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俗名
A. 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俗稱七夕節,又是中國的什麼節日
中國的情人節啊 不是七月七日 是農歷的七月初七
B. 《乞巧》 是唐代詩人 林傑 描寫民間 七夕乞巧 盛況的名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
乞巧
【作者】林傑
【朝代】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內巧望秋月,穿盡容紅絲幾萬條。
譯文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乞巧》是唐代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
C. 七夕的俗稱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節日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
《月曼清游圖》冊·桐蔭乞巧 (2張)
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D.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什麼又稱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叫乞巧節。
E. 七夕是指農歷的什麼的夜晚俗稱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望採納
F. 古人過七夕,都有哪些風俗活動呢
拜織女是七夕節的習俗,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七夕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的姻緣。
G. 2.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簡稱七夕,俗稱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傳
Seventh day of the lunar calendar Chinese valentine's day, referred to as "Chinese valentine's 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needlework,is the most brilliant colou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a festival.Legend every seventh day is the day when meet niulang and nv. On this day, the world of the magpies will fly to the sky, as the cowherd and nv build a bridge, let two people through the tianhe meet each other. On the evening of the day, if quietly hide under the grape trellis, you can hear niulang and nv confidences said.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H. 七夕節有什麼俗名有什麼習俗在新歷幾號
就是乞巧節 啊 農歷的7月7號
I. 乞巧節在農歷的什麼,俗稱什麼
乞巧節在農歷的七月初七,俗稱:七巧節,七夕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的淵源]:一提到七夕節的來歷,大概與民間流傳最廣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其實它最早的淵源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科學認識]:牛郎與織女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在天文學上"牛郎星"中文名: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織女一,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亮星。中國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根據現代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和織女星相距16光年(1光年≈10萬億公里),也就是說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
[七夕節相關的古詩詞]: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J.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簡稱七夕,俗稱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傳說每年
every year,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known as qiqiao festival, is the most romantic festival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Legend has it that every year.The seventh day of July is the day when Cowherd and Weaving Maid meet。
On this day, the magpie on earth will fly to the sky to build a magpie bridge for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so that they can meet each other across the milky way. On this night, if you hide quietly under the grape trellis, you can hear the whispers of the cowherd and weaver girl。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發源於中國,是傳統民間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少女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賀牛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