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床公婆
1. 婚床可以被公婆睡嗎
心理作用,睡了是不好的,換床被褥吧。但不能讓公婆看出來,最好是一樣的花色,自己做個記號。要麼容易產生矛盾。
2. 七夕有什麼來歷
七夕 舊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星一年一度過銀河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稱"乞巧節"。織女心靈手巧,曾在凡間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婦女們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約,在庭院或花園里焚香拜銀河、拜雙星,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希望自己幸運,也心靈手巧起來,少女希望自己長的更美麗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早年,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要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天河配》等"應景戲"。 在江南和江北一帶,都有七月初七送健繩的風俗。這一天,江南婦女都要以槿樹葉洗頭發。相傳,這天晚上織女在銀河洗發去會牛郎。 民間又將七月七日稱為「乞巧節」,流傳著多種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巧」的風俗。一種是「卜巧」。就是卜問女孩家將來是笨是巧。一種是「賽巧」。民間婦女比賽穿針引線,看誰穿的快,誰就得巧。一種是「乞巧」。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以碗中,放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暴曬半天。中午時,每人將綉花針,或用新掃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後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霧形而巧妙者,認為是「乞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直,五花樣者,就是「乞得拙」了。 七夕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樣美麗動人的.. 七夕別稱「星期」的背後,有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二星在七月七日這天會合,故稱。王勃的《七夕賦》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 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 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3. 潮汕人初七拜床神公婆需要什麼東西
潮汕民間認為,公婆神是兒童的保護神。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即公婆神生日時,凡家中有15歲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潮陽稱床腳婆,揭陽稱公婆母)。其由來潮仙各地有不同的傳說。
公婆神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覺的眠床底下或床頂端。家祭的公婆神不立神像,只用一個瓷碗作香爐。每年七月由做母親的帶著十五歲以下的幼兒祀拜一次。祭品有飯、甜丸、粿品、魚肉、紙錢及紙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壽衣)。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十五歲「出花園」時最為豐盛,以謝公婆神多年來保佑孩子平安之恩。
有些家庭,每年除七月初七祭拜公婆神外,還在元宵節和和除夕節再次祭拜,以表示自年初至歲暮都對公婆神的敬重與虔誠。另外,如果家中的孩子患有麻疹或天花等病,也要祭拜公婆神,祈求保佑平安。
潮汕有些鄉村還在鄉中一些神廟里附設公婆神神壇,供鄉人長年奉祀。這種公婆壇,或稱花公、花媽,隨處可見,都塑有偶像,還配一副專用對聯:「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每天常可見到有人祭拜,尤其是七月初七這天,更是盛況空前,善男信女,人山人海,十分熱鬧,香火甚為旺盛。由此,可見公婆神在民間的威信度有多高。
4. 潮汕七夕女仔拜阿婆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七夕今天,結婚的女孩要回娘家煮一餐給媽媽吃。
5. 婚床能給公婆睡嗎
你們如果還沒睡過這床,那最好不要讓別人先睡,畢竟是結婚用的新床!如果你們已經睡過這床,那你公婆睡當然是沒有什麼不妥的,公婆也不是外人!
6. 准備結婚用的床沒用過就被公婆睡好嗎
我們那裡有個風俗,叫「公婆壓炕頭」。意思就是在新媳婦入門前一天,公婆要在新房床上睡一晚,好像是壓邪之類的吧。
其實睡過就睡過唄,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你有潔癖的話,大不了就換個床單被罩的咯!
7. 床頭婆婆是什麼神
就是床神,又稱公婆母,床婆子,在做母親的心中是兒女的守護神。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崇信的神靈。傳說周文王夫婦生有一百個兒子,成為保佑房幃的神。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渡過的,與人關系如此親蜜的床母,受人祭拜也十分必然。尤其是不會走動的嬰兒,睡眠時間長,與床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中國民間乃以床母為兒童的保護神。
8. 公公婆婆可以睡兒媳婦的床嗎
公公婆婆最好不要睡兒媳婦的床上好。以免產生誤會,小兩口的私人地方應該受任何人的尊重。如果兒媳婦愛干凈,就是不允許任何人睡她床上,只有丈夫與孩子可以,都應該理解她。
9. 潮汕七夕節風俗
潮汕人七月七有「拜公婆」的習俗。這里的「公婆」非指小孩的公公與婆婆,而是指傳說中孩童的保護神。「公婆神」亦稱 「床神」,在南方則稱「公婆」或「公婆母」,有說是指周文王夫婦,因周文王有百子,因此將周文王夫婦當作公婆神進行拜祭,寓意紛繁後代、瓜瓞綿長,祈求小孩安樂易養、吉祥聰明。亦有一說「公婆母」是指宋代潮汕的一位老嫗,因曾救過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為孩童的「保護神」。
因此拜「公婆母」據說肇始於宋代。此外,還有別的傳說,就不一一臚列。孰是孰非無從考證,但潮汕人將七夕作為孩子拜公婆的日子,不難明白卻有為孩子「乞巧」之意,通過禮拜公婆神,乞望孩子聰明靈巧,活潑伶俐。
拜「公婆」的禮品也有講究,多是象徵平安幸福的吉祥之物,如石榴花、雞蛋、湯圓等,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動的趣諺俗語,如孩子頑皮好動,通常會被說是「公婆拜蟹」,因蟹有「六足而二螯」,因而用來調侃小孩子手不停來腳不歇,調皮搗蛋,折騰不止。
(9)七夕床公婆擴展閱讀:
潮汕人為年滿十五歲的孩子「拜公婆」辦「出花園」成人禮,亦多選在七夕這一天。孩童在父母等長輩的守護下幸福成長,就猶如生活在「花園」里一樣無憂無慮,而到了十五歲「出花園」後便開始邁入青年時期了。有孩子「出花園」的人家會宴請族親賓客,而孩子在「出花園」當天則要穿新衣、紅屐和吃公雞頭。
這一「出花園」禮俗蘊含了多重意義:一是 「孝悌」,通過筵請族親,讓孩子懂得感恩長輩們對自己的養育與呵護;二是「乞巧」,通過吃公雞頭,寓意獨占鰲頭,寄望兒女成年後能出類拔萃,成為棟梁之材;第三是通過「拜公婆」儀式,「宣告」爛漫孩童時代的結束
必須逐漸學會明白世情俗理。據稱孩子「出花園」穿紅屐、吃公雞頭習俗,是與明代嘉靖年間的潮州文狀元林大欽有關。少年時期的林大欽家貧買不起紅鞋,只穿紅木屐,一天他路遇一老者,只見老者手抱一隻大公雞,將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的上聯鋪於地上,蹲守等待應對者,聲言誰對出下聯便可獲贈公雞。當林大欽不假思索對出 「牝羊頷下須」的下聯時
老者贊嘆不已,遂兌現諾言將公雞相贈於他。回家後,林大欽的父母獲悉此事很是欣悅,遂宰煮了公雞,並砍下雞頭給林大欽作為勖勉,以期將來能出人頭地。成年後的林大欽果然高中狀元,於是乎鄉鄰便紛紛效仿,在孩子「出花園」時讓孩子穿紅屐、吃雞頭,經一傳十、十傳百,這一「例俗」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前幾年,潮汕的「出花園」禮俗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