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七夕
A. 樟湖蛇節的介紹
樟湖鎮:七月七 過「蛇節」 ,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過的是傳統「七夕」節,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說樟湖鎮村民們過的是傳統的「蛇節」。
B. 人人七夕拜織女,為什麼福建有條村落卻要拜蛇王
一年一次的七夕節又來到了,這個節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了。在古代,這一天不僅是牛郎織女相會的好日子,民間也有女子在這天向織女祈福的習俗。不過,我國幅員遼闊,也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要拜織女,就拿福建一個地方來說,在七夕這么浪漫的節日,他們拜的是蛇王!
樟湖鎮這個別樣的七夕節,包含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C. 2015年蛇節是幾月幾號
蛇節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的傳統節日,每年七月初七,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的蛇節。當天清晨,當地鄉親將巨大的蟒蛇和蛇神連公從「蛇王廟」請出巡遊,他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家平安。
陽歷是2015年8月20號,也是我國的七夕情人節。希望幫到你。
D. 誰知道福建南平市延平區民俗
樟湖鎮:七月七 過「蛇節」
【導語】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過的是傳統「七夕」節,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說樟湖鎮村民們過的是傳統的「蛇節」。
【正文】 一大早,當地鄉親將巨大的蟒蛇和蛇神連公從「蛇王廟」請出巡遊,他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家平安。村民們每人都拿著一隻蛇,相隨在踩街隊伍中間,場面十分壯觀,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欣賞。不少外地遊客一大清早就攜家帶口趕到樟湖鎮,與村民們共同慶祝這一年一度的盛事。
(同期)福州遊客:這次第一次聽說,所以就過來看一下。不會怕,會感覺到蛇在身上纏繞的感覺。 樟湖鎮是閩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鎮,當地鄉親以蛇作為崇拜的圖騰,他們奉蛇為神,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時還主動為其讓路。每年初七前夕,村民們將捕到的蛇存放在蛇王廟里養著,到初七這一天進行巡遊活動,游蛇結束後,大家便將小蛇放歸大自然,而把大蟒蛇寄養在九峰山動物園。
據了解,樟湖蛇文化節,起源於當地蛇王廟的迎神賽會,是古代閩越文化的傳統習俗。2005年樟湖崇蛇民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閩北民俗文化的代表—樟湖蛇文化 。 樟湖蛇文化歷史悠久,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樟湖仍保留著比較原始古樸的蛇王廟,較為完整的游蛇燈、賽蛇神等民間活動,建有蛇博物館,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特別受到日本、台灣、北京等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
樟湖蛇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樟湖鎮村民都要舉行迎蛇活動來祈求蛇神永保平安。蛇節分蛇文化淵源、蛇王的象徵體、敬蛇儀式、放蛇回歸四個部分,形成獨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體系。
樟湖蛇王廟。位於樟湖鎮東邊碼頭處,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築,為重檐懸山式。該廟與其他廟宇不同之處在於,其檐角處的仰頭雕成蛇頭,形態逼真。蛇王廟又稱「連公廟」、「福慶堂 」。
當地人都不怕蛇小孩也跟蛇玩得很親昵被蛇纏繞是一種吉祥
來到南平延平區樟湖鎮這座千年古鎮,你彷彿就到了金庸筆下的歐陽鋒的白陀山。這里至今保留著古樸的民間文化活動———祭蛇。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鎮上舉行盛大迎神賽蛇活動。昨日,本報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項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
凌晨4時30分,鎮上東南西北四向都響起禮炮,迎神賽蛇就開始了。6點半,蛇王廟里里外外聚滿了人。當地馴蛇能力高超、有威望的長者被稱為「蛇王」,儀式由他主持。之前,村民上山捕回蛇後,存放在蛇王廟里的小口瓷罐或木桶里,養到初七這天,以作賽蛇之用。簡單儀式後,蛇王向村民分發蛇。只見4名年輕小夥子上前,一人領走一條3米多長50多斤的大蟒蛇,小朋友們則興奮地沖上去搶個頭小的蛇。最大的一條蟒蛇,被封為「蛇聖」,重量超過60斤,人很難控制,得放在籠中由四人推著出行。
76歲高齡的老蛇王陳學宋說,當地人非常尊敬蛇,鎮里每個人基本都會「玩」蛇,小孩從小對蛇就有親近感。馴蛇要講究技術,抓蛇時,手勁不能大,輕輕捏住,再備上一條濕毛巾,隔上幾分鍾,給它擦擦,降降溫,「你把它們侍候舒服了,它們也就服服帖帖了。」遊街開始了,有人抬神像,有人鳴鑼開道,有人扛旌旗,小孩們則組成兵器陣和腰鼓隊,老人則扮演成官兵、戴枷囚犯等。賽蛇隊伍則人手一蛇,或握在手,或纏繞在肩,或盤繞在胸前、脖頸。行進過程中,小蛇還好處理,大蟒蛇由於非常重,走上一段路後得兩人合扛才走得動。隊伍路過之處,各家各戶在門口設上香案,燃放鞭炮,同時在家門口擺上一盆清水,等賽蛇的人把蛇放入水中洗洗,讓它清涼一會。遊街過程中,居民和遊客紛紛走上前去,摸摸大蟒蛇,玩玩小蛇,與蛇來個親密接觸,合影留念。
賽蛇儀式結束後,人們會把活蛇拿到閩江邊放生,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平安吉祥,五穀豐登」的好年景。由於蟒蛇是國家保護動物,大蟒蛇則不再放生,而是寄養在南平市區,來年再取回來參加儀式。
樟湖鎮位於閩北最南端,地處延平、尤溪、古田、閩清等四區縣結合部,是閩江中游最大的集鎮。樟湖崇蛇節定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不禁讓人聯想,崇蛇節與情人節之間有沒有什麼淵源?「崇蛇節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沒有任何關聯。」樟湖鎮文化站王商書站長說,福建古稱「閩」,《說文解字》中有表述「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秦漢時期,閩中各地的先人信奉蛇神為祖先之神。在閩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樟湖鎮完整而原始的崇蛇習俗一直保留至今,樟湖人以蛇作為圖騰,他們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時還主動讓路。
E. 蛇王節的崇拜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有游蛇燈、賽蛇神等傳統習俗。福建屬古百越文化圈,簡稱「閩」。許慎《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即認蛇為自己的祖先。這說明古代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聯系在一起。 閩人的蛇崇拜儀式保存得最完整的,當屬位於閩江邊上的南平樟湖鎮。在這里還保留著被專家學者稱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的樟湖蛇王廟和蛇文化系列活動。許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崇蛇民族和地區有很多,但像樟湖這樣的崇蛇在中國還沒有找到第二處。
根據被當地人稱為「活蛇神」的陳學銘先生介紹,樟湖的崇蛇民俗活動——蛇王節起始於哪個朝代已無從考證,但在明清兩朝時為最盛。當時,蛇王廟的香火是很旺盛的。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後來受到「破四舊」的影響,蛇王節活動中斷了40多年,直至1989年2月才恢復本來面目。
走近蛇王廟,只見正門上方「蛇王廟」三個火紅大字。走進廟門,最大的視覺沖擊便是正殿下殿,一舊一新,相映成趣,正殿供祭蛇神,下殿是新建的仿古戲台。廟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處的昂頭,分別雕有四隻神態逼真的蟒蛇蛇首,前檐的六組斗拱,也雕有蛇首。
樟湖崇蛇民俗集中體現在每年兩次的祭蛇神活動,正月元宵節游蛇燈和農歷七月初七賽蛇神廟會。所謂游蛇燈,是在遊行日的傍晚,參加遊行者帶著自家所備的木製燈板參加游蛇燈。燈板上置紙糊燈籠,內燃蠟燭,集中到蛇王廟。各家燈板首尾相接,繞鎮街遊行。遊街隊伍浩浩盪盪,敲鑼打鼓,吹奏嗩吶,每到鎮里中心地方,燃放土銃,響聲震天。蛇燈每到一戶人家門口,都受到香燭供品頂禮膜拜,香煙繚繞,鞭炮齊鳴,觀者如雲,前呼後擁,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熱鬧場面。
蛇首模型一般由集體統一製作,高達2.5米,以竹木為支架,外糊綠紙做蛇頭,雙眼圓睜,張開「血盆大口」,模樣十分嚇人。蛇首通常由8人抬,與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戶人家自備的燈板,代表蛇的身軀。樟湖游蛇燈活動每年從農歷正月初六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輪流,每姓遊行一個晚上。據當地老人回憶,最長的游蛇燈燈板相接有八百板,長達三四里,緩緩而行,規模令人贊嘆不已。
到了午夜時,隊伍集結於閩江邊上寬敞的沙灘上,隨著蛇首的擺動,整個隊伍形成幾個大圈迅速轉動。此刻,土銃、鞭炮、焰火齊放。大約半小時後,隨著三聲土銃巨響,隊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連接前後燈板的繩索,然後各自回家。蛇頭、蛇尾模型被抬到閩江岸邊的一座小廟前,澆上煤油,引火焚燒。此時,眾人無語,默默頌祝蛇神升天,保佑眾生。
F. 七月七月來相會 -- 猜一生肖
是蛇~七月七日是中華民族一傳統節日,也是南平延平區樟湖坂傳統的蛇節~
G. 蛇王節是幾月幾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水口水電站庫區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保留著真蛇坐轎出巡迎賽活蛇的傳統習俗。延平區樟湖鎮舉行的閩蛇崇拜民俗文化旅遊節,正是「蛇王節」。蛇王節的儺俗活動,既反映了古人對動物(蛇)圖騰的崇拜,也顯露出人類與動物(蛇)之間建立和諧、友好關系的樸素願望,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包括對生物物種鏈條免遭破壞的關懷。
H. 花天酒地不醉不歸是什麼肖
花天酒地不醉不歸是蛇生肖。
花天酒地指蛇,蛇有花蛇,人們也用蛇泡葯酒,所以用蛇來表示花天酒地。
花蛇俗稱白花蛇又稱銀環蛇、金錢白花蛇,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簽草、獨活、威靈仙等葯同用。
治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麻痹等症,可與全蠍、當歸、羌活、白芷等配伍應用,或浸酒服。
治破傷風,痙攣抽搐及小兒驚風痙厥,配伍烏梢蛇、蜈蚣等葯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於麻風,疥癬,具有祛風攻毒之效,可與烏梢蛇、雄黃等葯同用。
生肖蛇民俗歷史:
福建簡稱「閩」,便是門里奉蛇的造型。《閩雜記》載,福建漳州府城南門外,有南台廟,俗稱蛇王廟,其神乃一僧像,遭蛇咬者到廟中投訴即能消災,出廟後見死蛇表明蛇神已施刑。
南平樟湖七夕蛇節南平樟湖鎮有蟒蛇吐火驅瘟的傳說,遂立廟供奉蛇王,當地元宵游蛇燈,蛇燈由竹篾木板製成,一條蛇燈小的有30多塊燈板,大的有700多塊、連接起來長達幾百米,七月七日為蛇節,村民將裝有活蛇的瓮,置於廟中朝拜,盛游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