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情人節論
❶ 情人節的意義是什麼
令許多青年男女「怦然心動」的情人節悄然走在了她的前頭。現在的年輕人對過年不感興趣是個普遍的現象,他們覺得只能在家看電視、上網吧,睡大覺。而洋節則有意思多了,如愚人節、聖誕節、情人節都是大家熱衷的節日。 也許有人會說,借著情人節大家熱鬧一下,有什麼大驚小怪?對於過洋節,人們是越來越熱衷,可有些人偏偏是把「情人節」變成「鮮花節」,沒有西方真正的浪漫;把「愚人節」變成「傷害節」,缺少人家的幽默、大度,把「聖誕節」又成了某些人的「聖誕劫」,被商家牽著鼻子「節來節去」,節日的文化氛圍變成大幹快上時不我待的牟利氛圍。每每洋節來臨,媒體同商家一樣,大炒熱炒,渲染節日氣氛,甚至包括中央級媒體、省級黨報,這無疑說明過洋節在中國已有了相當的群眾基礎。純潔美好的節日被異化到如此程度,不能不令人心生憂慮。 西方人如何過情人節不說,但我們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傳統。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們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食洋文化,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倒反而是得不償失呢。 對於商家而言,抓住市場的消費熱點追求效益與利潤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企業也要講究社會責任感,一些商家刻意營造的惡俗『亮點』,只能凸現這些企業社會關懷的缺失。商家為了賺錢,每逢洋節就搞得熱熱鬧鬧的,根本不理會中國文化內涵,商家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年輕人,必然貽誤對後代子孫的教育。 優秀的外來文化我們要歡迎,腐朽的我們要抵制。對洋節,不禁止、不提倡、要引導,應是政府持有的態度。媒體應當主動承擔起引導輿論的任務,尤其是作為黨和政府喉舌、影響力巨大的主流媒體,它的一言一行都要為國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民眾負責。它大量發表渲染國人過「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的文章,很容易被讀者視作官方對洋節的肯定。 事實上,長期以來,美國就是通過廣電報刊、軟體網路等途徑,向第三世界灌輸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動聲色地使目標國家「西化」。美國流行文化的傳播是長久以來人們為實現全球統一而作出的一連串努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動。受過西方生活方式熏陶的外國留學生回國以後,「其威力將遠遠勝過派幾十萬軍隊去」。洋節在中國盛行,可謂得其所願。 我們有牛郎織女七夕會鵲橋的美麗傳說,比情人節的傳說浪漫多了,又有民族特色,為什麼我們的媒體不大張旗鼓地宣揚?如果大多數國人熱衷於過洋節而冷淡傳統節日(人們已感到傳統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了),這對弘揚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並無益處。進一步說,如果有一天,我們大多數國人以說外語、吃西餐、過洋節、看洋片為榮為樂,中華民族恐怕就危險了。 我們的社會應當是一個有責任的社會,我們的公民應當是有責任的公民。我們不能對這種誤導視而不見。如今,年輕的一代普遍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缺乏熱情,缺乏自信,對西方文化倒有很強的親近感,這絕不是一件好事。 「情人節」是一個事實存在,人們藉助它來抒發一下情懷本無不可,但是如果事情做過了頭,「情人節」變了味道,那可是適得其反。真希望今年西方「情人節」來臨時,中國的媒體不要再鋪天蓋地地主動給人做宣傳。應當從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中去尋找著力點,這樣的提倡才能發揚,如果一味的盯住「洋節日」不放,那僅僅是「發洋」而非「發揚」。(
❷ 什麼是情人節啊誰能給我個合理的解釋呢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以為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他用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獄,並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刑,行刑前,瓦倫丁曾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情人節的歷史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正如
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
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
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
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
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
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
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
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
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
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❸ 關於俄羅斯立法禁止西方情人節的辯論
直接明令禁止是不得民心的 如果想要淡化西方節日 就要先重視和發展我們自己的節日
如果自己的節日大家都很敷衍 好不容易有個西方的節日可以過又禁止 人民還有什麼樂趣
單純的去列出條條款款去找尋禁止的理由 是反科學反邏輯的做法
❹ 中國的傳統情人節與西方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呃 這個是在網路上查到的 很全面吧 所以借用 希望能幫助到你
這個問題有意思,細細想想,還有點民族情懷在里邊,西方「情人節」年年火爆,這兩年,有的商家也在炒作「七夕節」,但就像麻繩穿豆腐總也提不上來。我感覺有這么幾個區別,權當個人拙見:
一是直白和隱諱的區別。西方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情人節,明明白白告訴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觀中國的「七夕節」,雖然也是表達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但很內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因而難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難以被現在躁動的一代所親睞。愛就是愛,情就是情,干嗎還半抱琵琶猶遮面,不幹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質與精神的區別。「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現代,「情人」二字不僅僅是指戀人、伴侶、夫妻,內容充實而廣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順應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壓抑了很長時間的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內容無非是對詩作畫、贈帕送絲、望天感嘆、祭拜求神等,女孩兒乞求女紅巧手,感應王母娘娘給自己發配個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閉在院牆裡面,笑也半遮面,鬧也半掩嘴,如此這般純屬精神層面的活動,哪裡能夠火熱的起來。
三是情物與信物的區別。「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注意,這里的「情物」是指有價之物,表明情是有價的。這無疑推動了市場經濟了發展。於是乎,每到「情人節」來臨,鋪天蓋地的廣告,滿街飄動的打折標語,把「情人節」炒的火紅火熱,讓你想不過都不行,想不送禮都不成。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則相對暗淡的多,傳統的情人也贈送禮物,但那是一種表達情意的信物,不過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如何能引進到商品經濟中來,不能進入商品經濟,又如何能讓商人大把掏錢為節日賣單宣傳和恭賀呢?
四是情慾與情愛的區別。喜歡過「情人節」的,除去一些喜歡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確實相愛的年輕夫妻外,絕大多數不年輕不年老的人們,或多或少有著速食情慾的意念。「情人節」恰恰給了他們(她們)這么一個機會,創造了一個這樣冠冕堂皇的借口、生成了一個這樣好讓異性感動、驚喜、歡快的場景,這也就成就了這個外來節日在中國的生根、開花、結果。反觀中國的「七夕節」,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守望、思念、借題表白情愛是主題,節日主調以真摯的、純情的、唯精神上的愛情為主要宣洩點,因而難以直接燃起慾望的火花。並且,長久以來,傳統的男人和女人,性愛和情慾是深藏不露、難於言表、曲折迂迴的,因而「七夕節」始終沒有為男女情慾創造一個適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機。這也是中國「情人節」的弱勢所在。
悲哉,「七夕節」!
❺ 情人節的由來 ,是怎樣的習俗呢/
情人節
聖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
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
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淪丁(Valentine)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淪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淪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淪帝尼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淪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淪丁終於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
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另外的版本似乎沒有這一個精彩。傳說中瓦淪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淪丁)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 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Mark Antony)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Julius Caesar)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Palantine)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 (Romilus andRemus)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淪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一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淪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此外,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情人節,那就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傳說是當晚牛郎織女要在銀河相會。2006年是個特別的一年,因為農歷閏七月,所以就有2個七夕情人節過,加上2月14國外的情人節,今年就有3個情人節過拉,實在難得喲!
❻ 辯論光棍節比情人節更有意思正方應怎麼反駁反方
這多瀟灑啊,爺們單身就是玩的瀟灑,如果沒要這些單身的人又怎麼能,體現出情人節的意義。
❼ 專家,您好!請問怎麼看待中國的七夕和西方國家的情人節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St. 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男女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和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中國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她們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能得到美滿的姻緣。
傳說一
黎明的寂靜被一陣嘈雜聲打破,兩個士兵推搡著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男子走向監獄的鐵門。男子緊鎖著眉頭,一雙眼睛放射著掩飾不住的智慧和虔誠,整潔的衣著和他囚犯的身份顯得極不相稱。士兵們將他押到監獄長的屋內接受審訊。監獄長是一個年邁的老人,他的身旁坐著一個年輕的姑娘。姑娘身材修長,面色紅潤,穿了一件潔白的長裙,周身散發著青春的魅力,美中不足的是眼睛好似大理石刻成,灰暗無光,很顯然,她是一個盲人。
「姓名?」監獄長開始了審問。他平靜的說出自己的名字。
「你認罪嗎?」「不,我沒有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他富有磁性的聲音彌漫在審訊室里,久久的回盪著。姑娘被這聲音吸引了,突然問到:「先生,你喜歡花嗎?」這句奇怪的審訊詞讓他愣了一下,繼而,他換了一種溫柔的語調回答著:「是的,我喜歡花,小姐。我熱愛自然,熱愛人。」
監獄長有些不耐煩了,吩咐士兵把他帶進監牢。他平靜的走了出去,臨走前,他向女孩鞠了一躬:「謝謝你的提問,小姐。」後來,他得知,姑娘是監獄長的愛女,從小就雙目失明,監獄長將她視若掌上明珠,對她疼愛有加。
晚飯的時候,姑娘在獄卒的帶領下來到了牢房,給他帶來了豐盛的晚餐。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好人,以後我想多跟你聊聊天,我從來沒有看見過外面的世界,你能告訴我一些嗎?」他雖然有一點驚訝,但還是愉快的答應了。
當天飯後,兩個人就開始一起散步,聊天,他們一起談論外面的世界,談生活,談愛情……
漸漸地,兩個人的心裡都產生了一種朦朧的情愫。
直到監獄長知道了此事,他大發雷霆,指責他勾引他的女兒。他立即向監獄長坦白了自己對女孩的感情,他的虔誠打動了老人,只好同意讓他們繼續交往。
他和女孩的感情越來越深,愛情的力量幾乎使他忘記了自己身在獄中。
一天,他在散步的路上發現了一種能夠治癒姑娘眼睛的草葯,略通醫術的他欣喜若狂。從此他每天都專心的熬著草葯。可是,女孩還沒有等來光明,他卻等來了判決書——死刑!
這一天終於來了,他被押出了牢房走向刑場,行刑官下達了最後的命令。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奇跡出現了,姑娘的眼睛復明了,正跌跌撞撞的向刑場跑來,一路呼喊著他的名字,他的眼睛濕潤了。
姑娘沖到他身旁,望著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的情人,眼淚撲簌簌地滾落著。他們緊緊的擁抱著,誰也不願意松開。他們都知道,一旦松開將會失去什麼,他們多麼希望時間能夠永遠停留在這個令人心醉的時刻。
然而時間無法停下它腳步,他還是失去了生命。不久後,姑娘也抑鬱而死。
這是在很早的時候聽過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青年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修士——瓦倫丁,他是因為違反了當時一條十分荒誕的法律,在教堂為一對新人主持了婚禮而遭遇不幸的,他逝去的那一天就是公元前3世紀的一個2月14日。後來,教會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瓦倫丁節」,也就是「情人節」。
據說,在後來的一個2月14里,法國皇族一個盛大的宴會上第一次出現了贈送玫瑰和心形糖果的例子。情人節從此成形,成為「愛的紀念日」,同時法國也成了令情侶們嚮往的「浪漫之都」。每到這天,小夥子們就要將象徵愛情的玫瑰花獻給心儀的姑娘,而姑娘們就會准備好心形的糖果送給她們的心上人。
傳說二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單詞(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並移至02月14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教皇在大約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節。羅馬人的這種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認為是不合法的。中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通常認為2月14日是鳥交配的季節。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個內容,那就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節禮物是奧爾良的公爵,查理斯在倫敦塔獄中寫給他妻子的詩。因為他在Agincourt戰役中被俘虜了。現在這個寫於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幾年以後,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寫了一首曲子給Catherine of Valois作為情人節禮物。
最早的情人節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的一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8-25 10:17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我國民俗專家樊更喜認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是生成時間還是文化底蘊、文化內涵,以及浪漫程度上,都遠勝於西方情人節。
——節日的內涵不同。中國的七夕節除了愛情元素外,還有其它如乞巧、乞美、乞子、乞年,包含了嚮往智慧、美麗、生子、豐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內涵更為豐富。西方情人節的內涵比較單純,僅限於愛情。或許這也是西方情人節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❽ 世界人民紛紛過起情人節,情人節到底有什麼特殊意義
“初見是驚鴻一瞥,南柯一夢是你。等待是山重水復,怦然心動是你。相遇是柳暗花明,如夢初醒是你。重逢是始料未及,別來無恙是你。”
這說的就是情人節了。此般心動,皆為你而生。
情人節這天,街上會多出很多對情侶撒狗糧,眼裡滿是星星,惹人羨慕。賣玫瑰的小年輕看起來也很愉快……
世界人民都喜歡過情人節,可以說,情人節正是全世界人民的心頭好。
既然情人節憑借自身魅力被全球人民喜愛,那麼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這肯定脫不開它自身的意義。
我們都不難想到,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沒錯,這不僅是它浪漫意義的體現,也至少是我們中國情侶過情人節的方式。
男女在這一天大多數都會互送禮物、共進晚餐,以此來表達愛意或友好。燭光晚餐,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吧,它被我們常常掛在口頭上,這也就從側面反映: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非常關鍵,在情侶關系的發展中舉足輕重。
而且情人節一年一次。如果說春節是家人團圓的日子,那麼情人節就是獨屬於情侶二人的節日。這對情侶們來說,意味著另一個層次的團圓。
我們常說,生活要有儀式感,而情人節就給了情侶們生活中最有愛的儀式。
❾ 反情人節 句子
1、我沒有多的言語,只有一句話要告訴你:和你在一起,你是一切!沒回有你在身邊,一切是你答!情人節快樂!
2、認識你才知道有一種心情叫依戀,有一種感覺叫愛。情人節快樂!
3、每次見到你,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沖動,聆聽你的呼吸,親吻你的紅唇。用心去守侯,用一生做賭注,情人節這天我要對你說一句:我愛你。
4、有一種深情的對白,為你而寫;有一種浪漫的告白,由你而發;有一種內心的直白,愛你一生;有一種真摯的表白,伴你一世。親愛的,情人節快樂!
5、我2你,愛你1生一4,2月14日,讓我們一起在情海里套牢吧
❿ 情人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最初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克勞多斯當政。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繁,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暴君對此大為惱火,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其中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瓦倫( Valentine),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他們秘密地主持婚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暴跳如雷,將瓦倫丁打進大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受盡折磨而死。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勇士,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定為「聖瓦倫丁節」,以後漸漸演變為情人節。 2、情人節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羅馬的牧神宗教節慶(2月15日)。當時有個風俗是:在牧神節的前夕(2月14日晚)舉行的活動中,每個女孩子的名字都會被寫在一張小紙簽上,每個青年男子都會從盒子里抽簽,被抽中的她就成為他的愛人。但是,後來,古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加之戰亂連綿,又禁止士兵婚嫁,使所有的戀人都被迫分離,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有個基督徒瓦倫丁公然反抗皇上禁令,秘密地替未婚男女舉行婚禮,因此被逮捕入獄,並於2月14日被砍頭。 多年過後,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許多為信仰殉道的基督徒成為了人們景仰的聖徒。為了紀念殉道者聖瓦倫丁,就將2月14日定為瓦倫丁節而取代了牧神節慶,在西方逐漸演變成在2月14日這天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 3、還有一種說法是,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一片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4、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原本是為表示對羅馬眾神的皇後約娜的尊敬而設立的節日,約娜同時還被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小夥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在過節的時候,就可以與自己選中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會墜入愛河並步入教堂結婚。後人逐漸將兩天的節日合並在每年的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 【情人節的習俗】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又名「聖瓦倫丁節」是個需要謹慎小心的日子——對於單身的人和浪漫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情人節」清早一起床你就該從鑰匙孔向外窺探。據傳說記載,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個人是在獨行,那麼你當年就會獨身;如果你看到兩個或更多的人同行,那麼你當年肯定會覓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的話,那你就會在「聖誕節」以前結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絕少有公雞母雞出沒,城區空地上也不會有雞的蹤影,所以若能看見一對鴿子或一對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單身漢們對「情人節」早晨所遇到的第一個人格外關注,因為如果你未婚而且正在尋覓伴侶,你註定要與2月14日所見到的第一個人結婚,至少這個人會在你的生命里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你不怕羞,你可以一大早給你的意中人打電話,要求搭乘對方的車上班。或者閉門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一個不錯的對策。 「情人節」是古老的節日之一,可追溯到基督教產生之前,但「聖瓦倫丁節」卻是近期的說法。據傳說記載,聖瓦倫丁是古羅馬的兩個同名的主教,兩人均在公元270年遇難。他們遇難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太太寫情書(當時的牧師可以結婚),此後,「聖瓦倫丁節」這個名稱被運用到早期的宗教儀式上。據同一傳說記載,「聖瓦倫丁節」那一天鳥兒成雙結對,蜜蜂也雙棲雙飛,人也是如此。 時代不同,「情人節」時預測婚姻、吸引情人的方式也不一樣。從古羅馬至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用兩株半開的花來預測婚後狀況。未婚男女栽種兩株半開的花,花名的第一個字母要與各自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如果兩花交相開放,則預示著夫妻終身美滿;如果兩花相背而開,則預示著夫妻將會分道揚鑣;如果鮮花怒放,則表示未來的家庭人丁興旺;若出現一朵花凋謝或死亡的情況,則意味著夫妻中有一方會先於另一方而早逝。 如果你不想聽天由命,可以嘗試源自英國白金漢郡的一個古老的方法:即在「聖瓦倫丁節」的晚上點燃一根蠟燭,在底部扎兩根針,要保證針穿過燭芯,邊扎邊說:我扎的不只是蠟燭一根,我要穿透的是×××的心,無論他是睡是醒,我都要他來與我談心,但要注意,你選擇夢中情人要實際一些,不要奢望不可求的人物。據說,待蠟燭燃至針時,你的情人就會推開門向你跑來。第二個辦法是在「情人節」前的一星期內每天晚上把右腳的襪子穿到左腳上,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夢見活人,而不是死鬼,這就是那個年輕人,我要與之婚配。」說話之後要一直保持沉默至次日醒來。第三個辦法是在睡覺前把左腳的襪子系在脖子上。注意不要太緊,如果把自己勒死了,那可就誤了大事啦。 : 未婚女子相信如果把鞋擺成T字型放在床下,而且開著窗的話,就一定會夢見自己的心上人或者發現他站在床前。這在農村的成功率更高,因為她的追求者可以從窗口窺見特地擺放的鞋子。 雖然自維多利亞時代以後,「情人節」衰落了100多年。而今天,這個節日卻愈來愈受歡迎。「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對我們的心靈來說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