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乞巧初指

七夕乞巧初指

發布時間: 2022-08-06 01:54:56

1. 古時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求巧手藝。

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

七夕節乞巧:是古代時候女子的專有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古代「七夕」節最初的人文含意。

古時七夕節乞巧指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

3. 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習俗簡介:

乞巧節是指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也是她們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

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內容來源-網路-乞巧

4.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

乞巧是七夕節的一個習俗,一般指的就是在七夕節這幾天,少女們在庭院中向著織女星祈求。

少女們祈求的也是能有個好手藝,祈求能傳授到心靈手巧的手藝,做個手藝能手。

乞巧習俗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個習俗,這七夕這天,姑娘們就早早的准備好了彩紙、通草等材料,編製成一個個經驗的小工藝品。

浙江乞巧習俗

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若穿好的,就稱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還有說法為中午捕蜘蛛)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5. 古代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討最初指的什麼意思

不是乞討,是乞巧節,當時古代的時候就基本上因為紙比較少,都是縮寫

6. 古時乞巧節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詞語解釋

乞巧

[ qǐ qiǎo ]

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綉縫紉的技巧。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7. 古時候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1][2]
中文名
乞巧節
外文名
The Begging Festival ,たなばた
日期
農歷七月初七
地域
中國
起源
古代
精品薦讀
這才是古人七夕乾的事:曬曬衣服曬曬書,穿針引線乞個巧啥的
作者:春梅狐狸
習俗簡介
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舉行,故名「七夕」。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在很早的古代,我國便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它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形態的反映。

8.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求巧手藝。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所謂投針驗巧,先准備一隻面盆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

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9. 乞巧最初指什麼

乞巧最初指的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

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歷代發展

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漢代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此後七夕的風俗漸出現於文獻上記載。「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於漢代。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西京,今陝西西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出現於北方西安一帶的文字記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10.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內)的一容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備注,
詞語解釋
乞巧
[ qǐ qiǎo ]
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綉縫紉的技巧。

熱點內容
情人節包小姐 發布:2025-07-13 13:28:53 瀏覽:346
國寶荷花 發布:2025-07-13 13:14:38 瀏覽:418
國際盆景大師 發布:2025-07-13 13:10:34 瀏覽:7
丁香茴香酒 發布:2025-07-13 13:07:57 瀏覽:211
荷花木蘭果實 發布:2025-07-13 12:56:35 瀏覽:221
插花大神 發布:2025-07-13 12:45:04 瀏覽:46
微鉤花束荷花 發布:2025-07-13 12:25:23 瀏覽:998
猴子七夕節返場皮膚 發布:2025-07-13 12:20:54 瀏覽:364
15個花卉拍攝必學技巧 發布:2025-07-13 12:14:14 瀏覽:957
什麼是梅花斑 發布:2025-07-13 12:13:38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