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七夕白酒
A.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龍江沿岸村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B. 漳州的民族風俗
一、春 節
春節俗稱「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禮神祭祀祖先,開門放鞭炮,叫做「開正」,1994年底市區禁止放鞭炮,此俗廢,但鄉村依舊。主婦煮甜線面湯、敬祀神祗後,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再以3碗飯,插上紅紙花,俗稱「飯春枝」祭祀先人,祝禱家庭糧食充足有剩餘。隨後拜年。到尊長、親友、鄰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則以朱盒(俗稱「薦盒」)盛糖果糕點、蜜餞,並泡以甜茶,熱情款待客人。至親好友,主人以佳餚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辭,雙方都以「紅包」(壓歲錢)和紅柑(雙數)贈予小孩。清同治有《竹枝詞》雲:「元旦春為一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賺得紅柑滿袖來。」
初一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門遇雨;不掃地,不倒垃圾於戶外,意為財不外泄;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話;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邊挑水;不動針、不縫衣、不動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諱,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諱。
正月初二,「請女婿」。夫妻攜帶兒女,帶著禮物謁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備筵席請女婿,禮節十分隆重,現民間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復營業,小商販走街串巷吆喝喊賣,家居開始打掃衛生,轉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時,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稱為「吃福」。
清以來,春節期間薌城有一種特別習俗即「逛公爺街」(今南昌路,是清時海澄公黃梧住所的街道),內中有風味小吃攤、售貨攤、戲台、布袋戲等娛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改游「娛春場」(1965年廢),址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在保留原有的娛樂外,增設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並在春節期間組織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慰問教師、舉行團拜、開新春茶話會等活動。自90年代起時興家庭卡拉OK,為傳統佳節增添祥和熱烈的節日氣氛。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俗稱「上元節」。
明,用木做燈架或結燈棚於繁鬧處,十一晚即試燈。燈用紗或紙做,雜以五色,剪人物極其精巧,有一燈費數十金者。十四、十五日連街接市,熒煌如火城。遊人絡繹,或擁細樂徐行,簫弦縹渺,謂之「行街」。兒童結隊張船燈,步駕於街市,鼓樂蹈歌喧鬧達曙。少年聚會僧寺賽機炮,煙花流星錯落,觀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盛。清,除做花燈,扎鰲山、放火炮外,子弟還扮仙獅、竹馬、龍燈諸戲。《竹枝詞》詠元宵:「滿城燈火巧安排,兢看鰲山景物佳。北管南腔聽不斷,幾番簫鼓過前街。」新娶媳婦站於元宵燈下任人觀看。
元宵節除「鬧花燈」外,還有「送燈」和「穿燈腳」舊俗。「送燈」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為男方送花燈,閩南方言「蓮」與「連」、「燈」與「丁」(孩子)諧音,作為祈祝「連生貴子」或「早日出丁」。「穿燈腳」是已婚未育的婦女,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間,去街上鰲山燈棚底下,鑽出鑽入向燈神「求丁」。此俗已廢除。
今俗,自十三月夜街頭巷尾、宗祠宮廟就張燈結綵。遊人湧上街頭,賞花燈、猜燈謎。 上元節除吃「上元圓」外,家家戶戶必吃「蚝仔兜」,即海蚝拌番薯粉煮麵線。俗諺道:「蚝仔面線兜,好人來相交」。其間巧手主婦要烹飪出最拿手的菜餚,到宗祠奉祀祖宗,謂之「擺菜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元宵節仍沿襲下來,並由政府部門牽頭,各企事業單位為主,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舉辦元宵花燈展覽。花燈除原有的宮燈、走馬燈、蓮花燈、綉球燈、鯉魚燈等等品種以外,又設計了配以聲樂、布景等新型花燈。組織民間的弄龍、舞獅等踩街遊行。舉辦薌劇演唱,文娛晚會、體育比賽、猜燈謎、舞會等活動,賦予元宵節新的內容,又不失其濃郁的鄉土氣息。
三、做 福
農歷二月十五日,明、清,諸鄉籌錢物、備牲禮,祭土神,祭畢,群飲於廟分胙而歸。稱為「做福」,現在已鮮有做福。但二月初二為灶王公生日,家家戶戶用糕餅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興旺( 有的人家同時供土地公)。清《竹枝詞》曰:「祈農報土事無關, 打鼓吹簫賽社還,近日民風多演戲,鄉村亦唱外江班」。
四、上 已
陽春三月三為上已。明、清時,采百草合米粉作細粿, 祭祀後互相贈送。今居家則用「潤餅」祭祀玄天大帝和祖宗。有的人家則吃「鹵面」。有《竹枝詞》詠道「三月三日天氣長,祖祠祭罷共稱觴,豆芽蔥韭兼春筍,好卷新煎麥餅香」
五、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以祭祀祖先,《竹枝詞》詠道:「門前插柳雨初晴,令節今朝又一更。簌簌棠梨城畔路,誰家上冢祭清明。」薌城習俗掃墓有二種形式:一種叫「巡墓」,只用糕餅致祭,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錠,以紙錢置墓頭。另一種叫「培墓」,先拜後土,再拜正墓。以酒食為祭品,其中必有甜糯米糕,俗信為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孫日子過著甜美。然後「壓紙」,即用石頭壓住紙錢。若是新墳的第一次清明,子孫祭掃完畢,須分食煮熱的鴨蛋,然後將蛋殼放在墳上。新墳要連續3年培墓,以後每有娶新娘或添丁後的清明也要培墓。平時對墳墓不可隨便動土。婦女也可參加掃墓。
喪家掃墓第一年必須在節前掃墓,第二年為當日,第三年在節後。其餘清明節前後10天,掃墓、修墓、拾骸移葬的,凡事無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逢清明,人們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追念先烈以寄託哀思。
六、浴佛節
農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生日,舊時各寺院的和尚沿門唱梵曲化緣,說是要頌經禮贊洗佛像,求布施「洗佛錢」。有《竹枝詞》曰:「龍華浴佛久相沿,和尚遊街藉乞錢。畢竟俗根仍未離,也須一洗脫塵緣。」現已廢。南山寺每逢此日,仍舉行龍華法會,參加者多女香客。我是一個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樂於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認自己是什麼的傢伙!
七、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端午這一日,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懸插艾、菖蒲、松、柳枝、大蒜頭,叫「五端」;飲雄黃酒或以之在兒童額上塗寫「王」字;綉香包內裝中葯茱萸、檀香等香料,佩帶在兒童胸前;飲午時水、午時茶(午時到井中汲水,用以泡茶)。這都是驅邪除毒的風俗。除此外,是日要包粽子、做鹵面、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粽子的品種有肉粽、鹼粽、豆粽等。喪家守孝期間不得蒸粿做粽,其家粽子由親友贈送。賽龍舟是薌城端午節最熱鬧的盛會, 從五月初開始至月底,九龍江畔分地段輪日舉行,獎品過去是當地商家富戶捐來的,在終點把獎品掛在竹竿上,飛舟爭渡,力爭上游,謂之「奪標」,水上盛會,熱烈非凡。有《竹枝詞》贊曰:「端陽佳節可人天,溪北溪南競斗船。金鼓聲喧齊喝采,錦標爭奪看誰先?」
八、天門開
農歷六月初六日為「天門開」。,俗信此日曬衣服不患蟲蛀,讀書人曬書,居家人滌井成俗。有《竹枝詞》曰:「曬衣六月蟲能除, 酷熱金烏燈太虛。此日『天門開』好曬,郝隆推曬腹中書。」此俗今已廢除。
九、半年圓
農歷六月十五日吃「半年圓」。是日要做半年圓以祭祀祖先。此圓和「冬至圓」有所不同,是用粳米做成,中摻點紅色,蒸熱加紅糖煮吃,以此寓半年團圓。
十、七 夕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婦女陳瓜果7盤, 茗碗爐香各7數,用針7枚,取綉線,於焚紙光下,伏地俄傾穿之,以能否穿過多寡評巧。俗說乞得巧的少女,在夜深人靜時,扒在井邊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相會的泣聲。
現薌城人在七夕這天只喜吃「白酒」。晚上,用碗盛一碗清水,小孩把新縫衣針放於水面,浮者為「巧」。
十一、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俗稱「七月半」。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燒楮錢紙衣。道家在道觀作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蘭盆齋、備豐富的齋品,祭祀孤魂野鬼。沿九龍江畔的百姓祭祀更為有趣。夜幕降臨,人們在河灘上擺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道士和尚念經,為野鬼超度,謂之「普渡」。燒過紙錢,便放「水燈」。所謂「水燈」,即用砂缽裝油,點燃燈芯,置於溪中,任其漂流,順水流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帶有封建色彩的習俗漸廢。
十二、普 度
中元節為「鬼節」,延為「鬼月」。整個七月,大肆鋪張,各街道里巷以及農村,從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輪流做「普度」。
七月初一稱「開巷口」,即「開地獄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一盞「普渡燈」,終月不熄。直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即「關地獄門」才把燈取下燒掉。
七月間,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稱「普度日」。以牲禮菜餚敬祀鬼魂。祭完就大開宴席請客,晚上演戲,各村社街巷互相攀比,鋪張排場,終成陋習。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又設祭一次。舊時在公爺街,搭高台、豎燈桿,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僧禮懺,法事完畢,滿戲檯子食物任人們搶回去吃,俗稱「搶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禁止普渡,至七十年代普渡活動已有較大收斂。但八十年代後,城鄉生活水平提高,鋪張浪費大搞普渡有所回潮,由此而產生的酗酒鬧事也瀕瀕不斷。由於政府加大力度宣傳禁止普渡,至九十年代城市居民已廢除此陋習。
十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是日以酒肉,月餅敬祀「福德正神」(土地公),並演戲以酬神,寓意春祈而秋報。舊俗中秋夜要拜祭月娘;婦女要「聽香」;小夥子用刀砍甘蔗,以卜行運,稱作「蔗卦」。有《竹枝詞》:「今宵設酒到三更,共賞中秋月色明。最是人間多問卜,不求財利即功名。」民國期間,富戶購月餅並宴請親友,喝酒賞月,猜迷、射覆。晚上,占卦人滿街,舊俗認為八月十五晚的卦最准。上舉習俗今已漸廢。
現中秋之夜,於月下設置水果(以柚子為主)、月餅再泡上一壺茗茶,邊泡茶邊吃餅邊賞月。每逢此佳節,更有海內外朋友歡聚一堂,共賞家鄉明月。
十四、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又稱「九月節」。舊時出遊登高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俗稱在重陽吃柚子補頭腦;吃番薯、芋頭補四肢筋骨;吃花生補手指;吃紅柿補心肺。《竹枝詞》詠道:「九月黃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說當年,兒童游戲貪逃學,偷向城頭放紙鳶。」兒童在芝山放風箏,遊人至暮才散。
現在薌城人在這一天邀友人登高覽勝。這一時間,學校組織遠足,或舉行爬山比賽,或放風箏。自1988年國家定此日為「敬老節」後,社會各界在這天開展形式多樣的尊老、敬老活動。
十五、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舊時迷信的居民,在這一天都要焚香點燭,以牲禮敬祭「三官大帝」,並於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曰「三界公燈」。此俗今已廢除。
十六、冬 至
在農歷十一月間,夜長晝短。凡外出者這天應盡量回家和家人團聚,合家品嘗「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必有「冬至圓」為祭品,稱作「秋祭」由古稀又有功名的老人謁祖,嫡系長房裔孫主祭,祭完排宴、分胙肉始畢。《竹枝詞》曰:「家家輾米煎圓香,祭祖祠堂共舉觴。刺綉傳聞添弱線,一天添得一條長。」我是一個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樂於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認自己是什麼的傢伙!
十七、尾 牙(牙祭)
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為尾牙,家家戶戶「做尾牙」,敬地基主。三資企業老闆請員工吃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日東家不但要辦豐盛的酒餚祀地基主,還要遍請伙計表示犒勞,並以做「尾牙」酒宴決定明年伙計的去留。
十八、送 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稱「送尪 」,以三牲酒禮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餅飴糖必不可少,俗信可粘住宅君說壞話的半邊嘴, 祈求宅君「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這天又稱「小年夜」,家家燈火通明,燃放鞭炮,為宅君送行。《竹枝詞》曰:「送神祀灶敬陳牲,風度家家爆竹聲。為祝來年運氣好,香燈供奉到天明」。送神後清掃房宅,俗稱「清沌」。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宅君下降,祀禮如舊,謂之「接尪 」。
十九、除 夕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 ,叫為除夕,俗稱「廿九暝」或「年兜夜」。俗語道「大人亂操操,囝仔愛年到」。說的是除夕前幾天,家家戶戶要忙於諸如打掃衛生、 縫裁衣服,炊糕做粿 、殺雞宰鴨、備辦年貨諸事,孩子們卻因年兜而大飽口福、 新衣斗艷而歡天喜地。
除夕當天下午,要以三牲、飯菜、年粿等供品,祀神祭祖, 謂之「辭歲」。然後要貼大紅春聯、門簽和年畫,裝飾布置房間。逢居喪人家不貼春聯。除夕之夜,外出親人均要回家團聚,吃「年夜飯」。舊時飯桌下放一小火爐,謂之「圍爐」。菜餚常用韭菜、蘿卜、雞諧音「天長地久」、「好彩頭」、「起家」,還把比喻聚財的蛤殼撒在門後或床下,象徵發財致富、金銀滿屋。「圍爐」時,全家人不分貴踐、親親熱熱;席間禁忌說不吉利的話;偌若有親人在外未歸的,席上應為他留座位,擺上碗筷、酒杯、以示團聚;已婚女兒通常在夫家參加「圍爐」,不上娘家的團圓桌。圍爐後,長輩要給兒孫們分「紅包」(即「壓歲錢」)後來逐漸發展,能掙錢的後輩也給長者「紅包」。另外,宴席結束, 主婦要盛一碗米飯放於廚房,上插一紅紙花,俗稱「春飯」,諧音「剩飯」,祝願來年足食。又有用紅繩扎二整支甘蔗,倚置門後,寓意來年佳境有如甘蔗節節甜。接著便是「守歲」,俗信守歲要「竟夕不眠」,能使父母祖輩長壽。舊俗是慫恿兒輩賭博,或猜迷、行令、講故事,一夜未眠。點長明燈至初五方熄。
此外,在舊社會薌城還有個討債的特殊習俗,通常欠債要於過年前還清,除夕之夜便是當年結賬還債的最後期限。因此,財主是夜分派伙計,手提燈籠四齣收賬討債。而這天晚上的城隍廟( 今延安南路與修文東路交會處)按例公演戲曲,並依習俗在演戲、看戲期間,不許盤索債務,給一些無錢還債的人有個躲債的場所。故除夕之夜城隍廟演出的戲被譽為「躲債戲」。
C. 七夕情人節適合喝什麼酒
七夕這么浪漫,當然要喝甜甜的酒啦,起泡酒、果酒、葡萄酒都很不錯哦 ,推薦幾款小酒內,很適合女容生喝,不容易醉的
果酒可以選擇這款草莓甜心加氣酒雞尾酒 水果氣泡香檳葡萄酒
味道多汁清爽,它以桃紅葡萄酒為基酒,加入西班牙當地鮮美的葡萄柚汁,喝起來順口清甜不膩,微微的酸爽感可以搭配各種下酒菜,酒精度也不高,不苦澀,回味起來有柚子的香氣。
還可以自己DIY調雞尾酒哦,萬能百搭,切記不要貪杯,混合多種酒會容易醉哦
D. 七夕要到了,約了女朋友吃飯,喝什麼酒呢
紅酒比較好一點,而且一般吃燭光晚餐的時候都是喝紅酒的。還是要看你女朋友喜歡喝什麼酒,或者是讓她自己選都可以。你女朋友不想喝酒的話,就可以選擇其他飲料。
E. 閩南七夕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抄在閩南地襲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閩南七夕風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團。
4.抓一塊糯米團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干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F. 什麼是固體白酒
固體白酒其實是酒飯,由酒麴和干飯發酵而成,吃起來爽口帶著酒味。
製作方法:將米煮版成干飯,等涼後加權入酒麴拌勻,用布包好再壓實,經過一天時間,酒麴發酵後,就成了甜甜又帶有點酒味的固體,可以切塊直接吃,也可煮湯吃,是夏天裡的一道美食。
G. 2021女兒節是哪一天女兒節在什麼時候
2021女兒節是哪一天 女兒節在什麼時候
2021女兒節是4月9日,農歷三月初三,女兒節又翻譯成人偶節、桃花節,是希望女孩子健康成長的節日,而有女孩子的家庭,這一天會擺上偶人跟白酒、菱餅(黏糕)、桃花等來表示慶祝。此外,中國七夕也是中國女兒節。
女兒節由來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已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叫作上已節,並用香熏的草葯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楔。《周禮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葯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由於青年男女會在這天都匯聚到河邊,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詩經鄭風湊消》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漆、消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當然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中國七夕也是中國女兒節
我國的七夕也是我國的一個女兒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於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另外在我國西安大唐感業寺地區,流傳有武則天九月初八出生於此,九月初八出寺回宮的故事。在大唐感業寺周邊,自古有「九月初八女兒節」的活動,所有生女兒的人,這天會帶著女兒來祈福。
2021年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2021年08月14日,星期六,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_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日本女兒節(3月3日)
這一天是日本女孩最高興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擺設起偶人架,並在上邊擺上各式各樣的古裝玩偶和橘花或櫻花的盆景。這些東西有他們自己製作的也有買的。女孩還會穿著漂亮的和服。並邀上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坐在一起玩耍,歡快地歡度節日。
H. 七夕情人節,跟女朋友晚餐適合喝什麼酒
果酒或者紅酒比較合適。
體現氛圍,果酒或紅酒的香味可以烘托愛情氛圍下的甜美感受,讓人心裡的愉悅感提高。白酒和啤酒屬於交際性的酒類,利益感較強,不適合感情表白的場合。
談情說愛,身心愉悅,血液加速,排汗功能提示。飲用果酒或紅酒可以起到一定潤喉的作用,相對來說和多點也不會傷身的。
還有一點,紅酒和果酒酒精度數較低,如果真是喝多了也不至於酒醉。試想,那種談情說愛的氛圍,不免會多喝。這種情況下和容易喝醉,酒醉的狀態下會使人失控,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也是很有可能的,這會讓對方很難堪。回去以後不免生氣鬧心,何苦呢!
如果條件不允許,喝點啤酒也是不錯的選擇。切記不要貪杯呀!
I. 七夕情人節最適合和女朋友喝什麼酒
我覺得應該就是葡萄酒吧,現在喝葡萄酒,我覺得還是比較時尚的,適合男女之間曖昧的氛圍
J. 七夕情侶約會應該喝什麼酒
七夕情侶約會肯定要喝一些高品質又好喝的酒,可以喝葡萄酒,平時不常喝葡萄酒的不喜歡干紅酸澀口感的,可以喝點瑪麗雪萊貴腐酒,貴腐酒本身就是頂級的甜葡萄酒,除了口感非常好以外,格調也非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