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洗禮

七夕洗禮

發布時間: 2022-07-16 21:21:52

A.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因為這天是織女和牛郎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在閩南地區,七夕的主角是董永和七仙女(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因七仙女下凡私定終身的行為違反天規召回天庭,但是天帝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允許每隔七天見一面,因喜鵲誤傳,所以就變成了「七夕相會」。

到後來,「七仙女」又演變為不單指一位仙女,包括七仙女和她的六位姐姐稱作七個師娘,又稱「七娘媽」,這七位娘媽分別掌管著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診、眼光、引業等事項。

每年的七夕就是「七娘媽」的生日,孩子在出生後第一年的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系手腕上的續命縷,到十六歲那年,當年的「七夕」要「洗契」這代表孩子長大成人,要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

泉州地區敬奉「七娘媽」的習俗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娘亭、果蔬、酒樽,筷子等,一般都以7為數,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 、花粉、胭脂、紅髻繩、剪刀等。

到了夜晚,泉州女子還會比賽月下穿針,在天井上搭一個彩蘿,准備瓜果7盤,點7支香,用七根銀針和七根銀線在月光下比賽穿著引線,誰穿的越多越快,誰的手就越巧。

或許各個地區的「七夕」習俗略有差異,但都能從中看出女子對美和巧的追求。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蘭夜鬥巧。該習俗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3、七姐誕。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婦女洗發。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1)七夕洗禮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B. 中國七夕情人節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所以要看地方而定

C. 聽說今年的七夕是千年一遇!是真的嗎

2007年7月7日,千年一遇.

D. 七夕都有什麼傳說

七夕中國情人節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一、「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七夕」即陰歷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為什麼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說起來,與湖南郴州還有些關系,郴州在漢初設為桂陽郡,在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階段就叫桂陽。桂陽是個出仙人與神話的地方,西漢即有《桂陽列仙傳》,其中有個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傳》、《列仙傳》、《太平廣記》、《中國神話人物辭典》都有其傳,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期,就是他透露出來的。南朝志怪小說集《續齊偕記》中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當問:『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茅盾先生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

公元前208年,戰國時項梁擁楚懷王羋槐之孫牧羊人熊心為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從彭城(今江蘇徐州)遷都郴縣。同年秋,楚懷王熊心在郴縣過了異鄉的第一個七夕節不久,就被項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將義帝殺害。現在郴州仍存義帝陵. 據《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載:現代學者研究,由牛郎織女神話形成的民俗節日,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楚懷王就曾置七夕,後來才流傳為全國性的節日。

「七夕節」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與牛郎與織女的民間傳說緊密相連,牛郎織女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 成為中國四大傳說之一,流傳的范圍非常廣,因此這則傳說也有很多異文存在,老百姓為了把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更好的傳播和講述出去,往往把自己當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點等加入進去,它們或者情節相似,主人公名字不同,或者主人公名字相同,情節不同,此外傳說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往往又融入了地方色彩,如故事發生的地點不同,如此等等。互為異文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以致於現在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版本和傳說發源地的爭論。如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南等地,又如湖南桂東在春秋戰國時代隸屬於楚國,當地有流傳了數千年關於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七夕相會的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和「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上相會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的十分歷史悠久。據說桂東仙緣橋十分神奇,直到現在,有膽量走完此橋的人,無任男女,沒有找對象的,走過此橋後,必可找到美好姻緣,准備結婚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結婚必會幸福美滿百年好合,已結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時雙雙牽手走過此橋,必會和好如初。感情已經破裂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還可以破鏡重圓等等。 把七夕文化賦予了許多美好的文化內涵。

二、「七夕」的發展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它的產生有多少個理由,如果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存在並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上層統治者的參與和提倡。七夕正式定為國家節日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國實行夏歷,並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並明確: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及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為節日,形成定製。七夕在漢代是個重要的慶祝日,因為漢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誕生與漪蘭殿。又傳說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時,王母娘娘曾到皇宮會見過漢武帝,更給七夕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2)神話故事的嵌入。牛郎織女故事起源何時,口頭傳說時期的事目前不好確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織女星究竟是哪顆星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從現在據有的文獻資料看,把牛郎和織女說成相互愛戀、結婚、生子、被銀河分離、七夕相會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震盪,傳統的儒學受到沖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民間文學非常發達。國家分成南北,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人們渴望統一安定的生活,於是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被人為分割大河兩岸的悲劇引起同情,越傳越廣,越傳內容越豐富,以至進入許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從漢代以宮廷為主的歡慶節日,演變成以民間為主的情感節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動更加生動具體,傳說也越來越貼近平民百姓,如織女可以使婦女手巧,黃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離開人間苦難……為了延長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這樣的習俗:七月七日白天殺公雞,以免打鳴驚醒正在相會的牛郎織女。有人說西方節日以宗教為主,中國節日以親情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內容的滲入推動節日民俗發展。南北朝以後,唐朝統一了全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唐宋時期,牛郎和織女進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變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織綉的神仙,成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靈。唐朝皇宮內白天用陽起石染輕彩,作連理花千餘朵,當午散於庭中,隨風而上為「渡河吉慶花」;晚上以錦彩結成樓閣,列花果酒炙,設坐以祀二星。宋代時又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經天龍八部中的『摩 羅』聯系起來,每到七夕把牛郎、織女製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羅代表牛郎、織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過除了泥制的還有木雕,甚或還有金銀製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動更加成熟,豐富,除了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供「五子」、賀雙星、求靈巧、水浮針、看巧雲、拜魁星……以外,還增加上演《天河配》、《長生殿》節令戲,使七夕成為娛樂性很強的傳統節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E. 七夕的歷史(起源和發展)

七夕」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雙七節、香橋會、巧節會。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一、「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七夕」即陰歷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為什麼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說起來,與湖南郴州還有些關系,郴州在漢初設為桂陽郡,在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階段就叫桂陽。桂陽是個出仙人與神話的地方,西漢即有《桂陽列仙傳》,其中有個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傳》、《列仙傳》、《太平廣記》、《中國神話人物辭典》都有其傳,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期,就是他透露出來的。南朝志怪小說集《續齊偕記》中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當問:『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茅盾先生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

公元前208年。戰國時項梁擁楚懷王羋槐之孫牧羊人熊心為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從彭城(今江蘇徐州)遷都郴縣。同年秋,楚懷王熊心在郴縣過了異鄉的第一個七夕節不久,就被項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將義帝殺害。現在郴州仍存義帝陵. 據《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載:現代學者研究,由牛郎織女神話形成的民俗節日,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湖南桂東隸屬於楚國,.楚懷王就曾置七夕,後來才流傳為全國性的節日。「「七夕節」又叫「七巧節」,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精品,據說湖南郴州桂東仙緣橋是牛郎織女在凡間相會的地方 「七夕節」的習俗和「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上相會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的十分歷史悠久。

二、「七夕」的發展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它的產生有多少個理由,如果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存在並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上層統治者的參與和提倡。七夕正式定為國家節日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國實行夏歷,並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並明確: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及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為節日,形成定製。七夕在漢代是個重要的慶祝日,因為漢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誕生與漪蘭殿。又傳說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時,王母娘娘曾到皇宮會見過漢武帝,更給七夕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2)神話故事的嵌入。牛郎織女故事起源何時,口頭傳說時期的事目前不好確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織女星究竟是哪顆星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從現在據有的文獻資料看,把牛郎和織女說成相互愛戀、結婚、生子、被銀河分離、七夕相會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震盪,傳統的儒學受到沖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民間文學非常發達。國家分成南北,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人們渴望統一安定的生活,於是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被人為分割大河兩岸的悲劇引起同情,越傳越廣,越傳內容越豐富,以至進入許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從漢代以宮廷為主的歡慶節日,演變成以民間為主的情感節日。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動更加生動具體,傳說也越來越貼近平民百姓,如織女可以使婦女手巧,黃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離開人間苦難……為了延長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這樣的習俗:七月七日白天殺公雞,以免打鳴驚醒正在相會的牛郎織女。有人說西方節日以宗教為主,中國節日以親情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內容的滲入推動節日民俗發展。南北朝以後,唐朝統一了全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唐宋時期,牛郎和織女進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變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織綉的神仙,成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靈。唐朝皇宮內白天用陽起石染輕彩,作連理花千餘朵,當午散於庭中,隨風而上為「渡河吉慶花」;晚上以錦彩結成樓閣,列花果酒炙,設坐以祀二星。宋代時又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經天龍八部中的『摩 羅』聯系起來,每到七夕把牛郎、織女製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羅代表牛郎、織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過除了泥制的還有木雕,甚或還有金銀製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動更加成熟,豐富,除了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供「五子」、賀雙星、求靈巧、水浮針、看巧雲、拜魁星……以外,還增加上演《天河配》、《長生殿》節令戲,使七夕成為娛樂性很強的傳統節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F. 七夕送啥禮物好

1、項鏈

項鏈諧音「相戀」,是送心愛之人的最佳禮物之一!項鏈具有鎖住愛人的寓意,其實從項鏈最開始的起源來看,這有些物化女性的意味,但更多的是表達忠貞不渝的愛意。

項鏈作為禮物送給女生,示愛程度堪比鑽石,卻可以比鑽石便宜很多。項鏈,是女生非常喜歡的裝飾品,可以修飾鎖骨,搭配衣物,襯托脖子……而且女生若是喜歡這個項鏈,必定會天天戴著,每次看鏡子時想著你七夕節送的項鏈,想你自然成了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2、玩偶

女生都是比較缺乏安全感的,由於教育文化和社會意識的附加影響,她們更願意朝著缺乏安全感的方向發展。因此女生晚上睡覺都喜歡抱著枕頭、玩偶之類的東西睡覺。

抱著玩偶睡覺,軟軟的玩偶抱起來很有感覺,女生也會睡得更加舒服。在每個夜晚睡覺的時候,抱著你七夕節送的玩偶睡覺,說不定做夢都會夢到你,想你自然是從夜晚到清晨了!

3、手錶

時間才是這個世界的意志所在,任何事物都必須經受時間的洗禮,即便是愛情也會受到時間的影響,而手錶正是象徵時間的禮物。

在女生每次查看時間的時候,看著你送她的手錶,若不會想起你,當然是不可能的。在七夕節送女生手錶,喜愛難過著愛戴和追捧女生,這種愛情的寓意同樣會讓女生感受到你的深情!

4、包包

女生出門,自然是少不了包的,有些場合適合帶手袋,有些場合適合帶挎包,有些場合就適合帶錢夾了。還有搭配的衣服不一樣,所以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

送女生需要的包包,當然是多多益善了,因為她正好需要,也剛好用得著。容量充足,盡顯純粹優雅氣質的包包,是小仙女的最愛,裡面可以裝各種分類的小東西。女生除了有一顆愛美的心,還有期望著能有被關心、被留心的甜蜜,作為包治百病的神器——包包,自然是少不了的。

這個禮物,也是出錯率很低的哦,真的不知道怎麼選的就選它好了。

5、潮鞋

送女生七夕節禮物,當然是讓她時常用的著的禮物最好,這樣她每次看到禮物就會想起你!首先鞋子顏值要過硬,其次要滿足實用性和舒適性吶,每天穿著體驗感要OK哦,這款野隱-鋒芒,款型好看,顏值高穿著舒服,簡單大方,是不錯的潮鞋百搭單品。

G. 七夕禮物送什麼好呢

1、永生花抄

七夕送花十襲分常見也很流行,每年都不會過時,因為女生的確喜歡,無法抗拒它的魅力。如果是送鮮花,保存的時間沒有那麼長,凋謝之後難免可惜,所以一般會選擇永生花,起碼保存的時間要長,一般是3-5年是沒有問題的,甚至還可以更長。

2、求婚鑽戒

相比於214情人節和520情人節,情侶們更希望能在七夕這一天求婚,因為七夕不僅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背景,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浪漫色彩的節日,又叫中國情人節,所以在這一天求婚很有意義。一枚求婚鑽戒不僅僅代表一份承諾,更是男士決心和真心的體現,尤其是一枚DR求婚鑽戒,男士一生只能買一次,這需要莫大的勇氣。

3、一場浪漫旅行

中規中矩地送禮,還不如給她一個驚喜,買好一直想去的地方機票,幫她提前請好假,帶上她飛往另一個城市,在旅行中度過七夕節。生活的壓力、職場的各種不順心,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而旅行可以讓心靈得到洗禮,也能讓人豁然開朗,感悟人生的真諦。

熱點內容
石榴盆景掉葉 發布:2025-07-28 01:07:58 瀏覽:767
根榕盆景 發布:2025-07-28 01:07:57 瀏覽:743
紅白合插花 發布:2025-07-28 01:02:04 瀏覽:783
福建綠植基地 發布:2025-07-28 01:00:51 瀏覽:627
抗旱矮小花卉 發布:2025-07-28 00:52:58 瀏覽:944
減字木蘭花朱淑真 發布:2025-07-28 00:41:57 瀏覽:766
牡丹花樣 發布:2025-07-28 00:41:45 瀏覽:547
白醋和玫瑰 發布:2025-07-28 00:34:47 瀏覽:755
花語有 發布:2025-07-28 00:33:42 瀏覽:208
日本歷七夕 發布:2025-07-28 00:04:51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