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吃甜粥
1. 為什麼南方人愛喝鹹粥,北方人愛喝甜粥
生活習慣不同,飲食方式不同,南方人喝的粥不叫咸,只是放點鹽有點底味,可以提鮮,他們吃的比較清淡,所有的吃的他注重原汁原味,很鮮,他們也比較注重營養搭配,甜食吃多了容易發胖,還有幾種常見病,也和吃甜食有很大關系,所以他們不喜歡吃甜食,北方人有一個特點就很明顯,那就是口味比較重,不管是甜的,鹹的,只要是味道夠重就喜歡!
2. 陰歷十二月初八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紀念釋迦牟尼。
臘八粥的由來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肥的茉齦T鍪佟?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麼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為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種豆(大豆、雲豆、豇豆等),各種乾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 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乾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中國春節網)
臘八粥各地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福建熱線)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農歷十二月八日,是中國的臘八節。在中國的農村,這天還有許多農民保留喝「臘八粥」的風俗習慣。(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因為當時冰天雪地,農民們不能出門耕種,只能在家裡做臘肉、臘腸等食物)。
原來「臘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故事……
從前,有這么一家人,老兩口和小兩口過著快樂的日子。老兩口非常疼愛小兩口,什麼活也不讓小兩口做,因為怕他們累壞身體。因此,小兩口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也不會做。
後來,老兩口去世了。小兩口因為不會工作,結果坐吃山空,把家裡的糧食吃光了,最後連房子也賣了,只剩下了半間爛草棚。冬天來了,小兩口連凍帶餓,躲在草棚里發抖。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們實在餓得受不住了,就從草棚的角落掃出一點雜糧來,熬了一點稀粥來充飢。當他們熬好粥正要吃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草棚吹倒了,小兩口就被壓死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為了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各種雜糧合在一起熬一鍋粥,邊吃邊說這個故事。
參考資料:www..com
3. 福州有什麼生活習俗 有哪些特別的節日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戶。
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影響較小。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一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一方面 又為下一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 。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泊來節入侵傳統節。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 等進口節 大有成為都市新潮之勢。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 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此外,情人節、聖誕節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飯店擬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們的心。
「長一位」 要轉正 。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一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一桌,一桌左邊靠里的為一桌一位,即「長一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 長一位」 轉正了。 不論什麼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一桌面對門口的當中一位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 「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 「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一桌一位轉到當中的「 中」 一位 ,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一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 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 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裡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 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http://www.fzclub.net/oubb/180450.html
http://www.xunlong.cn/city/fjfz/ListMagazine.asp?id=71
4. 怎麼也與傳統也日有關的故事文名句
三月初三
三月三是漢族傳統節日,舊稱「上巳日」,時在夏歷三月初三日。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關於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采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痛苦難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采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癒。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在沔陽形成了風俗。以後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
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現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民間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從田野里采來一把地米菜,洗凈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醬油等佐料,同雞蛋一起煎煮,將雞蛋煮熟後撈起食之,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在湖南,農歷三月三這天吃地菜煮雞蛋更是講究新鮮和配料,地菜一定要是三月三當天采來的,再配上薑片、楓球、紅棗、路邊荊等中草葯與雞蛋同煮,這樣煮出來的湯汁和雞蛋才更具有葯用價值和意義。據老一輩說,如果想要真正達到祛風敗毒的食療效果,用新鮮地菜煮青殼鴨蛋,其實才是最好的。
「農歷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雞蛋。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軟。」地菜一名薺菜,又名地花子,生長於田野、路邊及庭園,薺菜葉嫩根肥,具有獨特誘人的清香和美味,民間有「三月三,薺菜賽靈丹」「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地菜性涼,味甘淡,功能涼血、止血,可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等症。在這春光明媚的三月初三,采一把新鮮地菜回家煮雞蛋,在品嘗春天氣息的同時,也將一年的健康吃了下去,營養又美味,何樂而不為呢?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准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 家裡,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 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二月二」在北方稱為「春龍節」,在南方稱為「踏青節」。據說,「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個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變成一個民俗節日。
二月初二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話的來歷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四宮,並按照它們的形象附會為四種動物。其中,東宮七宿被想像成一條巨龍。每到農歷二月,處於龍頭位置的角宿會在東方地平線顯現,所以俗稱「龍抬頭」。
「二月二」是一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日子。北方一些地方舊俗,這一天早晨家家戶戶要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要燒香上供,這叫「引田龍」。但也有相反的,有的地方這一天忌擔水,生怕帶回龍卵或驚動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龍命名:吃面條稱「挑龍頭」、吃油炸糕稱「吃龍膽」、食煎餅稱「揭龍皮」、吃麻花稱「啃龍骨」,以示吉慶。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占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娘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娘家。所以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依照我國北方一些舊俗,「二月二」早晨起來後,農家人會找來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然後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條「灰龍」,再用谷糠從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條「金龍」;早餐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還要吃炒豆子;天近黃昏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圍繞房子撒一圈,叫圍社,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災禍都擋在外面,凡是有親人遠在他鄉的,這個圈一定要留一個口,意為盼其早回家鄉。
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裡挑水,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瓮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
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農家人對年景充滿祈盼,他們為即將進行的春耕播種而激動,祈求傳說中的「龍」此時能抬頭,抖動身子下一場透雨,以滋潤土壤。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臘八節
臘八節的傳說在我國民間,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臘」在古代原本是一種在歲終進行的祭祀的名稱。東漢蔡邕《獨斷》一書中明確地說:「臘者,歲終大祭。」應劭《風俗通》一書中亦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的許多風俗習慣都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人們便認為這是天地諸神及祖先幫助護佑的結果,於是便要舉行盛大的祭典,來祭祀掌管風雨田農的天地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謝,並乞求來年風調雨順。又因為在農民的生活中,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較空閑,所以,臘祭常於年底舉行。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舉行臘祭的歲終之月稱為「臘月」了。
可是,在秦漢以前,由於各代所使用的歷法不同,因而臘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據一些典籍記載,一直到了秦漢以後,人們才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歷十二月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可直到此時,臘祭舉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當時多數的臘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臘月初八這一天,再加上當時臘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位,人們就把臘日固定在了臘月初八這一天。此後,臘八之說便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臘八節。
古時,人們在臘日這天除了要祭祀諸位神靈和自己的祖先之外,尚有許多其他的活動。漢時曾規定臘日以豬羊祠社稷,此日縱吏民宴飲。晉時臘日飲祭後,老人兒童為藏鉤之戲。六朝時每逢臘日,村人們要擊鼓戴假面扮儺,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懍撰的《荊楚歲時記》中雲:「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乃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以金剛力士之威勢來驅逐邪神佑護來年五穀豐登和平安吉祥。唐時,臘日這天帝王要召群臣賜食口脂臘脂,謂之「賜臘」。宋熙寧以後,宮廷之內亦有臘日賜君臣口脂面葯之禮。至於臘八粥的來歷,與一則佛教傳說有關。傳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絕欲苦行六載,並因此而變得形銷骨立,體虛神衰。某日,到尼連禪河沐浴後,餓昏倒地。以雜糧摻野果,用清泉煮粥,釋迦牟尼喝完粥後,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苦思靜修,並終於在我國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覺悟正法,得道成佛。後來,佛家便定此日為「佛成道日」,並在每年的這天,舉行盛大的法會以示紀念。
在過去,臘八節也是春節的序幕,從這一天起,許多人家就開始忙於殺豬打豆腐腌制臘肉采購年貨,使年的氣氛變得日漸濃厚;而現在的臘八節已經沒有了最初的那些敬神貢佛祭祖逐疫迷信色彩,流傳的節俗一般也僅有喝臘八粥這一項了。三臘八節的習俗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年,大約在公元前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七夕節(七月七
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
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
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
「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
不同地區的「七姐會」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
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樣美麗動人的......
七夕別稱「星期」的背後,有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二星在七月七日這天會合。
王勃的《七夕賦》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
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
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
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
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
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
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5. 南方人為什麼喝鹹粥而北方人喝甜粥
因為南方天氣熱,容易消耗人體中的水分,攝入鹽分有助於血液正常流動,所以南方人較多吃鹹粥。
因為北方氣候寒冷,人體為了禦寒,攝入高熱量食物,可以補充熱量增強抵抗力,所以北方人較多吃甜粥。
6. 好喝的甜粥的做法大全
甘蔗煮水用以燒粥,味清香甜美,很好喝。
7. 健康雜糧米甜粥的家常做法
主料:
薏米 : 20克 淮山 : 20克 芡實 : 20克 小米 : 20克 糯米 : 20克 糙米 : 20克 紅棗 : 20克 黃冰糖 : 20克
輔料:
清水 : 適量
詳細步驟:
1、准備好食材:薏米20克、淮山20克、芡實20克、小米20克、糯米20克、糙米20克、紅棗20克、黃冰糖20克;
2、將芡實、薏米和糙米提前浸泡1個小時以上;
3、將全部食材(除了冰糖之外)清洗干凈,放入電飯鍋內膽里;
4、加入適量清水,根據自己喜歡粥品的濃稠度添加;
5、紅棗可以是整個煮,也可以一切兩半去核煮哦;
6、電飯鍋選擇煮粥模式1:30時長;
7、90分鍾後,加入約20克黃冰糖(喜歡原味的親,也可不加冰糖),利用鍋里的余溫將冰糖溶化;
8、經過90分鍾的熬煮,煮出來的食材很軟糯香甜!
8. 甜粥都有哪些好吃的做法
很多人都無法抵禦甜粥的誘惑,尤其是早餐的時候,如果能來上一碗甜甜的粥,感覺一天都會格外幸福。甜粥的製作方法其實非常簡單,而且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三、紅豆花生黑米粥
紅豆提前浸泡兩個小時,我們把黑米,紅豆,花生,紅棗,糯米全都洗干凈,上鍋進行燉煮,如果是高壓鍋的話一個小時就足夠了,而且紅豆也不需要提前浸泡。如果是普通的鍋,大概需要熬煮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們熬煮到一半的過程當中,往裡面加入山葯和牛奶以及冰糖。甜甜的紅豆花生黑米粥就製作完成了,這幾種食材都能夠起到補血養氣的作用,尤其適合女性去喝。
9. 七夕閩南童謠
七 夕
今夕,是何夕?
朵朵玫瑰真艷麗,
商場廣告鋪天地。
彩色氣球拱內門立,
牛郎織女容鵲橋戲。
閩南鄉村忙碌里,
七娘子生熱鬧記。
今夕,是七夕。
乞巧傳說真神奇。
七朵紫茄花語喜,
七塊細餅輕偎依,
一鍋甜粥幸福溢。
葡萄架下聽仙語,
飛向月宮美夢起。
今夕,拜七夕。
七娘母前學拜禮,
健康成長幸福齊。
春去夏來七月七,
年年開心佳節里。
傳統習俗記心底,
文化底蘊中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