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該過
小的時候我媽告訴我在葡萄架下面蹲著,可以聽到牛郎織女說話,我信了,一年又一年,年年蹲了半宿,年年沒聽到。今年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也來了,幫我們談談七夕節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也不要太過於糾結過什麼節,只要兩人相知相愛,每一天都是情人節。
B. 七夕情人節到底要不要過呢
七夕到底算不算中國情人節?廣東的專家們昨日就此問題進行了觀點碰撞。有觀點認為「說七夕是情人節,純粹是商家和媒體炒作的結果,把七夕定位為女兒節而不是情人節更有意義」;也有人認為「中國有三個情人節:元宵、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8月23日信息時報)
把日子過成段子,用在這條新聞事件甚是貼切而自然。中國人多,按照人均,專家自然也應該多。當我們告別溫飽,走向小康,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學者也就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機會和理由。
但看看這些先生大人都告訴了我們些什麼吧:李白是個「古惑仔」、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孔子是個「喪家狗」……變著法兒地吸引人們的眼球,顛覆民眾的知識儲備。以至於學術思想成了某些專家學者手中的鍾擺,由著性兒地左右撥動。
真理越辯越明固然不錯,但爭論的前提是,首先要清楚要辯論的是真理還是謬誤。可惜,許多時候,本應文質彬彬的專家學者,陡然間,搖身一變為殺氣騰騰的「黑旋風」,不分青紅皂白,掄起黨同伐異和學術專制的板斧,不容分說,劈頭砍去。
再則,不知有意無意,某些專家學者一不留神還把自己幻化成學術上的「芙蓉姐姐」。娛樂,居然成了學術的主題。「黃帝是中華和諧文化的創始者」;「諸子怎麼沒有西子?這都是對女性的歧視!」;西施,怎樣淪為「色情間諜」?……面對這些屢屢語出驚人的學術「芙蓉」們,真的很難搞清這到底是娛樂化的學術還是學術化的娛樂?
在細枝末節上做道場,一直是部分無行學者的癖好。如同愛向人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的孔乙己,有些專家學者也總忘不了在人前展示他們對「三寸金蓮」的心得體會。且不論七夕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情人節,也不說中國的情人節究竟有幾個,退一萬步講,就是爭論有了結果,又如何?
郭德綱愛說: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科學家會武術,流氓也擋不住!不幸讓他說著了。一些掌握了話語權的專家學者,越來越像一個文化商人或者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要麼在大庭廣眾之下推銷自己的娛樂學術,要麼洋洋灑灑離題萬里地誇耀自己的知識淵博,要麼做一隻左右逢源的權勢「鸚鵡」。於是,面對九江大橋坍塌事故技術安全鑒定專家組的神奇的高效,有人揶揄道:太神奇了!他們是約翰遜世!那一刻,他們一定是靈魂附體!
娛樂至死的時代,遺憾的是,那些本應該發出自己獨立思考聲音的專家學者也不能免俗。他們也耐不住寂寞地紛紛把自己打扮成娛樂明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大聲吆喝著娛樂化的大力丸,裝點著娛樂時代的學術星空。
耶穌說:如果最優秀的分子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有用什麼去感召呢?如果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裡去尋找道德善良呢?
既然不能把日子過成日子,那就只好將日子過成段子。這一點,專家學者想到了,大家也想到了
C. 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為什麼說七夕節不該過成情人節
七夕也被人們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驚天地、泣鬼神,正是他們那段海枯石爛、刻骨銘心的愛情才讓人們把他們相會的這一天當成了情人節。但是有人說「七夕節不應該過成情人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把七夕過程情人節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傳統,大多數人也是想藉助這段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來討個好兆頭,希望可以在這一天能夠收獲自己的愛情。這個節日既然已經被大眾接受,那麼把這一天當成情人節也無妨,這也有助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廣泛流傳。
D. 七夕節該不該成為法定節日
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這本就是個傳說,而且也是經過時間更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雖然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作為法定假日並不合適。
E. 中國七夕該不該過
本來就是中國的東西。改過。
不過現在的很多人節日的意識不濃,節日的氣氛也不濃。
F.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6)七夕不該過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G. 七夕該不該作為中國情人節
每一個節日都是從無到有,經歷歷史的積淀和傳承才固定下來的。
七夕已經是一個傳統節日了。至於它能不能再增添一個「中國情人節」的標簽,看大家的接受程度了。
H. 已婚中年男人該不該過七夕節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來了,上一個情人節里「沒發揮好」的中年男,這幾個月過得還好嗎?
「東方七夕」與「西方情人」畢竟不同,若不重視,小心被老婆抓住理由,說你不支持本土文化。
實際上,七夕節不是用來「慶祝」的,因為自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融入七夕之後,這個原先的「乞巧節」,就變成了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傳說中,牛郎織女這對夫妻,打破了天條的束縛,惹到了脾氣不好的王母。
從此一年見面一次,估計這天連飯也顧不上吃。
於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你在銀河這邊,我在銀河那邊,一年才見一面,見面還沒辦法私聊,因為腳下還有無數的喜鵲,眼巴巴看著咱倆。
如南北朝才子徐德言,國破之際,打破一面鏡子分給妻子,相約憑破鏡相認。
舊國被隋朝覆滅,德言一路流浪來到京城,果然發現妻子已被賞賜給新朝權貴,只餘一老僕在集市高價出售另一面破鏡,等待徐德言尋來。
德言知道詳情後,深知夫妻團聚希望渺茫,彷徨悲傷中寫下此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新朝權貴知道了此事,感動於二人念念不忘的忠貞愛情,把妻子還給了德言,二人終成眷屬。
一人衣裳破爛仍流浪苦尋,一人衣著華麗卻日夜思念,只想在有生之年再續前緣,不願在兩人分開之際獨自老去。
「你不來我不老」,中年愛情,等的就是兩人一起變老,誰的心也不能缺位,誰的愛也不可遲到。
有人說,人生還長,有的是機會表達愛意,有人問,中年已到,何時才是恰當時機?
答案還在這首歌:正好的時光遇見正好的你,七夕,中年,《時光正好》。
七夕,兩個人還在單位加班,午休時寫下這篇文章,送給親愛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