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電影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電影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發布時間: 2022-07-18 12:19:50

1. 急求《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鑒賞

我們的愛米麗與愛米麗的我們

——從敘事學角度試談《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內容摘要:《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是W-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在布魯克斯與沃倫合作編著的《小說鑒賞》(《Understanding Fiction》)中,緊接文本的第一句評論就是:「這是一篇恐怖小說。」 可是,若將《紀念》只當作一篇懸疑小說來讀,未免太低估了福克納作為20世紀「偉大的實驗小說家」的實力。本文將結合結構主義與敘事學的理論,借鑒新批評的文本細讀,主要依據W-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的方法,嘗試分析《紀念愛米麗的一朵花》中「隱含的作者」問題。

關鍵詞:敘事學隱含作者 敘述者 聲音 主題

在布魯克斯與沃倫合作編著的《小說鑒賞》(《Understanding Fiction》)中,W-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代表作《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被安排在「主題」一章,緊接文本的第一句評論就是:「這是一篇恐怖小說。」就其內容而言,愛米麗小姐的一生,尤其是深居寡出的老年,的確令讀者不寒而慄。小說懸念設置與最後揭曉的過程,亦顯得得十分沉著和精巧。

可是,若將《紀念》只當作一篇懸疑小說來讀,未免太低估了福克納作為20世紀「偉大的實驗小說家」的實力。當我多次閱讀這篇小說後,最初的驚恐感消失了;文本結構所蘊含的豐富的解讀可能,漸漸凸現出來。

為什麼這么短短幾千字的小說,卻彷彿包容了一個巨大的傑弗生鎮,彷彿清晰地顯示出了這個南方小鎮的過去、現在,甚至一部分未來?如何看待身為主要人物的愛米麗,卻除了買砒霜時說的四句話之外,全部靠「非她」的聲音來構成她的形象?那個常常出場的「我們」是誰?「我們」是否無處不在?「我們」說的都是真話嗎?

本文將結合結構主義與敘事學的理論,借鑒新批評的文本細讀,主要依據W-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的方法,嘗試分析《紀念愛米麗的一朵花》的隱含作者、敘述者等問題。

一.什麼是「隱含的作者」?它與「敘述者」和作者有什麼區別?

「隱含作者」 (implied author) ,是布斯小說美學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具獨創性的概念,即作者的「第二自我」, 小說中作者潛在的「替身。有了這樣的「隱含的作者」, 作家對作品的介入方式就可以趨於隱蔽和巧妙, 就能避免那種笨拙的直接介入方式。另一方面, 對於讀者來說, 當他面對含義豐富的作品——處於多種價值觀念紛雜的世界中時, 他需要知道他的位置, 即「需要知道作者要他站在哪裡」。而「隱含的作者」就能承擔起這種引導讀者的作用。

布斯提出:「我們對隱含作者的感覺,不僅包括從所有人物的每一點行動和受難中可以得出的意義,而且還包括它們的道德和情感內容。簡而言之,它包括對一部完成的藝術整體的直覺理解;這個隱含的作者信奉的主要價值觀念是由全部形式表達的一切,而無論他的創造者在真實生活中屬於何種黨派。……這個『隱含的作者』有意無意地選擇我們所閱讀的內容;我們把他視為真人的一個理想的、文學的、創造出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選擇的東西的總和。」

「隱含的作者」同小說的「敘述者」是不同的。「隱含的作者」是作者通過他所創造的「敘述者」和他對事件的安排及調度, 通過他寫作小說的全部行為, 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敘述者」則是作品中的講話人, 他只是「隱含的作者」創造出的多種元素之一種。平時我們閱讀作品時,往往只能發現 「敘述者」的存在(像《紀念》中的「我們」,即傑弗生鎮上的居民們),而容易忽略作者與「敘述者」之間尚有很大的距離。

而從作者到「敘述者」,就必須經過「隱含的作者」。「隱含的作者」不同於真實的作者:真實的作者可以在一部作品中表現完全不同於他在真實生活中所擁有的思想、信念和情感;他也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現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情感。而在一部作品(以《紀念》為例)中, 「隱含的作者」是一種穩定的存在, 它通過「敘述者」和它所創造出的其他元素表達的一切,都是和它的自我保持一致的。

「隱含的作者」其實是隱蔽的寫作態度,作者站在一個或多個比較確定的立場,選擇以顯在形式(即文本)表達的內容,揭示或暗示以潛在形式表達的主題。

二.尋找「聲音」背後的 「隱含的作者」

按照韋勒克的觀點,文學作品的第一個層面是「聲音」,主要指作品的韻律、節奏等。而本文中將使用由荷蘭敘事學理論家米克·巴爾在《敘述學: 敘事理論導論》中提出的「聲音」概念。敘事學發展初期,理論界還沒有對視覺與表現那一視覺的聲音的本體之間作出明確區分。巴爾提出了「聚焦」和「聲音」的概念,把早期的「視點」概念所混淆的問題區分開來,「聚焦」指誰看, 「聲音」則指誰說。

先來看一下,《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都存在些什麼聲音。從而找出這位「隱含的作者」都在傑弗生的什麼地方現身過。

大致一看,愛米麗的故事幾乎都是以「我們」(即「敘述者」)的口吻講述的。「我們」去為愛米麗送喪,「我們」看見愛米麗的大木屋被時光抹煞了原有的庄嚴,「我們」聽說愛米麗年輕時候的荒唐事情……凡此種種,這些敘述者從42年前老格里爾生先生去世後,一直陪伴愛米麗小姐進了墳墓,可謂「忠心耿耿」的旁觀者和打聽者。

這個「我們」似乎努力想讓自己的敘述客觀可信,對鎮子里居民大都以「婦女們」、「男人們」相稱,然而文本中的「我們」遠非傳統意義上全知全能的敘述者。我們能夠感覺到愛米麗正在被「談論」,而非全程「掌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敘述者「我們」是這篇小說的另一大主要人物,不過是以比較特殊的群像方式展現的罷了。這些人一邊敘述著「我們」所知的那部分愛米麗40多年來的人生起伏,一邊表明自己的態度,從而也勾勒出了「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狀態。

因為文本成了一場「談論」結果的公布,則必有側重點,必有遺漏、錯誤之處。讀者發現,對一個女性南方貴族後裔長達70多年的人生的認識,全靠「我們」零散片段的回憶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如此,讀者甚至無法相信被告知的那一小部分「事實」確乃「事實」。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先從聲音的來源說起。

讀者知道,「我們」關於愛米麗的敘述來自於「我們」關於愛米麗的回憶。那麼,這回憶里就包括親身經歷、道聽途說、臆測和誤解等等。可以說「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關於愛米麗的故事。從多個敘述者的角度講述同一個故事也未嘗不可,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中就是那樣實行的。可這部短篇卻達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敘述聲音,總是以團結的「我們」的面貌示人。那麼,讀者很快就能想到,「我們」的多聲部回憶是如何變成獨唱的?

很明顯,有一個「我們」言論的記錄與整理者存在,他(她)就是讀者要找的「隱含的作者」。「隱含的作者」篩選了傑弗生鎮上居民的回憶,使生活中閑言碎語似的談話,變成了文本中振振有詞的「聲音」。

其次,從聲音的內容來說。

通過一個整合之後的「我們」的敘述,讀者基本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愛米麗小姐的大致形象:貴族後裔、南方傳統、嚴父、黑人男僕、生死不分、奇怪的戀愛、買砒霜、氣味事件、繪畫課、拒絕交稅和郵箱、與世隔絕的晚年、真相大白……這一系列內容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全部與愛米麗小姐與眾不同的特性相關;反過來講,亦是全部與「我們」對愛米麗的看法及心態相關。這就涉及到了該小說的主題。

讀者知道,《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的第一篇。福克納在寫作這篇小說時,是否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傑弗生鎮的構想,讀者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頹敗的南方」始終是積壓在作者心頭的存在,傳統與現代、北方與南方之間的沖突或融合始終是作者思考的重心。那麼,身為故事中人的「我們」怎麼會知曉自己身上背負的沉重意義?

明智的福克納派遣了一個「隱含的作者」來表述這一關於南方的主題。「我們」不過是在一段時間和一塊空間里活過然後死去的男人女人罷了,一個特立獨行的愛米麗反而使「我們」的人生變得不那麼虛空:「我們」是她的故事的見證人,「我們」因愛米麗獲得了意義。同時,一個愛米麗也無法涵蓋整個傑弗生,她不過是南方、傳統、過去的某一種代表。「我們」與愛米麗在故事中看似對立,在小說主題上卻是無比統一的。簡而言之,「隱含的作者」的態度即小說主題。

另外,從聲音的影響力來說。

即使是在福克納這樣有著某種強烈的主題傾向的小說家筆下,讀者仍要注意,「隱含的作者」的態度並不等於作者的態度。布斯提出:「在任何閱讀體驗中都存在著作者、敘述者、其他人物及讀者四方之間隱含的對話。」

讀者每一次閱讀《紀念》時,「隱含的作者」的影響力會隨著讀者的經驗儲備與領悟能力波動變化。比如,初次閱讀時,讀者會在結尾倒抽一口涼氣——「隱含的作者」勝利了。熟悉文本以後,讀者也許不再需要 「隱含的作者」的向導,直接把握人物和敘述者;也許會與「隱含的作者」的態度形成沖突;也許發現了福克納本人對愛米麗的真正看法……

至此,讀者認識了小說中「隱含的作者」,形成自己的閱讀經驗,同時超越了他(她)。

對《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解讀層出不窮,本文不過是從一個很小的敘事學角度談了文本中存在的「隱含作者」的問題。借用波蘭女詩人希姆博斯卡的一句詩:「反復無常則更為美麗。」那麼,閱讀的樂趣就在於爭論不休。這位無名無姓的「隱含的作者」所引起的話題,將永遠開放。

2.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介紹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也譯作《紀念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專國作家威廉屬·福克納的短篇小說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引起極大反響。同年的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

3. 為什麼tobe在艾米莉死後就消失了

艾米莉死後化作了一朵玫瑰花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也譯作《紀念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引起極大反響。同年的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
文章所描述的內容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家族的命運。作為家族族長的愛米麗的父親父權傾向嚴重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愛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父親去世後,愛米麗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人赫默。但愛米麗仍然沒有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辦法。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便用砒霜毒死了他。從此,愛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秘密。
艾米麗小姐是南方貴族世家僅存的為數不多的淑女之一,她自視頗高,冷傲固執。艾米麗·格里爾生小姐的獨特地位。父親去世後,艾米麗阻止眾人將其火化。後來她與北方人何默伯隆戀愛,遭棄後將其毒死,從此與屍骨為伴,閉門不出。人們直到她死後進入她塵封已久的房間,真相才得以大白。在文中,主人公艾米麗小姐代表著南方淑女的驕傲與尊嚴,她孤芳自賞,與世隔絕,世界上除了與她朝夕相處的黑人奴僕外沒有其他人能夠接近她,了解她,而那個黑人亦離群索居,撲朔迷離。況且艾米麗一生活了74歲,從青年時期戀愛至死亡也有40多年,這么漫長的一段歷史,這么神秘莫測的人物,誰可以擔當敘述者的重任呢?小說描寫的是沖突,體現的是矛盾。這種沖突是艾米麗小姐與全鎮人的沖突,也是新舊兩個時代、兩種制度、兩種文化的沖突。艾米麗小姐是舊貴族的化身和代表,歷史已經無情地將這一頁翻過,人們已經走出種植園經濟,開始向工業化時代邁進。如此恢宏的歷史背景和進程。艾米麗拒人於千里之外,根本原因是由於她沒有認識到南方貴族的衰落。

4.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為什麼Homer在傍晚來

前言: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威廉·福克納於1930年4月發表的短篇小說,也是福克納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之一。作者福克納善於描寫美國南部的風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國社會發展與改革時期,南方舊傳統和北方現代文明碰撞下呈現出眾多的社會矛盾,小說以此為背景從多維度揭示了特殊環境下的父女矛盾、社會等級矛盾、女性反抗與被壓迫的矛盾等無法調和的社會問題。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講述的是美國南北戰爭後,生活在傑斐遜鎮的格里爾森家族即艾米麗的父親仍然保持著一貫的「南方做派」,為了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喜歡艾米麗的男子。

導致艾米麗在父親去世後,不顧世俗的觀念愛上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佬荷默·伯隆,當她發現荷默無意與自己結婚時,為了留住愛情保、住名聲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愛人。

從此,艾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荷默的屍體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去世,小鎮的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這個驚人的秘密。

這部小說中的艾米麗和《慾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一樣,家道中落卻依舊恪守著衰微的南方貴族傳統,都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悲劇人物,是南方傳統思想下的犧牲品。

今天,我將從小說的敘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畫、小說中三次死亡的象徵意義及艾米麗受到的三次否定來分析這部帶給我們震撼的藝術作品。在文章的最後,我會談談通過這本小說帶給我的思考。

1、獨具匠心的敘事手法
開篇的敘述便揭示了艾米麗的死亡,勾起讀者的想要探究的慾望,最後又以艾米麗的葬禮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為結尾,用詭異恐怖的基調把情節推向高潮。

①時序交織、倒錯的情節

法國的敘事學家熱奈特說過:「研究敘事的時間順序,就是對照事件或時間段在敘述話語中的排列順序和這些事件或時間段在故事中的接續順序。」

本篇小說中的布局十分精細,並沒有採取傳統小說結構上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說時序中採取跳躍與顛倒的敘述模式,將小說分為五個無標題部分為小說設置懸念。

小說的開篇便說:「艾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男子們是出於敬慕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呢,則大多數出於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除了一個花匠兼廚師的老僕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誰也沒進去看看這幢房子了。 」

這些設置讓讀者好奇艾米麗究竟為何受男人敬慕,又是如何成為「紀念碑」式的人物?而為什麼她的房子十多年沒有人進去過,婦女們對她有怎樣的好奇心?

接下來文章用「死亡」這一主線將五個部分獨立又相對統一的整合為一體,打破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製造出種種懸念:從「我們」參加她74歲的葬禮作為開端,講述她60歲時發生的稅收事件,緊接著又跳躍到她30歲左右,與北方佬荷默的愛情糾葛以及發生的氣味事件,後又著重描述了氣味事件發生前艾米麗生活的轉折點即父親的死亡;然後對她和荷默的感情、婚事和她曾在40多歲時教授過6、7年的瓷器彩繪課的經歷進行補充說明,最後是葬禮上荷默屍體的發現。

看似雜亂無章堆砌的五個部分,卻暗示了艾米麗坎坷錯亂的一生,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將時間的過渡、跳躍做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跡,引領著讀者一步步去尋找真相。

②獨特多樣的視角

小說中採用第一人稱敘述、全知視角敘述及固定人物有限視角敘述的方式相互替換、互為補充,構造出了整個故事。

作者先是以「我們」這一第一人稱復數的視角進行敘述,一方面可以降低以「我」作為敘述者的主觀色彩;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就將「我們」代表的大眾與艾米麗隔離開來,凸顯艾米麗的特殊性。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作者將時序打亂,小說又引入了第一人稱的回顧性視角,用追憶的眼光來敘述故事。

接下來作者在小說的第二部分運用了全知視角,它的好處在於敘述者可以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除了「我們」的全知視角,作者還採用外聚焦全知敘述形成視角上的多樣化:

第二天,他又接到兩起申訴,一起來自一個男的,用溫和的語氣提出意見。「法官,我們對這件事實在不能不過問了。我是最不願意打擾艾米麗小姐的人,可是我們總得想個辦法。」

「這件事很簡單,」年輕人說。「通知她把屋子打掃干凈,限期搞好,不然的話……」

「先生,這怎麼行?」法官斯蒂芬斯說,「你能當著一位貴婦人的面說她那裡有難聞的氣味嗎?」

文章中還有多處採取了固定人物視角,比如這一段:

她一進屋,他們全都站了起來。一個小模小樣,腰圓體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條細細的金錶鏈拖到腰部,落到腰帶里去了,一根烏木拐杖支撐著她的身體,拐杖頭的鑲金已經失去光澤。她的身架矮小,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在別的女人身上顯得不過是豐滿,而她卻給人以肥大的感覺。她看上去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屍,腫脹發白。

視角在不斷的轉化中,通過「我們」、「他們」、「他/她」觀察到的艾米麗使故事的情節不斷豐富,使艾米麗的形象更加飽滿。

③隱喻、象徵手法推動下的細節描寫

艾米麗的人物本身就有一定的隱喻色彩,象徵著南方社會的舊傳統。在文字的敘述上作者依然延續這種隱喻、象徵的描寫方式,通過語言、外表等方面來間接的刻畫艾米麗的人物形象——落魄的或是驕傲的:

等到我們再見到愛米麗小姐時,她已經發胖了,頭發也已灰白了。

「把這些先生們請出去。」

特別是文章標題《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也採用了隱喻手法,全文中這朵花都不曾出現,而這朵花像極了艾米麗小姐一生對愛情和幸福求而不得,也象徵著作者對艾米麗悲慘一生的惋惜。

而象徵手法運用在艾米麗的形象上所替代的是南方日漸衰敗的傳統制度,也體現了作者對南方古老傳統與故土的再一次深切懷念與告別。

2、艾米麗在父親、愛人和鎮上的「他們」三段關系中的不同形象轉換
①無法打破「父權」的艾米麗

小說中對艾米麗及其父親之間的情節描寫的並不多,但父親卻是造成艾米麗悲劇的重要根源。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艾米麗小姐立在背後,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影在前面,背對艾米麗,手執一根馬鞭,一扇向後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

描寫中父親手執馬鞭趕走所有青年,這意味著父親對艾米麗的過度保護,也為後面艾米麗愛情的悲劇埋下伏筆,更是分割艾米麗和鎮上眾人之間的一條貴族與平民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艾米麗的父親是「父權」的代表,而艾米麗作為一個貴族家庭的小姐,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禁錮,雖然像所有的少女一樣渴望愛情,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更無法以實際行動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②無法「正視」愛情的艾米麗

在父親去世後,艾米麗重新燃起了對愛情的希望,這時北方佬荷默的出現彷彿給艾米麗的長久無望的愛情注入了活力。

然而,雖然她容顏老去、家庭衰敗,但是這份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依然遭到了小鎮上眾人的非議和親戚的反對。而艾米麗用自己的行動作為反擊:

過了不久,逢到禮拜天的下午我們就看到他和艾米麗小姐一齊駕著輕便馬車出遊了。那輛黃輪車配上從馬房中挑出的栗色轅馬,十分相稱。

可是現實卻給她一個致命的打擊,荷默並無意與艾米麗成婚。艾米麗最後的選擇是用砒霜毒死自己的愛人,然後佔有他的屍體來達到實現自己情感的目的。也許她是出於怕被拒絕後鎮上眾人的嘲笑;也許她是出於南方貴族中不可一世的傲氣;也許她是出於被拒絕後的憤恨;也許她是出於愛而不得的悲涼……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看到最終的結果是:

那屍體躺在那裡,顯出一度是擁抱的姿勢,但那比愛情更能持久、那戰勝了愛情的熬煎的永恆的長眠已經使他馴服了。

③與鎮上眾人「格格不入」孤獨的艾米麗

小說中鎮上眾人的視角也貫穿了艾米麗整個不幸的一生,作為鎮上唯一的象徵著南方貴族的艾米麗的確也得到了人們的敬畏。可是這種敬畏並不是對於她本身,而是對南方傳統和階級的敬畏。

而人們對於她的情感多是像開篇描寫的那樣是「好奇」而已,再有便是對艾米麗父親去世時眾人的態度的描寫,可以窺見事態的發展:

父親死後,傳說留給她的全部財產就是那座房子;人們倒也有點感到高興。到頭來,他們可以對艾米麗表示憐憫之情了。單身獨處,貧苦無告,她變得懂人情了。如今她也體會到多一便士就激動喜悅、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種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同時也為艾米麗與荷默的感情埋下伏筆,眾人看到南方貴族與北方佬的交往,多次用「憐憫」這個詞來對艾米麗表達情感上的施捨。從中便可以看到這種日趨淡薄的人情冷漠,再加上代表「南方式高貴」的艾米麗習慣性的自我封閉使得她至死都無法與外界和鎮上的人們建立良好的聯系。

3、三次死亡的象徵意義及艾米麗在「渴望」中遭受的三次否定
死亡主題是哥特式小說最經典的情節之一,而讓死亡富有特定的歷史意義是福克納慣用的手法。小說中共描寫了三個人的死亡,即艾米麗的父親、荷默以及艾米麗本人。

①父親的死亡及艾米麗受到的第一次否定

艾米麗的父親是父權的象徵,是南方貴族的象徵,作者通過艾米麗父親的自然死亡,寓意了陳舊落後的南方社會體制,終將歷史淘汰的必然結局。

對艾米麗的第一次否定是在艾米麗父親去世後,她決心改頭換面試圖與外界聯系,然而,她與來自不同階級的荷默的戀情遭到了眾人的抵觸。他們請來了牧師勸艾米麗與荷默斷絕來往,又請來了她的堂姐進行勸阻,最後都沒有成功。艾米麗依舊「把頭抬得高高的」,就在這往來之間的對抗中眾人一點點的齊力把艾米麗往外推。

②荷默的死亡及艾米麗受到的第二次否定

荷默是新興北方政權的象徵,荷默死於艾米麗的謀殺,象徵著南方的傳統文化和北方現代文明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暗示著南北戰爭後,大多數南方人不願意接受戰敗的事實垂死掙扎,正如艾米麗用砒霜毒死荷默釀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

第二次否定是在艾米麗得知荷默並無心與她成婚時,還選擇用砒霜將荷默留在身邊,這份長達40年之久的挽留,揭示的卻是一個貴族出身的南方淑女屈身懇求一個北方工人反遭拒絕的事實。這是對艾米麗精神上最沉痛的打擊,也是對她人生的再一次否定。

③艾米麗的死亡及艾米麗受到的第三次否定

艾米麗象徵著戰敗後依然殘喘的南方政權,自然死亡的艾米麗也象徵著南方政權會逐漸消減,最後不復存在。同時更是揭示了南方式的「高貴」最終還是敗給了北方「底層」的愛情,正是這份所謂的愛情推動了艾米麗悲慘的命運進程。

隨著情節深入,艾米麗在40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教授瓷器彩繪課,試圖與外界建立聯系,卻因為不合時宜再一次被摒棄。這次徹底切斷了她與外界溝通的渠道,斷了她對做一個普通人的嚮往,也是對她「高高昂起的頭」的第三次否定。

4、基於《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這部極具藝術價值的小說,談談我對於現實生活的幾點思考
①父母之於子女,是開啟人生的第一扇門

小說中艾米麗的父親是她悲劇的始作俑者,毫無疑問她所持有的貴族局限性的思想都是父親帶給她的,最後她對愛情的取捨、家中不說話的僕人、緊閉的門窗……都是「父權」和南方傳統制度對她的一步步的「改造」的結果。

盡管她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卻沒有自己選擇愛情和人生的自由的權利,她那顆被深深束縛的心,在一次次面對失去和背叛中幾近絕望的掙扎,艾米麗的人生讓所有讀者都陷入沉思。類似的父權下的犧牲品,還有小說《燒馬棚》中的主人公。

福克納描繪的一個個經典的小說事例,教會我們的是:家庭是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小社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所要給子女的是合理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家長式」的壓制。大多數人都理解物極必反的含義,我們在家庭中為子女開啟怎樣的一扇門,便是奠定了他今後做怎樣的一個人。

②努力提升自己,是打破等級束縛的利器

小說中艾米麗正是因為出身貴族,所以父親將她「保護」起來,不得與鎮上的普通求愛者接近。這個做法導致她在得到釋放後,義無反顧用錯誤的方式投入到愛情之中,對於同樣在階級上更為不匹配的北方佬投入了所有的感情,當然也包括報復式的情感。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雖然不會面臨著如此復雜的等級制度,但是門當戶對的思想依然貫徹在所有人的心中。不可否認的這種思想有它一定的正確性,也是通過了現實檢驗的,但如果你的人生中真的就遇到了並不「門當戶對」但卻又無法割捨的感情呢?

我們必須接受不可改變的原生家庭,想要打破束縛讓對方及對方的家庭平等地接受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做自我提升。這樣的例子很多我不一一列舉,只說一個傳奇人物鄧文迪。

鄧文迪最初在廣州醫學院念書,課余時間學習英語,1988年下定決心出國並讀完了四年本科,之後進入了耶魯大學深造學習了MBA課程,她在美國闖盪多年,背負了很多罵名,經歷了充滿風險和辛酸的人生,但是她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了自身價值,嫁入了與自己匹配的豪門。這些並不是絕對的,但至少我們應該懂得夯實自己的基礎、提升個人的能力是每個人永遠不會失去的資本。

③不求大愛予人,但求做好自己

小說中作者用灰暗的基調描繪了艾米麗悲慘的一生,雖然她悲劇的始作俑者是自己的父親,但每一個「我們」是這個悲劇的推動者。

不論是艾米麗父親死亡時,眾人認為艾米麗已經越來越接近普通人的「看熱鬧」心理,還是艾米麗與荷默交往過程中,眾人的阻止以及「憐憫」心理,到艾米麗最後落到「與世隔絕」孤獨的情境,沒有一個看客伸出援手反而是在推波助瀾的議論紛紛,這些都是艾米麗悲劇的組成部分。

這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中的躲在屏幕後面的「鍵盤俠」,他們比起艾米麗身邊的眾人更加不用背負道德上的責任。他們隱秘在我們這個安穩的時代背後,卻以看客的心態慫恿著、期待著每一場風波的到來。

就像18年8月發生在四川德陽一名女醫生的自殺事件,短短五天因為輿論的力量刀不見血,置人於死地。事後卻證明是兩個13歲男生對女醫生做出了冒犯性動作,女醫生要求孩子道歉卻遭到拒絕,並進行了吐口水、做鬼臉等一系列侮辱性動作。醫生的老公看不下去,情緒激動才發生後面的打孩子的情節。可是當我們知道真相又如何呢,網友道歉、安慰甚至反戈一擊都無法換回女醫生的生命。

並不是說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做到大愛無私,這也是無可實現的一個願望,但至少請做到「無愧於心」。如果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安守個人的本分、多一分憐憫之心,而不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就向他人施加語言暴力,生活中就會有更多的人得到救贖。

結語:
福克納一生創作了很多部短篇小說,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長期以來以傷感、充滿懸念、敘事技巧和藝術手法的多樣性備受關注。讀過這部小說後會有一段時期陷入無盡的哀傷之中,但同時這部小說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有效的啟示。

當艾米麗用砒霜殺害荷默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已經宣告了終結,也使這一場「南方式的高貴」最終敗給「北方底層愛情」的戲劇化人生達到了悲傷的頂峰。我們人生中的局限性和未知的事情有很多,當我們可以勇敢打破限制、看盡人生百態才更能知曉生命的意義。艱難困苦讓我們的人生變得遼闊,這時你才有能力對命運做出正確的選擇。

5.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內容概述

文章所描述的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家版族的命運。作為權家族族長的愛米麗的父親父權傾向嚴重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愛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父親去世後,愛米麗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人赫默。但愛米麗仍然沒有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辦法。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便用砒霜毒死了他。從此,愛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秘密。

6. 求《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文故事概要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1930年4月發表的被譽為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的南方小鎮——傑斐遜鎮。

格里爾森家族在南方戰敗後仍然保持著清高的門第觀念,它的族長——艾米麗的父親是個有嚴重父權傾向的人,他在女兒年輕的時候為了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艾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

父親去世後,一無所有的艾米麗不顧世俗的觀念,很快就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佬赫默,這多少給艾米麗單調而乏味的生活一點溫暖。但艾米麗始終無法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

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用砒霜毒死了他,以為只有這樣既可以挽留愛情又可以保住了名聲。從此,艾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驚人的秘密。

(6)電影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擴展閱讀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最經典的短篇小說代表,是關於南方哥特式的聳人聽聞的一個謀殺故事,作品有力地表現了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衰亡的舊秩序同新秩序之間的尖銳矛盾,展現了「約克納帕塔法」神話王國的獨特人文景觀。

愛米麗這一悲劇形象的典型意義在於揭示了落後、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現代化面前崩潰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蠻、進步戰勝落後的不可抗拒性,她的悲劇除了個人性格的悲劇外,更多的來自於社會、時代和民族的悲劇。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具有濃烈的歷史情結,在新歷史主義的透視下小說散發著「自我塑造」並不斷妥協主流意識的氣息。作為「南方文學」的代表者,福克納創作小說的目的是要追憶昨日南方貴族的歷史典範,同時也透露出這種歷史榮耀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7.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黑奴托比去哪了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中黑奴托比一直忠實地守護著愛米麗小姐,伺候著格里爾遜家族的唯一繼承者。
作為奴隸,托比從屬於他的主人。他對於愛米麗的命令和吩咐一向都是無條件地服從。小說第一部分里,愛米麗對鎮上居民代表提出讓她繳稅的提議不厭其煩,招呼托比送客,「黑人應聲而來。…….就這樣把他們連人帶馬地打敗了」。愛米麗的父親死後,托比一直毫無怨言地服侍和陪伴她,「她居處周圍唯一的生命跡象就是那個黑人男子拎著一個籃子出出進進,當年他還是個青年。」
女主人精神上呈現出一種氣質上的病態,怪癖而又孤傲,與鎮上的居民多年來老死不相往來。只有托比能默默容忍她的脾氣,盡心伺候她。「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們眼看著那黑人的頭發變白了,背也駝...…」托比從青年到老態龍鍾的暮年,始終在為格里爾遜家族付出,他是那個時代南方殘存的蓄奴制背景下眾多黑人奴隸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
盡管南北戰爭後美國政府推行了眾多旨在改善黑人地位和生存狀況的法案,然而美國南方的黑人依舊飽受奴役和歧視,小說里托比沉默的本質就是他的話語權被剝奪。「他跟誰也不說話,恐怕對她也是如此,他的嗓子似乎由於長久不用變得嘶啞了。」他的失語與由歷史傳統所造成的社會語境不無關系。南方社會存在著大量和托比境遇一樣的黑人群體,他們沒有自由人的身份。作為奴隸,他們的存在價值僅僅是為主人提供低廉的勞動力,因此他們不需要發出聲音,不需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南方傳統已然使得他們認同了自己的生存地位。

8.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內容概述

文章所描述的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版家族的名運。作權為家族族長的愛米麗的父親父權傾向嚴重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愛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父親去世後,愛米麗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人赫默。但愛米麗仍然沒有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辦法。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便用砒霜毒死了他。從此,愛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秘密。

9. 那裡可找到威廉福克納的「A Rose for Emily」的中文譯文

「A Rose for Emily」的中文譯文版是《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可以網路「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進入搜索後查看或下載,注意在進入圖書館時需要先注冊登錄。摘抄部分正文如下:

愛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男子們是出於敬慕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呢,則大多數出於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除了一個花匠兼廚師的老僕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誰也沒進去看看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過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當年一條最考究的街道上,還裝點著有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風味的圓形屋頂、尖塔和渦形花紋的陽台,帶有濃厚的輕盈氣息。可是汽車間和軋棉機之類的東西侵犯了這一帶庄嚴的名字,,把它們塗抹得一千二凈。

只有愛米麗小姐的屋子巋然獨存,四周簇擁著棉花車和汽油泵。房子雖已破敗,卻還是執拗不馴,裝模作樣,真是丑中之丑。現在愛米麗小姐已經加入了那些名字庄嚴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們沉睡在雪松環繞的墓園之中,那裡盡是一排排在南北戰爭時期傑斐遜戰役中陣亡的南方和北方的無名軍人墓。

(9)電影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擴展閱讀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同年的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文章所描述的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家族的命運。

在這個作品裡,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美國南方貴族階級日趨沒落的衰亡歷史。作品充滿了荒誕、怪異的氣氛,使人彷彿進入了一個恐怖、疑惑的迷宮,隨著作者對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說主人公行動和內心世界的揭示,漸漸地得到一點思維的線索。福克納創作小說的目的是要追憶昨日南方貴族的歷史典範,同時也透露出這種歷史榮耀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10.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作品評價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在這個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美國南方貴族階級日趨沒落的衰亡歷史。作品充滿了荒誕、怪異的氣氛,使人彷彿進入了一個恐怖、疑惑的迷宮,隨著作者對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說主人公行動和內心世界的揭示,漸漸地得到一點思維的線索。到最後情節急轉直下,人物的形象才豁然明朗。從這一點上來說,小說作為「約克納帕塌法世系」的組成部分,正體現了福克納的創作思想和格調。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即是講一個關於失落的女人的天真故事。「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男子們是出於敬慕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呢,則大多數出於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除了一個花匠兼廚師的老僕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誰也沒進去看看這幢房子了。」作者開篇就製造懸念描寫了愛米麗之死,並高度贊揚:「愛米麗小姐在世時,始終是一個傳統的化身,是義務的象徵,也是人們關注的對象。」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大家都懷著敬慕和好奇的心情來瞻仰這位傳奇人物,愛米麗因出生在受人尊敬的格里爾生家族而成為鎮上的偶像,是一個出身名門望族的「南方淑女」。一個在本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一生努力恪守傳統民俗文化的清規戒律,忠實踐行民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南方淑女,當然值得人們去景仰。但是,作者筆鋒一轉不再寫愛米麗為什麼受人景仰,而開始講述愛米麗的生前尤其是從她的女性特徵的變化這一角度入手來分析愛米麗。從最初純情懷春的少女,如畫中人物、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立在其父身後到她父親死後「她的頭發已經剪短,看上去像個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無相似之處──有幾分悲慘肅穆。」再在她婚姻失敗後我們看到她:「依然是個削肩細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加清瘦了,一雙黑眼冷酷高傲,臉上的肉在兩邊的太陽穴和眼窩處綳得很緊,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像中的燈塔守望人所應有的。」而當人們對愛米麗的婚姻期待成為幻影後,人們在她樓下的窗口見到她的身影:「像神盒中的一個偶像軀干,說不上是在看我們。」在氣味事件中我們所看到的愛米麗是:「燈在她身後,她那挺直的身軀一動不動像是一尊偶像。」納稅事件中愛米麗給人的印象是冷酷無情,「她身架矮小肥胖,在別的女人身上顯得不過是豐滿,而她卻給人以肥大的感覺。她看上去象長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屍,腫脹發白。她那雙凹陷在一臉隆起的肥肉之中,活象揉在一團生面中的兩個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動著。」在我們最後一次見到愛米麗時:「她已經發胖了,頭發也已灰白了。以後數年中,頭發越變越灰,變得象胡椒鹽似的鐵灰色,顏色就不再變了。直到她七十四歲去世之日為止,還是保持著那旺盛的鐵灰色,像是一個活躍的男子的頭發。」從畫中人物到一個偶像的雕塑軀干,在作者筆下,愛米麗除了被人稱為「小姐」外似乎已沒有顯現出任何女性的特徵。正如書中所述的那樣:「她就那樣度過了一代又一代——高貴、寧靜,無法逃避,無法接近,怪癖誇張。」她的女性特徵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模糊,她的性格在生活和心靈的磨練中不斷得到洗刷。那性格彷彿太惡毒、太狂暴,還不肯消失似的。
愛米麗這個人物的消亡,是伴隨其女性形象逐步消失的過程,也是南方傳統價值觀念在漸漸流逝的過程。愛米麗作為一個性別模糊化的悲劇人物,其女性特徵的畸變過程在讓讀者為其嘆息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深思是怎樣的社會才讓人的心靈扭曲並喪失其本性,從而揭示落後、非人性的南方文化在文明的現代化面前崩潰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蠻、進步戰勝落後的不可抗拒性。她的悲劇除了個人性格的悲劇外,更多的來自於社會、時代和民族的悲劇,愛米麗之死標志著南方習俗文化的終結,喻示著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的開啟。
福克納筆下的美國南方是清教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地方,它基至「比清教徒的新英格蘭更為清教化。」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南方,以騎士精神和淑女風范傲然於世,在它的光輝時期,不失為一種嚴肅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但歷史的合理性消亡之後,種植園主昔日的威嚴和榮耀如流水落花一去不回,但其殘存的舊日理想的余輝誘惑著處於歷史交替時期的南方人,造成他們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人與時代的嚴重錯位,心靈始終處於內在的混亂狀態。愛米麗即是這樣的人物,她始終脫離不了舊日的影子,父親在世時,她是父親的影子,站在其身後,父親揮動馬鞭,趕走了所有向他提親的人。父親死後,她又成了南方傳統價值體系下的影子:好不容易談了一場戀愛,結果卻在鎮上居民和親友的干涉下不了了之。她從未有過自己的生活,從未掌握過自己的命運,從未實現甚至從沒想過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愛米麗是傳統價值觀念下的犧牲品,是南方陳舊、落後、愚昧的傳統觀念及勢力在其身上的集中體現。反過來,她又影響著南方傳統價值觀念並始終不渝地維持著這種觀念:她住大木屋,那屋子破敗不堪,卻巋然獨存、執拗不馴、裝模作樣。她對舊東西的偏愛無處不在,她周圍的一切都是陳舊的:給市政府官員寫信用的是褪了色的墨水,古老的信紙;家裡蒙傢具的皮革都裂了;僕人老態龍鍾......這種把過去強加於現在,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把生與死混為一談的古怪行為體現了滅亡的必然性。

熱點內容
七夕瑜伽 發布:2025-07-27 15:03:04 瀏覽:155
單拌茶花 發布:2025-07-27 14:55:44 瀏覽:23
梅花嶺飯店 發布:2025-07-27 14:54:50 瀏覽:816
七夕調侃說 發布:2025-07-27 14:54:00 瀏覽:501
安聽花語 發布:2025-07-27 14:36:05 瀏覽:820
梅花鑽石 發布:2025-07-27 14:31:42 瀏覽:676
綠植說明卡 發布:2025-07-27 14:31:04 瀏覽:926
七夕王者可以玩多久 發布:2025-07-27 14:17:24 瀏覽:981
梅花手錶是幾類表 發布:2025-07-27 14:01:26 瀏覽:226
湯圓情人節 發布:2025-07-27 14:01:15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