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孔子

七夕孔子

發布時間: 2022-07-09 18:29:02

⑴ 中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 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現在一般定在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 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 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17,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18,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20冬至
21,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
22,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年除日,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 六月六的 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情人節怎麼來的為什麼中國人會過外國的情人節,不過中國自己的節日

問城管。 情人節,Valentine'sday,起源於古羅馬,上世紀末傳入中國後,經過商家的大力推廣,風頭已經超過中秋節,直追除夕、春節。Valentine'sday經過本地化後,亦稱失貞節。與中華文化無任何關系。 中國的情人節也有,例如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 元宵節,少女少婦出來看花燈,讓終年不能拋頭露面的女性得到放鬆,也讓少男有機可乘。 清明踏青,少女少婦外出遊玩。這在古代是封建禮教枷鎖下的女性的第二個放風日。清明節,在廣闊的野地,發展點某種關系,偷偷情什麼的,很方便。孔子就是這么出生的。 七夕節:守著自己老婆孩子過的節日。也叫乞巧節。

⑶ 七夕節是否也是文魁星的生日

節日夜晚,人們要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豐富多彩。不過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這里略加闡述。

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拜「床母」:台灣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漂針試巧: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賀牛生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迎仙」: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吃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七夕儲水紅頭繩七個結: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七姐會」: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穿針走線剪窗花: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⑷ 七夕情人節到底要不要過呢

七夕到底算不算中國情人節?廣東的專家們昨日就此問題進行了觀點碰撞。有觀點認為「說七夕是情人節,純粹是商家和媒體炒作的結果,把七夕定位為女兒節而不是情人節更有意義」;也有人認為「中國有三個情人節:元宵、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8月23日信息時報)

把日子過成段子,用在這條新聞事件甚是貼切而自然。中國人多,按照人均,專家自然也應該多。當我們告別溫飽,走向小康,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學者也就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機會和理由。

但看看這些先生大人都告訴了我們些什麼吧:李白是個「古惑仔」、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孔子是個「喪家狗」……變著法兒地吸引人們的眼球,顛覆民眾的知識儲備。以至於學術思想成了某些專家學者手中的鍾擺,由著性兒地左右撥動。

真理越辯越明固然不錯,但爭論的前提是,首先要清楚要辯論的是真理還是謬誤。可惜,許多時候,本應文質彬彬的專家學者,陡然間,搖身一變為殺氣騰騰的「黑旋風」,不分青紅皂白,掄起黨同伐異和學術專制的板斧,不容分說,劈頭砍去。

再則,不知有意無意,某些專家學者一不留神還把自己幻化成學術上的「芙蓉姐姐」。娛樂,居然成了學術的主題。「黃帝是中華和諧文化的創始者」;「諸子怎麼沒有西子?這都是對女性的歧視!」;西施,怎樣淪為「色情間諜」?……面對這些屢屢語出驚人的學術「芙蓉」們,真的很難搞清這到底是娛樂化的學術還是學術化的娛樂?

在細枝末節上做道場,一直是部分無行學者的癖好。如同愛向人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的孔乙己,有些專家學者也總忘不了在人前展示他們對「三寸金蓮」的心得體會。且不論七夕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情人節,也不說中國的情人節究竟有幾個,退一萬步講,就是爭論有了結果,又如何?

郭德綱愛說: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科學家會武術,流氓也擋不住!不幸讓他說著了。一些掌握了話語權的專家學者,越來越像一個文化商人或者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要麼在大庭廣眾之下推銷自己的娛樂學術,要麼洋洋灑灑離題萬里地誇耀自己的知識淵博,要麼做一隻左右逢源的權勢「鸚鵡」。於是,面對九江大橋坍塌事故技術安全鑒定專家組的神奇的高效,有人揶揄道:太神奇了!他們是約翰遜世!那一刻,他們一定是靈魂附體!

娛樂至死的時代,遺憾的是,那些本應該發出自己獨立思考聲音的專家學者也不能免俗。他們也耐不住寂寞地紛紛把自己打扮成娛樂明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大聲吆喝著娛樂化的大力丸,裝點著娛樂時代的學術星空。

耶穌說:如果最優秀的分子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有用什麼去感召呢?如果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裡去尋找道德善良呢?

既然不能把日子過成日子,那就只好將日子過成段子。這一點,專家學者想到了,大家也想到了

⑸ 七夕節時男人們做什麼我指的是傳統的習俗。

男人們在另一邊也擺著香案,拜魁星。魁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 「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簡介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中國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拜魁星

⑹ 中國傳統節日及日期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專食節(清明節前一屬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

拓展資料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⑺ 為什麼紀念屈原就放假,紀念孔子的節卻不放假

放假不僅僅是因為屈原紀念日,更重要的是因為端午節。其實在中國民俗和歷法中,一月一(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都是傳統節日,而春節和端午在其中更為人所熟知一些

至於孔子紀念日,其影響和端午相比就差遠了

【孔子誕辰,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是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周正)或西歷9月28日。孔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為「至聖先師」,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誕生於今山東曲阜。
孔子的誕辰日期一直存在爭議,至今沒有明確。民國期間,是以民間接受程度較高的《穀梁傳》所記載的孔子誕辰日期為標准,即「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由於近代推行西學,並且,便將其推算為西歷,但西方主要歷法有兩部,即「儒略歷」和「格里歷」,分別推算為「孺略歷公元前551年10月4日」和「格里歷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最終,民國政府選擇了主流的「格里歷」,並將當時的「教師節」定為9月28日。】

⑻ 我國有哪些傳統的節日分別是在幾月幾號

正月初一 春節
正月十五 元宵節
陽歷4月3日或4日 清明節
四月初八 佛誕節
五月初五 端午節
七月初七 七夕節
七月十五 中元節(鬼節)
八月十五 中秋節
八月二十九 孔子誕辰日
九月初九 重陽節
陽歷12月21或22日 冬至(古代傳統節日 唐時盛行)
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臘月廿三(二十三)祭灶日 又稱小年
臘月三十 除夕
看在寫這么全的份上 採納吧 樓主

⑼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和演變

歲時節日是中國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大體說來,節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歷法節氣。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 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農業生產特點的歷法知識。相傳,古代有黃帝、顓頊、夏、商、周 、魯六家歷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歷法紀年,《尚書·堯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的劃分, 戰國時代發展為24節氣。中國古代先後推行過100 多種歷法,其中(漢)太初歷、(唐)宣明歷、(元)授時 歷、(明)大統歷、(清)時憲歷,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些歷法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把一年劃分為12 個月,24節氣,72候,約365天, 從而構成了歲時節日的計算基礎。歷法反映了農業生產規律,對指導農業生 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歲時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節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則是 由節氣直接發展而來的。
歲時節日與歷日節氣關系十分密切,但歷日節氣本身並非節日,除上述少數者外,只是為節日產生提供了 前提,節日的形成還必須有一定的風俗為其內容。
2、原始崇拜。中國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動物奉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龍圖騰崇拜。龍圖騰崇拜對 中華民族的影響極為深遠,古代吳越人每年在端午節這天都要舉行祭祀龍圖騰的「龍舟競渡」活動,這種龍圖 騰崇拜是端午節風俗形成的淵源之一。「農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 作物根植於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代稱祭祀土地神為「社祀」,殷墟甲 骨文中有許多祭祀「毫土」的卜辭。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稱社日或社王節,主要民俗活動是祭祀土地神, 祈求農業豐收。
3、禁忌與迷信。在生產不發達的上古時代,當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奧秘,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便 產生了許多禁忌和迷信觀念。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放爆竹習俗原意是避山魈惡鬼,後來增加了祭祖、 供神、團圓、娛樂等內容。據說桃木能避邪驅鬼,所以,舊時除夕這天,家家戶戶削桃木,製成神荼、郁壘二 神畫像置於大門之上,以防鬼進門。春節還有許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門,不能掃地潑水,以免財氣出門。忌說 「死」,稱這類話語為「烏鴉嘴」。這類禁忌迷信是一種消極防範手段,反映了人們趨吉避禍的願望。
4、祭祀。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 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 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5、宗教。中國民俗節日深受宗教影響,許多節日都來源於宗教。以佛教為例,有二月十五日薪盡日(佛離 世日),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日,四月八日浴佛節(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五月十八日母連僧母誕辰, 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七月三十日地藏節(地藏菩薩誕辰日),八月八日轉法輪日(釋迦牟尼說法日),十二 月八日臘八節(佛祖成道日)。屬於道教的節日有:一月九日天誕節(玉皇大帝誕辰),一月十五日上元節, 一月十九日燕九節,二月一日天正節,二月十五日真元節(太上老君生日),三月三日蟠桃節(王母娘娘壽誕 ),四月十四日八仙呂洞賓誕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誕辰,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九月九日重陽節(斗姆星君 誕辰日),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上述宗教節日流傳到民間,逐漸形成了廟會等一系列節俗活動。
6、多神信仰。中國是個多神信仰的國家,有些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被奉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產 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節日。如一月五日路頭神生日;一月八日諸星下凡,有祭星祈歲風俗;一月二十日 天穿節,北京白雲觀舉行廟會,做煎餅置屋上補天穿;一月二十五日倉生日,祀倉神,可保糧豐囤滿;二月一 日太陽生日,祀太陽神;二月二日龍抬頭日,又為土地神誕辰,是日雨為社翁雨;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辰,有 文昌廟會;二月十二日花王生日,祭花神,有花神廟會;三月三日北極星君誕辰;三月五日大禹生日,有禹王 廟會;三月六日,麥王生日,是日天晴麥可豐收;三月十五日龍王節,祀龍王,有龍王廟會;三月二十八日東 岳大帝誕辰,有東岳廟會、泰山廟會;四月十二日毒蛇生日,祀蛇王,雨則麥壞;四月二十八日葯王誕辰,祀 神農,有葯王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別稱關公單刀赴會日,有關帝廟會;六月十三日(一說五月七日) 魯班誕辰,木石泥瓦等行業祀魯班先師,舉行魯班會;六月二十三日雷公誕辰,祀雷公;六月二十四日二郎神 誕辰,祀二郎神;七月七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鵲橋會,拜祭牛郎織女,是日雨稱灑淚雨;八月五日萬壽節 ,又稱聖節,祀皇帝生日;八月二十七日聖誕節,孔子誕辰,有祭孔廟會;十月一日牛王神生日,祀牛王;十 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節,別稱灶君升天日,祭社神。

⑽ 七夕情人節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出現

農歷的七月初七了
一直都有這個節日的,不過近些年又把她裝扮上了中國情人節的美稱而已。

熱點內容
藝景盆景 發布:2025-08-02 19:32:45 瀏覽:135
天竺牡丹花語 發布:2025-08-02 19:29:37 瀏覽:377
我就是一朵小菊花 發布:2025-08-02 19:29:36 瀏覽:511
水蘇花花語 發布:2025-08-02 19:25:52 瀏覽:16
畫荷花林 發布:2025-08-02 19:24:28 瀏覽:832
刺愧花花語 發布:2025-08-02 19:23:07 瀏覽:347
謝人惠梅花 發布:2025-08-02 19:23:00 瀏覽:833
漯河蘭花碗 發布:2025-08-02 18:57:22 瀏覽:689
櫻花怪在哪打 發布:2025-08-02 18:41:02 瀏覽:557
花中隱士菊花的插花欣賞 發布:2025-08-02 18:40:54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