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蕭衍七夕

蕭衍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7-29 16:53:49

⑴ 古風美人詩句

1、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辛棄疾《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宮里,佩玎璫。——牛嶠《女冠子·星冠霞帔》

3、願妾身為紅菡萏。——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4、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溫庭筠《惜春詞》

5、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6、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7、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8、潭潭大度如卧虎,邊頭耕桑長兒女。——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9、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10、河漢女,巧雲鬟。——吳文英《訴衷情·七夕

11、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蕭衍《東飛伯勞歌》

12、竹疏齋殿迥,松密醮壇陰。——鹿虔扆《女冠子·鳳樓琪樹》

13、曉帷初卷冷煙濃,翠勻粉黛好儀容,思嬌慵。——顧敻《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鍾》

14、笑十三楊柳女兒腰,東風舞。——岳珂《滿江紅·小院深深》

15、朝雲亂人目,帝女湘川宿。——吳均《登二妃廟》

16、阿香秋夢起嬌啼,玉女傳幽素。——吳文英《燭影搖紅·越上霖雨應禱》

17、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柳永《二郎神·炎光謝》

18、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

19、芙蓉老秋霜,團扇羞網塵。——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詞二首》

21、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22、念佳人、音塵別後,對此應解相思。——晁端禮《綠頭鴨·詠月》

23、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李白《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24、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李白《短歌行》

25、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李白《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26、青樓舊日,高歌取醉,喚出玉人梳洗。——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27、牽牛織女,莫是離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8、話別情多聲欲戰,玉著痕留紅粉面。——顧敻《玉樓春·拂水雙飛來去燕》

29、無邊家國事,並入雙蛾翠。——秋瑾《菩薩蠻·寄女伴》

⑵ 七夕為什麼要守夜

七夕守夜乞願

七月七日,並非「七夕」。七月七日原是歲時性的節日,與牛女神話無涉。這一「良日」古已有之,其節俗包括曝衣、曝書等。「七夕」則依託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而產生,是一個紀念性節日,其節俗主要有守夜乞願和穿針乞巧等。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之交,正是曝曬舊衣和製作新衣的時節。宋卜子《楊園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後登樓曝衣。」〔17〕卷31據此,七月七日曝衣之俗,可溯至西漢武帝時。東漢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暴經書及衣裳。」〔18〕76則曝書、曝衣以免蟲蠹,漸成習俗。此俗至魏晉尤盛。王隱《晉書》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馬懿),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17〕卷31司馬懿假病,仍不廢曝書,可見七月七日此俗之盛。《世說新語》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衣物,乃仰卧出腹,雲曬書。」〔19〕76《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字仲容。七月七日,諸阮庭中燦然,莫非錦綈。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標大布犢鼻褌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18〕76卧腹曝書、掛犢鼻褌,是魏晉名士七月七日的滑稽表演。可見,七月七日原有的節俗,「曝書策,曬衣裳」〔13〕,都是在白晝舉行的。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曰:「商風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園,芳草被疇,於時我後,以豫以游。」〔18〕76這一「良日」里,達官顯貴們還要宴遊。這里,潘尼也未提及牛女神話。
從西漢初年開始,牽牛、織女的愛情神話逐漸滲透在七月七日這一「良日」,最終形成在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願、穿針乞巧等一些新的節俗。七月七日這一白晝的「良日」,漸漸變成了晚上的乞巧節;原本在白晝舉行的曝衣、曝書等節俗淡化了,守夜乞願、穿針乞巧成為七月七日晚上的民俗景觀。(註:撰者按:《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引晉周處《風土記》三則。《風土記》雲:「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灑掃中庭,然則中庭乞願,其舊俗乎?」又雲:「魏時人或問董勛雲: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雲: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餌。今比人惟設湯餅,無復有麋矣。」又雲:「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爾雅》曰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辰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咸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頗有受其祚者。」在第一則中,周處指出,七月七日之成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視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陽」一樣,七月七日受到重視,成為「良日」。明李詡曰:「古人之節,抑有義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陽,皆以奇陽立節,偶月則否,此亦扶陽抑陰之義也。」(見李詡《戒齋老人漫言》卷7,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05-306頁)但守夜乞願,本是這一「良日」的舊俗么?周處提出疑問。在第二則里,「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顯然,七月七日這一「良日」的飲食習俗與牛女神話並無關涉。從第三則看,七夕守夜乞願之俗至晉代已流行。由此,七月七日轉為「七夕」之痕跡,或可窺見(參閱《四部叢刊》子部三編《太平御覽》第2冊)。)《四民月令》和《西京雜記》里保留一些關於七夕節俗起源於西京長安的珍貴記載。
守夜乞願之俗的最早記載,提及西漢文帝竇後。《初學記》卷7「七月七日」載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注引《五王傳》曰:「竇後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有光照室,為後之瑞。」〔18〕76《歲華紀麗》卷3「瑞光」注雲:「前漢竇皇後傳雲:後,觀津人也。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夕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後之瑞。」〔13〕則七夕守夜「看織女」之俗也要溯至西漢初。《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19〕75在牛郎織女歡會之時,百姓向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守夜乞願之俗正在形成。崔

⑶ 形容女人特別美的詩句

1、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辛棄疾《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宮里,佩玎璫。——牛嶠《女冠子·星冠霞帔》

3、願妾身為紅菡萏。——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4、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溫庭筠《惜春詞》

5、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6、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7、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8、潭潭大度如卧虎,邊頭耕桑長兒女。——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9、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10、河漢女,巧雲鬟。——吳文英《訴衷情·七夕》

11、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蕭衍《東飛伯勞歌》

12、竹疏齋殿迥,松密醮壇陰。——鹿虔扆《女冠子·鳳樓琪樹》

13、曉帷初卷冷煙濃,翠勻粉黛好儀容,思嬌慵。——顧敻《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鍾》

14、笑十三楊柳女兒腰,東風舞。——岳珂《滿江紅·小院深深》

15、朝雲亂人目,帝女湘川宿。——吳均《登二妃廟》

16、阿香秋夢起嬌啼,玉女傳幽素。——吳文英《燭影搖紅·越上霖雨應禱》

17、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柳永《二郎神·炎光謝》

18、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

19、芙蓉老秋霜,團扇羞網塵。——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詞二首》

⑷ 最早記載七夕的文獻是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版女常以七月七權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⑸ 形容女子美麗的詩句

1、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辛棄疾《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宮里,佩玎璫。——牛嶠《女冠子·星冠霞帔》
3、願妾身為紅菡萏。——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4、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溫庭筠《惜春詞》
5、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6、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7、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8、潭潭大度如卧虎,邊頭耕桑長兒女。——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9、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10、河漢女,巧雲鬟。——吳文英《訴衷情·七夕》
11、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蕭衍《東飛伯勞歌》
12、竹疏齋殿迥,松密醮壇陰。——鹿虔扆《女冠子·鳳樓琪樹》
13、曉帷初卷冷煙濃,翠勻粉黛好儀容,思嬌慵。——顧敻《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鍾》
14、笑十三楊柳女兒腰,東風舞。——岳珂《滿江紅·小院深深》
15、朝雲亂人目,帝女湘川宿。——吳均《登二妃廟》
16、阿香秋夢起嬌啼,玉女傳幽素。——吳文英《燭影搖紅·越上霖雨應禱》
17、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柳永《二郎神·炎光謝》
18、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
19、芙蓉老秋霜,團扇羞網塵。——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詞二首》

⑹ 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和蕭衍的共同點是什麼

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和蕭道成是同一個宗室族兄弟的關系。蕭道成和蕭衍有一定的親戚關系,但是關系不是很牢固。蕭衍的父親和蕭順之在南齊朝廷為官,蕭衍長大後也是南齊朝廷的一位官員。倆人的相同點在於,蕭道成和蕭衍都是開國皇帝,蕭道成是南齊政權的開拓者,蕭衍是南梁政權的創立者。蕭道成是劉宋末年的一位朝廷官員,官至中軍將軍。當時,劉宋朝廷腐敗不堪,皇室為了爭奪政權而自相殘殺。隨後,軍事大權便落在了蕭道成手中。公元477年,蕭道成決定殺掉後廢帝劉昱,擁護劉凖為皇帝。劉凖成為君主後,朝中大權被蕭道成所把握。兩年之後,蕭道成廢掉了劉凖,自己成為了皇帝。並且改國號為齊,將都城定在建康。蕭道成明白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政權不穩定,百姓生活困苦。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蕭道成廣納建議治理國家。蕭道成身為南齊的開國皇帝,只當了四年皇帝。公元482年,蕭道成病逝。南齊政權共傳到第六任,即蕭寶捲成南齊統治者後,南齊政權被蕭衍推翻。蕭衍原先身為南齊朝廷的官員,因看不慣蕭寶卷的荒淫無度,便准備起義推翻蕭寶卷。公元502年,和帝吞金自殺,蕭衍成為皇帝,並改國號為南梁,成為了南梁政權的創立者。和蕭道成一樣,蕭衍登基後,將南梁治理的十分昌盛,蕭衍晚年時期因沉迷於佛學,荒廢了朝政。南梁政權也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⑺ 七夕南北朝古詩蕭銜

七夕詩
【南朝梁】蕭衍
白露月下團,秋風枝上鮮。瑤台含碧霧,羅幕生紫煙。
妙會非綺節,佳期乃涼年。玉壺承夜急,蘭膏依曉煎。
昔悲漢難越,今傷河易。怨咽雙斷念,凄悼兩情懸。

熱點內容
花卉小手團 發布:2025-07-17 02:31:00 瀏覽:71
七夕節登高 發布:2025-07-17 02:29:28 瀏覽:318
什麼是七夕之夜 發布:2025-07-17 02:24:30 瀏覽:685
森森七夕 發布:2025-07-17 02:17:05 瀏覽:323
草的花語是 發布:2025-07-17 02:10:42 瀏覽:573
老蘆頭蘭花 發布:2025-07-17 01:53:11 瀏覽:474
河南鄢陵花卉 發布:2025-07-17 01:40:34 瀏覽:183
茶花艷詩詞 發布:2025-07-17 01:39:45 瀏覽:540
一朵雲畫法 發布:2025-07-17 01:39:42 瀏覽:913
七夕用詞 發布:2025-07-17 01:38:15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