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一朵花
Ⅰ 什麼是自戀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做出這樣的評價:「這個人過分自戀!」「那個人自我感覺太良好!」這其中,自戀是什麼意思?
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於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媽媽常常要給孩子餵奶,對孩子拍著、呵護著,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親情與關注。這時,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良好的照顧,孩子能夠逐漸體會到「親情」和「愛」。
隨著心理發育,孩子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並在繼續依戀母親的同時,在心裡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這時,好媽媽已經作為一種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裡。當媽媽一旦不在時,孩子心中有「好媽媽」形象,有「好媽媽」的愛和保護,就會感到自己是安全、可愛的。這種由「母親愛孩子」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階段,媽媽雖然曾經愛過孩子,但是後來就不夠關心照顧他了,會出現什麼情形?例如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孩子曾經嘗到過母愛的甘甜,而又突然過早缺失,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
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盼望著「得到一位照顧我、絕對愛我的媽媽,而我要努力做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愛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我可愛嗎?大家會喜歡我嗎?並特別注重: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贊美?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他們是否在討厭我?等等。
由此可見,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並敢於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腳踏實地,勇於進取。這樣的自戀,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而曾經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贊美,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實現的。
在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的早期階段,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標達到之後,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會被他人所遺棄。
由於目標太高,當他最終無法實現時,他會更加感到自己無能、悔恨、自我厭惡,抑鬱自卑。這樣的自戀,就屬於不健康的自戀,實際上屬於假自戀,或不自戀。
那麼,我們如何區分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呢?
健康的自戀相信自己是可愛的,並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不管別人評價如何。這樣的人首先對自己有一種基本的信任,認為自己就是值得喜歡的,即使有人批評我,也肯定是關心愛護我。而不健康的自戀,則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如果遇到批評,則一定會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在對我進行惡意攻擊。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於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像。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於自己的幻想。對他人強求,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感嘆人心叵測、生不逢時,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深深的敵意。
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願意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們自尊心很強,而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相信自己。他們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會為他人著想的地步,他們在誇獎別人的同時,總是要表明自己更優秀,甚至不惜貶低他人來標榜自己。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們需要真心實意愛自己。只有真誠地愛自己,才能真誠地愛他人和愛世界。
參考資料:作者: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博士 叢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Ⅱ 自戀是病嗎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准。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贊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癔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二、治療方法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一般可採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徵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贊美,一旦不被注意便採用偏激的行為。
②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贊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僕人。
③總想佔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贊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2.學會愛別人。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Ⅲ 水仙花的花語和象徵,自戀/思念/美好愛情
水仙花 在我國栽培歷史久遠,世界范圍內都有它美麗的身影。它的花語有自戀、思念以及美好愛情的意思,更象徵著吉祥團圓,用於烘托節日氣氛,同時也包含有獨孤的意思,不受外界影響,只默默開放在自己的世界中。
一、花語
1、自戀
但是同時水仙花也是孤獨的象徵。不知道有人是否仔細觀察過,水仙花每次開花時,一個枝條上只會開一朵花,從來不會成群開放,它的內心就像玻璃一樣純真剔透卻又敏感獨孤,一心一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受外界影響,默默開放。
Ⅳ 現在的人為什麼都那麼自戀!!!!!!!!!!
因為隨著社會越來越現代的發展,很多人的生活提高了,價值觀都有了一定的改變。所以更多的人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主觀意識太強。會出現過度自戀的狀態。當然盲目的自戀也是不好的,只有自己的素質足夠高,才有自戀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