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山七夕
❶ 在福州,七夕有啥地方好玩的呀
福州購物娛樂:
安泰中心、東街口、寶龍城市廣場、中亭街
出行遊玩:
一、東郊
1.鼓山—十八景
乘汽車到鼓山下院,從第一亭經東際亭、乘雲亭、半山亭到達摩洞十八景、千佛庵,再順公路下行到湧泉寺停車場,乘車回榕。沿途觀賞歷代摩崖題刻和達摩洞十八景自然景觀。
2.鼓山—龍門
從鼓山下院第一亭到半山亭,再上行不遠見一座小亭,走向東小路,經楊樹庄墓、海會塔古墓到舍利院,再向東到般若庵,然後沿小路下山,見龍門水庫,順石階通至龍門村到龍門車站,返回市區。途中可欣賞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鼓山白雲洞—羅漢台
乘汽車沿福馬路到遠洋站下,向北走到埠興村,永德信山莊旁,沿石階登山,經積翠庵、凡聖寺、龍脊道到白雲洞,再上行到山頂仙人腳印巨岩,下山穿過密林經十八羅漢台,回到積翠庵,再按原路返回。沿途見懸崖峭壁十分壯觀,尤其雨過天晴時,白雲飛舞,如入仙境。
4.樟林—古寺西來院
從遠洋站到埠興村再向西行到樟林、秀嶺自然村,沿古道登山,沿途奇岩怪石、入深山到古寺西來院,若向西沿溪谷行至鼓嶺,乘汽車返榕,或向東經鳳池老古山、風動石、白雲洞到埠興村返榕。
5.鱔溪—鼓嶺
乘966或973公交車到鱔溪,走到鱔溪西側,沿新修建的鼓嶺登山古道登山,經武聖庵、知止亭、下歪村到鼓嶺柳杉王公園,再上行到新開辟的柱石山公園或向西到牛頭寨,後回鼓嶺避暑山莊,乘車返回市區。這是一片綠色世界,世外桃源。
6.磨溪—鼓嶺
乘馬尾方向公交車到龍門站下,沿磨溪登山,經水庫、磨房、果園到龍潭,再上行穿過竹林向西一條小路,經採石場直達鼓嶺,路途較長,但有山、有水,風景秀麗是十分清靜的休閑天地。
7.蝴蝶溪—馬尾
乘福馬方向公交車到下惠站下,向北走進溪谷,行至半山蝴蝶溪,春秋季節這里成群蝴蝶空中飛舞,可謂奇觀,再往上近山頂見一座石橋,向西小路至快安村,向東小路可通至馬尾翔龍山莊,路途較長,到馬尾乘車返市區。
8.金雞山—登雲水庫
乘車到金雞山公園,後登山,沿著東北方向山頂小路前行,經康泰橋(鐵索橋)到炮山、登雲水庫,觀賞湖光山色和湖邊垂釣之景,走到登雲新村,乘961路公交車返市區。
9.登雲—蛇山
從登雲水庫登山,走到新開辟的登雲景區,沿溪旁石階登山,到觀瀑亭,觀賞蛇山瀑布景觀,再上行,直到山上公路,從山頂俯視白眉大水庫,風景秀麗,沿公路東南行至鼓嶺,乘車返市區。
二、北郊
10.森林公園—龍潭
乘945支路公交車到森林公園南門,進公園西側小溪順石階登山,可達龍潭。沿途森林茂密,溪水清澈,十分幽靜,再向上攀登,可達福州至嶺頭的公路,然後搭乘汽車返回市區。
11.貓頭山—升山寺
乘公交車945支路到新店健康村下,向西走到貓頭山,沿石階登山,觀山上石景,到半山可看到過溪水庫,再順公路上行至升山寺,立於寺前觀賞高樓林立的美麗榕城。寺後有林則徐當年游覽時留下的摩崖題刻。從寺東側小路可登山到轉播台,路途較遠,從嶺頭葉洋返榕。
12.崇福寺—降虎寨
乘19路公交車到華塑二廠,參觀崇福寺後從西側古道登山,經宦溪到降虎寨,戚繼光當年在此設寨,為福州東北交通要道,1949年「八·一七」解放福州的部隊,從這里經過,地勢險要,風光秀麗,路途較長,想繼續登山,可以經彌高村、鵝鼻村,回到崇福寺,再乘車回福州。
三、西郊
13.金牛山—梅亭
乘公交車到金牛山公園,走到後山有一條大路可達山頂觀景台,到此可以觀賞福州市區,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沿公路到後山,穿過茂林可達梅亭,由總院乘946公交車返回。
14.上街—溪源宮
乘39路汽車到上街,沿溪上行,經大水潭到溪源宮,近處有不少古代和近代摩崖題刻,為山溪景色增輝。想繼續登山,走遠路經吉洋村、山洋村,穿過觀音岩寺,下山行至公路,搭車返回市區。
15.旗山—棋盤峰
乘942公交車到南嶼,向北走到上坎村、石松寺,順大路登山,經風動石、遊仙洞、側身岩到棋盤石,這些奇岩怪石,大自然造化,立峰頂觀看福州盆地和閩江流水。有一條小路可通達勾漏洞。
16.旗山—勾漏洞
乘車到南嶼後,北行至劉前村,通過村後竹林,小路登山,勾漏洞就在半山,這里是岩石構洞,洞連洞、洞套洞,有蝙蝠洞、流沙洞、滴水洞、一片瓦、一線天等奇景及名人摩崖題刻,洞中穿行,觀後原路返回。
17.旗山—雙峰森林公園
乘車到南嶼轉乘三輪車到王廟水庫,從水庫邊小路沿溪上行,穿過密林,到雙峰瀑布群,順石階而下,觀賞一個接一個瀑布,非常壯觀,經水庫到雙峰林場,登上狀元峰,一覽眾山小,一片綠色世界,觀後可沿公路下山到南嶼。
四、南郊
18.高蓋山—妙峰寺
乘946公交車,到高蓋山公園,沿桃花溪登山,可達妙峰寺,這里有海燈法師紀念堂。從寺東側小路可登山頂,這里觀賞福州盆地,東西南北風光,另有一番情趣。
19.五虎山—虎靈岩
乘30路公交車到尚干,走到歧尾村,順村後一條土路走到半山虎靈岩,一座古剎「虎頭寺」依山勢而建,這里有「懸石洞」「觀景台」諸景,寺西小路經滴水岩可達山頂,繼續登山,西行過方正水庫,下山到南通乘車返回。
20.螺洲—江中島
乘3路公交車到螺洲鎮參觀孔廟、名人故居、天後宮之後,乘船到江中島,島東有大果園,島西蜆子場和白鷺洲,眾多白鷺又一奇觀。
21.福州 --石竹山
乘車至福清宏路下車,再坐"面的"至石竹山腳,順石階登山,一天可來回.
22.福州 -- 永泰方廣岩
乘永泰方向的車,交待售票員到方廣岩時叫一聲,下車後約走五公里至山頂,山上大岩石下建一寺廟,有些特色.一天可來回
八縣可遊玩的:
一日游:
長樂漳港:90分鍾,沙灘、踏浪、海泳、海鮮,適合中大規模FB
長樂環島:2小時,駕車、名勝古跡、近代史,適合休閑、小聚
大鶴海濱森林公園:長樂90分鍾,山海風光,適合休閑、小聚
五虎山:閩侯45分鍾,登山、寺廟,適合健身、小聚
旗山森林公園:閩侯90分鍾,駕車、登山、森林、溪流瀑布、野味,適合練車技、健身、攝影、中大規旗山農家飯庄:閩侯30分鍾,河鮮、野味,適合中大規模FB
雪峰寺:閩侯2個半小時,駕車、古剎、山野風光,適合練車技、小聚
三疊井森林公園:閩侯60分鍾,登山、溪流瀑布,適合健身、休閑、小聚
兔耳山:閩侯50分鍾,登山、溪流、燒烤,適合健身、小聚
地球村河鮮:閩侯40分鍾,河鮮,適合中小規模FB
十八重溪:閩侯60分鍾,溪流瀑布,適合休閑、小聚
石牛山:閩侯90分鍾,爬山、瀑布、洞穴,適合健身、小聚
金水湖度假山莊:閩侯60分鍾,燒烤、棋牌、水上娛樂,野味,適合中大規模FB
亞青遊艇別墅:閩侯60分鍾,燒烤、棋牌、水上娛樂,野味,適合中大規模FB
莒溪:永泰60分鍾,溪流,適合休閑、小聚
赤壁:永泰70分鍾,登山、森林、溪流瀑布,適合健身、小聚
天門山:永泰90分鍾,登山、森林、溪流瀑布、燒烤,適合健身、休閑,攝影、中大規模FB
百漈溝:永泰3小時,溪流瀑布、鄉村,適合休閑,攝影、小聚
方廣岩:永泰80分鍾,洞穴、寺廟、摩崖石刻,適合休閑,小聚
龍門:永泰80分鍾,森林、溪流瀑布,適合健身、休閑、小聚
姬岩:永泰3小時,登山、寺廟、摩崖石刻,適合健身、小聚
高蓋山:永泰2小時半,登山、寺廟、高山平湖,適合健身、攝影、小聚
白岩山:閩清100分鍾,登山、寺廟,適合健身、小聚
宏琳厝、四樂軒:閩清100分鍾,古民居,適合休閑、小聚
黃楮林:閩清2小時半,溫泉、森林、瀑布,適合健身、休閑、小聚
石竹山:福清60分鍾,登山、寺廟、水庫,適合休閑、小聚
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福清70分鍾,登山、森林、寺廟,適合休閑、小聚
碧岩:羅源120分鍾,洞穴、寺廟,適合休閑、小聚
羅源灣海鮮:羅源100分鍾,海鮮、海釣,適合休閑、中大規模FB
畲族風情:羅源120分鍾,民俗,適合休閑、小聚
黃岐:連江120分鍾,港灣、沙灘、海鮮,適合攝影、中小規模FB
青芝山:連江100分鍾,登山、寺廟、摩崖石刻,適合休閑、小聚
二日游:
鼓嶺:市區東郊30分鍾,避暑、賞月、觀日出、棋牌、野味,適合中小規模FB
下沙度假村:長樂90分鍾,沙灘、踏浪、海泳、日出、海鮮,適合中大規模FB
琅岐島:馬尾2小時,駕車、名勝古跡、田園、沙灘、踏浪、海泳、棋牌、日出、海鮮,適合攝影
青雲山:永泰2小時,峽谷、瀑布、峭壁、懸崖、深潭、碧水、幽洞,適合健身、攝影、中大規模FB
三日游:
平潭島:平潭3小時,龍鳳頭海濱浴場、石牌洋、海壇天神、南寨山、將軍山、仙人井、三十六腳湖、鳳凰山沙坡,適合攝影、中大規模FB
❷ 有關牛的成語n條
牛刀割雞:
亦作「牛刀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刀小試:
比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顯一下身手
牛高馬大:
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牛鬼蛇神:
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亦喻指虛幻怪誕的作品。②比喻歪門邪道之流
牛黃狗寶:
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內臟病變的產物,因以喻壞透了的心腸
牛驥同皂:
亦作「牛驥同槽」。謂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
牛角書生:
喻勤讀之士
牛角之歌:
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牛口之下: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後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牛郎織女:
①牽牛星(俗稱牛郎星)和織女星。兩星隔銀河相對。神話傳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河西牛郎後,就不再織。天帝責令兩人分離,每年只准於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會一次。俗稱「七夕」。相會時,喜鵲為他們搭橋,謂之鵲橋。古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要穿針乞巧。見《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②今常喻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牛馬襟裾:
猶言衣冠禽獸
牛溲馬勃:
亦作「牛溲馬渤」。①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一名馬牷,一名屎菰,生於濕地及腐木的菌類。兩者皆至賤,均可入葯。②借指卑賤而有用之材
牛蹄中魚:
處在牛蹄踏出的小坑裡的魚。喻瀕臨絕境。語本漢劉向《說苑·善說》:「莊周貧者,往貸粟於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周曰:『乃今者周之來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汝。」鮒魚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魚之肆矣。」』」《莊子·外物》有類似記載,作「車轍中有鮒魚焉」
牛聽彈琴:
比喻聽不懂
牛童馬走:
舊時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馬走,猶僕役
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牛星織女:
即牛郎織女
牛羊勿踐:
勿使牛羊踐踏。比喻愛護。語出《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鄭玄箋:「草木方茂盛,以其終將為人用,故周之先王為此愛之,況於人乎?」
牛衣病卧:
形容貧病交迫
牛衣對泣:
漢代王章在出仕前家裡很窮,沒有被子蓋,生大病也只得卧牛衣中,他自料必死,哭泣著與妻子訣別。妻子怒斥之,謂京師那些尊貴的人誰能比得上你呢,「今疾病困戹,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見《漢書·王章傳》。後以「牛衣對泣」、「牛衣夜哭」謂因家境貧寒而傷心落淚
牛衣歲月:
謂貧困的生活
版築飯牛:
版築,造土牆;飯牛,喂牛。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築於傅岩,武丁用以為相。事見《書·說命上》。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事見《呂氏春秋·舉難》。後以「版築飯牛」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充棟汗牛: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老牛舐犢:
喻愛子之情。牛愛其犢,常舔之。舐,舔
筆誤作牛:
《晉書·王獻之傳》:「桓溫嘗使扞王獻之呴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後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喘月吳牛:
相傳吳地之牛畏熱,見月亦疑為日,喘息不已。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後因以為典實。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吹牛拍馬:
吹噓奉承
槌牛釃酒:
殺牛濾酒。謂備餚酒以燕享
對牛彈琴:
亦作「對牛鼓簧」。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語本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飯牛屠狗:
①喻指從事低賤之事。②指從事賤業者
放牛歸馬:
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後以「放牛歸馬」比喻不再用兵
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說:風,放逸,走失。謂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犀牛望月:
《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謂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於角。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於角。」後因形容長久盼望
犀照牛渚:
《晉書·溫嶠傳》:「扞溫嶠呴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後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服牛乘馬:
役使牛馬駕車
割雞焉用牛刀:
謂處理小事何用禮樂。後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雞,也寫作「雞」
歸馬放牛:
謂戰爭止息,不再用兵。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穎達疏:「此是戰時牛馬,故放之,示天下不復乘用。」
汗牛充棟:
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謂書籍存放時可堆至屋頂,運輸時可使牛馬累得出汗。後用「汗牛充棟」形容著作或藏書極多
呼牛呼馬:
亦作「呼牛作馬」。語本《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後以「呼牛呼馬」、「呼牛作馬」指毀譽由人,悉聽自然
瘠牛僨豚:
謂瘦弱的牛覆壓在小豬上,小豬必死。比喻強國雖德衰,兵臨弱國,弱國亦亡。語本《左傳·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杜預註:「僨,仆也。」孔穎達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雖瘠者,謂魯以晉為無德輕之,故以瘦牛自喻。」
瘠牛羸豚:
瘦弱的牛和豬。比喻弱小民族或國家
繭絲牛毛:
形容細密
繭絲牛毛:
如蠶絲,如牛毛。比喻細密繁多
九牛一毛: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牽牛下井:
喻使不出力
牽牛織女:
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
敲牛宰馬:
謂宰殺牲畜
蛇神牛鬼:
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歪人
犁牛之子: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於其子的賢明
馬勃牛溲:
馬勃,菌類;牛溲,車前草。比喻至賤之物
馬面牛頭:
猶牛頭馬面
馬牛襟裾:
穿衣服的馬牛。譏人不明道理、不識禮儀
馬牛其風: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雲:『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雲:『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後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買牛息戈:
猶言賣劍買牛
賣劍買牛:
謂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目牛無全: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因以「目牛無全」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
目無全牛: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因以「目無全牛」形容技藝達到極純熟的境界。亦形容辦事精明熟練
泥牛入海:
語本《景德傳燈錄·潭州龍山和尚》:「洞山又問和尚:『見個什麽道理,便住此山?』師雲:『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後因以「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返,杳無消息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謂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後
庖丁解牛:
據《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贊嘆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雲: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游刃有餘。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於硎」。後常用「庖丁解牛」作為神妙的技藝的典型
蹊田奪牛:
《左傳·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後以「蹊田奪牛」指罪輕罰重,從中謀利
齊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騎牛讀漢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後以「騎牛讀漢書」形容刻苦攻讀
氣沖牛斗:
形容怒氣、冤氣極盛。牛、斗,牽牛星和北斗星
氣喘如牛: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如牛負重:
比喻負擔沉重
散馬休牛:
《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後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殺雞焉用牛刀:
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語本《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鼠入牛角:
比喻勢力愈來愈小
司馬牛之嘆: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後因以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童牛角馬:
無角之牛與有角之馬。喻絕無之事物
土牛木馬:
土製的牛,木造的馬。比喻徒有其名而無實用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長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吳牛喘月:
吳地之牛畏熱,見月疑日而氣喘。《太平御覽》卷四引漢應劭《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後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懼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②形容酷熱難當
休牛歸馬:
亦作「休牛散馬」。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一牛吼地:
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以羊易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以羊易牛」指用這個代替那個
椎牛發冢:
亦作「椎牛發?冢」。殺牛盜墓。謂為盜無所不為,窮凶極惡
椎牛歃血:
古時聚眾盟誓,殺牛取其血含於口中或以血塗嘴唇,表示誠意
❸ 福州都有哪些節慶/節事活動
福州傳統節日
新春佳節 :是境內最大的傳統節日。通常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開始,節日氣氛漸濃,至「除夕」大團圓之夜進入高潮,正月初一後為休閑娛樂時間,到正月十五日鬧「元宵」止春節結束。
祭灶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備餅、果餞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說好話,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後,春節氣氛逐漸濃烈。家家戶戶開始備年貨、蒸年糕、貼春聯,送舊迎新。舊俗女婿在此期間多向岳父母送年貨,俗稱「分年」。出外務工從商的人也陸續回家過年。
除夕 :連俗除夕分「小同歲」和「大同歲」。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為二十八日)為「小同歲」,民間傳說主要敬祀臨水夫人。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大同歲」,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餚最豐盛的一天。改革開放後,多一家圍坐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節 :俗稱「過年」。為該縣民眾最隆重的節日。正月初一零點起,燃放鞭炮,開大門,俗謂「開城門」,表示新的一年開始。機關單位多在初一開茶話會、團拜會等活動,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門拜親訪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煙等招待客人,或煮料為點心。長輩並給兒童「壓歲錢」。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兒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樂活動或訪友。互道「拜年」、「祝福」、「恭喜」、「發財」等。初五早謂「接神早」,各家於早上即點香放炮喜迎「財神」。並於晚上再一次點香放炮。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是該縣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從正月初七、八即開始送燈,十六歲以下兒童所玩花燈由母舅贈送。娘家要給新嫁女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次年送「蓮盆燈」,第三年送「吉燈」。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為「上燈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鬧元宵」。
拗九節 :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紅糖、米時、甘薯、花生仁、豆、紅棗、桂圓干、葡萄千9種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饋送長輩親戚,故又名「孝順粥」。
上巳節 :三月初三日謂「上巳」,各家門楔兩旁各插一束:薺菜,俗謂「懿旨菜」,以祓不祥。三月三日又是畲族傳統的烏飯節,每年這一天,畲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採摘烏飯樹葉或果,與大米煮成烏飯,供奉祖先並作早餐,飯後舉行賽歌,甚為熱鬧。新中國成立後多改為蒸煮糯米飯,加上豬油、紅棗、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為香甜可口。
清明節 :為傳統祭祖節,家家上墳,掃墓祭祀,刷新墓碑,擺祭品,燒冥錢,壓紙錢,下山時折兩枝松枝帶回,掛在門首,以表哀思。機關單位、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以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立夏節 :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紅糖拌米漿煎成咸、甜「夏粿」。是日起開始撤除床上草墊、棉墊等,以防濕潮生蚤虱。
端午節 :是最熱鬧節日之一,內容豐富。一是初五日午時各家門坎兩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遺風,以箬竹葉裹糯米、花生、豆、紅棗或瘦肉等做成粽子;三是喝少量「雄黃酒」。並噴灑屋角,以雄黃粉塗抹小孩頭額、耳朵祛毒,也把雄黃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黃炮」以禳珍氣;四是貼「午時書」,解放後已極少見;五是炮製「午時茶」。
七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連俗早晨以黑紅豆、紅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兒童聰明平安。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連俗謂「七月半」節,各家任擇一日備酒饌祭祀祖先,以表孝心。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傳統家庭團圓節。節前親友間互送月餅(多晚輩敬長輩),連俗十六歲以下兒童由娘舅送花餅,八月十五晚,家家戶戶設宴歡聚一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動,城郊外之覆釜、玉華、寶華、玉泉、雲居、石門、獅山及官頭青芝諸山皆為主要登高地點。青年男女及兒童還攜帶風箏(俗稱「紙鷂」),在山頂放飛。
冬節 :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也是祭祖節。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戶戶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為主餐,並饋送親戚。冬至晚上,合家團聚,在祖先牌位前擺設福橘、芹菜、青蒜、紅筷等於圓盤或竹籮上。
❹ 在福州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南江賓,北江濱…復…風景好。或制者西湖也是一個類型的。
還有博物院。呵呵,個人覺得裡面很不錯。但是就不知道你喜歡不喜歡了。
寶龍城市廣場也不錯,底下一層有游樂場就是和以前先施的歡樂天地差不多,玩的項目挺多的。裡面還有很多店鋪,女生不是喜歡逛街么?裡面什麼都有,你可以買點小飾品送人家。逛完可以在裡面吃飯。飯吃完可以去五樓的金逸電影院看電影。那個電影院環境非常非常好!!!女生絕對喜歡。我和我同學去了幾次,都感覺非常好。
步行街一帶小店小吃也很多,但是個人感覺檔次不高,也不是很衛生。
補充一下,寶龍里無論吃的還是買的選擇面都很廣。裡面餐廳環境都不錯,而且一般還是可以消費得起的。
❺ 朱淑真的生平與成就是什麼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於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
【作品特點】
相傳朱淑真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後人將其流傳在外的輯成《斷腸集》(詩)2卷,《斷腸詞》1卷及《璇璣圖記》,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朱淑真所作,近來學術界認為實是歐陽修作。
朱淑真書畫造詣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傑者也。」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綉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當與李清照並駕齊驅。
【主要作品】
〖憶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生查子·元夕〗(爭議中)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
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閑卻鞦韆索。
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
年年玉鏡台,梅蕊宮妝困。今歲未還家,怕見江南信。
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
〖謁金門·春半〗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江城子·賞春〗
斜風細雨作春寒。對尊前,憶前歡,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干。
芳草斷煙南浦路,和別淚,看青山。
昨宵結得夢夤緣。水雲間,俏無言,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
展轉衾裯空懊惱,天易見,見伊難。
〖減字木蘭花·春怨〗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眼兒媚〗
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
〖鷓鴣天〗
獨倚闌干晝日長,紛紛蜂蝶斗輕狂。一天飛絮東風惡,滿路桃花春水香。
當此際,意偏長,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鍾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與海棠。
〖清平樂·夏日游湖〗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
〖清平樂〗
風光緊急,三月俄三十。擬欲留連計無及,綠野煙愁露泣。
倩誰寄語春宵,城頭畫鼓輕敲。繾綣臨歧囑付,來年早到梅梢。
〖點絳唇〗
黃鳥嚶嚶,曉來卻聽丁丁木。芳心已逐,淚眼傾珠斛。
見自無心,更調離情曲。鴛帷獨。望休窮目,回首溪山綠。
風勁雲濃,暮寒無奈侵羅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妝薄。
少飲清歡,銀燭花頻落。恁蕭索。春工已覺,點破香梅萼。
〖蝶戀花·送春〗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菩薩蠻〗
山亭水榭秋方半,鳳帷寂寞無人伴。愁悶一番新,雙蛾只舊顰。
起來臨綉戶,時有疏螢度。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
濕雲不渡溪橋冷,娥寒初破東風影。溪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獨自倚闌干,夜深花正寒。
〖菩薩蠻·秋〗
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欹枕背燈眠,月和殘夢圓。
起來鉤翠箔,何處寒砧作。獨倚小闌干,逼人風露寒。
〖菩薩蠻·木樨〗
也無梅柳新標格,也無桃李妖嬈色。一味惱人香,群花爭敢當。
情知天上種,飄落深岩洞。不管月宮寒,將枝比並看。
〖鵲橋仙·七夕〗
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念奴嬌二首·催雪〗
冬晴無雪,是天心未肯,化工非拙。不放玉花飛墮地,留在廣寒宮闕。
雲欲同時,霰將集處,紅日三竿揭。六花翦就,不知何處施設。
應念隴首寒梅,花開無伴,對景真愁絕。待出和羹金鼎手,為把玉鹽飄撒。
溝壑皆平,乾坤如畫,更吐冰輪潔。梁園燕客,夜明不怕燈滅。
又
鵝毛細翦,是瓊珠密灑,一時堆積。斜倚東風渾漫漫,頃刻也須盈尺。
玉作樓台,鉛溶天地,不見遙岑碧。佳人作戲,碎揉些子拋擲。
爭奈好景難留,風僝雨僽,打碎光凝色。總有十分輕妙態,誰似舊時憐惜。
擔閣梁吟,寂寥楚舞,笑捏獅兒只。梅花依舊,歲寒松竹三益。
〖卜運算元〗
竹里一枝斜,映帶林逾靜。雨後清奇畫不成,淺水橫疏影。
吹徹小單於,心事思重省。拂拂風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西江月·春半〗
辦取舞裙歌扇,賞春只怕春寒。卷簾無語對南山,已覺綠肥紅淺。
去去惜花心懶,踏青閑步江干。恰如飛鳥倦知還,澹盪梨花深院。
〖月華清·梨花〗
雪壓庭春,香浮花月,攬衣還怯單薄。欹枕裴回,又聽一聲干鵲。
粉淚共、宿雨闌干,清夢與、寒雲寂寞。除卻,是江梅曾許,詩人吟作。
長恨曉風漂泊,且莫遣香肌,瘦減如削。深杏夭桃,端的為誰零落。
況天氣、妝點清明,對美景、不妨行樂。拌著,向花時取,一杯獨酌。
❻ 帶「牛」的成語~~~~~~~
關於牛的成語
牛刀割雞:
亦作「牛刀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刀小試:
比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顯一下身手
牛高馬大:
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牛鬼蛇神:
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亦喻指虛幻怪誕的作品。②比喻歪門邪道之流
牛黃狗寶:
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內臟病變的產物,因以喻壞透了的心腸
牛驥同皂:
亦作「牛驥同槽」。謂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
牛角書生:
喻勤讀之士
牛角之歌:
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牛口之下: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後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牛郎織女:
①牽牛星(俗稱牛郎星)和織女星。兩星隔銀河相對。神話傳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河西牛郎後,就不再織。天帝責令兩人分離,每年只准於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會一次。俗稱「七夕」。相會時,喜鵲為他們搭橋,謂之鵲橋。古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要穿針乞巧。見《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②今常喻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牛馬襟裾:
猶言衣冠禽獸
牛溲馬勃:
亦作「牛溲馬渤」。①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一名馬牷,一名屎菰,生於濕地及腐木的菌類。兩者皆至賤,均可入葯。②借指卑賤而有用之材
牛蹄中魚:
處在牛蹄踏出的小坑裡的魚。喻瀕臨絕境。語本漢劉向《說苑·善說》:「莊周貧者,往貸粟於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周曰:『乃今者周之來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汝。」鮒魚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魚之肆矣。」』」《莊子·外物》有類似記載,作「車轍中有鮒魚焉」
牛聽彈琴:
比喻聽不懂
牛童馬走:
舊時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馬走,猶僕役
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牛星織女:
即牛郎織女
牛羊勿踐:
勿使牛羊踐踏。比喻愛護。語出《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鄭玄箋:「草木方茂盛,以其終將為人用,故周之先王為此愛之,況於人乎?」
牛衣病卧:
形容貧病交迫
牛衣對泣:
漢代王章在出仕前家裡很窮,沒有被子蓋,生大病也只得卧牛衣中,他自料必死,哭泣著與妻子訣別。妻子怒斥之,謂京師那些尊貴的人誰能比得上你呢,「今疾病困戹,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見《漢書·王章傳》。後以「牛衣對泣」、「牛衣夜哭」謂因家境貧寒而傷心落淚
牛衣歲月:
謂貧困的生活
版築飯牛:
版築,造土牆;飯牛,喂牛。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築於傅岩,武丁用以為相。事見《書·說命上》。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事見《呂氏春秋·舉難》。後以「版築飯牛」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充棟汗牛: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老牛舐犢:
喻愛子之情。牛愛其犢,常舔之。舐,舔
筆誤作牛:
《晉書·王獻之傳》:「桓溫嘗使扞王獻之呴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後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喘月吳牛:
相傳吳地之牛畏熱,見月亦疑為日,喘息不已。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後因以為典實。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吹牛拍馬:
吹噓奉承
槌牛釃酒:
殺牛濾酒。謂備餚酒以燕享
對牛彈琴:
亦作「對牛鼓簧」。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語本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飯牛屠狗:
①喻指從事低賤之事。②指從事賤業者
放牛歸馬:
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後以「放牛歸馬」比喻不再用兵
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說:風,放逸,走失。謂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犀牛望月:
《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謂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於角。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於角。」後因形容長久盼望
犀照牛渚:
《晉書·溫嶠傳》:「扞溫嶠呴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後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服牛乘馬:
役使牛馬駕車
割雞焉用牛刀:
謂處理小事何用禮樂。後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雞,也寫作「雞」
歸馬放牛:
謂戰爭止息,不再用兵。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穎達疏:「此是戰時牛馬,故放之,示天下不復乘用。」
汗牛充棟:
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謂書籍存放時可堆至屋頂,運輸時可使牛馬累得出汗。後用「汗牛充棟」形容著作或藏書極多
呼牛呼馬:
亦作「呼牛作馬」。語本《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後以「呼牛呼馬」、「呼牛作馬」指毀譽由人,悉聽自然
瘠牛僨豚:
謂瘦弱的牛覆壓在小豬上,小豬必死。比喻強國雖德衰,兵臨弱國,弱國亦亡。語本《左傳·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杜預註:「僨,仆也。」孔穎達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雖瘠者,謂魯以晉為無德輕之,故以瘦牛自喻。」
瘠牛羸豚:
瘦弱的牛和豬。比喻弱小民族或國家
繭絲牛毛:
形容細密
繭絲牛毛:
如蠶絲,如牛毛。比喻細密繁多
九牛一毛: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牽牛下井:
喻使不出力
牽牛織女:
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
敲牛宰馬:
謂宰殺牲畜
蛇神牛鬼:
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歪人
犁牛之子: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於其子的賢明
馬勃牛溲:
馬勃,菌類;牛溲,車前草。比喻至賤之物
馬面牛頭:
猶牛頭馬面
馬牛襟裾:
穿衣服的馬牛。
❼ 在福州有什麼地方好玩的啊
福州西湖公園(劃船、賞花)
左海公園(有游樂場)
左海海底世界(看魚)
江濱公園(看江景)
金牛山公園(夏天可以看水幕電影)
寶龍城市廣場(購物)
西禪寺(燒香)……
❽ 請問有沒有帶有牛字的成語
bó niú zhī méng
搏牛之虻 典故: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例子: 無
chū shēng niú dú bù pà hǔ
初生牛犢不怕虎 典故: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出處: 《莊子·知北游》:「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例子: 這些小夥子無論什麼事說干就干,真可謂~。
chuáng xià niú dòu
床下牛斗 典故: 聽到床下螞蟻動,誤以為牛在相鬥。形容體衰耳聰,極度過敏。 出處: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斗。」 例子: 無
chuí niú xiǎng shì
椎牛饗士 典故: 椎牛:殺牛;饗士:犒勞軍士。指慰勞作戰的官兵。 出處: 《後漢書·吳漢傳》:「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卧,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傷而起,椎牛饗士……於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例子: 如今西涼平定,軍中舊例,合該~,做出慶賞的筵席。(元·無名氏《百花亭》第四折)
dài niú pèi dú
帶牛佩犢 典故: 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斗爭而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歸農。 出處: 《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例子: 無
ì niú tán qín
對牛彈琴 典故: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處: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例子: ~,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清·李當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ō rú niú máo
多如牛毛 典故: 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樣多。形容極多。 出處: 《北史·文苑列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例子: 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糧催捐,苛捐雜派~,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fàng niú guī mǎ
放牛歸馬 典故: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例子: 無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風馬牛不相及 典故: 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處: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例子: 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割雞焉用牛刀 典故: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例子: 「~」?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gé shān mǎi lǎo niú
隔山買老牛 典故: 比喻人辦事冒失,沒有弄清情況,就輕易決定。 出處: 無 例子: 無
guī mǎ fàng niú
歸馬放牛 典故: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例子: 那些王侯將相何嘗得一日的安閑?好容易海晏河清,~。(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hàn niú chōng dòng
汗牛充棟 典故: 棟:棟宇,屋子。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非常多。 出處: 唐·柳宗元《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例子: 世傳養生術,~,行而效者誰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
hū niú hū mǎ
呼牛呼馬 典故: 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 出處: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例子: ~,無關輕重也。(清·俞樾《七俠五義序》)
jī kǒu niú hòu
雞口牛後 典故: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例子: 無
jī shī niú cóng
雞屍牛從 典故: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例子: 無
jiǎn sī niú máo
繭絲牛毛 典故: 形容功夫細密。 出處: 清朝黃宗羲《答萬充宗質疑書》:「吾兄經術,繭絲牛毛,用心如此,不僅當今無與絕塵,即在先儒亦豈易得哉?」 例子: 無
jīng xī niú yǐn
鯨吸牛飲 典故: 鯨吸:像鯨魚吸水一樣。如鯨吸百川,似牛飲池水。比喻放量狂飲。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四卷:「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例子: 無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九牛二虎之力 典故: 比喻很大的力氣。常用於很費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場合。 出處: 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例子: 費了~,把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訟。(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
九牛拉不轉 典故: 形容態度十分堅決。 出處: 無 例子: 無
jiǔ niú yī máo
九牛一毛 典故: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例子: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陳毅《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詩)
káng dǐng biàn niú
扛鼎抃牛 典故: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鬥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鬥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 漢·楊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例子: 無
lǎo niú pò chē
老牛破車 典故: 老牛拉破車。比喻做事慢吞吞,一點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 出處: 無 例子: 要想完成這頂任務,就不能像~似的,要雷厲風行,說干就干。
lǎo niú shì dú
老牛舐犢 典故: 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出處: 《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例子: ~,情所難禁。(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七回)
mǎ niú jīn jū
馬牛襟裾 典故: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著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出處: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例子: 聞孝氏孝友之風而無興起之志。誠~者也。(明·趙弼《趙氏伯仲友義傳》)
mài jiàn mǎi niú
賣劍買牛 典故: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出處: 《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例子: 惟有躬耕差可為,~悔不早。(宋·陸游《貧甚作短歌排悶》詩)
mí hóu qí tǔ niú
獼猴騎土牛 典故: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出處: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引《世語》:「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 例子: 無
mù wú quán niú
目無全牛 典故: 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出處: 《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例子: 無
ní niú rù hǎi
泥牛入海 典故: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來。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例子: 那兩個錢庄幹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個~,永無消息。(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典故: 牛後:牛的肛門。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例子: 俗諺雲:「~」,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羞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
牛不喝水強按頭 典故: 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範。 出處: 無 例子: 無
niú dāo gē jī
牛刀割雞 典故: 殺只雞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例子: 無
niú dāo xiǎo shì
牛刀小試 典故: 牛刀:宰牛的刀;小試:稍微用一下,初顯身手。比喻有大本領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剛開始工作就表現出才 出處: 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 例子: 無
niú dǐng pēng jī
牛鼎烹雞 典故: 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出處: 《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例子: 無
niú guǐ shé shén
牛鬼蛇神 典故: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 唐·李賀《李賀集序》:「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例子: 無
niú jì tóng zào
牛驥同皂 典故: 皂:牲口槽。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同處。 出處: 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使不羈之士與牛同皂,此鮑焦所以憤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例子: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宋·文天祥《正氣歌》)
niú jiǎo guà shū
牛角掛書 典故: 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例子: 無
niú sōu mǎ bó
牛溲馬勃 典故: 牛溲:牛尿,一說車前草,利小便;馬勃:可治瘡。比喻一般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裡可成為有用的物品。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則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例子: 無
niú tóu bù ì mǎ zuǐ
牛頭不對馬嘴 典故: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出處: 無 例子: 老師提出的問題他由於精神分散而沒聽清楚,回答得~。
niú tóu mǎ miàn
牛頭馬面 典故: 迷信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頭象牛,一個頭象馬。比喻各種丑惡的人。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釋迦是牛頭獄卒,祖師是馬面阿婆。」 例子: 只是近來常常在夢中,或是在將醒未醒之頃,一陣悚然,從前所怕的~,都積壓了來,都聚圍了來。(冰心《山中雜記—遙寄小朋友》)
niú yī ì qì
牛衣對泣 典故: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出處: 《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卧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例子: 翁家乏食,借貸無門,典質已盡,搔首踟躕,~而已。(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義貓》)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解牛 典故: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出處: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例子: 無
qì chōng niú dǒu
氣沖牛斗 典故: 氣:氣勢;牛、斗:即牽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出處: 宋·岳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牛斗,誓將真節報君仇。」 例子: 興見馬忠是害父仇人,~,舉青龍刀望忠便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qiān niú xià jǐng
牽牛下井 典故: 比喻事情棘手,很難辦到。 出處: 無 例子: 無
rú niú fù zhòng
如牛負重 典故: 象牛背著學生的東西一樣。比喻生活負擔極重。 出處: 無 例子: 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殺雞焉用牛刀 典故: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例子: 「~」?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tóng niú jiǎo mǎ
童牛角馬 典故: 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出處: 漢·揚雄《太玄經·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例子: 無
tú suǒ niú yáng
屠所牛羊 典故: 比喻臨近死亡的人。 出處: 《大涅磐經·迦葉品》:「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例子: 無
tǔ niú mù mǎ
土牛木馬 典故: 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出處: 《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例子: 若門資之中而得愚瞽,是則~,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北史·蘇綽傳》)
wáng yáng dé niú
亡羊得牛 典故: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出處: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例子: 無
wèn niú zhī mǎ
問牛知馬 典故: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准,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例子: 無
wō xíng niú bù
蝸行牛步 典故: 蝸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動或進展極慢。 出處: 無 例子: 無
wú niú chuǎn yuè
吳牛喘月 典故: 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 例子: ~時,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護歌》)
xī niú wàng yuè
犀牛望月 典故: 比喻見到的不全面。 出處: 《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例子: 無
xī tián ó niú
蹊田奪牛 典故: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出處: 《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例子: 無
yī niú jiǔ suǒ
一牛九鎖 典故: 比喻無法解脫。 出處: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 例子: 無
yǐ yáng yì niú
以羊易牛 典故: 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例子: 東床已招佳選,何知~;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
zhēng māo diū niú
爭貓丟牛 典故: 比喻貪小失大。 出處: 無 例子: 無
zhí niú ěr
執牛耳 典故: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出處: 《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例子: 無
zuān niú jiǎo jiān
鑽牛角尖 典故: 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指思想方法狹窄。 出處: 無 例子: 凡事都要留有餘地,別死~。(老舍《神拳》第三幕
❾ 歷史高手進,關於朱淑真出生何時等問題
不消說,這又是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才女。跟神童的命運相似,才女也沒幾個有好下場。原因很簡單:女人但凡還能有別的出路,就不會當才女。按我國的基本國情,才女基本上出產在勾欄瓦肆、青樓酒巷——只有做妓女才有學習的機會,才能做知識女性,也才能拋頭露面跟才子們互相詩酒唱和、進行文化交流。這么看來,做才女首先就得把自己豁出去,先得為男人犧牲肉體才有可能在精神上與男人抗衡。李清照、朱淑真屬於不多的幾個例外,一個是名門閨秀,一個是小家碧玉,在中國的才女史上算是比較能拿得出手的,可惜命運似乎反而更為凄慘。
朱淑真不僅生時命運悲苦以至鬱郁而終,死後還要備受折磨。在當時的父權社會里,她也是個失貞之婦了,所以史書里對她的生平大多隱而不發,把她的身世搞成了一個謎團。操縱在男性手裡的史筆把朱淑真的血肉輕輕抹掉了,只留下幾行語焉不詳的介紹和一個「斷腸」之名。正如朱淑真的家人,在她死後還要令她「不能葬骨於地下」——「獨留青冢向黃昏」已經夠慘的了,朱淑真連青冢都沒有留下。為了斬草絕根,家人還把她的詩稿全部焚毀。像她這樣整天多愁善感、自憐自傷的才女,寫下的詩文肯定為數不少,而現在只剩下300來首詩和十幾首詞。
那些僥幸遺落人間的詩文仍脫不了苦難的命運:朱淑真的詞是版權最混亂的,其中的一兩首好詞通常被人們劃給了歐陽修(據說這樣做是為她著想,為她維護貞節之名),有的則劃給了李清照,還有的給了她的本家朱敦儒——想想,朱淑真一生唯一的慰藉就是這點成就,還被折騰來折騰去。後人忙於給朱淑真做「減法」,將她的存在減得所剩無幾,真偽莫辨。若是朱淑真死後有知,大概也會狂噴鮮血而亡。
朱淑真的生平事實已經模糊不清,各種史料記載互相矛盾。其一說她出身於仕宦家庭,其二說她世居桃村,屬下里巴人。後說有不少疑點,大概是某些史家想給勞動人民臉上抹黑,便把朱淑真這樣行為不檢的人從名門淑女的行列里剔了出去。朱淑真19歲成婚,至於她所嫁的丈夫,也有二說:一說是官宦人家,一說是市井粗人。到底是哪種人現在已無可考證,唯一確切不疑的是她的婚姻很不幸福。對於這個17歲就寫出《生查子·元夜》的才女而言,一個無法進入她精神世界的婚配的確是個悲劇。李清照還跟趙明誠互相唱和了兩年,朱淑真卻即刻跌入了絕望的深淵。
有的詞話里寫了一則軼聞,說是朱淑真的丈夫出門很久,朱淑真給他寄了一封家信,什麼都沒寫,就在書里畫了很多圈圈。後來他在書脊里找到一首詞,那就是有名的《圈兒詞》。感動之下,他第二天就打道回府了。我覺得這個傳聞很不可信,《圈兒詞》更像是民間文學,不像出自詞人之手。而且,朱淑真的丈夫也不像是這么容易受到感動的文學愛好者。正因為跟丈夫根本無法溝通,朱淑真才會在兩個人的婚姻里體會到更甚於一個人的孤獨。
據說,朱淑真在婚前就已經有了中意的情人,我不敢肯定這是不是從《生查子·元夜》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附會出來的,但大概是接近事實的。所以,朱淑真很不願意把自己嫁給家人許配的那個男人。用現在的行話說,朱淑真反對「包辦婚姻」。在她忍受不了痛苦的婚姻而回到娘家之後,聽說她又繼續跟以前的情人來往,有人說她一生所愛的就是那個情人,我倒覺得不一定可靠。多才的人一定多情,說她只有一個情人的現代詞評家就跟把《生查子》說成是歐陽修的古代詞評家一樣,都是為了維護朱淑真的「貞節」,後前把她說成忠於婚姻,前者把她說成忠於愛情。據我看朱淑真始終只忠於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感覺。再套用現在的行話,那就是「自戀」。看她「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這類的詩句,完全是以自我感覺為中心,萬事萬物都為我而生、陰晴圓缺都為我而發,在天地萬物中唯含一己之念,結蚌成珠。
一個人如果只剩下痛苦,那TA只能抱著自己的痛苦不放。何況還是心比天高的才女,更是要視自身的痛苦為驕傲、為營養、為性命。朱淑真的詞,歸納起來無非五個字:悲、愁、恨、病、酒。有人說朱淑真是寫愁之人,其中首推她的《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春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哪怕沒有傾國傾城的貌,至少也佔了多愁多病的身。但朱淑真的才情還是有限,雖然一連五個「獨」字,我覺得還不如「睡起楊花滿綉床」這一句的孤寂無聊、愁極無奈反轉薄的凄清。
在朱淑真的心裡,頗有點自命不凡的味道,她已經自覺到體內的詩人意志,自覺到與眾不同的命運。在她目光所及之處,看不到出路,只看到痛苦。她馬上意識到,這是她最為優越的東西,這是她超越不堪忍受的凡俗生活的唯一可能。以前寫詩,只是出於排愁解恨的心理;現在寫詩,卻成了內心最為迫切的願望。她不再只是寫自己的閑愁,開始有意識地詠物言志,試圖用接近男性角色的方式得到社會的認同。詞論說她的詩稿被焚後「百不存一」,可見朱淑真在50年的苦悶生涯中寫詩不知凡幾。她像男性詩人一樣,把寫詩當作一種政論工具,只在詞作里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懷。這也是朱淑真詩不如詞的一個原因。
一方面,她要擠開堵在不朽之前的男性城牆,踏出一條血淋淋的彼岸之路;另一方面,她的內心又燃燒著火一般的熱情,渴望著現世的情愛。朱淑真屬於過於自戀而且佔有欲很強的那類才女,她的不幸其實跟丈夫的才情無關,她的不幸早已註定在男人出現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令她得到完全的滿足,在她的內心,其實她鄙視男人;但不幸的是,她的現世幸福又只能得自於男人。這是所有才女共同的不幸——去讀黃庭堅或者蔣捷的詞,不必要去了解他們的個人生活,而只需要了解他們所生活的歷史背景;讀才女的詩詞,卻必須建立在對她們個人生活的充分了解之上,她們的創作與個人的命運密不可分,而且都跟感情創傷相關聯。男人既是她們自身的命運,又是她們無法超越其上的歸宿。她們既要得到內心的認可,還必須得到男權的認可(包括男權社會和男性個體)。
朱淑真一分為二:她試圖用詩來實現她的彼岸之夢,用詞來渲瀉她的現世之愛。她的詩談歷史談政治,還關心勞動人民疾苦,裝模作樣地寫些《苦熱聞田夫語有感》之類的宣諭詩。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她的詞堪稱「艷詞」,裡面出現了大膽露骨的香艷鏡頭:「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等等。我猜想,情人不一定能帶給她多大的幸福,但她需要把自己投放到這樣的一份愛情當中,她需要自己去愛,並在愛中以誇大其辭的方式品嘗世上所有的甜蜜和痛苦。雖然她的苦心孤詣暴露了功力的不足,最終深入人心的還是這些「淫詞艷曲」,但我還是不由為她這種「自覺到」的使命意識而擊節。在我的看法是,她是第一個具有這種自覺意識的才女,並為此作出了不懈的抗爭。
各位看官,切記朱淑真的命運所帶來的勸誡:如果你是才女,最好還是尋求一樁幸福的婚姻以消解無益的才華,不要試圖跟命運作對;如果你不是才女,那麼,恭喜你了。
【人物簡介】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
朱淑真生於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所嫁志趣不合,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
【作品特點】
相傳朱淑真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後人將其流傳在外的輯成《斷腸集》(詩)2卷,《斷腸詞》1卷及《璇機圖記》,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朱淑真所作,近來學術界認為實是歐陽修作。
【主要作品】
〖憶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生查子·元夕〗(爭議中)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
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閑卻鞦韆索。
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
年年玉鏡台,梅蕊宮妝困。今歲未還家,怕見江南信。
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
〖謁金門·春半〗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江城子·賞春〗
斜風細雨作春寒。對尊前,憶前歡,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干。
芳草斷煙南浦路,和別淚,看青山。
昨宵結得夢夤緣。水雲間,俏無言,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
展轉衾裯空懊惱,天易見,見伊難。
〖減字木蘭花·春怨〗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眼兒媚〗
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
〖鷓鴣天〗
獨倚闌干晝日長,紛紛蜂蝶斗輕狂。一天飛絮東風惡,滿路桃花春水香。
當此際,意偏長,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鍾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與海棠。
〖清平樂·夏日游湖〗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
〖清平樂〗
風光緊急,三月俄三十。擬欲留連計無及,綠野煙愁露泣。
倩誰寄語春宵,城頭畫鼓輕敲。繾綣臨歧囑付,來年早到梅梢。
〖點絳唇〗
黃鳥嚶嚶,曉來卻聽丁丁木。芳心已逐,淚眼傾珠斛。
見自無心,更調離情曲。鴛帷獨。望休窮目,回首溪山綠。
風勁雲濃,暮寒無奈侵羅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妝薄。
少飲清歡,銀燭花頻落。恁蕭索。春工已覺,點破香梅萼。
〖蝶戀花·送春〗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菩薩蠻〗
山亭水榭秋方半,鳳帷寂寞無人伴。愁悶一番新,雙蛾只舊顰。
起來臨綉戶,時有疏螢度。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
濕雲不渡溪橋冷,娥寒初破東風影。溪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獨自倚闌干,夜深花正寒。
〖菩薩蠻·秋〗
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欹枕背燈眠,月和殘夢圓。
起來鉤翠箔,何處寒砧作。獨倚小闌干,逼人風露寒。
〖菩薩蠻·木樨〗
也無梅柳新標格,也無桃李妖嬈色。一味惱人香,群花爭敢當。
情知天上種,飄落深岩洞。不管月宮寒,將枝比並看。
〖鵲橋仙·七夕〗
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念奴嬌二首·催雪〗
冬晴無雪,是天心未肯,化工非拙。不放玉花飛墮地,留在廣寒宮闕。
雲欲同時,霰將集處,紅日三竿揭。六花翦就,不知何處施設。
應念隴首寒梅,花開無伴,對景真愁絕。待出和羹金鼎手,為把玉鹽飄撒。
溝壑皆平,乾坤如畫,更吐冰輪潔。梁園燕客,夜明不怕燈滅。
又
鵝毛細翦,是瓊珠密灑,一時堆積。斜倚東風渾漫漫,頃刻也須盈尺。
玉作樓台,鉛溶天地,不見遙岑碧。佳人作戲,碎揉些子拋擲。
爭奈好景難留,風僝雨僽,打碎光凝色。總有十分輕妙態,誰似舊時憐惜。
擔閣梁吟,寂寥楚舞,笑捏獅兒只。梅花依舊,歲寒松竹三益。
〖卜運算元〗
竹里一枝斜,映帶林逾靜。雨後清奇畫不成,淺水橫疏影。
吹徹小單於,心事思重省。拂拂風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西江月·春半〗
辦取舞裙歌扇,賞春只怕春寒。卷簾無語對南山,已覺綠肥紅淺。
去去惜花心懶,踏青閑步江干。恰如飛鳥倦知還,澹盪梨花深院。
〖月華清·梨花〗
雪壓庭春,香浮花月,攬衣還怯單薄。欹枕裴回,又聽一聲干鵲。
粉淚共、宿雨闌干,清夢與、寒雲寂寞。除卻,是江梅曾許,詩人吟作。
長恨曉風漂泊,且莫遣香肌,瘦減如削。深杏夭桃,端的為誰零落。
況天氣、妝點清明,對美景、不妨行樂。拌著,向花時取,一杯獨酌。
---------------------------------魏夫人
魏夫人 北宋女詞人。即曾布妻魏氏。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名字及生卒年均不詳,生平亦無可考。曾布參與王 安石變法,後知樞密院事,為右僕射,魏氏以此封魯國夫人。弟魏泰,著有《臨漢隱居詩話》、《東軒筆錄》。她的詞多寫離情別緒,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賒,離腸萬回結";〔菩薩蠻〕:"何處是離愁,長安明月樓。"這大約與曾布在呂惠卿、章□、蔡京先後當政時多次貶謫在外有關。目睹身受,因此她筆下的離愁別恨表現得頗為深沉真切。如〔阮郎歸〕從"夕陽樓外落花飛"寫到"孤煙卷翠微",以春歸日暮反托出"歸來未有期"的悵惘,又結以"桐陰月影移",著意渲染"斷魂不忍下危梯"的□惋。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從內心抒發上更進一層。魏夫人的詞不僅表現一己的幽愁暗恨,也還有"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菩薩蠻〕)這類輕快活潑的篇章,能夠生動地描繪出采菱女子的勞動與愛情生活。
魏夫人的文學創作在宋代頗負盛名,朱熹甚至將她與李清照並提(《詞綜》卷二十五)。但她的作品留下的只有詩 1首,詠項羽、虞姬事,題作《虞美人草行》(《詩話總龜》卷二十一);詞10餘首,周泳先輯為《魯國夫人詞》。
魏夫人詞作: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卷珠簾
記得來時春未暮。執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語。爭尋雙朵爭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負。輕拆輕離,欲向誰分訴。淚濕海棠花枝處。東君空把奴分付。
菩薩蠻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菩薩蠻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前溪水凝寒玉。
盪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
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
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
-------------------------------------李師師
說起來李師師也是個苦命的人兒。她是開封人,本姓王,父母在一場大旱中把她賣給汴梁一家李姓妓院,從此改姓李,人稱李師師。她的相貌自不必說,一定適合古人「櫻桃小口一點點,眉目如畫三寸蓮」的審美標准。但只具備這些還遠遠不夠,古人非常注重娛樂場所女藝人的「色藝雙絕」,師師天生一副美聲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鴇的耐心調教,悉心指點,不滿15歲的小孩,就已經是「人風流、歌婉轉」,在首都各教坊中獨領風騷,高樹艷幟。徽宗究竟有沒有如《水滸傳》里說的那樣從地道爬上李師師的軟床,一直就是眾說紛紜。陳寅恪說那是小說家言,本不可信;王國維則說宋徽宗真的嫖過李師師;《大宋宣和遺事》說李師師曾被冊封為李明妃、瀛國夫人。羅忼烈先生的《兩小山齋論文集》中考證,李師師的年齡要比徽宗大整整20歲,兩人戀情純屬捕風捉影。這里姑且按照詩人劉子翚的說法「當年一曲動帝王」,起碼徽宗聽過李師師小姐演唱會,並且親切接見過。至於有沒有拉著李師師的小手密室詳談,談些什麼,進而做些什麼,恐怕連當時跟隨徽宗的太監都稀里糊塗。
可是後來,政局突變。徽宗皇帝在司馬光的「元佑黨人」和王安石的「新法派」之間來回搖移,每一次樹起一派,就要打壓另一派,這樣當然吃虧的是老百姓,金性堯先生甚至認為李師師也「被宋政府抄過家」。緊接著,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迤邐北去到位於如今遼寧的「五國城」坐井觀天,李師師隨著逃難人流南渡長江,漂泊與山川湖海之間,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而當詩人劉子翚在湖南境內與她偶然相遇時,李師師已經年過六十,垂垂老矣。劉子翚乍見當年名動京師的風雲人物,如今徒經喪亂,惶惶如過江之鯽,難以自保,跋涉在兩湖的嶂山霧嵐中,縷衣檀板早已失落,兩個60多歲的老人,淚眼相望,不亦凄慘!金性堯先生說:「從一曲當年到垂老湖湘,中間就包含著汴京與杭宋兩朝掌故」。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過了一年,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又鄰居撫養長大,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被經營妓院為業的李媼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一時間李師師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高俅、楊戩自然慫恿宋徽宗,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走漏消息。
一見到李師師,宋徽宗就覺得這些年簡直是白活了。李師師不卑不亢、溫婉靈秀的氣質使宋徽宗如在夢中。李師師與高俅早就相識,見位高權重的高大人竟然對這位陌生的客人畢恭畢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確定這也是得罪不得的達官顯貴,於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還沒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與高俅楊戩趕回去上朝。從此宋徽宗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以體察民情為由,出宮來李師師這里尋歡作樂,有時還叫著大學士王黼同去。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萬歲爺駕臨,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師師可非往日可比,身份雖然仍是名妓,卻也「名花有主」,有權勢的王公貴族也只能望「師」興嘆。
可是偏有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師師,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後不免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諷刺宋徽宗的詞:閑步小樓前,見個佳人貌似仙;暗想聖情琿似夢,追歡執手,蘭房恣意,一夜說盟言。滿掬沉檀噴瑞煙,報道早朝歸去晚回鑾,留下鮫綃當宿錢。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殺了他,最後還是貶到瓊州做了個參軍。
其實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師師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彥。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彥趁著這個空兒前來看望李師師。二人正在敘闊之際,忽報聖駕前來,周邦彥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給李師師一個新鮮的橙子,聊了一會兒就要回宮,李師師假意挽留道:「現已三更,馬滑霜濃,龍體要緊。」而宋徽宗正因為身體沒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彥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詞: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幃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豈知宋徽宗痊癒後來李師師這里宴飲,李師師一時忘情把這首詞唱了出來。宋徽宗問是誰做的,李師師隨口說出是周邦彥,話一出口就後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彥也一定在屋內。臉色驟變,過了幾天找借口把周邦彥貶出汴京。
李師師為其送行,並將他譜的一首《蘭陵王》唱給宋徽宗聽: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讖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桑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側。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記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宋徽宗也覺得太過嚴厲了,就又把周邦彥招了回來,封他為大晟樂正,命定正雅樂。
1125年,宋徽宗禪位給太子趙桓,太子尊徽宗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宮內,專奉道教。不久,金兵大舉入侵,宋軍節節敗退,徽宗與欽宗終於在靖康之難成了俘虜。金軍本想連李師師一起俘虜,但沒有成功。宋朝南渡後,李師師的下落不明,有人說她捐出家產抗金,自己遁入空門。有人說她被金軍掠走,吞金自殺。也有人說她隨便嫁了個商人,後來在錢塘江淹死了。
李師師外傳
宋代傳奇小說。出自《琳琅秘室叢書》。作者不詳。收入魯迅校錄的《唐宋傳奇集》。
本篇寫李師師原是北宋汴京染匠王寅的女兒,4歲時父母俱亡,由娼家李姥收養。及長,色藝雙絕。經內侍官張迪引薦,結交了假稱是大商人趙乙的宋徽宗,前後受賜金銀財寶器用食物非常多。徽宗退位後,師師將其所賜金銀獻給官府作為抗擊金人的軍餉,並賄請張迪轉求徽宗准許她出家當道士。不久,金人攻陷汴京,大漢奸張邦昌為討好主子,把她獻到金主帥闥嬾之前。師師在痛斥張邦昌之後吞金而死。
這篇小說和大多數宋代傳奇不一樣,不寫歷史故事而寫當代的現實題材。它描寫宋徽宗窮奢極侈,荒淫失政;勾畫張迪不顧人民死活,極力阿諛逢迎的丑惡嘴臉。特別是塑造了一個向來被視為下賤卻為抗擊侵略者慷慨解囊,在敵人面前表現得大義凜然的妓女形像,這對當時那些賣國求榮的投降派來說,無疑有深刻的諷刺、批判意義。它的結構謹嚴,語言雅潔,描寫細膩,是宋人傳奇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張端義《貴耳集》和《宣和遺事》均載有李師師軼事。後之《水滸傳》也根據這些記載、傳說記敘了這個故事。
「靖康之恥」後的李師師下落,更有如下三種說法:(一)以死殉國。《李師師外傳》中說金主也久聞李師師的大名,讓他的主帥尋找李師師。在漢奸張邦昌的幫助
下,終於找到了李師師。李師師不願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嚨,不死,又折斷金簪吞下自殺。臨死之前,她大罵張邦昌:「告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志。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 」作者因此對她大加贊賞,以為有俠士之風。清人黃廷鑒《琳琅秘室叢書》也據此稱贊她的殉國行為是大丈夫氣概的表現,其行為將在歷史上永放光芒。這一說法卻受到許多人的質疑。魯迅將《李師師外傳》稱為傳奇,宋之的《皇帝與妓女》一書認為該書的作者是想借李師師的忠義諷世,鄧廣銘《東京夢華錄注》說此書「一望而知為明季人妄作」。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義》也認為是借李師師諷世。
(二)老死江湖。《青泥蓮花記》雲:「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墨庄漫錄》也說她流落到浙江,有時也為當地士大夫唱歌,但「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矣」。清初陳忱《水滸後傳》繼承這一說法,說李師師流落在杭州,住在西湖葛嶺,操舊業為主。宋人平話《宣和遺事》的記載相似,只是又加了「為商人所得」一節。宋代人寫的《汴京記事詩》也吟詠了她凄涼的下落。
(三)被俘北上,逼嫁殘廢金兵,了結殘生。這種說法有無依據暫且不論,事實上,李當時已經出宮,金兵主帥是按張邦昌等人提供的名單索取後宮婦女的,其中怎麼會有李師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