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哈薩克情人節

哈薩克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2-08-05 02:47:24

㈠ 介紹各詩人的代表作啊

1."詩仙"李白
代表詩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2. "詩聖"杜甫
代表詩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3.「詩佛」王維
代表詩句: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終南別業》
4.「詩囚」孟郊
代表詩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遊子吟》
5.「詩豪」劉禹錫
代表詩句: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
6.「詩鬼」李賀
代表詩句:
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
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湘妃》
8.「詩狂」賀知章
代表詩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
9.「詩奴」 賈島
代表詩句: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題李凝幽居》
10. 「詩骨」 陳子昂
代表詩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11. 「詩家天子」王昌齡
代表詩句: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
12. 「詩魔」 白居易
代表詩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
13. 「五言長城」劉長卿
代表詩句: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 「杜紫薇」 杜牧
代表詩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15. 「溫八叉」 溫庭筠
代表詩句:
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
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碧澗驛曉思》
16. 「詩神」 蘇軾
代表詩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㈡ 哈薩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在每年的4月15日,哈薩克情人節也被命名為"霍茲-巴彥日" 。該情人內節與源於歐容洲2月14日情人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個情人節更注重發揚傳統,這個節日也稱為 "霍茲-巴彥節" 。是為了紀念哈薩克族愛情長詩《霍茲—闊爾別什和巴彥—蘇魯》里的兩位男女主人。

每年4月15日,哈薩克人就會聚集在一起慶祝情人節,藉此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可以看出哈薩克人是十分重視自己的情人節的。

哈薩克風格的情人節,綜合了現代化與哈薩克民族文化、傳統習俗、名族精神,為哈薩克文明起到了傳遞作用,雖然目前哈薩克風格的情人節知名度未能達到西方情人節的程度,但在哈國國內越來越受歡迎。

㈢ 各個民族風俗習慣 包括節日名稱 多答的加分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 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系。
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滿族
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門巴族
現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納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德昂族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東鄉族族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侗族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俄羅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的散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省區。中國的俄羅斯族已有將近 2 0 0 年的歷史。他們最初是 在1 8 世紀末葉由沙皇俄國遷來的。進入1 9 世紀,又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等地定居,當時他們被稱作" 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並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力,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 。
俄羅斯族人的服飾豐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馬褲、 皮靴或皮鞋,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
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
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仡佬族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畲族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佤族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裕固族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壯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烏孜別克族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錫伯族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㈣ 情人節源自那個國家

情人節,又名聖華倫泰節,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
情人節名字的由來
《布魯爾的警句與寓言辭典》說:「聖華倫泰是個羅馬教士,由於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系身囹圄。他後來歸信基督教……最後被人用棍棒打死,卒於二月十四日……。」 古代慶祝情人節的習俗與華倫泰拉上關系,其實純屬巧合而已。事實上,這個節日很可能與古羅馬的牧神節或雀鳥交配的季節有關。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饋贈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則喜歡以情人卡表意。情人卡上通常繪有丘比特、給箭射中的心等等。」
起源
說法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 Valentine's Day ,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說法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說法三: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3]。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說法四: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 Festival) 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了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 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 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㈤ 從化的傳統節日

從今年開始,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都被列為法定假期。現在,清明、端午都過去了,但人們好像也沒有因為增加了假期而覺得今年的清明和端午和去年的有什麼不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整座城市除了超市和市場,沒有哪裡有特別濃厚的節日氣氛。由此我們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傳統節日的興衰是否與放假有關?

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想想時下一些被人們熱捧的情人節、聖誕節,大家過這些節日同樣沒有專門的假期,但為什麼一樣過得紅紅火火?筆者以為,這里邊大概是因為洋節有文化情調,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卻被「吃喝玩樂」代替了。現在隨便到大街上問問,清明、端午、中秋三個節日有什麼文化內涵,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恐怕都是:「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確實,除了這些,筆者也不知道在傳統節日里該做什麼。

不可否認,為傳統節日放上一天假,當然可以提醒人們還有這個節日,但是,如果不注意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不為傳統節日賦予適合當代人的文化內涵,想讓傳統節日「不走向衰落」同樣很難。現如今,不要說年輕人,即使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清明、端午等節日的淡漠也是顯而易見的。就算端午不吃粽子,中秋不吃月餅,你會去舞龍嗎?你會去劃龍舟嗎?恐怕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好好休息、打游戲、逛街等形式來打發假期吧。為什麼會這樣,難道說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沒有內涵嗎?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

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很久以前每逢這些節日也都會伴隨著正式的儀式活動,但現在這些儀式都成了文化遺產,成了保護對象,再也不能輕易出現在節日里了。不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再有內涵的傳統文化也是會日漸淡薄的。氛圍越來越淡,傳統節日自然也就漸行漸遠了。

因此,要想讓傳統節日過得豐富多彩些,最重要的還是重新挖掘出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讓大家重新學習並接受這些內涵,否則,僅靠假期來弘揚,到頭來不過是讓人們多了一個「吃喝玩樂」的節日罷了,倘若如此,就算放再多的假也難以復興傳統節日的輝煌。

㈥ 哈薩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有:納吾日子節,冬不拉,阿肯彈唱,吐馬克,巴塔。

一、節日:納吾日子節

納吾日子節,又稱粥日,即以大麥為主的粥,要加七種材料。這個節日在哈薩克將非常隆重。一般來說,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裡也被視為情人節。

二、樂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五、禮節:巴塔

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 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你的鍋里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

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厄運」。

(6)哈薩克情人節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族稱的由來:

1、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出現於15世紀。當時,錫爾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別克汗的率領下遷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阿布爾海爾汗的統治壓迫而東走,因此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2、認為「烏孫」即「哈薩克」的對音。

3、認為「哈薩克」即《唐書》所載之可薩、曷薩的對音。早在5—6世紀,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車部落越過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西遷,游牧於鹹海和裏海以北的草原,後來成為拂林(東羅馬帝國)以東、阿得水一帶的恩屈、曷 、訶 、也末(咽)等鐵勒部落。

4、按11世紀的著名語言學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語詞典》中說:突厥人形容刀劍等武器的鋒利稱「哈薩克」(KAZAK)。

南北朝時期,從蒙古高原到東羅馬帝國之間,有鐵勒族的曷嶻、曷薩等部落,隋唐時期在中亞的西部形成了可薩突厥國,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投歸隋朝,跟從隋煬帝東征高麗有功,被封為「曷薩那可汗」,意為「勇健可汗」。

5、哈薩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紀至4世紀居住在中亞的塞種人。部分學者認為「哈薩克」一詞就是居住在中亞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種」(Sak)人的兩個部落名稱結合而成的。「塞」字古音為「Sak」,以此來譯塞種人很貼切。

㈦ 我國現代詩人有哪些

胡 適:鴿子/老鴉/一顆星兒
劉半農:落葉/鐵匠/教我如何不想她
康白情:和平的春里
沈尹默: 月 夜
俞平伯:牆 頭
劉大白:秋晚的江上/郵吻

今生只為蓮台笑——「文學研究會」詩群

冰心:春水(選三)/紙船/假如我是個作家
王統照的詩:盆中的薄花/雪萊墓上
魯迅的詩:夢/他
朱自清:黑暗
周作人:小河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創造社」詩群

郭沫若:夜步十里松原/爐中煤/立在地球上放號/天上的街市/鳳凰涅盤
成仿吾:靜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湖畔派」詩群

汪靜之:伊底眼/蕙的風
應修人:到郵局去/妹妹你是水
潘漠華:再生
馮雪峰:孤獨

揀盡寒枝不肯棲——「新月派」詩群

徐志摩:沙揚娜拉/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翡冷翠的一夜/等…
聞一多:死水/紅燭/也許/發現/一句話
朱湘: 葬我/雨景/有憶/采蓮曲
陳家夢:九龍壁/一朵野花/古戰場的夜/相信
饒孟侃:招魂/呼喚
朱大柟:笑/逐客
劉夢葦:鐵路行
林徽音: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別丟掉
邵洵美:季候
方令孺:靈奇
於賡虞:影
孫大雨:訣絕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象徵派」詩群

李金發:棄婦/里昂車中/夜之歌/寒夜之幻覺/在淡死的灰里……
穆木天:蒼白的鍾聲/落花/雨絲
王獨清:我人Cafe中出來/玫瑰花/但丁墓旁
馮乃超:紅紗燈/蒼黃的古月
蓬子:在你面上

丁香空結雨中愁——「現代派」詩群

戴望舒:我的記憶/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蕭紅墓畔口占/雨巷
卞之琳:斷章/雨同我/第一盞燈/燈蟲/距離的組織
李廣田:窗/秋的味/燈下
林庚:春天的心/春野
曹葆華:她這一點頭
李白鳳:小樓
馮至:蛇/我是一條小河/風雨聲中的夢/蠶馬
何其芳:愛情/季候病/秋天/雨天/預言
施蟄存:橋洞/銀魚
金克木:雨雪/年華/招隱
徐遲: 江南(一)
廢名:十二月十九夜/理發店
蘇金傘:無弦琴/埋葬了的愛情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七月派」詩群

艾 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我愛這土地/礁石/魚化石/大堰河我的褓姆
彭燕郊:殯儀/愛/小船/瀑布
牛漢:華南虎/根/鹿子 不要朝這里奔跑/我是一顆早熟的棗子/青春
曾卓:鐵欄與火/懸崖邊的樹/沒有我不肯坐的火車
阿壠:孩子的夢
綠原:航海/螢
胡風:夕陽之歌/為祖國而歌
田間: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杜谷:泥土的夢
魯藜:泥土
冀汸:七月底軌跡
鄒荻帆:蕾
公木:難老泉

雛鳳清於老鳳聲——「中國新詩派」詩群

穆 旦: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贊美/春/海戀/詩八首
鄭敏:生的美:痛苦*斗爭*忍受/五台山的佛像/山神與小鹿/金黃的稻束
杜運燮:秋/閃電/山
陳敬容:飛鳥/力的前奏/背劍者
唐湜:偷穗頭的姑娘/背劍者
唐祈:游牧人/老妓女/時間與旗
杭約赫:神話
袁可嘉:歲暮/旅店/母親
辛笛:刈禾女之歌/手掌/風景

天生麗質難自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詩群

李 瑛:黃河落日/一隻山鷹的死
郭小川:鄉村大道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公劉:哎,大森林
張志民:冷卻了的鍾聲
聞捷:蘋果樹下

此情可待成追憶——「現代派」詩群

紀弦:在地球上散步/十月的台北市/窗/一片槐樹葉/你的名字
楊喚:二十四歲/我是忙碌的/鄉愁
林泠:不系之舟/阡陌
鄭愁予:水手刀/如霧起時/錯誤
方思:港
羊令野:屋頂之樹/陶人賦

一江春水向東流——「藍星」詩群

餘光中:西螺大橋/等你,在雨中/我之固體化/民歌/白玉苦瓜
羅門:傘/窗/詩的歲月/山/麥堅利堡
蓉子:晨的戀歌/青鳥/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
覃子豪:追求/距離/瓶之存在
向明:苦楝樹/巍峨/生活六帖(其一)
白荻:雁/重量/叫喴
周夢蝶:十月/擺渡船上/樹
鍾鼎文:褒城月夜/襄樊之樹/三峽
夏菁:月色散步

吾將上下而求索——「創世紀」詩群

洛夫:子夜讀信/邊界望鄉/舞者/金龍禪寺/眾荷喧嘩
瘂弦:山神/紅玉米/秋歌/坤伶/鹽
楊牧:風起的時候/凄涼三犯
辛郁:金甲蟲/石頭人語/豹
管管:草原上之小樹呀/放星的人
商禽:長頸鹿/五官素描/風
葉維廉:水鄉之歌
張默:家信/素描六題

淚眼問花花不語——「朦朧派」詩群

北島:回答/古寺/慧星/宣告/迷途
楊煉:與紙垂直的方向/秋天/鏡/大雁塔/諾日朗
多多:春之舞/黎明的槍口餘音裊裊/北方的海/從死亡的方向看
舒婷:致橡樹/神女峰/惠安女子/雙桅船/最後的輓歌
顧城:一代人/遠和近/生命幻想曲/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芒克:陽光中的向日葵/雪地上的夜/天空/葡萄園
江河:星星變奏曲/紀念碑/追日/迴旋
梁小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牆/我曾經向藍色的天空開槍
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魚群三部曲/相信未來
王小妮:我感到了陽光/重新做一個詩人/我沒有說我要醒來
嚴力:還給我/規律/夢是珍貴的遺產
林莽:瞬間
田曉青:海
方含:印象
根子:三月與末日
啞默:海歐
黃翔:獨唱/野曽

夢里依稀慈母淚——「新現實主義」詩群

葉延濱:囚徒與白鴿/愛情是里爾克的豹/唐朝的秋蟬和宋朝的蟋蟀
李小雨:夜/鹽/紅紗巾
梅紹靜:碗形心/她就是那個梅
韓作榮:紙上的風景/火狐
張新泉:一個盲人在愛他的孩子/飛來一隻晴蜒
吉狄馬加:克里拉達的岩羊/彝人談火
張學夢:人類學
雷抒雁:想起那個人的時候/船
楊曉民:波音747/亡妹/石鳥

羌管悠悠霜滿地——「新邊塞詩派」詩群

昌耀:鹿的角枝/筏子客/堂*吉訶德軍團還在前進/劃呀,劃呀,父親等
楊牧:哈薩克素描/古桑樹上的紅裙裾
章德益:古沙場黃昏/西部太陽
周濤:這是一塊偏心的版圖/野馬群

玉人何處教吹簫——「他們」詩群

於堅:對一隻烏鴉的命名/高山/作品66號/事件:挖掘/O檔案
韓東:有關大雁塔/山民/一堆亂石中的一個人/我們的朋友
小海:歲暮的雪/北凌河/田園
呂德安:父親和我
丁當:撫摸牆壁/背時的愛情
普珉:對白色的歌唱/鴿子
吳晨駿:拔起長牙的牆頭草
楊克:天河城廣場/北方的田野
朱文:我熱愛這樣的早晨
劉立桿:寄自1997年的明信片

亂紅飛過鞦韆去——「非非主義」詩群

周倫佑:看一支蠟燭點燃
海男:門下的風
何小竹:夢見蘋果和魚的安/梅花的預感
楊黎:對話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莽漢主義」詩群

李亞偉:中文系/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島
胡冬: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日暮鄉關何處是——「圓明圓」詩群

黑大春:白洋淀的獻詩/圓明圓酒鬼/我在晚秋時節歸來
雪迪:飢餓/雲
刑天:歸宿

五嶽尋仙不辭遠——「神性寫作」詩群

海子:亞洲銅/阿爾的太陽/黑夜的獻詩/春天,十個海子/五月的麥地
駱一禾:恐懼/大河/天路/太陽日記
戈麥:誓言/黑夜我在羅德角,靜候一個人/眺望時光消逝
李青松:岩畫/無名雪/牧歸/七夕/我之歌(選章)

莫笑農家臘酒渾——「新鄉土詩派」詩群

江堤:手指移植/待歸
彭國梁:茶青色的池塘/虹
邢立新:冬天從頭上飛過去
指紋:到羅馬去/孤獨者之歌
庄宗偉:石頭開花/酒宴
郭密林:漩渦
姚振函:在平原上吆喝一聲很幸福
陳惠芳:明亮的鳥/歌詠青山
吳新宇:紫雲英/姐姐的村莊
呂宗林:雪狐
宮哲:越過歷史的遊子
唐朝暉:沒有糧食的孩子
匡國泰:神農氏遺下的號碼

十年生死兩茫茫——「知識分子寫作」詩群

歐陽江河:拒絕/空中小站/計劃經濟時代的愛情/手槍/傍晚穿過廣場
西川:仿彼特拉克十四行/夕光中的蝙蝠/一個人老了/書籍/致敬
王家新:瓦雷金諾敘事曲/岶斯捷爾納克/轉變/醒來/紀念
臧棣:偽證/未名湖/榜樣的力量/北太平庄立交橋
翟永明:壁虎與我/預感/夏天的陰謀/蝙蝠/身體
張曙光:人類的工作/日子/香根草
孫文波:枯燥/瞬間/河畔之歌
張棗:悠悠/入夜/深秋的故事/春秋來信
陳東東:秋歌之三/秋歌之四/秋歌之五
肖開愚:為一幀遺照而作
席亞兵:深秋
冷霜:紫丁香
蔣浩:短暫的報館生涯/傍晚的松花江
曹疏影:海報
郭志傑:聖道的帝火燭照天庭
桑克:導游/信件這種古老的東西
周瓚:微火
西渡:為蟑螂而寫的一首詩/頤和園里湖觀鴉/誘惑
王艾:狂歡節(選二)
胡續冬:關關抓鬮
穆青:外匯/秩序
姜濤:愛的坦白(或民主作風)/情人節
林木:今夜,零下5度
清平:獻給娟娟的十四行詩(選三)

運交華蓋欲何求——「民間寫作」詩群

伊沙:餓死詩人/結結巴巴/毛澤東時代的公共浴室/9.11心理報告/唐
侯馬:沉默/種豬走在鄉間路上/吸血迷情/賣塑料花的農夫/九三年
徐江:豬淚/自由/人渣/世界/花火(選章)
秦巴子:中葯房/星空/在鞋城/雪夜鑿冰取水
李偉:大哥大/便利店老闆
黎明鵬:山丘無動靜/回鄉
阿堅:沒有強大夾持的生活/我不配吸毒/啤酒主義時代
馬非:一個清潔工眼中的沙塵暴/彼岸/木工
中島:我漂亮地被自己打落/花朵和病句
唐欣:雨夜/新居/星空
岩鷹:雨中的鳥/木偶之歌
宋曉賢:1958年/一生/乘悶罐車回家
夜林:夢中奇遇/扎在地面上的一根針
阿翔:雨越下越大/事實
任知:逃離/並非怨恨
賈薇:我看見狗/五次愛情
君兒:然後在另一夜/我無法叫出你的姓名
謝湘南:填海/力氣與悲傷
張敏華:日常生活
魯西西:召喚/誕生
張志:聽/「我夢遇死神的列車……」
王順健:小狗的痛流進高速公路/眼裡的嬰兒
雷默:割草
余怒:行為/幻想的鄰居/風景/十六歲
徐柏堅:懷念獄中的那個秋天(組詩)
獨孤九:誓言
蕭沉:恆大牌香煙/蕭沉在2000年(組詩選三)
魏風華:全部完蛋
陳雲虎:玩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第三條道路寫作」詩群

莫非:今生今世/蝴蝶是敞開的/大雪中的馬停下來/烏鴉向西/時間之門
譙達摩:穿睡衣的高原/避暑山莊/在北戴河燕子窩觀日出/在海鹽/等…
娜夜:母親/墓園的雪/飛雪下的教堂
盧衛平:情人節的玫瑰/富人小區的一次意外/在深夜談一條河的治理/等…
路也:尼姑庵/鏡子/女生宿舍
溫冰然:滴水觀音
簡寧:倒影/交談/迴旋
席君秋:有空來坐坐
凸凹:經過裝修工地/走進一座大廈/玻璃瓶中的鳥
張耳:山西情歌/第五種取向
李南:在小壁林區/下槐鎮的一天
陸蘇:老鼠偷走了一本書
祿琴:鷹/雕花鏤鳥的刀鞘
劉川:窮人的耐性/一枚硬幣/對話
馬永波:為一個普通日子的悼詞/我純潔得還不夠/死亡的恐懼/等…
谷禾:早晨醒來/反光
楊曉茅:與妻對弈/咖啡夜
墓草:致珠穆朗瑪/孔子出世前的民間新聞/午夜八次電話/冬眠的陽具
錢兆億:冰凍的玫瑰
黃海鳳:垂釣
姜宇清:長夏遠了/雨前燕子
老巢:零點/不允許太亮的燈光/我的眼前陣陣發黑
謳陽北方:雪落平原
老德:雪地里的三個女孩/無法藏身/為了一張廢棄的稿紙
十品:比目魚/蜂鳥/下午
殷龍龍:出門遠行/離開家的小夥子
樹才:過去/安寧/冷,但是很乾凈/從活著的方向
邱勇:上古溶洞
林家柏:古劍自詠
劉文旋:浪子,祖國/十月來臨/二月
楊拓:一場雪就這樣落下來/有人敲門/雪使大地白茫茫一片
唐詩:唐詩的村莊/酒是父親的燈盞/唐詩居住的這座城市/藏不住秘密…
龐清明:黃昏中的情人/生命的小獸
韓高琦:麻雀/燕子/蝴蝶
蔡麗雙:海鷗/一線天/大佛
海嘯:葉子/雪落北京
林童:馬或者太陽之路/懸崖/御臨河/網路時代的愛情

世人皆與殺,我獨憐其才——「下半身」詩群

沈浩波:正午的北京充滿比喻/牆根之雪/席琳*迪翁
尹麗川:玫瑰與癢/機關里的抒情歲月/巴黎:捐衣物給非洲災民
巫昂:傍晚在湖邊睡醒/那時在威尼斯/西藏羚羊
盛興:瞬間的愛情
朵漁:街道兩旁的姐姐妹妹/鼠葯/高原上
李師江:家鄉/大地
南人:立交橋邊的少女/馬上就要出車禍的男孩

花謝花飛飛滿天——「中間代」詩群

安琪:任性/龐德,或詩的肋骨/九寨溝
趙麗華:一個渴望愛情的女人/我看到我在倒退/鈔票落入你手中
格式:放學的孩子/乾巴姜
馬策:香蕉是最危險的水果/木匠小趙的瞬間精神史/聽他談一起槍殺案
黃梵:比喻/象徵/「等待雲雨中陰黑的鞭子落下」
譚延桐:書里有你嘩嘩和響的時間/回頭再看那些塵埃/一點痕跡也不會留
寒煙:頭頂的鐵砧在唱/悲歌

唱罷歸來酒未消——「荒誕主義」詩群

祁國:自白/打電話/你說
飛沙:路上/門/我和蒼蠅同喝一杯茶
牧野:秘密/控制措施/概念/暗語/因為只有上帝/這還是秋天
張小雲:忙碌的貓/第三時代
張進步:你說巧不巧
南蠻玉:同居者
遠村:我為什麼離家出走/走過瘋人院/休閑
林子:機遇/破碎的歲月
小荒:摸
佛手:檢討書

海客談瀛洲——「丑石」詩群

謝宜興:我一眼就認出那些葡萄/水仙花開一場盛大的宴席/豐收的水母…
劉偉雄:台風夜/天涯
湯養宗:船艙洞房/日食
葉玉琳:一滴水的濺落/沙田
康城:屋頂上的破輪胎/毒葯或新鮮空氣
伊路:漂流瓶/海中的山峰

總把新桃換舊符——「靈性詩歌」詩群

天樂:總會有人欣賞我/就在這個時候/我在年輕時遇到一個人
藍野:關機/運河水裡的骨頭
於貞志:游園/雪/豹
王珍:恍惚
伊人:小巷
周公度:瘦削者
宋尾:劈柴
疼痛:1983年的灰塵

猶抱琵琶半遮面——「新江西詩派」詩群

譚五昌:證詞/午夜熱線節目/冬天的陽光和一個城市/傷口
滕雲:玄歌(選章)
牧斯:少婦
李曉君:丘陵
劉立雲:十二枚釘子
紀輝劍:臨水而居
陽陽:黃昏
汪峰:石雕/壁虎
胡剛毅:日夜撫摸我心跳的一位知已
謝華麗:雛鷹
顏溶:籍貫
黃小名:感謝水草
三子:陰影在漸漸擴大
程維:紙上呂布/朱麗亞之唇
艾龍:挖土機/謝幕人
渭波:公園里的椅子
鄧詩鴻:陽光下的建築工地/乾草垛
圻子:公共汽車馳向黃昏
雁西:黑夜/各色各樣的人
江子:古鎮的義務講解員
傅旭華:深夜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現春天
陳安安:啞巴賣刀
李賢平:和微笑握手
凌翼:翻開一頁去年的日記/城市民工
樓河:別離城市
紫薇:空想之地
徐勇:尋找/一個老人
易行:飛往塔克拉瑪干沙漠

㈧ 「著」多音字組詞

著的多音字有:

① zhāo (絕著)

② zháo (著火)

③ zhuó (著陸)

④ zhe (走著

熱點內容
響奏百合吧 發布:2025-07-14 00:06:30 瀏覽:134
紫丁香與 發布:2025-07-14 00:05:23 瀏覽:839
牡丹區附小 發布:2025-07-13 23:54:58 瀏覽:682
七夕禮物套 發布:2025-07-13 23:53:50 瀏覽:99
七夕購物車 發布:2025-07-13 23:51:06 瀏覽:566
燕窩百合蓮子 發布:2025-07-13 23:50:04 瀏覽:586
真三亞茶花 發布:2025-07-13 23:50:04 瀏覽:22
茶花八寶仙 發布:2025-07-13 23:47:12 瀏覽:955
兩百字的花語 發布:2025-07-13 23:44:20 瀏覽:164
溫嶺亮工盆景 發布:2025-07-13 23:43:45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