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沐浴
Ⅰ 在東北,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Ⅱ 我們這七夕的時候為什麼要洗頭啊
七夕為什麼要洗頭?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
還有些地區的未婚女子,喜歡在節日時用皂角樹等樹的液漿或枝葉汁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以前,廣西靖西等地的壯族婦女於七夕日喜歡下河洗發。據民間傳說,七夕日仙女下凡人間,洗澡於江河,因而這天的水特別清沽甘甜並有神奇功效。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儲存在干凈的水缸壇罐中,以供一年內特殊之用。
習俗認為,「七水」有神效:用來染布,布發亮並永不褪色;用來制醋,醋清酸爽口。可長期保存而不變質,名為「七醋」,以前副食商店多以「七醋」之名出售酸醋;用來釀酒,酒味香醉,可作保健飲料,名為「長壽酒」;用來洗發,發黑亮不脫落。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這當中除了女性祈願仙子佑護之外,也有一定的醫學道理。如皂角樹枝葉煎湯沐發,能夠清熱化濕、祛除多餘脂肪、通暢毛囊,對防脫發和烏發效果頗佳,不會刺激頭皮。再如黑骨木樹漿黑發功效也是極佳。
「七夕」用槿葉洗頭,是江南的習俗。接了解,槿樹是一種矮矮的樹木,在江南的農村隨處可見。用木槿花煎水洗臉,可美化容顏;用葉子汁洗頭可治頭皮癬,頭發容易梳通,滋潤秀發,能讓頭發自然烏黑而且能除去頭皮屑。
現在,樹液洗發恐怕現在不大容易,畢竟切樹皮萃樹液要被視為環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采幾片樹葉放入浴湯中就可以了。
七夕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我國各地也有不同的過節方式,如廣東的「七娘會」,台灣的「拜床母」,嘉興的「七夕香橋會」,湖南、浙江的「婦女洗發、接露水」,膠東的「拜七姐神」,陝西的「結扎巧姑」,山東的「種巧菜做巧花」,紹興的「南瓜棚下聽悄悄話」等。
Ⅲ 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Ⅳ 七夕節風俗習慣
Ⅳ 七月七水和普通的水有什麼區別
七月七的水比普通水更易保存,因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太陽的紫外線特別強烈,所以經過那一天太陽照射的水基本上殺死了細菌,裝在相對密封的容器中當然不易臭。而這一天剛好是中國的 七夕情人節。所以有許多關於七月水的傳說。
相傳是日有仙人浴於河中,是早汲水,藏之經年不生孑孓,水甚清涼, 能醫熱症,故好事每多儲而藏之。誠之,亦頗見效。以上記載都說的是仙女、織女七夕沐浴的傳說,是人們七夕汲水貯存沐浴的由來。
俗信七夕之水為聖水,具有仙氣靈氣和種種神奇功能,全在於水經過了仙女的沐浴。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雲:廣州人每以七月夕雞鳴初,汲江水或井水貯之。是夕水重於他夕數斤,經年味不變,益甘,以療熱病,謂之「聖水」,亦稱「天孫水」。若雞二唱,則水不然矣。
Ⅵ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有什麼風俗
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又叫「女兒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褸,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除了乞巧外,七夕這一天,民間還流傳有拜月的習俗.女孩子們在這個充滿浪漫的節日晚上,仰望天空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除了乞求針織女紅技法嫻熟之外,更是要乞求姻緣巧配.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痴情女孩會在七夕這天晚上,趁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滿,時至今日,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完美的姻緣,仍是女孩子們的夢想.
在古時,七夕夜,拜月前要先沐浴,浴畢換上盛裝,姐妹幾個人聚集戶外,設小幾案,上置簡單的時令水果,焚香裊裊,輕衫飄飛,靜默地對月傾訴心願.
民俗專家表示,直到今日,七夕節仍是我國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喜愛,但遺憾的是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廣為流傳.七夕夜,有心的公眾不妨嘗試一下這些習俗,不為應景,就為感受一下這個傳統節日的魅力.
Ⅶ 用科學解析「七月七的水為什麼不生蟲」!
聽我媽說確實是不會變質的,她們以前每年都有去打七夕水的習慣。我也覺得很神奇,但是也懶得去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