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七夕
『壹』 福安吧的福安吧大事跡
2004年--福安吧創立
2004年--05月05日--17點21福安吧最早主題貼誕生
2005年--12月------誕生首位吧主瀟瀟齊語
2005年--12月30日--福安吧首條吧規誕生
2006年--04月------福安吧第二位吧主geniebin誕生
2006年--04月24日--福安吧帖子數破1000
2006年--05月12日--福安吧首個精品貼誕生
2007年------------馬粥街殘酷史成為福安吧第三位吧主
2007年--12月10日--geniebin成為福安吧首位會員
2008年------------福安吧帖子數破1萬
2009年--3月16日---福安吧會員破100
2009年--05月------福安吧帖子數破2萬
2009年--06月18日--geniebin辭去吧主
2009年--06月18日--快樂紅星球成為福安吧第四位吧主 2010年------------福安吧湧入大量吧友
2010年--12月------福安吧帖子數破6萬
2010年--12月末----福安吧帖子數破10萬
2011年--02月------QQ大吧成為福安吧第五位吧主
2011年--04月23日--福安吧反抗許可權運動開始(許可權風流團_焚杺劫)
2011年--04月26日--馬粥街殘酷史辭去吧主
2011年--04月26日--福安吧首個貼吧活動開啟(福安吧第一屆攝影活動「閩東城市」) 2011年--04月28日--何去何沖擔任福安吧第六位吧主
2011年--04月28日--福安吧首次貼吧改革
2011年--05月01日--福安吧首次線下聚會開展
2011年--05月------福安吧日均達到1000帖
2011年--05月08日--福安陽頭跳樓事件(福安吧開始大火)
2011年--05月------福安吧會員數破1000
2011年--05月18日--地下鐵奶茶登陸福安吧
2011年--05月30日--福安吧帖子數破30萬
2011年--06月------福安吧日均達3000帖
2011年--06月末----福安吧首次公益捐款(二中林美玲)
2011年--06月17日--福安吧刊第一期誕生
2011年--06月25日--福安吧帖子數破40萬
2011年--07月01日--福安吧公益捐款交接儀式在福安地下鐵奶茶(民中店)展開
2011年--07月05日--福安吧電台首次訪問(共三期,三名嘉賓依次為何去何沖,若即婼娌,hlt623341679)
2011年--07月18日--福安吧官方歪歪出台
2011年--07月19日--福安吧個人小樓開通
2011年--08月10日--福安吧第二次公益捐款(鍾平)
2011年--08月11日--福安吧首個網路首頁貼誕生(福安吧第二次公益捐款)
2011年--08月09日--快樂紅星球辭去吧主
2011年--08月11日--福安獃獃成為福安吧第七任吧主
2011年--09月------福安吧橫掃長樂,福鼎,寧德,霞浦四吧
2011年--09月01日--福安吧抵抗爆吧運動開始(遭到數十天連續挖墳爆吧)
2011年--09月09日--福安吧精品區改革
2011年--09月22日--何去何沖辭去吧主
2011年--09月25日--走進錦桌頭小學愛心活動
2011年--10月------福安吧日均達5000帖(帖子數達80萬)
2011年--10月03日--何去何沖重新擔任吧主
2011年--10月06日--重陽節福安吧走進老人院活動
2011年--10月10日--為10.7後巷火宅遭受損失吧友捐款
2011年--10月12日--福安吧第一次品酒大會召開
2011年--10月21日--福安吧首個大型吧規出台
2011年--11月11日--福安吧首個大型線下活動抱抱團開始
2011年--11月12日--福安吧第二次品酒大會召開
2011年--11月12日--福安獃獃辭去吧主
2011年--11月13日--福安最邪惡的人成為福安吧第八任吧主(首位女吧主)
2011年--11月14日--前往武曲看望老人活動
2011年--12月24日--福安吧第三次品酒大會(聖誕節聚會,正式參與吧友破60)
2011年--11月28日--看望孤寡老人活動
2011年--12月07日--福安吧第一屆詩詞活動開展
2011年--12月13日--一路走好!
2011年--12月------福安吧日均跌至3500帖
2011年--12月30日--福安吧帖子數破100萬
2012年--01月------福安吧日均跌至3000帖
2012年--01月01日--福安吧首次籃球比賽活動
2012年--01月14日--QQ大吧辭去吧主
2012年--01月14日--何去何沖再次辭去吧主
2012年--01月20日--福安獃獃再次擔任吧主
2012年--01月21日--福安貼吧開展為貧困學子「捐資助學」活動
2012年--02月03日--福安貼吧「捐資助學」活動圓滿結束
2012年--02月09日--放開我家五叔成為福安吧第九任吧主
2012年--02月22日--個人小樓廢除
2012年--03月------福安吧日均升至4000帖
2012年--04月------福安吧日均升至6500帖
2012年--04月12日--福安吧第四次品酒大會
2012年--04月15日--福安吧帖子數破150萬
2012年--05月------福安吧日均升至8000帖
2012年--05月09日--福安吧第二屆攝影活動「媽媽我愛你」
2012年--05月21日--福安吧第三次上網路首頁(人生起點穿越318川藏線)
2012年--05月23日--福安獃獃辭去吧主
2012年--06月------福安吧日均跌至6000帖
2012年--07月01日--福安吧帖子數破200萬
2012年--07月03日--何去何沖又擔任吧主
2012年--07月04日--福安吧會員突破1萬人
2012年--07月08日--前往坦洋村看老人活動。走廊橋,逛舊茶廠,泡功夫紅茶
2012年--07月21日--福安吧第五次品酒大會(正式參與吧友破百)
2012年--08月--------福安吧日均升至8000帖
2012年--08月01日--【愛心之旅】西隱村活動 2012年--09月------福安吧日均突破1萬帖大關
2012年--09月01日--福安吧帖子數突破250萬
2012年--09月15日--福安吧第三屆攝影活動「明月照我華夏魂」
2012年--09月29日--福安吧首屆二手物品交易會(回復1300)
2012年--09月30日--福安吧會員突破2萬人
2012年--10月--------福安吧日均帖跌破9000
2012年--10月17日--福安吧帖子數突破300萬
2012年--11月10日--福安吧最大線上活動「聲動福安,尋找最動聽的聲音」開展
2012年--11月15日--福安吧莆田吧友誼互爆
2012年--11月11日--福安地下鐵奶茶大婚
2012年--11月17日--福安1117事件,福安吧大亂
2012年--11月23日--福安吧官方歪歪重現天日
2012年--11月--------福安吧日均帖跌破7000
2012年--12月01日--福安吧首次線下跨吧聯誼活動(福安吧V霞浦吧)
2012年--12月12日--福安吧首次白骨日
2012年--12月22日--福安吧最大線上活動「聲動福安,尋找最動聽的聲音」順利結束
2012年--12月24日--福安吧「迎接2013,秀出我的ID照!」活動
2013年--1月----------福安吧會員突破3萬人
2013年--01月01日--福安吧跨年搶樓活動(半小時達2500樓)
2013年--01月01日--福安吧官方歪歪元旦活動
2013年--01月01日--福安吧元旦聚會(老男懷舊吧)
2013年--2月----------福安吧2月二手交易帖突破2000回復
2013年--02月01日--福安吧吧務實名投票選舉(木木,眼睛妹)
2013年--02月11日--福安吧帖子數突破400萬
2013年--02月20日--福安吧友自編陳歐體
2013年--03月------福安吧開通話題置頂+第三置頂許可權
2013年--03月------福安吧日均帖子數重破1萬帖大關(時隔上次是半年前)
2013年--03月------福安吧3月二手交易帖突破3000回復
2013年--03月------福安吧官方微博正式成立
2013年--03月-------福安吧3月二手交易帖突破4500回復
2013年--03月30日-福安吧LOL群正式成立(後改名為福安吧游戲群)
2013年--04月07日-福安吧「泡泡火鍋聚會」
2013年--04月22日-為吧友「陽頭來著」開展募捐活動
2013年--04月24日-為「陽頭來著」開設義賣專貼
2013年--05月07日-開放吧務組群,納普通吧友加入
2013年--05月22日-福安吧小吧選舉(福安吧逐漸進入巔峰期)
2013年--05月23日-福安吧秀寵大賽開展
2013年--06月02日-福安吧「秀出你最美麗的側面」活動開展
2013年--06月16日-福安吧突破500萬貼
2013年--06月16日-福安吧訪談活動「吧友零距離」卷土重來(每周一期,共十期)
2013年--06月20日-福安吧務「微笑小包子」號被盜導致拆吧(拆吧4分鍾約1萬貼)
2013年--07月-------福安吧日均帖突破12000貼(打破2012年9月巔峰日均帖子數)
2013年--07月-------復制黨興起
2013年--07月-------日均簽到突破2000
2013年--07月05日-福安吧精品區再次大幅整理(撤銷30%精品貼)
2013年--07月18日-福安吧吧規第二期出台(替換部分小吧主)
2013年--08月-------復制黨VS吧務組(貼吧戰爭白熱化)
2013年--08月-------福安吧日均帖突破15000貼(達到福安歷史最高值)
2013年--08月13日-福安吧「七夕」搶樓送花活動(僅半個小時突破9999樓)
2013年--08月13日-福安貼吧攜手市共青團-「陽光助學」七夕慈善舞會
2013年--08月17日-福安吧霞浦吧戰爭(起因霞浦吧內部亂象)
2013年--09月-------暑期結束,福安吧日均帖跌至8500
2013年--09月20日-福安吧史上最給力戶外聚會(中秋9.20濕地公園聚會)
2013年--09月15日-福安吧突破600萬貼
2013年--09月19日-中秋隨手拍,拍出屬於你的中秋活動
2013年--10月-------福安吧突破6萬會員
2013年--10月15日-福安吧治理廣告貼,交易貼,招聘貼,租房貼等貼(不甚理想)
2013年--10月21日-福安吧務改革(小吧主增添至30個)
2013年--10月21日-福安吧專用招聘,求職,租房,求租貼發布
2013年--10月22日-拯救不幸患上白血病的花季少女--陳少燕的捐款活動
2013年--10月31日-福安最邪惡的人辭去吧主
2013年--11月-------福安吧清理2萬僵屍會員(剩餘約4萬會員)
2013年--11月-------福安吧日均帖恢復至1萬
2013年--11月01日-Mst_kk成為福安吧第十位吧主
2013年--11月02日-老男懷舊吧拯救白血病少女吧友公益聚會活動
2013年--11月09日-福安貼吧公益捐書,捐物活動
2013年--11月25日-網路最強地區模範吧評選(地區模範吧NO.1!)
2013年--11月30日-福安吧關村廣場燒烤聚會活動
2013年--12月-------福安吧活躍度大減日均跌至7000
2013年--12月24日-撤銷部分小吧主 2014年--01月01日-福安吧跨年搶樓,搶主題活動
2014年--01月25日-福安吧突破700萬貼
2014年--01月30日-除夕老男聚會
2014年--01月31日-福安吧新春搶樓活動
2014年--02月14日-福安吧情人節搶樓送花活動(約三小時半1萬樓)
2014年--02月28日-調整部分小吧主
2014年--03月------福安吧日均帖至5000
2014年--04月-------福安吧參加貼吧TBG英雄聯盟比賽(吊打王者隊32強,福安女子隊16強)
2014年--04月30日-福安吧吧務管理改革
2014年--06月2日-老男懷舊吧公益聚會(資助困難病人王光唐)
2014年--07月-----福安吧日均升至6500
2014年--07月02日-福安吧破800萬貼
2014年--07月29日-七夕情人節戶外聚會(七層塔腳下)
2014年--07月31日-福安吧七夕搶樓送花活動(一小時二十八分鍾1萬樓)
2014年--08月-----福安吧日均升至7500
2014年--08月01日-福安吧第一期「吧友福利街」開設(也是最後一期)
2014年--10月22日-福安吧小吧主實名投票選舉
2014年--11月-----福安吧日均跌至5000
2014年--11月03日-紅顏一笑燕and老男懷舊吧,傷幾度and地主也沒有餘糧了,演一世執念and木有巴姑三對吧友大婚
2014年--11月11日-福安吧「光棍節」濕地公園戶外聚會
2015年--01月03日-清理會展皇家KTV事件相關帖子
2015年--02月13日-老男懷舊吧第三屆跨年聚會
2015年--02月13日-福安吧2015「情人節」搶樓送花活動(一小時五十分鍾1萬樓)
2015年--03月-----福安吧日均升至7000
2015年--03月02日-「爆曾經的你+現在的你」爆照活動
2015年--04月15日-聚寶網有獎徵集廣告語活動
2015年--05月14日-福安最斯文的人and大眾吧友VS小邪173 and部分「狗粉」撕逼約架事件
2015年--05月31日-老男懷舊吧大聚and親吻狂魔「魔術師」事件
2015年--06月-----福安吧日均帖跌至6000
2015年--06月11日-「水當當奶茶」影票黃牛黨事件
2015年--06月15日-福安吧突破1000萬帖
2015年--06月15日-「秀出你的端午節」貼吧活動
2015年--07月06日- 貼吧群改革,新增招聘求職群,貼吧游戲群(新)
2015年--07月18日-秀出和家人的「自拍」合照活動
2015年--09月-----拉黑大量「屍體」會員
2015年--09月-----福安吧日均帖跌至4000
2015年--10月31日-老男懷舊吧「最後一聚」
2015年--11月16日-因用戶投訴撤銷吧主Mst_kk,成為福安吧首個被投訴下台的吧主
2015年--11月19日-原招聘求職群轉型為聊天咔唄群,新建招聘求職群
『貳』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叄』 福建人有什麼風俗陋習
大男子主義倒是不能說沒有,但是很少。
福建省(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島相望。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福建省轄1個副省級城市和8個地級市。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這些山地多為森林所覆蓋,使得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第一。福建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海岸曲折,島嶼眾多。由海路可以到達南亞、西亞、東非,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嶼、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風光外,還有土樓、安平橋等人文景觀。福建的民族組成比較單一,漢族占總人口的97.84%,畲族為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1%,還有少量回族、滿族等。
一、福建的地域風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占福建省土地總面積的90%, 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內有閩西與閩中兩大山帶大體平行,閩西山帶以武夷山脈為主,斜貫閩、贛兩省,長約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位於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國東南地區最高峰。閩中山帶從北至南分為鷲峰山脈、戴雲山脈、博平嶺。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灣、多半島的曲折海岸線為主體。閩江口由於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閩江口以南有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興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且廣泛分布海蝕紅土台地。閩東南沿海地帶是省內耕地集中區,亦是福建省經濟文化最為發達地區。
省內城市間往來在過去往往要經水路來達成。有閩江、晉江、九龍江下游沖積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興化平原。
1.2 福建氣候
福建氣候區域差異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水熱條件和垂直分帶較明顯,氣候復雜多樣利於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年均氣溫在17-21℃,沿海全年高於10℃。冬季溫暖,1月沿海平均氣溫7-10℃,山區6-8℃。夏季炎熱,平均氣溫20-39,並多台風。無霜期內陸260-300天 ,閩東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適宜甘蔗等喜高溫作物和亞熱帶植物生長,其他地區可一年兩熟,適宜種植水稻和茶樹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季節分配不均,有較明顯雨季和乾季;3-6月為雨季,佔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風季,降水量較多,年際變化極大,容易發生水旱災害;10月至次年2月為,降水較少。年日照時數為1700-2300小時。沿海及島嶼地區有效風能達2500-6500千瓦時/平方米。風能和台灣海峽油氣資源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二、福建的風土人情
2.1福州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的供品,供品並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卜絲等做成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飢的點心。
2.2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與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一樣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達他們的生活、勞作和情愛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頭語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枝一秀。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大多是山野峻嶺,男女共同勞作,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地位差別,客家人大都純朴耐勞,客家人這些獨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響著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於我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日常生活工作都與山有關系,客家婦女與男子同樣從事著山間的各種勞作,在長期的山間勞作中,用山歌互相傾訴表達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區地帶,勞作辛勞,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幾首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沒有其他較為普遍的民眾娛樂,而唱山歌正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所以客家男女對它都有共同的喜愛。在客家社會里,舊禮教束縛也很嚴,由於在家裡拘束過嚴,到了山間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會自然地唱起山歌來。
2.3龍岩客家婚嫁習俗
生活在龍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方迎親隊到達女方家,新娘出門要站在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客家民間稱為「過米篩」,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立業。接著要背新娘出家門,上車轎時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到達男家後,新娘要在手捧盛著柑橘吉祥圓盤的伴娘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表示「火紅興旺」,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
2.4泉州民俗風情
泉州地處我國福建東南沿海,古為閩越族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千百年來泉州民風淳樸,文教昌盛,人們勤奮堅毅,知禮樂善的遺風世代相傳,形成獨特的泉州民俗民風。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貿易繁盛,成為「萬國衣冠」的時尚之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重鎮,不少外國商賈、傳教士擇地而棲,安居樂業。多種宗教傳入,與本地儒道教傳統文化相滲透,寺院廟觀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種文化兼收並蓄的泉州民俗習性。 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外來風俗文化的交融,構成泉州獨特的文化風俗氛圍。諸如衣食住行、婚喪喜慶、歲時節日、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更多體現出文化古城和著名僑鄉的風俗特色。解放後,泉州人在政府引導下,崇尚科學,革舊立新,社會風俗趨向文明進步。
2.5 寧德民俗風情
福建寧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從唐朝開始,畲族先民從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一帶陸續遷移到福建東部,目前閩東寧德畲族人口有17萬人,分別佔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國的四分之一。閩東畲族分布9縣124個鄉鎮及街道辦事處,現設立8個畲族鄉和福安市畲族經濟開發區,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個。
畲族作為一個古老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形成了鮮明的獨特的習俗風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通用漢族文字,他們自稱「山哈」,意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常以歌代言,以歌傳情,歌頌勞動, 表達愛情,唱述本民族歷史和神話傳說等。畲族傳統節日、婚俗、武術、醫葯等也別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為閩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6 茶習俗
語「寒夜客來茶當酒」,福建人是客一進門即泡茶。福建人喜歡喝烏龍茶,在福建最負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鐵觀音為上品,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福建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當然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壺、茶杯,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
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置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往往要放滿壺,沖出來才夠味。水一開,立刻就沖入茶壺中,這時會浮起一些泡沫,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蓋上壺蓋後,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同時使茶壺內外溫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要沖到壺蓋蓋下去後水有少許溢出,蓋上蓋子,再淋一些水,然後馬上斟茶,不能延後,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沖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三、福建的節日
3.1.福建七夕節
祭拜孩子保護神「七娘媽」
在閩南和台灣,古代的七夕節最重要的節日內容並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媽」。「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閩台的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鷺江志》中,「解去續命縷」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這天,閩台人家的睡房門口,要掛繪制著抱著小孩的七娘媽「七娘神燈」,這樣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長大。到了傍晚,擺上鮮花瓜果、胭脂水粉、油飯各七份以及「七娘媽亭」和「七娘媽轎」進行祭祀。祭拜結束後將「七娘媽亭」和「七娘媽轎」焚化,並將祭品扔一半到屋頂上去,給七娘媽享用,另一半留著自己用,這樣可以更美麗和健康。有的人家還會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3.2 媽祖節
每年4月25日、10月4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島都會舉辦媽祖節,媽祖原名為林默娘,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她生前經常在島上為人治病,並能預報天氣變化,使漁民常避過台風等帶來的危險。林默娘於28歲那年的 農歷九月初九去世。死後,人感其德,稱為神姑和聖母,並在湄州島上建造媽祖廟奉祀她。
在人們的心目中,她已成了能帶來大吉大利的海神。活動內容:農歷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海神媽祖的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當地民眾和台胞都來到湄州島媽祖廟朝聖媽祖。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3.3 元宵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到這一天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街上供應湯圓,福建民歌《賣湯圓》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元宵的湯圓圓又圓」正是「元宵吃湯圓」的真實寫照。 福建的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還要舉辦抓鴨子的活動。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一般設在海上或河上,從岸邊騰空伸出 根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塗滿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裝著一隻盛鴨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個活門。參加競技者要登上木梯,走過這根伸向海里的圓木柱,到了末端,用手拉開小木箱的活門,鴨子就掉進水裡,同時人也躍入水中去抓鴨子。通常,十幾只鴨子,在一個多小時內便被勇士們抓光。 四 福建的特色小吃
有福州地區的魚丸、肉燕(喜稱「太平燕」)、蠣餅、鍋邊(連江的海鮮鍋邊最出名)、春卷、光餅、荸薺糕、黃米糕、發糕、八寶芋泥(甜的)、蘿卜糕(鹹的)、芋頭糕(鹹的)、蠣餅、九重餜,等等,多了去了;有莆田的興化米粉、打鹵面;廈門泉州的炒麵線、燒肉粽、土筍凍、線麵糊;還有沙縣小吃中的扁肉、拌面、糟菜粉什麼的;龍岩特色的八大幹(上杭蘿卜干、永定菜乾、明溪肉脯干、寧化老鼠干、長汀豆腐乾、武平豬膽干、連城地瓜干、永安筍干);暑天時吃的仙草凍;浦城的芋子餃、豆腐丸、桂花茶、酸棗膏;
總結:福建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民俗,以及福建山清水秀,空氣優良,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首位。「雙世遺」武夷山和馳名世界的茶葉都是福建著名的生態品牌。
『肆』 請問古代書信怎麼開頭結尾對父母的稱呼怎麼說啊
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於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不贅。
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余客後敘。余容續陳。客後更譚。
(4)福安七夕擴展閱讀:
正文是書信的主要部分。寄信人要向收信人詢問、回答,敘述的內容,都在這里表述。
正文要另起一行,空兩格寫起,轉行時頂格。根據內容可適當分段,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單獨成行,空兩格寫起。向收信人表示問候。
(2)另起一段,空兩格寫起。說明何時收到對方來信,表示謝意;或者詢問對方情況,表示關懷。總之,應首先談對方的事情。
(3)談自己的事情。每一件事都要分段寫,使對方一目瞭然。回答對方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
(4) 可寫有何希望、要求或希望再聯系的事項。
『伍』 關於福州區域民俗文化的2道題(盡量給出詳解,謝謝)
1.為什麼說福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的歷史名城,怎樣體現出來?
從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福州的閩族居民就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
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
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
前221年,秦朝設閩中郡。
前85年,漢朝在福州設立冶縣,屬會稽郡,這是福建歷史上成立的第一個縣。
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帶領居民廣植榕樹,故福州有「榕城」之別稱。南宋末年,端宗趙罡改福州為福安府,為陪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
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定,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19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成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
1883年,中法戰爭期間,雙方在閩江口展開了著名的馬江海戰。
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
1933年,19路軍兵變,福州成為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1946年,設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
1980年,福州被中國國務院設為沿海開放城市。
2.福州區域民俗范圍大體包括哪些地方?發展上有哪些特徵?
對於這第二個問題我查找了福州文化的大量資料,沒找到一份能具體的劃分「福州區域民俗范圍地方以及發展上有哪些特徵的資料」,以下的就提供的是福州詳細的民風民俗,希望能給你提供幫助!!
福州詳細的民風民俗:
福州節日民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游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據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這一習俗,也始自宋代。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燈街,紅光輝映。州縣官吏,每逢元宵,倡導大鬧花燈,「官民同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從此,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模燈會;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民國後則無定規。
福州元宵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此詩描繪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的盛景。元宵城門開禁,鰲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觀賞,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後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愛外孫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雲:「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此詩描繪當時送燈的盛況。
元宵鬧花燈自初七開始,昔日福州南後街與南台台江汛專售紙制各種花燈。挑的有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扛的有關刀燈、龍搶珠燈,後來還有飛機燈、戰艦燈等;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當時有首詩雲:「華燈成市將元夕,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清光四壁照銜杯。」描出了福州燈市的盛況。
元宵之夜,有的鄉鎮街道游燈上街時,結合迎神賽會。迎神隊伍中,多隨有舞龍燈、高蹺、舞獅、地下坪、陸地行舟等民間文藝活動。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便舉燈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燈的習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節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節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前後,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製造,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製的印模,內刻有氏族堂號,印製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並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掃墓歸來,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端午節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於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塗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蠍。
用過節餐後,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舟有的彩繪為魚,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後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節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農村早稻收割後不久,人們利用農閑時間祭田地、慶豐收。因此,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輪流著進行。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中秋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日。
中秋節俗,福州人家備供品,燒紙衣,以祭祖先。夜設家宴,舉家歡聚,飲酒賞月。這個節日,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在節日內互表良好祝願。中秋節俗,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謂『走百病』」;永泰縣「中秋望月,紳士祝魁星」;閩清縣「中秋造月餅,設酒賞月,食栗與芋,童子備�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各家不過具飲而已。」
中秋「擺塔」,是節日的一大樂趣。農家兒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盤詩賞月,互相娛樂。城內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並有燭台、花瓶、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九為陽數,日月並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來源於後漢桓景登高避禍的故事,據《三山志》載:福州九仙山(於山),是漢閩越王無諸重九登高的地方,無諸與漢高祖劉邦是同時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閩通志》載:「重陽,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飲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茱萸為中葯,味苦、性溫,有散寒、溫中、止痛和祛惡等葯效。)據說,閩越王當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慶年間還在於山,後來不見了,但仍有「九日台」遺跡可尋。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還有放紙鷂(〔tsai ieu〕風箏)的習俗。據說,放紙鷂也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一次,桓景求費長房取除邪去瘟的葯,走迷山路,後經鴿子引導,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將紙糊的鴿子帶到山上放飛,流傳久了,就有了放紙鷂的習俗。
舊時,福州登高、放紙鷂的地點主要在於山、烏山、大廟山等。那時,大廟山有一塊登高石,據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稱「天星落地」。九月九時,大人帶小孩到大廟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會長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門的人都往這里跑,每逢重陽節,通往大廟山的兩條石階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製的糕點,稱「九重粿」,即粿有九層,中間夾七層糖色,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
每逢佳節倍思親。福州的重陽節,還有掃祭祖墳的活動,這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二祭。現在福州的郊區或郊縣,仍保留九月九掃墓的習俗。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人們又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把登高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把祭掃祖墳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有的還把它與海外僑胞牽線搭橋、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以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的決定。節日期間,各單位、團體還舉行各種形式的登山、健身等體育活動
冬至
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舊時,人家在此節日前夜,老小聚在廳堂,圍坐案桌搓米時。用糯米磨漿壓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鍋煮熟,撈起粘上糖豆粉便是「�」。案桌上放置紅桔數粒,紅箸一束,紙花一對,泥塑男女孩童(童兒牳)合,瓶插紅色菊花。搓時焚香點燭,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謠:「搓�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依嫂帶身喜(懷孕),爹媽齊歡喜。孩兒段(掉)落腳桶下,依哥馬上做郎罷(爸)。」冬至搓�時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當晚搓的�待翌晨冬至正日當早餐。
祭灶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種儀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值得大大紀念的。但後世把祭灶變成「灶神」崇拜,說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這個衍變過程,大約始於漢代。據《後漢書•陰丑傳》載,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十二月廿三)早飲,見到灶神出現,連忙拜求,並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說越神,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一年一度,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在祭供時,孩童們便唱著童謠:「祭灶祭糊塗(諷刺灶神糊塗官),灶前一隻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孩子們有吃有玩好不熱鬧。
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除夕
相傳,「年」是一個惡魔,每年除夕,就出來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貼新符(春聯)、放鞭炮以驅「年」。福州還仿效舊時鄭唐燒火炮驅「年」除災的節俗。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除夕之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共飲晚宴,謂之做歲。是夜再拂掃廳堂,放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用木製蒸飯甑裝盛,周圍插朱紅筷子十雙,貼紅紙,扎紅繩,並撒上「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在廳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門戶、窗簾、箱籠傢具、貴重器皿物件壓上「金銀紙箔」,意味著這家金銀財寶多到從門縫里溢出,象徵著明年發大財。
大年三十長輩還有給小孩發「壓歲錢」的習俗,從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謠「拜年拜年,沒桔也要錢。」一個春節下來收益還不少呢!
舊時,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債主討債、債戶躲債最緊張的日子。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就是不能過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50年代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債之事早已消聲匿跡。現在年貨供應,花色品種,應有盡有。機關、工廠、商店張燈結綵,街道兩旁,彩燈萬朵,火樹銀花,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生活習俗
服 飾
衣 服
從清朝至民國年間,福州男性穿著多為長袍、長衫。長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開襟於右,前幅與後幅綴以紐扣。前內有小幅布,中縫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為外衣的長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換常洗,多以棉布製作。其色常見的有藍、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織或綢織的長衫。短衫則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襖的上面的稱為襖輪。長衫以樸素大方為上,短衫則以新穎絢麗為佳。
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有領,對襟齊腰,綴以紐扣5粒。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團花青綴制面。後來在左襟側處縫一小袋,以藏掛表,叫做表袋。另一種可代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無袖的短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故有馬甲之稱。抗日戰爭以後,穿長袍、長衫的日漸減少,長衫馬褂的更少。孫中山創造的中山衣則取而代之,並廣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紳,寒冬出門穿長袍之外,還披一外衣,其長自肩及膝後,無領,無袖,以帶系之於頸,此即「披風」,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國,城鄉勞動者不論男女多穿對襟及膝的短衫、短襖。衫則單衣,襖則是兩重以上縫制的,有夾襖、棉襖、皮襖,按時令而更換。男襖所用的料子多為棉織品,女襖則多用絲織品。舊時婦女的禮服是襖與裙,合稱裙襖。女子結婚時,要穿大紅色的蟒裙蟒襖,嫁妝中要辦一套內衣,叫做緊身襖褲。過去婦女,以青裙為便服,紅裙為禮服,白裙為喪服。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或參加親友的宴會,都要穿紅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後,終身就不再穿紅裙,再醮的婦女,也不得穿紅裙。孀婦要到兒女長大自立以後,可穿綠色或淺綠色的綉花裙。一般的裙,長可及脛,多以絲織品製成,或刺綉彩色的圖案。以折迭多者為尚,即所謂百褶裙。農村婦女,在田野勞動時,都穿著紅布裙,以示有福。民國以後,穿裙者漸少。但男女從事勞作時,則以布作巾,圍在襟前,以防污衣褲,叫做圍身裙。清代,中上層婦女盛行穿旗袍,身著上下連屬的衣服,形如長袍。至民國時,旗袍款式時有改變,有高領的,有矮領的,有硬領的;長有曳於地的,有至於脛的,有短僅過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長袖的,半袖的,有無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幾乎絕跡。80年代後又流行起來,其式樣趨於洋化。
男女的下衣謂褲。有長褲、短褲、外褲、內褲。舊式的褲,都沒有袋子。上端統稱褲,也叫褲頭,多用高約半尺左右的白布縫接褲。著褲時另用一條帶子把褲頭綁在腰部,叫褲頭帶。腳管,無前後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褲裙俗叫褲斗,一般是合縫的,兩褲管聯成一體,叫密斗仔。
民國中期,公務員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盛行穿中山衣與西裝;中學男生穿黃色和黑色學生服,女生穿藍衫青裙;青年農民時興對襟便服,顏色以青、灰、白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公職人員中,男性盛行中山裝,女性盛行列寧衣。冬天則穿列寧式短棉襖,顏色多是灰色或淺藍色。1954年提倡學習蘇聯,講究穿著,青年婦女穿花連衣裙(稱「布拉吉」),農村中青年農民仍著對襟平裝,出門做客或辦事時方穿中山裝;婦女則時興用「一九藍」、「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青年流行軍裝,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藍為主,式樣仍以中山裝為多。
80年代後衣著變化較大,男女青年衣著講究,款式新穎,質量也隨著提高,服式無一定規范,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素、或艷,不一而足;褲管時窄、時寬、時長、時短,因人而異。青年女子四季服飾多彩多姿,時常變化,時穿長裙子,時穿短裙子,時穿超短裙、時穿健美褲。衣料從化纖類發展為呢、羽、皮、嗶吱之類的高檔製品。中老年男子從中山裝轉化到茄克衫與西裝,衣料也逐漸趨向高檔。
鞋 襪
民國前後男女老幼多穿鞋。男鞋黑色圓口或尖口,雙鼻或無鼻,圓頭低幫。夏季居家則多穿木屐拖鞋。女鞋多用紅色布制,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厚,形似高跟。民國禁止纏足後,女鞋與男鞋相似,鞋面加橫帶紐。二、三十年代後,穿皮底布鞋、膠鞋、皮鞋的日漸增多,多數女性穿高跟皮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以膠底布鞋、軍鞋和皮鞋為主。60年代隨著塑料工業發展,各種塑料鞋、塑料拖鞋進入市場,夏秋季人們以穿塑料拖鞋為主,木屐漸次被淘汰。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幹部、職工,大多穿用款式新穎、色調多種的皮鞋。
舊時男女皆穿布制的襪子,纏足婦女以薴糹齊織成寬五六厘米、長二米左右的裹腳布(俗稱「腳帶」)纏腳。四、五十年代後,針織襪、絲襪、尼龍襪取代布襪。
帽 子
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以六辮合縫,環成圓形,有平頂、尖頂之別。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用紗,皆黑色。帽頂綴以絲辮成的結,如花果之蒂,圓而短。富人以珊瑚或瑪瑙代結,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綴以小方形的翠玉為飾,到抗日戰爭時期便已消逝。高帽,二、三十年代隨著西裝從國外傳入。在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中穿西裝多戴高帽,有的穿長衫、長袍也戴高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盛行灰色軍便帽。「文化大革命」中盛行戴黃色軍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80年代後,老人、小孩因禦寒戴各式呢質、紗線或毛線編織的帽子,少數人旅遊戴鴨舌帽。
首 飾
簪、釵、耳墜、戒指、手鐲為舊時婦女的主要首飾。簪、釵、耳墜,富者為金質,一般為銀質,貧者為銅質。戒指一般均為金質,手鐲多為玉質,也有銀質、銅質的。未婚女子首飾不多,一般僅耳墜、手鐲。讀書學生一般不戴首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農村某些地區外,一般不戴首飾。80年代後,女子開始戴戒指、項鏈和耳環等,款式無奇不有。
『陸』 福州風俗習慣近代有哪些改變
【?民生活習俗】?民,相傳是2000多年前福州地區土著居民,多為無諸國的勞動人民。唐朝遣兵佔領福州,將男子或殺或趕,而把大部分女子占為妻妾,或為婢女。岸上男人全是唐朝的人,故當時男性有"唐部人"之稱,而女子則被稱為"諸娘仔。"相傳,被趕到閩江船上為生的人,當時統治階級有"三不準"規定:不準登岸居住,不準登岸聯姻,不準登岸讀書取仕。只准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上岸賀年,探視自己原來的兒女妻伴。這樣,閩江水上生活的船民(即?民)上岸沿街沿巷賀年討?,成為一種民間的節俗延續下來。1949年後,長期在閩江水上生活的?民逐步遷到岸上居住,賀年討齋等習俗也隨之消失。� 福州方言 【福州方言】閩方言之一。是閩方言中閩東話的代表,流行於福州市區和所轄的6縣2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等縣(市),覆蓋面占福建省1/5強。中原文化數度入閩,上古漢語與當時方言融為一體,福州方言既保留著上古漢語許多痕跡,又保留有中古漢語的一些特色。按《戚林八音合訂》共有36個韻母,15個聲母,8個聲調,並完整地保留著中古漢語的入聲。如"獨"、"泊"、"六"、"熱"、"越"、"葯"、"入"等。近現代以來,華僑把福州方言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閩菜 【閩菜】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福州菜是閩菜的主體,色、香、味、形俱佳。以烹制海味山珍為主,微甜、偏酸,突出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美食風味。烹調擅炒、熘、蒸、炸、燉、燜、氽、煨,並以湯菜見長,而且"一湯一變"。傳統菜譜是:兩真果、四冷碟、一大拼、六炒盤、八大件、兩點心、一甜湯。其中八大件是主菜,都以湯菜形式出現。在作料方面,多用糖、醋,甜而不膩,酸而不酷,淡而不薄,恰到好處。菜譜多到1000多種,最具代表性的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八塊雞"、"白炒鮮竹蟶"、"全折瓜"等。"佛跳牆"是國宴上的珍品,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為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創。據傳當年幾位秀才來到聚春園吟詩作賦,鄭春發送上一壇菜。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秀才們無不拍手稱奇,吟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因此得名。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魚翅、海參、鮑魚、雞、蹄筋、干貝、香菇、筍尖、鮮鴿蛋等20多種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烹製程序嚴格,醇香濃郁,葷而不膩,營養價值高。1986年4月福建省名優菜餚評定會上"佛跳牆"奪得魁首,1990年又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雞湯氽海蚌採用福州長樂漳港所產的海蚌,切成薄片,在開水鍋中氽至六成熟後,用紹興酒等調料腌漬。吃時淋以燒沸的雞湯,現淋現吃。此菜雞湯清澈見底,蚌肉如水中鞭蓉,脆嫩鮮美,味道極佳,餘味悠長,營養豐富。1983年全國烹飪技術鑒定會上,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菜中獲最高評價。福州的風俗還有:閩劇、曲唱、評話、折枝詩。木雕、壽山石雕、軟木畫、脫胎漆器、紙傘、角梳福州三寶、茉莉花茶、白鷺牌桐口粉干、福州龍須線面、民天魚露、燕皮 鼎日有油酥肉鬆等美食。
『柒』 太姥山當地有什麼特產
山清水秀,廣闊的山地盛產林、茶、果、竹等經濟作物,茶葉、食用菌、四季柚、檳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油柰、無核柿、板栗等暢銷海內外,是發展名優特稀農副產品的好基地。寧德還盛產大黃魚、石斑魚、對蝦、二都蚶、劍蟶等海珍品
到寧德後至少要品嘗一下魔芋、珠蚶、劍蟶、鴛鴦面以及光餅。
綠雪芽也叫白茶,我國華北及福建產地被廣泛視為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葯.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載:'白毫銀針,產太姥山鴻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聖葯.'現在太姥山還有一株具有170多年樹齡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名曰'綠雪芽'.
周寧魔芋的原料是山中的一種蕨類植物,其塊莖含有豐富的澱粉、葡萄甘露聚糖和多種生物鹼,經過加工後成為一種極有彈性的美味食品,熱炒涼拌都很好吃。
寧德珠蚶,殼薄肉厚、鮮嫩味美,營養豐富,為酒宴佳品。
霞浦劍蟶,殼薄肉脆、鮮美異常,燉炒蒸煮均為佳餚。
屏南鴛鴦,面色澤透明,口感軟滑爽口,有獨特的風味。
福安光餅亦稱繼光餅,相傳這是戚繼光在閩浙一帶平倭時,戚家軍的干糧,其實就是將麵粉加上精鹽、芝麻、蔥絲烤製成的小圓餅,香脆可口
『捌』 福建柘榮那裡好玩
柘榮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介於北緯27°05′-27°19′,東經119°43′-120°04′之間,與福建省福鼎市、福安市、霞浦縣、浙江省泰順縣交界。全縣總面積544.0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0.0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萬人。通行閩東方言柘榮話。是全省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一個縣,全縣轄城郊鄉、乍洋鄉、東源鄉、黃柏鄉、宅中鄉、楮坪鄉、英山鄉等7鄉和雙城鎮、富溪鎮2鎮,共1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境內山嶺眾多,盆谷交錯,地形復雜,為太姥山脈的主體部分,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00-1000米之間,城關海拔668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濕潤,氣溫立體分布明顯雨量充沛,冬長夏短,霜雪凍害較嚴重的特徵。城西仙嶼公園,平野突兀,水色山光相得益彰,峰頂有馬仙廟。城西北隅曲瑤下有游朴墓。黃柏鳳洋壩系1935年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馬立峰殉難處。富溪有宋代袁鑒元創建的歸泗橋。東源元建水厝橋有象徵梁山好漢的一百零八根柱。望海山(目海尖)高峻巍峨,可觀東海日出,山頂有不涸石池。東郊東獅山為太姥山脈主峰,有普光寺、覺勝寺、龍興寺、東峰寺諸勝。楮坪馬蹄岩逼肖壯觀,龍井庵為閩東特委會議舊址。城郊山頂嵐有天後宮,北郊仙源里古樹蔥蘢,清泉甘冽。交椅灣仙人洞岩谷清幽,花木繁盛,儼然人間仙境。
『玖』 問路啊~七夕出街玩
在東坑站,去白雲山坐179路到白雲索道站,然後在白雲山的柯子嶺門崗附近的柯子嶺牌坊站坐38路到文化公園總站。
『拾』 連江的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
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綵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各地龍舟競渡還有不同的習俗。在長樂,龍舟一般按親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為單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為單位,甚至細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幾十戶或上百戶擁有一艘龍舟。新船竣工後,人們抬舟游鄉,而後放到河裡「試水」。坐船頭者和司舵、司鑼、司鼓的都要「投標」決定,即誰出的錢多誰當。新船試水後,便舉行邀請賽,由本族青壯年分成幾組與外姓的龍舟比賽,俗稱「請二班」。在泰寧,從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屬賽龍舟的日子。最熱鬧的是五月廿七的廟會。賽事全由農民自發組織。比賽分甲、乙兩隊,甲隊為青龍船公,乙為黃龍船媽,每舟設司鼓、司鑼、司舵各1人,劃手8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比賽時應逆水而上。龍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論比賽輸贏,司鼓者都得請賽手晚餐宴飲,以示慰問。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龍舟競渡時還把粽子拋入水中。在漳平,從四月初一起就有試龍舟的鼓聲,俗稱「龍船鼓」。男女老少聽到第一聲「龍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幾下,據傳說這樣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會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緊張激烈的龍舟競渡後,有別開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著平台,四周飾以綵帶紙花,演員身著古裝表演。表演之後,還有捉鴨活動(即把鴨子拋入水中讓人去捉),與他處不同的是,無論龍舟上的劃手,還是岸上的觀眾,均可入水追捉,誰捉到歸誰。一時熱鬧非凡,平添許多節日喜慶氣氛。在沙縣,競渡之後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戲,以盡觀眾余興。在上杭,龍舟分黃色的黃龍和黑色的烏龍兩種。另有神船,祀神並司號令,且有鼓樂隊。開賽時,神船令下,黃、黑兩舟鼓槳猛進。此時神船上鼓樂齊鳴,場面熱烈壯觀。龍舟以先達終點者為勝。又有用豬膀胱(俗稱「豬尿泡」)吹如氣球,染紅黃各色,上寫發獎者名號,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龍舟競渡爭奪,奪得的憑此向給獎者取獎。在平和,舊時龍舟賽時間分二天。初四叫「劃水花」,地點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攪渾,至有魚跳上龍舟為止,然後把魚蒸熟祭江。初五舉行決賽。
1949年之後,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龍舟競賽,並且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現在人們已把賽龍舟視為一項水上競賽的體育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賽龍舟列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更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葉包裹,俗稱「五節粽」。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山鄉畲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畲婆粽』。亦互相饋送如常儀。」
漳平的端午節還包「假粽」和「乖粽」。所謂「假粽」是用竹葉包穀皮,然後送到屋外去,據說這是為送蚊送蟲,以避免蟲蟻的叮咬。所謂「乖粽」,是專門包給小孩子吃的,據說小孩吃了後便會變乖,很聽話。「乖粽」用料與一般粽子相同,只不過包粽時間提前些。
端午節除粽子外,各地還有不同的應時食品。廈門舊時有食黃鱔之俗,目的是「驅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稱「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鵒螺,以能明目。」(明·何喬遠:《閩書》卷38《風俗志》)在泉州一帶,吃「煎�」(煎海蠣),拌菜煎的又稱「菜�」。端午煎�據說是為了補天。傳說女蝸煉石補天處有裂隙,因此陰雨連綿(閩南此時正是多雨季節),於是大家煎�補天。此外,泉州一帶還吃「潤菜餅」。�與潤菜餅同時是祭祀祀祖先與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語說:「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稱「初五扒」,即扒龍船)。這概括了該地賽龍舟之外的端午節所有習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間做米糕。糕的樣式雖有不同,但製作的原料與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後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徵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製作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時,民間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這天,家家在門上插艾葉、菖蒲避邪,也有的認為初四插艾會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們採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統稱「午時草」。中午,「午時草」與雞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後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小孩子在浴後要在肚臍和額頭上點雄黃,藉以驅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還掛著裝上染成紅色雞蛋的小網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節事內容的民謠:「初一釘門蔥(按:門蔥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麥粉發酵製成的甜果。猛,即發酵。)初三煎麵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
端午懸艾插蒲的習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這天,采艾葉、菖蒲,以紅紙條卷束,懸掛門首(或釘於門柱兩邊)。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劍,可藉以驅魅壓邪。實際上艾與菖蒲均為中草葯,葯用功能頗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閩南,除艾、蒲之外,有的還懸插帶綠葉的榕枝或桃枝,有的還懸插松、柳、大蒜頭。諺語說:「插艾身手健,插松壯如龍」。在光澤、將樂,與艾、蒲同懸門戶的還有葛藤,謂可壓凶禁蛇。艾、蒲不但用於懸、插,而且還用於熏、灑。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黃石磨酒,噴室中,並燃艾揮熏,相傳能辟蛇蠍」(民國《政和縣志》20《禮俗》)。在光澤,「切菖蒲根泡酒,硃砂雄黃末調服,謂可延年,用以塗足噴床,辟蛇解毒。」(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誌·風俗》)在福州地區,「以蒲與雄黃入酒飲之,並制雄黃為筒,燃於屋壁床帳之上。小兒則以其末塗耳鼻,雲避百毒」(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在,大家知道雄黃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飲用。舊時,武平有「泛蒲觴」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於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飲之,今已無此俗。
福建民間尤重端午節的中午時分,因此有采「午時草」、「午時茶」,取「午時水」、寫「午時書」與「曬午時」之俗。
「午時草」有兩種類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採集各種應時中草葯,曬到午時,或用於燒水沐浴,或用於煮蛋,或製成葯貯藏備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屬此。另一是指午時採集的葯草,「傍午采蓄葯物,為『午時草』」(清·乾隆《福鼎縣志》卷2《風俗》),閩東的福鼎等地即屬此。「午時茶」實際上與「午時草」相類似,也是以多種中草葯合成,並非是茶葉。福州地區常稱「葯」為「茶」,以避不吉利,「午時茶」即此義。古田端午節「飲蒲酒,合葯配製午時茶。」(民國《古田府志》卷21《禮俗志》)崇安端午「采葯作午時茶」(清·康熙《崇安縣志》卷1《風俗》)。在將樂,初五午時,許多婦女上山採集「午時茶」,以備全年消毒滅病之用。福州地區及閩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時水」也有兩種,一種是以「午時草」熬的湯,「午時取草煎湯,曰『午時水』」(民國《龍岩縣志》卷21《禮俗志》),用於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廣。另一種「午時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時的井水。據說這時水質最好,人們趕緊從井裡汲水,裝到瓮里保存起來,說是不會變質,可當葯用;用這種「午時水」沐浴,百姓認為能祛濁除病。這一習俗主要流行於閩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時水,人們便趁此時清洗水井,因此閩南便有端午清井的習慣。在福州,人們卻忌於端午節中午汲井水,傳說此時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時書」是初五午時正所寫的對聯。如同春聯一般,以紅紙寫成(居喪之家用素色紙),貼在門戶上,以避邪祛魅。「午時書」的內容大多是納福迎祥、驅邪消災之類,也有涉及地方風物習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國中天傳令節,江城五月落梅花」,「談忠說孝,飲酒讀騷」,「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濱人家寫:「十丈龍旗,此日奪標應在我;滿江鼉鼓,中流擊楫有何人」。也有詠節日風俗的:「無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時才寫午時書」。福州的「午時書」之俗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見到。南靖多寫:「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門閭」等對聯貼於門上。在建寧、泰寧、政和,門邊張貼的是:「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邪」。在漳平,以紅紙條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孔子筆頭千斤重,掃盡蟲蟻永消除。」只是這些紅紙條不是貼在門戶上,而是貼在牆壁上。在連城,以黃紙條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蟲),毛娘一去不返鄉」,「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等等,張貼於廳堂、廚房各處。在大田,也有「書門貼,粘棖間」之舉(民國《大田縣志》卷5《禮俗志》)這與福州的「午時書」,有相似之處。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為黃梅雨季,屋裡屋外陰濕霉變,雜菌蟲豸滋生。端午來臨,天氣轉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節衛生活動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們便把洗干凈的傢具、被帳等,放到屋頂、陽台或屋前的空地上曬,一直到午時陽光直射為止。這就是「曬午時」。據說,曬過午時的被帳傢具不生蟲豸。
端午節時,各地還流行用石灰撒牆根壁角,以除蟲蟻。有的則以雄黃粉末製成小紙炮,稱「黃煙」,於中午在室內點燃,以熏煙驅除蚊蟲。在建陽,婦女與小孩以粽葉折成小船,內放五六枚螺殼,將其置與床下,說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間以方形白紙寫上24個「白」字,繞成一個圓圈,圈中寫「祛病驅邪」4字,圓圈兩旁,寫上「董老仙人真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劍逐妖魔,除蟲斬蟻無蹤跡」字句。待中午祀神時,以雄黃酒噴上,張貼於房中牆上。連城、龍岩亦有此俗。據民國版《龍岩縣志》「禮俗志」(卷21)載:「溶雄黃於酒,塗兒童手、面,以為可辟蟲也。書寫廚壁,以為可避蟲蟻也。書雲:『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口舌上天台,蟲蟻歸地府』,或書雲:『五月五日午時節,董仲仙師傳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驅蟲逐蟻走無跡。』」在廈門、同安、金門等地,端陽午時,民間以紙為人,寫上一家生辰,送水邊焚之,名為「辟瘟」。
在福建民間,端午節還有些專屬於兒童習俗。一是為孩子們系「長命縷」。「長命縷」實為五色絲線,於端午時系在手腕處,須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長。這一習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王」字,據說可以驅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絲線結織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內裝沉香、硃砂或樟腦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細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穢逐疫。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重要節日,現在仍為人們所重視。古時福州及閩北一些地區,端午節是在五月初四過的,據說因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而避之。現在,除個別地區(如永定的洪坑等)外,都在初五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