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守七夕
⑴ 喜鵲幫牛郎織女做了什麼發揮你的想像寫具體一些
喜鵲看到牛郎以後這對可憐的戀人,為了讓他們能見一次,就商量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聚集起來為他們搭一座鵲橋,讓牛郎通過這個橋去見織女,不過比起織女牛郎更可憐,畢竟天上一天地下一年,所以織女可以天天都可以見到牛郎,可是牛郎卻要天天養兩個孩子,一年卻也只能見一次面,見個七八次就已經變成老頭了
⑵ 喜鵲七月七到底去干什末去了
農歷七月七日,相傳牛郎和織女相會,為了幫助戀人渡過銀河,成千上萬只熱心的喜鵲在天界搭起了一座鵲橋。喜鵲因此成為一種吉祥物,而鵲橋更是美滿愛情的象徵。
老人們告訴小孩們,七夕前後是看不到喜鵲的,它們忙著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可現在的小孩不光在七夕看不見喜鵲,平時也難見到喜鵲的蹤跡。以前常見的喜鵲到哪去了?是現在婚姻自由了,不再需要喜鵲溝通?還是它們給牛郎織女搭橋,遭到了王母娘娘的打擊報復?
西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郭延蜀教授對喜鵲消失的現象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發現喜鵲已經並且仍在遭受巨大的災難,而這正是人類造成的!
喜鵲曾是四川各地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廣布於各市、縣、鄉鎮的山林、田地、城鎮,是人們熟悉的一種留鳥。但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喜鵲就在四川盆地中消失了。進入90年代四川盆地已成為喜鵲的罕見區,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為部分布區、川西高原為廣布區。喜鵲消失地域佔四川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喜鵲是民間傳說中的瑞禽,它的消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郭延蜀是一位動物地理學、鳥類生物學專家,他從事鳥類野外觀察研究長達20多年,足跡遍布整個四川。鳥類是生態環境變化最敏感的指示者,鳥類數量變化,對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意義重大。喜鵲的減少早在20年前就引起了郭教授的注意,最近他通過長期的野外調查和大量方誌考察後,指出喜鵲這么大的一個物種在四川盆地絕滅,其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
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居住環境正是喜鵲消失的原因之一。
喜鵲喜歡將巢築在高大的喬木上。但50年代後四川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從「大躍進」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四川原本不多的林木遭到大量砍伐。而人口的增加,也加劇了人們毀林開荒的速度。經統計郫縣的林木覆蓋率1949年至1975年由13%降到5.1%,營山縣1952年至1975年由30.5%降至5.7%,萬源縣1955至1975由38.9%降至16.7%。20世紀70年代四川許多地方已呈現荒山荒野的景象,有的地方甚至見不到胸徑10cm以上的喬木。喜鵲失去了築巢的高大喬木。
人為的毀巢和獵殺也加劇了喜鵲的滅絕。郭教授指出當喜鵲種群數量較大的時候,毀一兩個鵲巢、獵殺一兩只喜鵲對整個種群影響不是很大,但當種群數量已經很小時,毀巢、獵殺也將成為種群絕滅的因素之一。郭教授舉了兩個例:其—,南充市郊1994年春季還殘存著一對喜鵲,它們先在一座古廟後的黃葛樹上築巢,巢做好後僅1天就被頑童用竹桿捅毀。—個月後,這對喜鵲又在200米外一高大的桉樹上築起新巢,並產卵3枚,在孵卵期間,幾個頑童又用綁有尖刀的竹桿捅鵲巢,這次不僅使卵、巢全毀,而且母鳥也被捅死了。此後,南充市郊再也見不到球形的鵲巢了。其二,九寨溝縣城周圍喜鵲已十分罕見,一次郭教授在縣城外一大楊樹上驚喜的見到一個鵲巢,可等了近2個小時不見鵲歸,過路的老大爺告知:「巢中鵲去年已被人用槍獵殺。」最後的調查顯示,這是九寨溝縣城周圍僅存的1個鵲巢。
藉助計算機軟體的幫助,郭教授將四川省喜鵲分布圖分別與1∶3百萬的四川省地貌圖、植被圖、土地利用圖和人口分布圖進行了疊置分析,他發現喜鵲消失的區域與四川省發達、較發達的農業區完全重疊,這說明濫用劇毒農葯�包括殺鼠劑對喜鵲的危害才是最大的。1977年前四川農村普遍使用較單—的中低毒、高殘留的六六六、DDT等有機氯農葯。從70年代未開始,四川農村使用較多的是久效磷、對硫磷、氧化樂果、磷胺等劇毒低殘留的有機磷農葯,其次為氨基甲酸脂類農葯如呋喃丹�現已證明其對鳥類有極大的危害性,而正是從80年代起四川盆地內的喜鵲開始大面積的消失。70年代未、80年代初,四川各地農村落實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們為了提高產量,使用農葯的劑量成倍的增加,農葯的使用頻率由70年代前每年不足1次,上升到每年4—5次。喜鵲是雜食性的鳥類,又常在耕地、菜園、果園中覓食,很容易因採食用有機磷、呋喃丹等農葯處理過的種子、類似植物種子的農葯顆粒劑、被劇毒農葯污染的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蚯蚓等而被毒殺,導致其在農業發達的地區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川西高原屬林、牧區,農葯使用量十分有限,很多的地區幾乎沒有任何農葯的污染。因此,喜鵲仍然是常見種、優勢種。
此外,80年代初四川各地曾一度鼠害猖獗,田野中的小麥、水稻、玉米被大量盜食,為此開展了野外滅鼠運動。在野外大量施放毒鼠葯餌,餌料多為稻穀、小麥和玉米,這些雖葯殺了田野中的部分老鼠,同時也葯殺了大量採食穀物的鳥類,盆地及周邊山地的喜鵲、麻雀和烏鴉都深受其害。喜鵲在四川大規模的消失表明,濫用農葯將摧毀整個生態鏈,而作為生態鏈中一環的人類也將自食苦果。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到了,早已消失的喜鵲又出現在大街小巷。那不是真正的喜鵲,商家看中了中國情人節大有賺頭,於是一些喜鵲的卡通形象、漫畫、吉祥物出現在商場里、電視中、網路上,一瞬間,喜鵲又在「嘰嘰喳喳」報著喜事。誰會想到真正的喜鵲早已消失了呢?喜鵲就這樣因為人類的利益而被滅絕,又因為人類的利益而暫時出現,這正是喜鵲滅絕的最大悲劇——它沒有被人們作為一種自然界生靈受到尊重。最近獲悉,麻雀已被我國列入《國家保護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小小麻雀已被「撥亂反正」,中國千百年的瑞禽——喜鵲的命運又將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⑶ 七夕為什麼是喜鵲搭橋而不是鴛鴦
原因:民間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徵,且鴛鴦為游禽,無法飛到空中搭橋。關版於它有權很多好聽的神話傳說。
有故事印證,畫鵲兆喜的風俗大為流行,品種也有多樣:如兩只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隻獾和一隻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
(3)喜鵲守七夕擴展閱讀
鴛鴦的動物文化
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徵,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
喜歡成群活動,一般有二十多隻,有時也同其它野鴨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霧尚未散盡的時候,就從夜晚棲息的叢林中飛出來,聚集在水塘邊,在有樹蔭或蘆葦叢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後再飛到樹林中去覓食,大約一、二個小時後,又先後回到河灘或水塘附近的樹枝或岩石上休息。
⑷ 喜鵲為什麼成了七夕有代表性的象徵呢
喜鵲是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的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象徵著喜事臨頭
因為古人認定回,喜鵲一年到答頭,不管是鳴還是唱,不管是喜還是悲,不管是在地上還是在枝頭,不管是年幼還是衰朽,不管是臨死還是新生,發出的聲音始終都是一個調,一種音。而儒家眼中的聖賢、君子,就是要表現得像喜鵲那樣恆常、穩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因此,儒家經常要求人們向喜鵲學習,把喜鵲當成聖賢的某種模板。
喜鵲的叫聲也象徵著美好的寓意,喜鵲的叫聲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鵲在中國民間是吉祥的象徵。畫家畫的「鵲登高枝」,喻示一個人節節向上、家庭出人頭地。
最優美的傳說還是「鵲橋相會」,因為這個傳說,銀河也被稱為「鵲河」,而中國的「情人節」,也被定在了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織女渡銀河與牛郎相會,喜鵲貢獻出羽毛和身體,填河成橋。以至於這一天過去之後,許多喜鵲都光禿禿的。
此外在古人的字畫中也有許多關於喜鵲的作品,他們都象徵了吉祥,喜事等好的寓意。如兩只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隻獾和一隻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
⑸ 喜鵲每年堅持在七夕這天負責搭橋是因為當初傳錯話嗎
傳說是的。。
⑹ 七夕中,喜鵲為牛郎和織女搭橋,它代表著的是什麼
鵲橋表達了對相愛之人的祝福與感動。傳說鳥神被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感動而派喜鵲為他們搭橋。
⑺ 七夕之夜代表什麼動物
七夕之夜代表的動物是喜鵲。
鵲橋,其又名烏鵲橋,鵲橋是傳說鳥神受牛郎織女的真回摯情感而感動派來答的喜鵲搭成的橋。相傳牛郎和織女被銀河隔開,只允許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相見。為了讓牛郎和織女相會,各地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用身體緊貼著搭成一座橋,此橋就叫做鵲橋。牛郎和織女便在這鵲橋上相會。
(7)喜鵲守七夕擴展閱讀:
女牛,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牽牛、織女分居天河兩岸,每個七月七日地上的喜鵲飛到天河填河成橋、使之相會。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俗傳農歷七月初七,清晨烏鵲飛鳴較遲,謂之填橋去。比喻撮合男女婚事。
清 李漁 《蜃中樓·訓女》:「你休得要怨波濤,卻不道時來自有鵲填橋。」
南朝 梁 庾肩吾 《七夕》詩:「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五代 徐夤 《鵲》詩:「香閨報喜行人至,碧漢填河織女回。」
明 高啟 《鵲軒》詩:「詎信填河事,寧歌繞樹詩。」
清 李漁 《蜃中樓·結蜃》:「那樓上呵,好一似天孫織所,凄凄可憐;俺便做個填橋烏鵲行方便!」
參考資料:七夕-網路
⑻ 請問: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夕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
樓主你好, 髡 念 kūn 髡,剃發也。——《說文》
七夕鵲首無故皆髡 指 喜鵲七夕過後,頭上都無緣無故的沒有毛了。
⑼ 「七夕節」這天,為什麼農村常見的喜鵲會特別少見
因為在農村中 有這種習俗,在七夕之日這天見到喜鵲是有祥瑞降臨的
⑽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七夕喜鵲搭的是什麼
七夕喜鵲搭建的是牛郎和織女相會時用作支撐和通道的鵲橋。
鵲橋,其又名烏鵲橋,鵲橋是傳說鳥神受牛郎織女的真摯情感而感動派來的喜鵲搭成的橋。相傳牛郎和織女被銀河隔開,只允許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相見。為了讓牛郎和織女相會,各地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用身體緊貼著搭成一座橋,此橋就叫做鵲橋。牛郎和織女便在這鵲橋上相會。
(10)喜鵲守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