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五排
⑴ 關於七夕的律詩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內色涼如水,卧看牽容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朴】 體裁:【七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律】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體裁:【五律】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⑵ 七夕節風俗習慣
⑶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有哪些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類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年代:【宋】 作者:【楊朴】 體裁:【七絕】 類別:【】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 作者:【吳綃】 體裁:【七律】 類別:【】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怨王孫 七夕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
乞巧誰憑。
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紅娘子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體裁:【】 類別:【】
袖薄吹香過,發重縈鬟嚲。
壓眾風流,傾城色笑,趁時梳裹。
慣新詩詠罷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別淚看頻墮,密約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燈火。
悔當時花月可憐宵,鎮相逢閑坐。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體裁:【七絕】 類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年代:【宋】 作者:【仇遠】 體裁:【】 類別:【】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痴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鬥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風夢亦清。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體裁:【詞】 類別:【】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律】 類別:【】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牽牛織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古】 類別:【】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審言】 體裁:【五律】 類別:【】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⑷ 七夕節排第幾
我覺得節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排名的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排名,所以一次檢查自己的排名就行了。
⑸ 七夕節的來源及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1、七夕節的起源
(1)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2)「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3)「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2、七夕節的傳說。
(1)說到七夕節,始終都繞不開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傳說——「牛郎織女」,這是一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也是我國的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在這里就不多加敘述。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3、七夕節的習俗: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1)穿針乞巧。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裡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綉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2)種生。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3)牛郎會織女。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
(4)男生乞文,女生乞巧。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還有一種下雨了,有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4、七夕節的原意是婦女通過穿針乞巧來表達人們對手藝的渴望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現在,他們不再局限於為了婚姻學習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自由獨立的生活。其實不管是七夕節還是情人節,每個女性依舊憧憬著幸福的生活。
⑹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6)七夕五排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⑺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7)七夕五排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