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的七夕
1. 七夕節慶祝的主要群體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傳說在今天晚上,人間的喜鵲會飛上銀河,給坐落兩岸的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晚上,在東嶴會進行「第六屆七夕民俗風情節」。
我和媽媽一起前往會場。在會場里,我們吃了許許多多美味佳餚,體驗了「老洞頭」人民的飲食生活;去「祈福風鈴走廊」拍照留念;又去海邊沖水……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放水燈了。
媽媽和她的同學們還在會場吃飯,我得到了媽媽的同意和林彥丞、大寶以及大寶媽媽一起前去東嶴海邊放水燈。
我們在旁邊的攤位買了些水燈,水燈是用海綿紙與絲綢做的,呈蓮花形,中間插著一支小蠟燭。我們走到海綿,用打火機點燃了中間的蠟燭,暖暖的燭光照亮了我們的臉,也照亮了我們的心。「誰拿出去放啊?」大寶媽媽問。「我!」林彥丞自告奮勇地站出來:「我來吧!」
說完,林彥丞小心翼翼地跨著小步走到浪比較小的地方,把水燈輕輕地平放在水面上,一會兒,水燈順著水流的方向朝遠方漂去……
「耶!成功了!」林彥丞高興壞了,跳起來。但是,一會兒林彥丞的神氣就一掃而光啦!突然,風變大了,一陣大浪打過來,水燈被打了個趔趄,翻了一下便熄滅了。林彥丞的神氣好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他只能再送個水燈去嘍!
最後,水燈紛紛被大浪打翻,只剩下最後一個水燈了!林彥丞照樣是小心翼翼地把水燈放進海里。大浪又來了!但是,水燈毫絲不受到影響!我吃驚極了,認為這是「阿拉丁的神燈」,連忙許願!
神奇的是,我剛許完願,燈在大浪中滅了。林彥丞垂頭喪氣地抱怨到:「真是的,要是能坐小船去前面放就好了!」突然,水燈那邊閃過一絲火花!水燈再次地亮起來了!「耶!我的願望實現啦!!!」我高興地跳起來。「好神吶!」林彥丞也贊嘆起來,連忙許願!林彥丞剛許完願,這「神燈」又滅了,但是沒過一會兒,再次地亮起來了!
一會兒,浪就帶著水燈承載著我們的夢想漂向遠方,我默默地祈禱:希望我的夢能夠實現吧!
2. 溫州洞頭縣旅遊攻略,即怎麼玩
旅遊資源 洞頭列島位於溫州市區東南方,距市區33海里,由168個島嶼和259座礁石組年平均氣溫17℃,為海上風景旅遊與避暑度假勝地。有仙疊岩、半屏山、大瞿島、霓嶼島,大門島等景區,具有石奇、灘佳、礁美、水清 洞頭縣的獨特景色,以及雲霞、大海、海鳥、船帆、日出的旖旎多姿海上風光。海產資源豐富,是全國十大重點漁業縣之一,可垂釣嘗鮮。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里西湖"垂釣區 位於北沙鄉九聽村後海,遊人可泛舟"湖"中垂釣。仙疊岩海灘、礁石、巨岩渾然一體。傳說巨石為神仙所疊,,故名。泛舟海面,可見十八釣魚台、蛤蟆欲仙等景觀。仙疊岩下鼓浪洞,系一條狹長深邃海溝,大浪沖刷,波濤上涌,聲如巨雷。仙疊岩景觀富有層次,有"海上盆景園"之美譽。大沙嶴海濱浴場位於南炮台山景區。大沙嶴沙灘,長450米,寬400米,三面環山成凹形。沙質細膩潔凈,海水澄碧,灘平浪緩。游泳時尚可在礁石嶙峋崖邊拾螺捉蟹,釣魚烹食。大沙龍海濱浴場位於半屏西北側,與洞頭漁港碼頭相對,又稱百步沙,水淺沙細,沙層厚達數米。灘上多貝殼,漫步沙灘伸手可拾,也可戲水踏浪。半屏絕壁在半屏山東側,斷崖峭壁屏立於萬頃波濤之旁。崖壁中截,有岩景如黑龍騰海,崖 下有龍宮門洞穴,東側有孔雀屏。乘船繞行,可見漁翁揚帆、泥牛入海、蝦將岩、八仙過海、聽潮屏等眾多岩石景觀,船移景換。 鄭成功練兵場遺址 位於大瞿島頂峰。系清順治年是(1644~1661),鄭成功戰清兵曾在此休整而開壁的操練場地。大石灘在大瞿島東面有一片海岸開闊的石灘,面積約0.6公頃。灘上堆滿各種巨型卵石,石灘附近有宋人面壁、白龍吸水、海徑天門、佛手掌、卧牛石等景觀。石佛觀海為大瞿島東海岸的一塊高約10米的礁石,兀立海邊,酷似一尊拱手趺坐於蓮花台上觀音像,正對波濤萬頃東海。鳥島雙峰島、北擺島、南擺島為候鳥棲息地,夏秋間鳥類成行成隊飛抵鳥島,生育繁殖,有海鷗、白鷺、海燕、赤嘴鷺鷥等,其數量達萬只以上,或成群飛翔,或撲擊捕食,或吱吱鳴叫,可攪勝獵奇,可攝影作畫。佛掌峰位於大瞿島景區,一堵高30多米的山峰在海邊突兀而 立。附近有老僧接客、青蛙聚會、白象吸水等到景點。馬嶴潭沙灘位於大門島景區。長約700米,寬400米,沙質為鐵板沙。港灣開闊,沙灘平坦,海水清澈。 洞頭縣龜岩峰位於大門島景區。海拔335米,由兩塊巨石天然合成,屹立在大門島山巔,形似向前爬行的烏龜。龜背有一潭,潭水清碧,長年不涸。兩面為懸崖峭壁,南面為平地,建有寺廟。 寧海禪寺,別稱「和尚寺」,位於洞頭縣霓嶼鄉長坑龍村田嶴自然村,建於清末民初,黃牆青瓦,呈古樸典雅氣象。 楊陳二府侯王廟位於洞頭縣霓嶼鄉正嶴村,建於清末民初公元一八九五年,經老一輩祖先從永強北山引入,建造了黃牆青瓦的廟.小荊山位於大門黃嶴鎮以西約2公里處,奇石林立,樹木成蔭,儼如海島綠園。循石級而上,穿梭於奇石綠蔭之間。令人心曠神怡。 小霓嶼島是所霓嶼島旁邊的無人小島,是霓嶼鄉正嶴村管的。以前是正嶴漁民出海打魚住和曬魚的地方。島上水,也有碼頭,船可以停泊,到正嶴碼頭叫一艘船到小霓嶼島和船老大說好明天早上過來接你們。到了島上後,可以吹吹海風,看看大海,晚上可以夜炊等等! "外西湖"海上運動區 位於洞頭島北部三個嶼附近海面,海面積2.8平方公里,海面平展曠闊,風平浪靜,可開展帆船,帆板、摩托艇等到水上運動。湖上設有海鮮樓、卡拉OK廳、舞廳等。望海樓望海樓建在洞頭本島最高處,海拔227米,整個景區佔地140.9畝,主樓2700平方米,樓層明三暗五,高35.4米,坐北朝南。樓的三層和五層設有觀景廊,登樓遠望,可看到洞頭的概貌,南邊是洞頭 望海樓[2]漁港、半屏山,東邊是新老城區,西面是七座跨海大橋,北面是大海與島嶼。 一樓: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浮雕展和城市總規模型 二樓:漁船模型廳 三樓:漁區生活風俗廳 四樓:漁業生產風俗廳 望海樓是洞頭標志性建築,洞頭旅遊第一景,歷史悠久,幾經滄桑最早建於1500年前的南北朝。
3. 洞頭「八大巧」指什麼
洞頭八大巧是指「木船用火烤」
木頭船怎麼能用火燒呢?而且是好好的一條船。其實,這是漁民在給船做「美容保養」呢!木質船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長,船底會附生海藻、藤壺,甚至滋生船蛀蟲,既影響航速,船的「壽命」也會縮短。漁民要先用掃帚清掃,在船底鋪上稻草,再用火熏燒,就把船底的雜物和船蛀蟲清除,再刷上油漆,省錢又省力。歇漁季節到洞頭的海灘,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如果你看到了千萬不要驚呼「救火」哦。
「駕舟靠雙腳」
洞頭擁有大量的海塗資源,每當潮水退後,漁民們紛紛下海塗抓蛤蜊、蟶子、娃娃魚,但在廣闊的海塗里每走一步都深陷泥塗,十分費勁,於是漁民便發明了「用腳駕舟」的「泥塗船」,借用這種工具漁民們便能在海塗上快步疾行。這種小船一米多長,不用槳和帆,駕船人一腳跪在船內,一腳在海塗上用力蹬,船便飛快地行駛,當地人將其稱為「泥艋」、「泥馬」、「泥塗自行車」,已流傳千年。
「紙燈水上漂」
入夜退潮時,點燃燈芯,放燈下水,巧妙的是火燈遇水不會熄滅,紙燈隨著潮湧飄向大海,漸漸遠去。洞頭的紙燈,用油光紙扎糊成小碗形狀,碗中粘貼菜油浸過的紙芯,在製作手法和放燈方式上都要講技「巧」,這樣紙燈飄在海面上,才久久不會熄滅。過去放燈是為送走孤魂野鬼,後來這種燈成了海蜇豐產的祝願燈。
「動物滿船跑」
過去的漁民一年到頭在船上奔波,生活清冷得很,漁民們就頗有情趣地把船上的部件、用具用十二生肖以及別的動物名稱來命名。船底最粗長的木料叫龍骨,龍骨與船尾交接部叫虎尾,升降船帆的滑輪叫猴頭,船桅的風向標叫雞旗,船頭置放船錨的豎樁叫鹿角,船老大和船員休息艙的艙面叫龜殼等,有滿船的動物為伴,單調的海上生活也變得溫馨。
「雞鴨桌上叫」
這里的雞鴨可不是一桌雞鴨魚肉哦,而是冬至時節漁婦們製作的米塑小吃,閩南語叫「雞母狗餜(guǒ)」,寄託來年雞鴨牛羊成群。大米磨粉後加食用色素進行糅合,用手捏成雞、鴨、豬、狗、兔等形狀,其中母雞孵小雞是必做的,形狀也最為傳神。
「熟飯用粉包」
洞頭人有吃「紅圓」的習俗,在新屋上樑、孩子滿月、老人壽誕等喜事時它可是重要「角色」。把糯米煮熟後,拌花生米、葡萄乾、芝麻等為餡,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磨粉糅合為皮,加入食用色素,包成後再在蒸籠內蒸熟即可,蒸好的「紅圓」是艷麗的粉紅色,肥嘟嘟、圓滾滾的,食用時切片油煎或隔水蒸熱,吃起來甜絲絲的,於是便有「熟飯用粉包」的叫法。
「貓耳朵下水煮」
這可不是真貓的耳朵呀,而是用番薯澱粉作表皮,花生、芝麻、白糖拌和為內餡製作的「小甜點」,加生薑絲、紅糖下水煮10分鍾,外皮微韌,內餡香脆,因外形呈三角形,中間凹陷,長得像貓耳朵而得名。現在貓耳朵仍是洞頭極受歡迎的特色小吃。
「美人兒任你咬」
這是一種用米粉做成的「巧人兒餜」。在洞頭,當地人年年在「七夕」節製作,祭拜七仙女。「巧人兒餜」以米磨粉為原料,加上白糖和食用紅色素,糅合後在木刻印模上印出美女、狀元郎的形狀,也有印魚和龜的,祭拜完畢,分給孩子作零食,軟糯香甜。所以在洞頭,「七夕」不僅是「情人節」,還是「少兒節」。現在街上還能找到賣「美人」的,你若看到,就盡情地咬上一口吧。
4. 洞頭有哪些名俗
洞頭八大巧洞頭八大巧,指的是:「木船用火烤,駕舟靠雙腳,紙燈水上飄,動物滿船跑」;「生米鍋中炒,熟飯用粉包,貓耳朵下水煮,美人兒任你咬」。 前四巧是漁業生產習俗,後四巧是漁鄉吃食習俗。 【木船用火烤】 </B>遊客們到嶴口灘頭,常會看到漁民把木船斜傾後,在船的底部燃起熊熊大火。這時你可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喊救火,漁民們是在給木船「美容」哩!木質船在海上航行一段時間後,船底會附生一些海貝如牡蠣、藤壺什麼的,如果不及時清除,不但影響航速,還會腐蝕船板,後患無窮。所以每隔一定時間,漁民們會把船擱上灘頭,先清掉貝類,再用火烤過,等於給船底表面塗上保護層,使海貝不易附生。 【駕舟靠雙腳】 </B>洞頭縣有10萬畝的海塗。每當潮水退後,大片大片的海塗像黑色綢緞坦露出來。這時人們紛紛下塗,有的抓蛤蜊、撿蟶子,有的捕捉扦網攔住的魚蝦。海塗廣闊,塗泥深陷,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的勁。於是下海人便發明了「泥塗船」。這種小舟一米多長,80cm左右寬,既不用槳也不掛帆,只要雙手緊握小舟中部的橫檔,一腳半蹲船內,一腳在塗泥上蹬,那小舟便快速地前進,比在泥塗上行走,不但快得多,而且省力氣。所以便有「駕舟靠雙腳」的說法。 【紙燈水上飄】 </B>過去每逢農歷的七月二十九,洞頭各地有放流紙水燈的習俗。水燈用彩色油光紙裁成7cm×10cm大小,折糊成小碗形狀,用菜油浸透的毛邊紙搓成上尖下大如錐狀的燈芯,粘貼在小碗當中;然後把小碗依次排列在一塊塊薄木板上。入夜退潮時點燃燈芯,放木板下水,紙燈便趁著潮流飄出海口,漸漸遠去。這種水燈雖是紙做的,卻因是油光紙,不輕易透水,所以可以在海上飄很長時間。放這種紙燈,最早是為了送走「孤魂野鬼」,後來改稱「海蜇燈」,祈願海蜇生產豐收。現在已改成民俗燈會活動娛樂項目了。放流水燈時,燈多,人更多,場面十分壯觀。 【動物滿船跑】 </B>漁民一年到頭在海上奔波,以海為田,以船為家,漁船不僅是生產工具,也是生活場所。可是過去的漁船上,既沒有收音機,也沒有報刊書籍,除了同船的夥伴,找不到別的生物,生活極為枯燥。聰明的漁民便在漁船上動起腦筋,用十二生肖和其它動物來稱呼船的部位和漁具。如把船底脊最粗長的木料叫「龍骨」,船尾部和龍骨的交接處叫「虎尾」,船桅系風向標的繩索叫「牛鬃」,升降篷帆用的滑輪叫「猴頭」,還有鼠橋、蛇索、狗腿、雞旗、鹿角、龜殼等等。這么一來,拿用具也好,幹活也好,叫出口的都是動物,猶如動物滿船跑,不但顯得親切溫馨,又便於記憶,新下船的年輕人能盡快熟悉掌握。真是凝聚了打魚人的聰明才智啊! 以上講的是生產方面,下面是生活方面的。 【生米鍋中炒】 </B>生的米放入鍋中炒,就成「炒米」了,這種最簡單方便的吃食,我們從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打仗的文章中讀到過,戰士們在冰天雪地里行軍,吃的是「一把炒米一把雪」。不過,在我們海島,這種加工炒米的做法早在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就有了。那時漁村窮,婦女生小孩坐月子,沒什麼補品可滋養身子,有點大米算是很不錯了。可熬米飯時間長,吃了又怕虛寒,於是就先把大米炒熟裝罐備用,需要時倒出一些下鍋熬粥,速度快,味道也好。炒熟後的大米氣味挺香的,大家就把這種米叫「米香」,是產婦的專用品。現在時尚的稱謂,應該歸入方便食品類,叫「方便飯」了。它出現的時間可比「方便麵」早多了。 【熟飯用粉包】 </B>與生米鍋中炒相反,洞頭有一種特色小吃,是以煮熟的飯作餡,外面再用生粉包起來,你覺得這種製作方法巧吧?它叫「紅圓」,做法是:先把糯米煮熟成飯,加進花生、芝麻、糖等佐料;另把糯米與梗米成一定比例磨成粉,摻入紅的色粉加水調和揉勻,以生粉為皮熟飯為餡,包搓成半橢圓形,蒸熟備用。「紅圓」的塊頭一般都比較大,底部直徑大多在20cm左右;它主要用在喜事上,女兒出嫁頭次回娘家、孩子周歲、老人祝壽、重大的佛事活動等,分送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象徵圓圓滿滿,紅紅火火。這種粉包飯的吃食,比一般飯食保存的時間長,食用時可再次蒸熱,也可切片油煎,甜糯可口,不粘不膩。 【貓耳朵下水煮】 </B>這可不是真貓的耳朵噢!它是用番薯澱粉為皮,芝麻、花生、糖拌和後為餡做成的甜食,形狀如貓的耳朵,故而稱之。「貓耳朵」宜煮湯,燒熟後入口,外皮微韌,內餡香脆,清湯滋甜。三者相得益彰,回味悠長。一般的湯圓,遠不及它。 【美人兒任你咬】 </B>「美人兒」又叫「巧人兒」,是一種特色小吃,你可千萬不要想偏了。洞頭島上講閩南語的居民,每逢農歷七月七,都要製作甜食「巧人兒」,用米粉揉合在木刻模板上印製出人和動物的形狀,蒸熟後在「七夕」夜祭拜七仙女,然後再分食。這習俗源於一個傳說。王母娘娘化裝成乞丐下凡間查看善惡,看到財主家用糯米飯搗灰漿來砌墳墓,便上前討吃,被財主管家一頓斥罵。王母娘娘回天庭稟告,玉皇大帝大怒,凡人如此糟蹋五穀,該嚴懲!下令降災人間,寸草不長,讓他們「人吃人」去!七仙女得知後也扮成乞丐下到凡間,向一打魚老漢討吃的,老漢把僅有的兩個糠餅讓給了她。七仙女咽不下這種粗食,便問:「你們用糯米飯砌墳墓,怎麼反倒吃這種東西?」老漢告訴她,用糯米飯砌墳墓的是黑心的財主,天下窮人多,過的是苦日子。王母娘娘聽七仙女把實情一說,知道自己偏聽偏信了,可玉皇大帝的旨令又不能更改,怎麼辦呢?聰明的七仙女想出個好辦法,和眾姐妹下到凡間,教大家用米粉製作人形餅充飢。這樣一來,飢荒度過了,「人吃人」的旨令也照辦了。這方法多巧呀,就把這種人形餅取名「巧人兒」了。百姓感念七仙女的恩德,每年七月七,都要做「巧人兒」,還用竹篾紮成涼亭形的「七星亭」,一並祭拜七仙女,讓她再次下凡間時可以遮風擋雨。「巧人兒」印製的餅有動物也有美女,你就盡管咬吧。 燈會 【龍燈】 洞頭的龍燈活動,始於清道光年間,已有近200年歷史。製作龍燈,龍頭龍尾大多以篾編紙糊彩繪而成,龍身則用布制,彩繪龍鱗。龍燈內原用蠟燭點燃,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改用干電池照明。龍燈隊以龍為中心,輔以各種彩燈,也有扮古代戲劇人物的,組成浩浩盪盪的舞龍隊,走鄉串戶,時游時舞,所到之處,觀眾如潮,有的家庭還焚香燃鞭炮相迎,熱鬧異常。 【魚燈】 洞頭的魚燈活動歷史悠久,普及面廣。操閩南語的區域所扎的魚燈,大多為寫實型,按海生動物的形狀,紮成各種魚、蝦、蟹、海蜇、螺貝等,大小各異,形象逼真。操溫州方言的區域所扎的魚燈,主要為神幻型,如三盤島大嶴村的神魚燈,始於清雍正年間,以龍、虎、豹、獅、象等陸上動物的頭面替代魚頭,扎連在魚身上,色彩斑斕,神趣十足。 洞頭的魚燈,大多用竹篾扎系,紙糊彩繪而成,中間插蠟燭以照明。也有少數以鐵絲紮成魚蝦輪廓再用布縫制,以期保存得長久一些。魚燈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元宵節,其形式有單獨組織魚燈會的,也有配合龍燈、馬燈、獅燈進行游舞活動的。三盤大嶴村的神魚燈,發展到30多種,按「牌九」名稱來「布陣」表演,分別有元寶陣、梅花陣、吆五陣等多種陣式,表演舒展,場面活躍。 【馬燈】 馬燈活動從福建永春縣傳入。永春縣建有白馬寺,廟會時有馬燈游藝,以紀念為當地百姓祈得甘霖解除乾旱的白色神馬。清乾隆年間,顏、林兩姓從永春遷到洞頭的小朴村,沿襲老家習俗,也建造了白馬寺,舉辦馬燈游藝。鄰近的小三盤村也有馬燈活動。 馬燈原用篾扎紙糊而成,現已改為竹扎布縫;馬頭和馬尾分為兩部分,分別捆縛在舞馬人的腰前和背後;馬隊原為8匹馬,6匹白色,2匹胭脂色;現增至16匹,以白色為主,輔以其它色彩的馬匹,再加上各式魚燈、鑼鼓隊和腰鼓隊,約150多人。舞動時有龍滾水、馬蹄奔、五角花等多種舞陣,變化多端。馬燈活動在除夕夜的稱「迎春發財燈」,在元宵夜的叫「風調雨順燈」,在八月初六配合白馬寺廟會活動的叫「逢凶化吉燈」,也叫「化馬平安燈」,活動後焚化祭廟。現在改用布縫後,只象徵性焚化紙扎的馬燈,其餘的作保存,來年再用。 【水燈】 水燈又稱海蜇燈,從福建泉州傳入,約有200多年歷史。其活動形式已在《洞頭八大巧》中介紹。 【空明燈】 空明燈也從福建傳入,迄今約有200多年;二十世紀20年代後經本地人改裝創新,成為大型燈藝活動。空明燈高1米余,寬60cm,用有色油光紙嚴密折糊,不留漏縫,也不扎骨架,僅在下部預留一個小碗大的圓孔,孔口以鉛絲紮成圓圈,圈上緊扎一上尖下大的鉛絲三腳架,以備點燃火種。燈的下端扎一條紙帶,使空明燈升空後,重心能得到固定。放燈時,把經過菜油浸泡的毛邊紙疊放在三腳架上,點燃火種,待燈內空氣飽和,燈即冉冉上升。空明燈放飛活動大多在廣場、曠野或海港,以避開樹木和線桿,由於空明燈像風箏一樣飛得高,如一顆顆星星在夜空游動,看到的人多,所以受到人們喜愛。空明燈傳說為諸葛亮首創,所以有的地方也寫成「孔明燈」的。 【迎火鼎】 「迎火鼎」系閩南語,「迎」為游、巡;「鼎」即鍋子。迎火鼎是漁村特有的與燈會一起進行的祈祥活動。 在大鐵鍋內盛放柴爿,以火點燃即成「火鼎」。活動時,兩人抬火鼎,後隨的人時而添柴,使火不致熄滅。元宵佳節,扮古代戲劇人物的戲隊、各種燈彩隊與火鼎隊一起巡遊,鼓樂相配,鞭炮助興;游到群眾門前,人們自動往火鼎添柴。火鼎象徵興旺、紅火,通過迎火鼎活動,祈求吉祥、平安。
5. 溫州洞頭區哪裡好玩
東嶴漁村位於洞頭東南端,是省級特色旅遊村,周邊有仙疊岩景區,半屏山景區等。每年相繼舉行七夕節(旅遊節)、普渡節。
仙疊岩海灘、礁石、巨岩渾然一體。傳說巨石為神仙所疊,故名。泛舟海面,可見十八釣魚台、蛤蟆欲仙等景觀。
大沙龍海濱浴場位於半屏西北側,與洞頭漁港碼頭相對,又稱百步沙,水淺沙細,沙層厚達數米。
大石灘在大瞿島東面有一片海岸開闊的石灘,面積約0.6公頃。灘上堆滿各種巨型卵石,石灘附近有宋人面壁、白龍吸水、海徑天門、佛手掌、卧牛石等景觀。[5]
石佛觀海為大瞿島東海岸的一塊高約10米的礁石,兀立海邊,酷似一尊拱手趺坐於蓮花台上觀音像,正對波濤萬頃東海。
鳥島,雙峰島、北擺島、南擺島為候鳥棲息地,夏秋間鳥類成行成隊飛抵鳥島,生育繁殖,有海鷗、白鷺、海燕、赤嘴鷺鷥等。
望海樓
佛掌峰位於大瞿島景區,一堵高30多米的山峰在海邊突兀而 立。附近有老僧接客、青蛙聚會、白象吸水等到景點。
馬嶴潭沙灘位於大門島美嶴村景區。長約700米,寬400米,沙質為鐵板沙。[5]
龜岩峰位於大門鎮龜岩嶴山上,地處嶴底村、沙嶴村、石浦村三村交界。海拔335米,由兩塊巨石天然合成。
望海樓建在洞頭本島最高處,海拔227米,整個景區佔地140.9畝,主樓2700平方米,樓層明三暗五,高35.4米,坐北朝南。
6. 去洞頭一日游
早上9:00左右到洞頭,在老醫院旁的車站搭乘去「隔頭」的中巴,跟 售票員講是去炮台!!那裡有個景點叫望海樓,為全島的至高點!!如果時間還充足,且你們是自駕游,可以沿著去隔頭的路繼續走,那裡有個規模很大的風力發電廠,蠻漂亮的!(注意山上風大紫外線強,最好長袖,千萬不要背心,或很漏的衣服)
午飯回縣城!!
2:30左右,有兩個選擇,也可以全去,就是時間比較緊!不過兩個景區很近!一個是東嶴的仙疊岩,特點景色不錯,在海邊,礁石險峻,適合觀光。還一個就是海濱浴場,也就是沙灘,比較適合玩樂,但是水質不怎麼好,也存在安全問題!!
如果你覺得還不夠,洞頭還有北沙女子民兵連,有個博物館和主題公園,這個民兵連很有名的,蔡明還出演過一部講述關於海霞女子民兵連的電影!今年五十周年紀念日還上了央視,國家領導還親自發賀詞了呢!!
洞頭還有一個小島,天然的,不怎麼了解,似乎叫竹嶼,要坐船到的,聽說上面很漂亮!曾經在浙江的廣播里聽中國的驢友講過!
另外就是半屏山了,民謠道「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洞頭,一半在台灣」,為觀光旅遊,乘船延半屏山觀光一圈,礁石奇麗,不過我沒去過。
7. 浙江一帶七夕的活動是怎樣的
浙江一帶的七夕活動可稱豐富多彩,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
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即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橋正中還可堆放人們送來的檀香包、元寶錠,紅綠相間,金碧輝煌,宛如一件件精美工藝品。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祈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鵲橋傳說衍化而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杭州、寧波、溫州等地,農歷七月初七這天要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石榴、蓮蓬、白藕、紅菱、柿子等。
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得巧。
在浙江,還有外婆給外孫送巧食的習俗,認為孩子吃了就能生巧。在紹興的一些農村,七夕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地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在夜靜人深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和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當然,這些習俗是因傳說而生,但是卻代表了人們對有情之人的良好祝願。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明清以來,在杭州地區家家戶戶在七夕這天都要用槿柳葉泡水,給女孩洗頭發,以效織女在此日沐浴洗發、使女孩聰明靈巧。
在杭嘉湖地區,這一天,婦女們便取來槿樹葉揉搓,取其滑膩的液汁來洗頭,以使得頭發烏黑生輝,不生頭虱。
七夕在溫州的洞頭地區是個文化氣氛非常濃郁的節日。這一天,當地年滿16虛歲的孩子都要參加成人禮,未到年齡的,則是屬於他們的兒童節。同時,七夕也是祈求安康和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這一天,洞頭地區的村子裡集中當地兒童,以16虛歲為標准,分成兩組。邀請村裡有威望的老人,身著傳統服飾主持。並貢上紅圓、壽龜、巧人餅等特色供品,念誦祭文祝詞,焚七星亭,為孩子們祝福納祥。
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有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為未滿16歲的兒童祈願的習俗。早在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惠安、泉州等地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仍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石塘小人節的程序是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每天清晨需點七支香,祭七女神。初七清晨,在門口設供桌,擺放彩亭或彩轎,點香燭,放七個酒盅,和香蕉、葡萄、西瓜、木耳、香菇等時鮮果蔬,以及糖龜、刀肉、魚干、雞蛋、粽子等祭品。
祭祀儀式一般由女性長輩主祭,祈求七女娘媽佑小孩聰明、健康。祭拜儀式結束時,燃放鞭炮,焚化彩亭或彩轎以獻給七娘媽。
從凌晨至9時這個時段,整個漁區小鎮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耳,熱鬧非凡。
石塘小人節以石塘、箬山為中心,在當地的發展過程中,既保存了宋代京城開封與臨安流行的七夕風俗,同時又是在該地區特有社會環境中演變的結果。
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在這一天,蕭山坎山一帶的鄉民就會自動地聚集在地藏寺中,望著天上的繁星明月,用心聆聽著牛郎和織女的訴說衷腸。有數以千計的鄉民夜宿地藏寺,徹夜祈求地藏菩薩上天奏告,讓玉皇大帝開恩,讓這對有情人一家團圓,永不分離。
8. 洞頭市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洞頭墨魚餅
墨魚餅又名烏賊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屬於浙菜系。墨魚餅是以墨魚內囊的精華加工成的魚餅類食品。以墨魚的內臟(雄的精巢,雌的卵巢和纏卵腺)為原料。
2,貓耳朵
貓耳朵是一種杭州特色麵食,後在山西、陝西等地流行,但其形狀與杭州略有不同。其並非如名字所說用貓耳製成,只是因形似貓耳故名。在中國華北地區,貓耳朵大多像其他麵食一樣作為主食,而在南方地區多作為點心和小吃食用。
3,洞頭蟶子羹
洞頭蟶子羹是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的特色美食。 洞頭蟶子羹是以番薯粉和鮮蟶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羹類食品。
4,洞頭紫菜
洞頭紫菜是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的特產。霓嶼街道是洞頭主要的紫菜基地,也是我省的「紫菜之鄉」,擁有紫菜養殖面積1.8萬畝。霓嶼街道是百島洞頭的「橋頭堡」,質嫩味美的紫菜是霓嶼街道的傳統產業,有著幾十年的養殖歷史。
5,洞頭黃金卷
洞頭黃金卷是由鰻魚炮膠、竹蓀、墨魚餅三種原料套成圓卷後製成。
9. 溫州七夕去哪玩,或哪有活動的
溫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溫州哪裡好玩?溫州名列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集山、江、海、湖、島、泉之大成。溫州自然景觀豐富多彩、人文底蘊深厚,是旅遊者最佳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勝地。
溫州名列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集山、江、海、湖、島、泉之大成。景區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2.23%,現擁有1個2處世界地質公園,3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30個A級旅遊景區(其中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10個),3個6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6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企業,5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處國家重點文保單位、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溫州自然景觀豐富多彩、人文底蘊深厚,是旅遊者最佳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勝地。
溫州好玩的地方推薦
雁盪山
雁盪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
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澤雅)、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盪山風景區主要是指北雁盪山。
門票
西漈景區20元 玉甄景區30元
交通
1 、乘溫州望江路碼頭渡船至甌北碼頭,然後乘坐至白石鎮中雁風景區的車
2 、從溫州火車站(新南站)乘坐至白象、柳市、樂清專線到白石鎮中雁風景區
3 、溫州黃龍小區專線車直達白象鎮中雁風景區
4 、樂清市區、柳市鎮、北白象鎮有公交車直達中雁風景區
江心孤嶼
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總面積約7 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狹,列中國四大名勝孤嶼(鼓浪嶼、東門嶼、蘭嶼、江心嶼)之首。該嶼風景秀麗,歷史古跡、人文景觀豐富,是甌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歷來被稱為「甌江蓬萊」。
江心嶼歷史悠久,古時為兩個小島。南朝宋初郡守謝靈運曾登上孤嶼,寫下「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名句。島上的春城煙雨、海淀朝霞、甌江月色、羅浮雪影、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是自古有名的十景。
門票 :成人票25元;兒童票12元
交通 :乘坐31、33、39、50路等都可到達
洞頭諸島
洞頭,是溫州市唯一一個以縣名冠名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處溫州甌江口外39海里的洋面上,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由103 個島嶼組成,素有「百島縣」、「東海明珠」的美稱。
洞頭群島有長達331 公里的海岸線,是僅次於舟山漁場的浙江省第二大漁場,面積 4800 平方公里,盛產各種貝類、藻類。洞頭港是國家一級漁港,東沙港是國務院批準的活海鮮錨地,鹿西港是東南海上最大的水產品市場。
南麂列島
南麂列島,位於浙江省鰲江口外30海里的東海,區域總面積200 平方千米,陸域面積11.3平方千米,由大小52個基岩丘陵型島嶼組成,另有55個明礁、14個暗礁。海洋風光秀麗,生態保持良好,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貝藻類海洋自然保護區,被譽為「貝藻王國」。
交通
1 、溫州新城站乘車可直達
2 、溫州至南麂的快艇在6 、7、8 月份的旅遊旺季會開行 地點:安瀾亭碼頭
3 、距離南麂島最近的陸上口岸是平陽縣的鰲江鎮,這里的船較多。溫州客運中心有到達鰲江的車。到鰲江後,可轉乘至南麂的船
楠溪江
楠溪江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北部的永嘉縣境內,東臨雁盪,南距溫州,西連仙都,北接仙居,景區面積達625 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山水畫搖籃」。
它至今遺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梁、路亭、牌樓和古戰場,並保存著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寶」以及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築的古村落;且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
門票
楠溪江龍瀑仙洞 原價80元
楠溪江石門台 原價30元
澤雅
澤雅位於甌海區西部的澤雅鎮境內,俗稱「西雁盪山」。此地原名「寨下」,澤雅是「寨下」溫州話的譯音,西雁附近還有一個澤雅水庫。
區內景觀以群瀑、碧潭、幽峽、奇岩為特色,融樸野的山村風情於一體,有七瀑澗、金坑峽、高山角、澤雅湖、西山、龍溪、崎雲、五鳳八大景區,230 多處名勝景點。
交通
1 、從溫州市區到澤雅最方便的是坐 127 路,火車站始發至澤雅鎮政府,轉景區巴士,或包七坐麵包車上去,單程 30元。20分鍾可達,沿路是清澈見底的澤雅水庫,風景美不勝收。
2 、另有37路、12路公交車,人民路溫州南站飛霞橋始發,至澤雅林嶴車站,轉景區中巴車(每 20分鍾一班),或包七坐麵包車上去,單程30元。
10. 溫州民俗
春節
關門炮
開門炮:年三十晚上,溫州人家關門時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關門炮,示意舊歲平安。大年初一清晨,溫州人家開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開門炮,以圖新年吉利。開門炮關門炮一般放三個雙聲爆仗(俗稱二踢腿),不過一般備四個炮仗,俗稱「帶四放三「,留一個作預備。
食年糕: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准備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盞碗,取其高字,謂「一年高一年「,也有食年糕的,「糕」與「高」諧音,謂「一年高一年」。
拜年: 早起幼輩即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然後攜元棗、桂圓、荔枝等禮物外出拜年。同輩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賀辭。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半、建國後,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黨政領導部門邀請各界人士舉行團拜,以減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春節間,各家擺「新年酒」宴請親友。新年酒無一定規格,時間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間。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擺酒。
開筆: 初一,讀書人裁一紅紙,上寫祝賀新年詩句,或寫「新春開筆,大吉大利」字樣,叫做「開筆」。
開市:春節間一般商店都不開業,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節前購置。初三四後,各店陸續開市。開市時張紅掛彩,鳴放鞭炮。近幾十年來,許多商店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營業,或同行業輪流開門應市。
送元寶:農村有「送元寶」者,在春節期間,兩人搭檔,手持銅錢串和萬年青樹枝,挨門念《送元寶》謠。一人念祝福辭,一人應「好」。如「元寶進道壇——好!」「金銀滿上間——好!」溫州有諺「正月初一送元寶,講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長八日: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稱為「燎火盤」。孩兒跳火堆和燃放煙花取樂。善男信女聯袂往近郊太平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
元宵
元宵也稱上元節、燈節。從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鄉開展舞龍燈活動。十四至十六是「正燈」日子為舞龍燈活動高潮、常見龍燈有布龍、紗龍、凳板龍和首飾龍。龍燈隊穿街走巷,至大戶人家庭院舞龍、「參龍」。
「參龍」時,燈師在鼓樂聲中唱龍燈歌,為該產主人祈福。龍燈歌有一定套式,燈師針對戶主姓名,身份,即興添加歌詞、各地還有調馬燈、舞魚燈、摹獅子,踏高蹺、扮柳翠等項文娛活動。
洞頭漁民是日還放「孔明燈」、燈系油光紙做,中納浸油火*頭紙,點燃後,氣體膨脹,紅燈冉冉升起,飄向海空,場景十分壯觀。
春祈攔街
溫州城內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福活動,稱「攔街福」,為地方性傳統節日。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還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之大成、同時家家設祭台、擺盆景。陳花卉,稱作「花祭」、店鋪以減價招徠顧客,各方遊客雲集。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人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別處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攔街福」中,西郭三港殿前大壽桃最為精奇、米制壽桃高齊屋檐,闊跨街面。上置《西遊記》、《水滸》、《三國》各米塑人物數達幾百個,此外尚有蒲清州珠囤,狀如亭系由數十萬顆彩珠紮成、囤上構織戲曲人物、龍鳳和各種圖案五光十色,眩人眼目。
1952年溫州城鄉物資交流會時,曾舉行類此文娛活動,為時三大不稱「攔街福」。
端午
端午節亦稱端陽節溫州稱「重五節」。
裹粽:端午家家裹粽。種類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蓮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蠶豆粽等。農村人以早稻稈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稱作「灰湯粽」、端午前一兩天,出嫁女兒必送粽給娘家。娘家回贈紙扇、香囊等物。現在農村裡還有端午節送禮的習俗,一般是外甥給舅舅家送些吃的東西,不再僅限於粽子啦,比如沿海一帶的農村,送蚰蠓,跳跳魚,毛蚶等。
劃龍舟: 溫州東部平原,河道交錯,幾乎各村都置龍舟。南宋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 處處旗鼓爭飛揚。」劃龍舟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十前後結束。
賽龍舟時,河道鑼鼓喧天,數條或數十條龍舟展旗競先。岸上觀客吶喊助威,場面壯觀。解放前,常發生兩舟斗毆與觀眾擁擠坍橋落水事件。民國23年(1934)和建國前夕,永嘉藤橋、梧誕因龍舟相撞引起斗毆,溺死41人、自南來至民因,歷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劃龍舟,效果甚微。
70年代末,溫州劃龍舟復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導,消除迷信色彩。加強安全措施,遂成為民間健康體育活動。
扮台閣:台閣有水陸兩種。
水上台閣為彩舟、舟長而闊,上裝樓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裝扮戲曲人物,形象生動、舟前後置鞦韆架,有幼童飾龍大,上下翻盪。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台閣在樂聲中緩行,見岸上掛出紅綢時,乃進退各三次已而收紅。市區幾座廟宇均備有台閣,以蟬街方仁殿最有名。
陸台閣以木板為台,亦坐一組戲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後改在板車上搭台)遊行,此項活動在元宵或攔街福肘舉行。
避邪驅疫: 端午,大戶人家中堂懸掛鍾馗像;門上插菖蒲和艾;小孩臂系五色絲線,稱「長命縷」。
七夕
七月初七為乞巧書、各家用米粉製成舌狀糖糕,稱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長命縷」,擲於屋瓦上,讓喜鵲銜去搭橋,幫助織女星渡過銀河。
中秋
賞月:親友間互送月餅。月餅圓形,古人月團圓之意,溫州月餅除蘇式、廠式外,尚有空心月餅與直徑逾尺大月餅。是日,在外地親人盡可能回家,團聚歡宴。宴席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鴨等菜。夜晚,各家備月餅瓜果,在中庭賞月至深夜。市區積谷山麓有座小石橋,橫跨玉帶河上名王帶橋。千秋夜半、皓日投影於河,小橋東西各半,象月亮擔著橋,故又名「月擔橋」。是夜,常有三五結伴前去觀賞。
小擺設:中秋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實或小康人家,在中堂擺設幾張方桌,圍以錦圍,置「小擺設」。小擺設模擬文昌帝君廟,設神像、幾案、車馬、兵器及執事等。製作精巧,有觀賞價值。
清光緒年間,永嘉城內新福興和陳啟興鎮店兩家小擺設,尤具特色、新福興擺出大錫器,小在半市寸至五市寸之間多達十桌,一溜兒鋥光閃亮、陳啟興更是匠心獨運,第一置銀色門牆、綵樓,內有走馬燈不停旋轉,並用紅水架置一金魚缸,缸內錦鱗唼蝶嬉戲。門提燈、高燈,紅燭高燒。兩旁靠欄桿處,彩旗招展,兵器森立。中間八張方桌和圓桌上擺設 董、銀器、玉飾;設彈詞班和唱曲班,演奏小藝人皆銅制,持銀質管弦和打擊樂器,極其精。尤其是京劇班,銀質戲曲人物個個神形兼備,栩栩如生。這些小擺設展出十多天,參觀者繹不絕。
重陽
九月初九重陽節,為登高節日。男男女女登上山巔,飽覽秋色、各家還製作登糕饋贈外與兒童。登糕諧「登高」,也稱作『重陽糕」,意含步步高升。糕為米制,由大小不一圓形糕壘塔狀,上插米塑戲曲人物和金旗銀花,為兒童所喜愛。
除夕
臘月初開始,民家就已為過年作準備;下旬至除夕,更有各種民俗活動。
搗年糕:自十二月半起,民間開始搗制米糕、含糖的稱「糖糕」。不含精稱「水晶糕」昔時良燦米製成、糖糕製成各種形狀有印有狀元圖像,也有製成元寶狀、大型塘糕元寶,重數斤,上插銀花擺設於中堂。有些人家制糕、桶糕、炊糕諸種米制食品。
購年貨:每至臘月,家家戶戶忙於添響各種食品、衣服、用具。至年邊更大量購置魚肉雞及糖果、貧苦人家不惜典當衣物置食品過年。解放後,每至年邊,商業部門舉辦商品展銷,讓利於居民。
送灶神:臘月廿三四晚上,各家送灶神上天、是夜也稱「小年夜」、送灶神時,在灶頭放水果、糕點與麥芽糖,請灶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麥芽糖是必備供品,說灶神嘴被粘住,不會說人家壞話。祭後糖果分給兒童、此俗已廢。
分鄉•守歲•壓歲: 農歷歲末,俗稱'「三十日」、外出者即千里迢迢亦回鄉與家人團聚。 晚祀祖,擺分歲酒,即年夜飯、菜餚主富,有芋頭、魚(都含「有餘」意)、年糕;十冷盆盛於紅高腳碗內,表示「十全」、是夜居民住舍各處遍點紅燭、油燈稱作「歲燈」、家長給幼輩分壓錢(也叫壓祟錢),置於枕下。納福避邪、晚間全家大小圍坐燈前,談笑嘻戲以「守歲」。至午放「關門炮」。
70年代後期電視機普及各戶,守歲改為觀賞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