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2018年七夕節
㈠ 今年七夕是幾號
2018年08月17日 星期五 戊戌年(狗年)七月初七,今天距離農歷2018年七夕節還有4天
㈡ 七月七日什麼節
七月七日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情人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七日這一天,少女們往往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乾隆年間《武清縣志·歲時》雲:「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准備乞巧的年輕婦女和姑娘,事先准備好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晚上對月穿針,誰先穿完七根針就說明誰能成為巧手女。
㈢ 2018年的情人節和七夕節什麼時候
2018年的情人節是2018年2月14日,2018年的七夕節是2018年8月17日。具體介紹如下:
1、情人節: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2、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3)農歷2018年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並非「中國情人節」:
傳統七夕節並非情人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源於漢代。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從傳統故事來說,七夕紀念的是夫妻間忠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情人」。傳統的七夕節有特定的內涵和傳統,沒必要將其更名去和其他節日作類比。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更說明全社會都應該把這個節日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七夕節並非「中國情人節」,中國也不存在「中國情人節」。七夕節,是有著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是國家的文化根基,不能輕易改變。
㈣ 七夕是什麼時候,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農歷2018年七夕節的日期:
2018年08月17日 星期五(戊戌年(狗年)七月初七回)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答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
七夕能夠送女友的禮物有很多了,我覺得凡是吃的只能算是小禮物,平常送更合適,在七夕這個重要的日子,真不適合送!七夕是愛的日子,如告白,求婚等等,這時送禮就要謹慎一些了,要更能代表自己誠意的禮物,更能表達自己真誠的愛的信物才行。
如:
1.項鏈,代表將你緊緊鎖住,希望你的心裏面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其它的異性
2.手鐲,代表除了想圈住你以外,還暗示了他只疼愛你一個人
3.鑽戒,代表愛在心中,情願為你而受戒,尤其是送上「一生只送一人」的樂維斯
4.手鏈,代表想綁住你一輩子
5.腳鏈,代表栓住今生,系住來世,希望來生還能在一起
6.玫瑰,代表愛情和真摯純潔的愛
㈤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情人節,是我國的傳統情人節。它源於漢代,並於東晉的《西京雜記》有著詳盡內的漢代七夕記載。起初七容夕節又被稱為乞巧節,是年輕的女子通過一系列的女工活動,向織女星祭拜,乞求智巧與美好姻緣的節日。七夕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文化節日,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到來,也就是2018年8月17日,七夕節是象徵愛情的節日,是紀念「牛郎與織女鵲橋會」的日子!也被稱為「東方的情人節」!在農村,七夕節的別稱有很多,最常聽到的是「乞巧節」,還有「女兒節」,「穿針節」等說法,其實是,過去農民對自然崇拜的一種表現!
㈥ 中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情人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版中國,是華人地區以權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2019年七夕節是陽歷8月7日,2018年七夕節是8月17日,2017年七夕節是8月28日,2016年七夕節是8月9日,2015年七夕節是8月20日。
㈦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農歷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版中國及漢字文化權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o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㈧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8)農歷2018年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㈨ 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08月07日。
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回,姑娘們就會來答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㈩ 哪天是七夕節
七夕節算的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每年都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