午後到漁船貼對聯,將「招財進寶」合為一字,貼於船頭,五桅風船的桅桿上分別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里」、「三將軍隨後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長島縣漁民除日早晨為漁船掛大吊子(長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掛燈籠,設祭桌,敲鑼打鼓,放鞭炮,焚香紙,祭海龍王。
過小年過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漢族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喂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灶。舊灶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地區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為「塗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灶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漢族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馬、灶雞,好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後,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穀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灶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凶。辭灶後,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漢族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我國澳門的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
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利市」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台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台灣過年的漢族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台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徵團圓。蘿卜,台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台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台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留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走春
是台灣漢族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朱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並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
吃長年菜
新年春節里,台灣同胞有一種吃長年菜的習慣。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那種莖葉很長,帶有苦味的芥菜。他們認為這種菜,葉長,絲長,象徵命長。有的人在煮時還故意加上一些長長的粉絲,說這樣綿綿不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節里,大魚大肉,油油膩膩的,吃點蔬菜不僅可以解油,而且還能調劑胃口。所以,台灣同胞新年春節里吃「長年菜」的習慣,是一種很符合科學的飲食之道。
避債戲
過去,台灣過年時,漢族民間有這樣一項別開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節目——「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台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賬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台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這台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台灣漢族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

❺ 中國民風民俗資料

瑤族

1. 瑤族歌舞
盤王節,又稱跳盤王,相傳瑤族祖先盤王的生日就是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到這個時候,恰巧也是秋天收獲的時節,為紀念祖先和歡慶豐收,瑤家便於這天會聚一堂,舉行「耍歌堂」活動。節日的前一天,寨中就開始殺豬宰牛,備好雞鴨魚肉,磨豆腐,做糍粑,將釀米酒拿來招待四方來客。
盤王節場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稱為「歌堂坪」,非常寬敞。慶典當天,從上午開始,瑤族男女老少身著傳統盛裝走出山寨,他們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隊伍,匯集到南崗瑤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開始了。而外來的遊客也駕車前來觀看,山谷中熱鬧異常。
瑤族的耍歌堂進行游神、過九州、祭法真等儀式,同時還敲鑼打鼓、唱山歌、跳長鼓舞、放銃土炮,跳得百里瑤山震動起來。瑤胞們生活於大山之中,土地比別處更為貧瘠,他們的生活環境可謂艱辛,但他們也同樣張揚自己的快樂,從艱難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歡欣和鼓舞。
與眾多民俗節慶一樣,耍歌堂還是瑤族青年男女開始交往的機會。當青年男女開始對歌時,氣氛就更加熱烈了。在瑤家,男孩子叫阿貴,女孩子叫莎腰妹,對歌的時候也是他們相互表達情意的機會。
歌唱過,舞跳了,熱情的瑤家妹子將邀請外人、來賓一起共舞,到這個時候,來賓們也毫不羞澀,自在地與瑤家人一起舞動起來。
2.瑤族飲食
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粟、麥為輔助食物。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蘿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此外,還按季節採摘竹筍、蘑菇、木耳、香菌等作為菜食。瑤族喜歡自製豆腐,特別是湖南瑤族自製的"豆腐圓",鮮嫩可口,是節日必備佳餚。瑤族製作臘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腌制的"鳥酢",是一種著名的風味小吃。糍粑亦是瑤族傳統的風味小吃,是節日必備食品。瑤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飲酒用碗不用杯,特別是節日喜慶,終日痛飲。打油茶是瑤族一種飲食風俗。每天清早起來,燒開水後,架上茶鍋,放入一小撮茶葉加油鹽小炒,待茶葉香味撲鼻,沖上開水煮滾,即製成噴香油茶。每逢客至,主人常以油茶待客,以示敬意。
瑤族喜喝甜酒。凡有賓客臨門,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還有一種瑤族女人坐月子時喝的甜酒,它與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時需加薑片、紅糖和雞蛋,是很好的滋補品。坐月子的婦女喝這種甜酒,可收到強身補血和恢復健康的功效。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❻ 如何讓自己轉運

::快速改運的小竅門::

抱抱嬰兒

抱抱嬰兒可加強運勢。嬰兒感應特強,若對你微笑,表示你正在行運,狀態良好。多抱嬰兒(別人的也行),會激發潛藏在心底的愛,讓你變得包容、關懷、勇敢和積極。觸摸老人家的手也有相同效果。

常常聚舊

這是催旺人緣的最好方法。

多多講價

學講價就是學成功。講價可以訓練反映,學習妥協。

親親孩子

據說兒童擁有十三種能力,但隨著成長就會消失。多親親孩子,可以找回些能力。

以眼還眼

當有人和你的視線相遇時,千萬不要躲開,眼神強的人意志堅強,是行運的象徵。

唱唱歌

如果情緒低落,人緣欠佳,做事多阻礙,最好去唱歌。唱歌能練氣,抒發情緒,培養自信心。行運的人大多中氣十足。

香薰

對八字五行缺火的人,有催運作用。

水晶

八字五行欠土的人,可考慮佩帶水晶飾物。

泡溫泉

最合八字五行缺水的人。

Grounding

Grouding:接地,可以釋放多餘的和負性能量。赤腳踩沙灘、草地,實在不行還可以踩木地板。若是在公共場合不好意思脫鞋,還可以抱樹。看過《魔戒》的人都知道,樹是通靈的。

染發

影星蘇珊娜·西蒙說,去一次美容師那裡就等於獲得一次新的生命。

多看現場演出

一定要挑那種上座率極高的演出,感受與一大群人一起看真人演出的舞台表演,感受當中的人氣,可以帶旺個人運程。

下廚

給人煮食是結緣,是分享。最近正在上演的《魔幻廚房》里,鄭秀文飾演的慕容優最後擺脫霉運,靠的就是在做菜中領悟了愛情、生活的真諦。

旅行

這是改運工程最熱門的選擇。出門行大運又可開闊眼界,更可重組個人散亂的磁場,最重要的是讓個人的「性格B」(潛藏的第二性格)登場。許多人在旅程中會有性格變異的現象。

寫日記

記性差是行衰運的表徵之一,勤記日記是應付失憶的好方法,有助改運。

❼ 愛情電影哪個好看

愛情電影哪個好看的?

十部好看的愛情電影:

1、《泰坦尼克號》

這部電影應該不用我多做介紹,大部分人都應該看過,除了00後小朋友們。

1997年的電影,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經典愛情電影。

後來我們觀看這部電影基本是靠DVD光碟和電視觀看的。

記得第一看的時候,年紀還很小,印象最深就是沉船後,Rose和Jack的訣別,也不記得裡面有過什麼親熱的鏡頭。

長大以後,再回顧,發現自己當時可能只是看了一個「少兒版」的《泰坦尼克號》。

雖然第一次看是刪減版,第二次看是完整版,但絲毫不影響那份感動。

小時候以為那種轟轟烈烈、跨越生死的愛情才是偉大的,才值得銘記。

長大後才明白那種「愛而不得」不是偉大,是悲劇。

那種彼此依偎,相知相守一輩子才是幸福和偉大。

2、《霸王別姬》

陳凱歌的「封神」之作,正因為此片的高水準,導致後來有人質疑該片並非陳導本人執導。

當然這完全是謠言,《霸王別姬》的優秀可以說是一部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的一部影片。

首先是大環境,那時拍攝電影還是件苦差事,大家投身電影事業主要還是為了藝術追求,還沒有大量資本誘惑創作者,藝術創作還是單純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陳凱歌、張藝謀等導演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

正像編劇蘆葦所說:那是藝術創作上最好的時代。

而且陳凱歌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我個人認為是第五代導演里藝術水準最高的。

但他本人又過於浪漫主義和意識流。

這就導致他不太適合做編劇,所以他後期的影片但凡他參與編劇,觀眾反饋都不是很理想,觀眾常會有不知所雲的疑惑。

《霸王別姬》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就是演員的表演,匯聚了很多實力派演員,當然最突出的就是「哥哥」張國榮,

他既成就了「程蝶衣」,「程蝶衣」也成就了他。

一句:「說好了一輩子,少一年、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

我們看到了程蝶衣的「痴」。

因為「痴」,他把自己當成了「虞姬」,將段小樓當成了「霸王」。

可正如段小樓說的:「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

「真虞姬」程蝶衣像飛蛾撲火一樣,註定是要唱一場「悲劇」。

3、《大話西遊》

這部在上一次喜劇清單里推薦過,這部影片,很多80後和90後印象都比較深刻。

我想有不少人用過裡面的台詞當QQ簽名或者說說。

少女們幻想著「腳踩七彩祥雲」的意中人,少年們幻想著美麗痴情的「紫霞仙子」。

誰都沒想到四大名著《西遊記》居然可以改編成經典愛情片。

沒想到齊天大聖會談戀愛,唐僧是個「嘮叨鬼」。

就像大家都以為這是一部「無厘頭」喜劇片,卻沒想到它那麼「現實」。

我們不會因為一部電影就了解了愛情的「真諦」,但總能通過親身經歷明白那些台詞、那些情節的真正意義。

4、《怦然心動》

「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有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只是浮雲而已。」

很多人都見過這句台詞,但不知道出處是哪兒。

這正是《怦然心動》的台詞。

比起前面三部作品的「苦澀」,這部影片還是美好而溫情的。

青春「青澀」的情感,有時張揚有時含蓄,不敢點透的「小心思」,充滿了甜蜜和委屈。

就讓我們再回味一次「初戀」的味道。

5、《本傑明·巴頓奇事》

導演大衛·芬奇,一看導演,就知道此片肯定不是「按常理出牌」的愛情片。

再看男主是布拉德•皮特,女主是凱特·布蘭切特,就知道這部電影一定有看頭。

一個非常奇幻的故事,但完全不影響「愛情」的表達。

簡單說一下劇情,男主是一個「逆生長」的人,一出生是個老人,而隨著成長,他越來越年輕……

所以這樣的人生會帶來什麼?大家可以從電影中找到答案!

時間慢慢流逝,你終會變老,也終會死去,可唯有「愛」是永恆的。

6、《情書》

日本小清新電影,之前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聊它。

這部電影非常像一首詩,你慢慢讀,可能會留下一滴淚,但你卻又發現自己嘴角不自覺上揚,感覺溫暖與美好。

影片非常適合情人節「食用」。

7、《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這部電影就一個字「美」。

景色美、畫面美、人物美、音樂美。

艾米·漢莫高大帥氣,「甜茶」 提莫西·查拉梅青春陽光。

一部同性電影,卻比很多愛情電影都要「甜蜜」。

而我最愛的還是影片配樂,無限循環播放也不會膩。

真的不希望大家戴著「有色眼鏡」看這部影片,它不是滿足「獵奇」。

跨越性別的「愛」依舊值得尊重,依舊可以動人。

8、《你的名字》

新海誠作品,是他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動畫影片。

2016年,電影剛上映的時候,我沒把它當回事。

我一直覺得這種小清新的愛情動畫不是我的「菜「。

沒想到它呼聲極高,最後還是花錢去電影院看了。

看完就是「真香警告「,開始向朋友安利。

當年看得時候還是很感動的,不知現在再看會不會覺得自己「幼稚」。

可是「幼稚」也不必羞恥,誰都是從「幼稚」走向「成熟」。

在愛情中,我們也是從懵懂感性變得成熟理性。

9、《天使愛美麗》

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的海報以為是部恐怖片,後來看了電影才知道是一場「誤會」。

不得不說法國人真得很會搞浪漫,你看電影的配色、配樂。

讓人充滿太多的幻想。

我記得有個男同學很喜歡這部電影,當時還是挺意外的。

所以我猜測他是很喜歡艾米莉這個女孩子吧。

善良、天真、有點脆弱和敏感。

但或許他只是從艾米莉身上看到了自己。

無論如何,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幸福的愛情。

10、《甜蜜蜜》

一看名字是不是會不自覺哼唱起:「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春風里……「

為什麼用這首歌曲作為片名,一方面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另一方面男女主人公的相識正是因為鄧麗君。

歌是甜的,但愛情未必總是甜的。

黎小軍和李翹愛情,真得是被現實打敗了嗎?

畢竟愛情再甜蜜,無法活下去,甜蜜也將變成「痛苦「。

誰都想既擁有愛情也擁有麵包,而當我們只能擁有其中一個的時候。

無論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請不要後悔。

因為就算再讓你重新選一次,你選另一個,也還是會想假如選另一個會不會更好。

好啦!關於愛情片就推薦這些吧,如果你有很喜歡的愛情電影可以交流,最後,願石榴們都能夠擁有美好的愛情,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❽ 2010虎年春節你怎麼安排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酒"、"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

❾ 地方的風俗習慣

佛山的正月十五行通濟;端午節吃粽子,看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與嫦娥故事都可以寫。還有什麼問題就自己上網找答案啊!我只是提醒你一下~

熱點內容
毛線蘭花 發布:2025-07-09 23:57:23 瀏覽:276
泰獅金魚魚缸綠植 發布:2025-07-09 23:57:15 瀏覽:690
花藝試聽 發布:2025-07-09 23:55:24 瀏覽:183
情人節快樂德文 發布:2025-07-09 23:45:31 瀏覽:917
插花作品圖片小清新 發布:2025-07-09 23:36:54 瀏覽:433
牛込百合 發布:2025-07-09 23:33:21 瀏覽:23
花朵下垂茶花 發布:2025-07-09 23:27:02 瀏覽:985
木舉花卉 發布:2025-07-09 23:24:12 瀏覽:116
小和尚荷花圖片卡通 發布:2025-07-09 23:18:54 瀏覽:134
他鄉風七夕 發布:2025-07-09 23:14:07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