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與山海
⑴ 《七夕》古詩白居易寫的
抄七夕
唐代:白居易襲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⑵ 一個人在情人節這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他為什麼要發這句話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有可能他追得太辛苦就感嘆下
望採納謝謝
⑶ 白居易的七夕描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什麼
《七夕》描寫了月亮銀河星空的永恆狀態,表達了詩人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
全詩如下:
《七夕》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翻譯: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⑷ 白居易的七夕描寫了什麼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注釋
煙霄:雲霄。
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賞析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⑸ 海南與內地七夕節習俗的異同
相同點:
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因為牛郎和織女的神話傳說,七夕節又被稱為「中國內情人節」。在這容一天,戀人們會互贈鮮花、禮物。
不同點:
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們過七夕的方式是嬉水。
在這一天,數萬群眾身著民族傳統服飾,走上街頭,進行歡慶。他們手拿水盆、水桶、甚至是水槍,見面時互相潑水,傳遞對彼此的祝福,年輕男女更是借機表達心中的愛意。
傳說古時候海南保亭地區遍布溫泉,黎族百姓勞作之餘泡溫泉沐浴,有消除疲勞、治療病痛、美容養顏的功效。此事傳到天宮,引來七仙女下凡,為守護這塊美麗的土地,七仙女化為七座秀麗的山峰,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七仙嶺。
⑹ 秦皇島七夕節大型活動是什麼那些歌星要來
傳統節日是生活的高潮,是一個民族的綜合與終極價值觀的載體,是民族精神DNA最鮮明和集中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集體的文化創造。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關於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根據中央文明辦關於過好「我們的節日」的工作要求,擬於2010年七夕節期間,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有關事宜如下:
一、活動宗旨
通過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在全社會培育健康向上的愛情觀與價值觀,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力爭使「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與經貿活動相互聯、與旅遊立市發展相互為、與繁榮中華傳統文化相互動,充分展示秦皇島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實施「旅遊立市」發展戰略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二、活動主題
愛情忠貞、家庭和睦
三、核心宣傳語
愛她(他),就帶她(他)去秦皇島!山海見證、白頭到老!
四、活動思路及活動內容
(二)活動內容:
1、強勢宣傳拉動:
6月上中旬,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媒體: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文明報、北京晚報、燕趙都市報;新浪、搜狐、人民、新華網等百餘家重要媒體。廣泛發布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的消息,從即日起正式接受各項活動的參與商家與個人的報名。公布以中國文明網、新浪網為平台,在全國范圍內網路票選「中國愛情花」,備選花包括:百合花、玫瑰花、薔薇花、勿忘我、康乃馨、馬蹄蓮等;啟動「中國愛情娃娃(信物)」設計大賽。
2、權威論壇拉動:
中央文明辦、河北省文明辦、秦皇島市文明辦組織邀請權威民俗專家和各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於8月15日舉辦過好「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論壇,參觀孟姜女廟、翡翠島、葡萄溝、華夏酒庄等著名景區景點,品味秦皇島的愛情文化底蘊。
3、系列活動支撐:
(1)8月14日,舉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結婚周年慶祝大典暨郵票明信片首發式。面向全國徵集各個婚齡的夫婦,如1周年——紙婚(擬從河北省對口援建的四川省平武縣的災後重組家庭中徵集)、2周年——棉婚、25周年——銀婚、50周年——金婚、60周年——鑽石婚等,參加中華七夕情侶節慶祝大典活動,內容包括:重溫山盟海誓、浪漫之吻、親友祝福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忠貞愛情、家庭和睦的傳統美德。(由秦皇島天意龍行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承辦)
(2)8月15日,撫寧縣在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舉辦賽巧大會。招募100對夫婦,分5組進行賽巧,內容包括:包餃子、製作乞巧果、編制中國結、愛情宣言硬筆書法、情歌對唱、情侶裝製作展示秀等。觀看「海誓?南戴河」原創大型歌舞情景劇,以及撫寧縣拍攝的愛情故事風光片《尋夢南戴河》(正在籌拍當中)。活動開始前,舉行盛大開幕式,中央文明辦、中國文明網、精神文明報、河北省文明辦、秦皇島市委市政府領導致辭。(由撫寧縣委縣政府承辦)
(3)8月15日晚7:30,在秦皇島奧體中心舉辦「相約秦皇島、放歌七夕情」大型情歌演唱會。邀請知名度高、社會形象好的夫妻歌手、情侶歌手以及部分一線明星,真情演唱甜蜜愛情。邀請著名音樂人為活動創作主題歌,在演唱會上首唱。(由秦皇島方辰工貿有限公司承辦)
(4)8月15日,在北戴河舉行大型集體婚禮。所有新人穿著紅色漢服,舉行傳統的結婚典禮,包括吃湯圓、跨馬鞍、拜天地等,倡導勤儉節約、家庭和睦等良好社會風尚,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舉辦北戴河「情侶狂歡節」花車巡遊、啤酒廣場等特色活動。(由北戴河區委區政府承辦)
(5)8月16日,在山海關舉辦「山海尋緣七夕相親大會」,通過拓展訓練、零距離雙向選擇、傾聽牛郎織女私語、一見鍾情、比翼齊飛游戲活動等,為男女青年之間搭起鵲橋。誠摯歡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駐軍官兵參加相親大會。(由山海關區委區政府、市民政局、市婦聯、秦皇島軍分區政治部承辦)
(6)8月15——18日,在昌黎縣舉辦「浪漫七夕、蜜月昌黎」旅遊休閑活動,攜手浪漫之旅,共誦海誓山盟。舉行民俗文化(「三歌一影」——地秧歌、民歌、吹歌和皮影)展演。幾大葡萄酒庄,推出個性化情侶珍藏版葡萄酒(商標上印製情侶照片和簽名),憧憬美好明天、見證忠貞愛情。(由昌黎縣委縣政府承辦)
(7)4月——9月,舉辦「愛的結晶——中國寶寶紀錄」秦皇島賽區活動。該活動主要面向全市0到6歲的寶寶,圍繞寶寶生理、心理健康為主線,包括體格發育、智力發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內容,通過組織預賽、復賽及決賽,評選出各個年齡組的冠、亞、季軍參加全國總決賽。期間,將舉行頒獎晚會和「俄羅斯青年鋼琴家弗拉季斯拉夫鋼琴獨奏音樂會」。(由秦皇島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秦皇島市廣電局、秦皇島日報社、共青團秦皇島市委員會承辦)
五、組織機構
支持單位:中央文明辦
主辦單位:新浪網 精神文明報 河北省文明辦 中共秦皇島市委 秦皇島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共秦皇島市委宣傳部 秦皇島市文明辦 秦皇島市民政局 秦皇島市旅遊局 秦皇島市文化局 秦皇島市婦聯 秦皇島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秦皇島軍分區政治部 北戴河區委區政府 山海關區委區政府 撫寧縣委縣政府 昌黎縣委縣政府
⑺ 有幸被愛 無忘山海是什麼意思
「有幸被愛,無忘山海」這句話也被稱之為「有幸被愛,無畏山海」,畏,畏懼;忘,淡漠輕視的意思。這句話總體是說,很幸運或者很有緣分,能夠得到您的賞識,兩個人相愛在一起,在往後的日子裡將好好對待這份情感,不管山有多高海有多闊路有多遠,都不會畏懼不敢淡漠,都不能阻擋我們愛下去的勇氣和決心。這句話當然可以送給自己的女友,表示自己對於你們這份愛情不畏艱難,矢志不渝的態度。如果這樣說,也能這樣做,我們一定會看到一段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
就像前文說的那樣,如果只會甜言蜜語而沒有實際行動,或者對於這份情感懷有二心,且缺乏對於情感的敬畏,那這句話說起來就是逢場作戲,就毫無意義了。
(葉晏慈)
⑻ 七夕的由來與風俗介紹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夕的由來與風俗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七夕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於中國兩漢時期,是當今世界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廣大的漢族人民便迎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這一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毋庸置疑,七夕節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最早的時候叫做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著名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說:「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對於七夕,《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不難看出,「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二、七夕節的風俗
千百年來,人們過「七夕節」流傳下來許多民間風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種風俗:
(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過「七夕節」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演變,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四)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五)種生求子
舊時民間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六)曬書曬衣
據記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拜織女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過「七夕節」的大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⑼ 秦皇島七夕情人節演出會
你恐怕只能在那天去票販子那裡買了。
演唱會當天會有很多票販子賣高價票的。
你直接去演出場地買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