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素描畫
㈠ 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作文500字左右(關於藝術的)
我學書法的苦與樂
我學書法三年了,現在寫得一手很棒(至少我和同齡的小朋友都這樣認為)的書法。你想知道我是怎麼練出來的嗎?這裡面有許多苦與樂。
記得我6歲的一天,媽媽帶我來到海日書畫學校,欣賞小朋友們的作品。那裡有各種字體的書法作品,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水墨畫、水粉畫。我羨慕極了,很想學到這一手。於是媽媽帶我去報名。
當時,老師讓我試著寫一下,可我連毛筆都不會拿,就像拿臘筆似的抓起了毛筆,還弄得滿手都是墨,現在想起來真可笑。黃老師慢慢糾正了我的握筆姿勢,接著讓我試著用毛筆寫一橫。結果,我寫出來的一橫長滿了「雞皮疙瘩」。不過黃老師說我的接受能力較強,加上媽媽的再三懇求,還是收下了我。
於是我來到了教室,好多比小的小朋友都在認真地練習。我也坐下來試著在黃老師給的雙勾練習紙里「描」起來。要知道當時我連塗顏色都糟糕得很,寫出的「橫」和「豎」當然更見不了人。黃老師看見我這么一本正經地在「描」,鼓勵我說:「丁滔進步真快,看你拿筆拿得多棒!」得到表揚的我更是努力了。
但那時的我很調皮,用媽媽的話說「沒有一秒鍾能坐得住的」,才寫不到五分鍾,就開始搞小動作了。黃老師悄悄走到我身邊對我說:「丁滔,你想寫得跟這位小朋友一樣好嗎?快點練呀!」看見大家都在埋頭練習,我不好意思地又拿起筆來。又過了不得五分鍾,我又探頭去看看鄰桌的小朋友;一會兒又故意用毛筆在自己的衣褲、桌椅上亂畫;一會兒又把盛墨的碟子打翻了……弄得老師不得安寧。黃老師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我身邊,把我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拉回我的書法練習上。黃老師這次批評我,下次又表揚我,既讓我明白自己做得不好,又不讓我失去信心,就這樣,在黃老師的不斷提醒和指點下,我慢慢地掌握了書法的一些竅門了,每次上課專心練習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了。
一年級的時候,劉老師知道我在學書法,就特意讓我參加了學校的書法班,我也很樂意。可是,我依然很粗心很調皮,雖然悟性高,進步快,可是每次寫完書法回家總是臟兮兮的。媽媽於是為我准備了一雙袖套,讓我上書法興趣班時戴上,可是我不喜歡戴袖套。有一次,我和鄰桌的同學玩時,他不小心把我桌面的墨灑了。因為我平時總是寫得很臟,又怕遭老師罵,於是我急中生智,用衣服的袖子把墨擦乾凈,然後,再把媽媽為我准備好的袖套戴上。這樣,我便輕而易舉地過了學校老師一關。可回到家,媽媽使盡法寶,都沒能把我的校服上的墨跡給洗干凈,只好為我重新買來一套新校服。那次我被媽媽重重地罵了一頓,我很委曲。我不用衣服擦,被老師罵,擦了又被媽媽罵。於是我堵氣不上興趣班了,現在想來真後悔,要是徐老師能原諒我,再收我為徒就好了。
很快,我過了「正」字和「永」字關。一天,黃老師跟我和媽媽商量,希望我能用心練習,堅持兩年(包括兩個假期的周一到周五),會有成績的。我有點猶豫,因為一坐就是半天、一天,好累呀!再想到寒暑假所有的自由時間都泡湯了,想打退堂鼓。媽媽告訴我書法是我國古代文化精髓,能修心養性,對我的將來很有幫助,黃老師也跟我一起憧憬著未來成功的喜悅,我最終狠下決心,選擇了學下去。
這是我在黃老師家學書法的第一個暑假。我每天(周一到周五)早上七點半來到黃老師家,一寫就是一整天(除了午休和午飯),媽媽下班後再來接我。聽上去都有點不可思議吧。可不知怎的,當時我並不覺得很苦,或許是有個良好的氛圍吧,又或許是我想著自己的作品快出爐了吧。一個暑假過去了,我不但沒有耽誤功課(利用周六周日和晚上做),書法還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雖然我也羨慕同學們在暑假裡學會了游泳、游覽了祖國的名勝、盡情地上網或游戲,但我覺得還是值得,並且我漸漸愛上了書法。
當我完成了兩幅作品後,總覺得差不多了,開始覺得練書法有些乏味,提不起興趣,練習時總走神。幸虧黃老師及時發現,給我換了一種新字體——張遷碑。我突然覺得很有新鮮感,又很有挑戰性,而且這種字體也適合我,筆畫粗厚大氣。我越寫越投入,黃老師見我如此努力,便開始了一對一的教學。我也很珍惜這個機會。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老師的悉心教育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獲得了「墨彩杯全國少兒書畫大賽」二等獎。
這就是我學書法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收獲,我一定會繼續練下去的。
我喜歡十二生肖瓷像
你們猜,我最喜歡什麼?我呀,最喜歡爸爸從宜興帶口來的那套精緻的十二生肖瓷像。
這十二生肖瓷像是爸爸出差帶回來的。當時他沒有告訴我是什麼東西,只說是送給我的禮物。
於是我便陪猜起來,一會兒說是巧克力,一會兒說是連衣裙。可猜來猜去怎麼也猜不著,只好央求爸爸告訴我。只見他將桌子上的盒子打開,盒子裡面有十二種陶瓷做成的動物。十二生肖瓷像!我興奮極了,又是蹦,又是跳,又是唱,又是笑,簡直高興得不知怎麼辦好。這十二種動物個個造型逼真。顏色鮮艷,典雅大方,栩栩如生。
我可喜歡它們呢。
你看,那鼠,鬼鬼祟祟;牛,老實憨厚;虎,威風凜凜;兔,小巧玲瓏,搖頭擺尾;蛇,狡猾奸詐;馬,奔跑如飛;羊,溫柔可親;猴,神氣活現;雞,昂首高歌;狗,蹲坐如神;豬,又肥又胖。瞧,這十二種動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我喜歡十二生連中的兔子,因為我和媽媽都是屬免的,我的外公也屬免。因此,我對小兔子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你瞧!它大大的腦袋上嵌著兩顆寶石般的眼睛。小鼻子不怎麼清楚,一張「八」字嘴紅得好似塗了口紅。尾巴看不見,四條小腿短短的,就像四個小棉桃,有趣極了!身上白得像披上了一件用雪花兒織成的白袍,好漂亮呀!
「鼠比牛小許多倍,它為什麼還排在最前面呢?我經常問爸爸。爸爸沒有直介面答,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古老的森林裡,有鼠。牛稅等十二種動物。有一次,森林裡的動物們比大小,大家都說牛最大,只有老鼠鬧著要比一比。於是,它們倆就來到大街上,別的動物都紛紛躲起來觀看。俗話說:「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老鼠剛過街,人們就拿起棍棒喊道:「打老鼠。」老鼠回到森林裡說:「怎麼樣?人們都說打(大)老鼠吧!動物們沒話說,只得讓它排在最前面。啊,想不到還有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呀!
這些陶瓷工藝品不僅美麗,而且給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現在,它們又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了。
啊!美麗的陶瓷工藝品!
㈡ 求海棠花紋身圖,或者素描、漫畫也可以 (●´∀`●)
㈢ 席慕蓉的資料
席慕蓉,蒙古族,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席慕蓉全名是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倫」的諧譯。1943年農歷10月15日生於四川重慶城郊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9年遷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過,後隨家飄落台灣,1956年入台北師范藝術科,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1970年以穆倫為筆名,在《聯合副刊》發表作品。七月回台灣,任教新竹師專美術科。其後數年間應邀參加多次省級及國際性之美展。並以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等筆名投稿,作品多為散文。1989年九月前往父親及先母的家鄉,初見蒙古高原。
席慕蓉十四歲起致力於繪畫,曾任台灣新竹師范學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視之為主要職業。作為專業畫家,席慕蓉曾在國內外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一個「真」字熔鑄於詩中而又個性鮮明。在她的詩中,充滿著一種對人情、愛情、鄉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即用優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原鄉」邂逅後,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歷程。
【寫作風格】
慕容的散文詩中表現出來,如幻似夢,似有若無,又遠又近的境界.
人存不存在前生?我們就不用去做科學的探討與論斷了,僅就<前緣>一文而言,詩人是借前生的存在來表達她對相悅者熾烈的愛戀.
這愛戀曾被忽視:"你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我比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一朵.
這愛戀含著埋怨:"你若曾是那逃學的頑童,我必是從你袋中掉落的那顆嶄新的彈珠,在路旁的草叢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遠去.
這愛戀甘願犧牲:"你若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焚燒著,陪伴你過一段靜穆的時光.
三個並列的意象,均用詞精美,格調清新,特別是把相悅者與自己放在不平等的地位,突出了己方的主動與猛烈,極大的增強了情感的穿透力.
正因為如此,"今生相逢,總覺得有些前緣未了,卻又很恍惚,無法仔細地去辨認,無法一一地向你說出."這無法分辨,無法述說之情,就起了如幻似夢,似有若無的作用.
也因為將此生與前生交錯描寫,給我的感覺是又遠又近,遠近界限難以劃分,現實與理想難以劃分,心相與理析難以劃分.
【寫作技法】
一、前言
席慕容,一位來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她於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席慕蓉的詩作一直頗受矚目,然而近年來,她的詩作產量減少,散文作品不斷的增加,其中亦有異於詩作的特色,評論其詩作的文章頗多,其實席慕蓉的散文也有另外的風味。本文將以席慕容的散文作品為范圍,探討其特色與寫作技巧。其散文作品較特殊之處,如『花』在席作之中所佔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對此現象做一分析。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如顏色的搭配、問句的運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二、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為對花卉的描述,二為顏色的詞彙使用。在於「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樣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畫家的身份,在顏色的運用上,自然比較於其他作家貼切,形成她的一種特色。
(一)花的描述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便多以花作為對象,或將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隱含某種象徵意義。
整棵大樹上滿了白花,又厚又綠的深色葉子把白花襯得特別耀,老遠就看到了。…
好大的一棵樹,深植在海邊的山崖上,在幾十年之前,當那些渡海而來的人剛剛開始在這個小島上棲身之時,這處山崖之上,一定曾經長滿這一類的海岸植物吧?
我想當那一群人剛剛開始在這樹木底下搭建他們時小木屋時,一定以為這只是暫時的停留,以為不久就可以離開,所以才會蓋得這窘迫和雜亂無章的吧?
席慕蓉喜歡將某種花的特性和某種類型的故事相結合。雖然,花在故事之中,可能只是扮演物的靜的角色,卻佔有全文重要的地位。如在《有一首歌·花的極短篇》,席慕蓉寫下一對男女的故事,因曇花的綻放而開始,隨著曇花的凋落而結束。
好多年以後,每次聞到相同花香,女孩都會想起那個在月亮底下把曇花摘下的少年,他們從那夜以後就沒有再見面。
他不應該送她一朵曇花。聽人說,那是一種不幸的徵兆。
以故事形態表達出席慕蓉對花的感覺。花同時也扮演著觸媒的角色,對於讀者而言,即使不曾經歷類似或相同的情境,也可藉著席慕蓉筆下所營造的氣氛,有了更深的感覺,有著身歷其境的感覺,或許這也是席慕蓉作品始終被喜愛的因素之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鍾愛的事物,席慕蓉特別鍾情於荷花。她畫荷花,也寫荷花。不過,她很少單獨的贊美荷花,她總是把荷跟人相連,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帶出荷花。在文學的批評上有所謂的『文如其人』的說法,特別強調作家的生活環境與作品的文風表現之間的關系。探討此現象與席慕蓉的關系,可以從席慕蓉的生活環境及成長過程之中尋得解答。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園的荷池,站在滿池亭亭的蓮葉旁,空氣中充塞著一種模糊而又熟悉的清香,幼年時和父親同游玄武湖的記憶,在霎時都重現在眼前,陽光在霎時也變得柔和起來。我好像進入了一個不大一樣的世界,在那裡,時光滯留不前,我心中充滿了一種恍惚的鄉愁。
對我來說,讀詩和寫詩也和荷花荷葉一樣,每次都能把我領進那一個不大一樣的也界裡面去,在那裡,心中沒有任何的負擔,我只是喜歡反覆溫習那一種恍惚的甜蜜和憂傷。
涉江采芙蓉的時代,荷葉與荷花應該就是這個模樣了吧。荷,真是我的鄉愁,對一個古遠的時代與古遠的愛情的鄉愁。
不知道是看多了畫中的荷,還是在古遠的日子裡曾多次涉江采芙蓉,總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總覺得荷花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友人,並且,在初識的一次就是一見傾心,不忍離去,就這過了幾千年。
東坡獨愛清風與明月,周敦頤有〈愛蓮說〉,對作家而言,自己青睞的事物,,鍾愛的一件事,喜歡的一個東西,不單只是字面上的解釋,重要的是深層意義及它與作家能夠相遇相通的一股默契,『荷花』對席慕蓉而言正是如此。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寫荷,詠荷為內容的書,名之為《信物》。這本書的內容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針筆畫來交叉營造全書的氣氛,顯出對荷花的贊頌與熱愛。她不僅客觀仔細的寫景,也主觀的寫情,使整個作品呈現情景交融的感覺,物我合一的情境。
我每天早上都去端詳它,看著它的顏色從敷著一層青綠的暗紫,慢慢轉成水紅轉成柔粉再轉成灰白,看它的花瓣從緊密的蓓蕾到微綻到盛放再凋落,彷彿是看著一個生命從青澀的少年逐日逐日走到最後。
原來,原來時間就是這樣過去了的。所有的日子越走越遠越黯淡,只有在蓮花盛開的時候,那些記憶,那些飄浮在它們周遭的記憶才會再匆匆趕回來帶著在當時就知道已經記住了的,或者多年以來一直以為已經忘了的種種細節。
在席慕蓉所寫荷的作品內容中,人、事、時、地常常是相同的,她卻用不同的字句去描述,從各個角度切入,寫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感覺。如〈花之音〉和〈蓮池〉都在寫林玉山先生八十年回顧展中一張巨幅的荷花寫生。在〈花之音〉中,她被這幅畫吸引,因而請問林玉山先生,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畫成的?
老師說那個時他剛剛日本回到台灣,和年輕友人一起,兩個人到嘉義附近的山裡,在一處荷花池旁住了好幾天
老師又說:『那個時候,年紀輕,對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我們聽人說荷花剛開的時候最美,並且花開的時候有聲音,所以兩個人就在池旁和衣睡了一個晚上,天還沒亮時就起來守著花開,等著聽花開的聲音。』
我從來不知道荷花開的時候有聲音,老師那天真的聲到了嗎?
『聽到了。是很輕,很細微的聲音,但是可以聽得到。………』
在〈蓮池〉一文中,她采倒鈙的鋪陳方式,將時間拉到林玉山先生聽荷花的昭和五年七月,逐字逐句慢慢述說一個發生在日據時代的故事,然後將場景拉回一九九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八十回顧展的會場。她寫到收藏這幅畫作的張家,將這幅『蓮池』呵護得無微不至。席慕蓉用她柔性的筆觸記錄下來巨幅荷花寫生的來源及歸處,同時也做了見證。
是一場難得遇合!
六十一年之後,一個初夏的正午,美術館里的展覽廳因為外面的炎炎烈日而顯得格外清涼,藝術家和他的畫作重新相遇。
當年那個站在池邊的年青畫者如今鬢發已如霜雪,目光卻依舊清亮,依舊深藏著那對生命與美的渴望,從他筆下一筆一筆畫出來的藝術品掛滿在美術館許多間展覽廳的牆上,他必須要帶領他的學生和觀眾一張一張地看過。
但是,在轉身之前,在離開『蓮池』那張畫幅之前,白發的藝術家忽然停了一下,回首對那池蓮荷再看了一眼,才微笑著轉過身來帶領著我們繼續往前走過去了。
老師,您是不是聽見了什麼聲音?
〈花之音〉出版於一九八九年,〈蓮池〉是作者一九九六年的新作,相同的一段往事,在隔了將近七年,席慕蓉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再次呈現她心中的感動,若不是對荷花的深深愛戀,如何能夠經歷長時間而不遺忘!
席慕蓉曾在《成長的痕跡·自序》中提及:『我是一個喜歡「回顧」的人』。這也印證了她的作品中不時出現充滿回顧的意味,除前所舉〈蓮池〉的例子外。對於小時候父親帶她去玄武湖看荷花一事,也常常出在文中。用不同的筆法,切入時間的前後,雖然是同一件事,因不同角度的寫作方法,讓人不容易覺得膩。
玄武湖的黃昏,坐在父親腿間,父親雙手劃槳,
小船從柳蔭下出發,在長滿了荷花荷葉的湖上靜靜地流動。暮色使得一切都變得模糊和安靜。小手拿著一個飽滿的蓮蓬,在小小的胸懷中,人世間的幸福也正如蓮蓬一樣飽滿、蓮子一樣清香。
記憶里最早的荷,應該就是五歲時,父親帶我在玄武湖上泛舟時給時過我的那一個蓮蓬了。
父親的懷抱是那樣安全溫暖,能夠獨占父親的懷抱對於小小五歲的我一種忐忑的驚喜與驕傲,伴隨著記憶而來的,還有湖上一片昏黃微微帶著灰紫的暮色。
席慕蓉對於『花』的鍾愛,顯然成為她作品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對她而言,花是她記憶中最重要的行囊,在每株花的背後有著不舍的情感。而花也代表某件讓席慕蓉動心的事情,或者一個深深記憶的人物。這樣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自然是受人歡迎的。
而海棠花就是屬於年輕時母親的花。……而從沒有過那樣殘酷的戰爭,從來沒有過那樣連年的顛沛流離,從來沒有一個民族曾忍受過那樣多的苦難,於是那一代的少女沒有一個能實現她們的夢。……要買下來的,不僅是那盆花,還有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古老而芬芳的故國,而我終於明白了我母親的心。
所有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並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的後面,都有我珍惜的記憶。
又是好多年過去了,……玫瑰仍在,而所有屬於那個夏天的事物都會回來,我幾乎還可以聞得到林中松針在太陽下發出的清香。……
在花前,我是個知足的人。
(二)搭配顏色的運用
走進席慕蓉的花花世界,可以發覺她一貫的溫暖筆調,同時為畫家的她,在文中形容花的色彩,也較一般作家更為敏銳細膩,使得作品有更鮮活的感覺。其意象的建構有大半是建築在顏色的使用上,呈現給讀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體畫面。
是那個似曾相識的山林,滿山開著一種野花,長而直的花梗上綴著從紫紅到淺紅到純白的串串風鈴,襯著青綠的野草,和後面郁綠黑藍的森森,是一幅又一幅人讓人心醉的畫面。
整片草原一望無際,天地間除了蒼空的藍、雲朵的白、青草的綠和遠處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黃以及幾株雜樹的灰綠之外。
茶褐的底色上畫著橫枝的菊花。枝幹墨綠,花瓣原來應該是潔白的,卻在畫家筆下帶著一層彷彿被時間慢慢染黃了的秋香色。
秋日下年和父親牽手走在波昂市郊,天氣不錯,路旁人家院子里的大樹金燦的,白色的細鞦韆安靜地垂掛在綠草地上。
他說這話的時候,正是風和日麗的夏日正午,太陽光從翠綠層層的高枝上灑下來,森林中有著一層綠玉般的光影〔21〕
天好乾凈,是那種澄藍,草好柔軟,是那個種細密的綠。穿著白色襯衫和灰色運動褲的男女同學散坐在樹下,風吹過來,羊蹄甲粉紫色的小花瓣就輕輕柔柔地落了下來
席慕蓉利用顏色搭配花卉的描寫,將所要傳達的抽象意念,明確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讀者在閱讀席慕蓉的作品時,非常容易進入她所想表達的情緒之中,顏色的功勞實不可沒。
三 寫作技巧
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可能是同時身為詩人的關系,席慕蓉的散文會有意或無意的出現詩中才有的『跳躍感』,將散文中所需的連接詞省略,或使用字句的排列,將詩感融入散文之中,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問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現,事實上,她想要表達出的可能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的心態,她不僅在自問同時也在向讀者發問。尤其,當席慕蓉在使用問句時,通常不會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運用,連接而下,營造出一股沉重的氣氛將全文籠罩。
當年他們曾經向怎樣的一個女子揮手作別?在雪白的蘋果花下,或者在浮動著清香的山坡上,他們揮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樣一揮手就是三十多年的空白?
我也正一層一層地將我自己剝開,想知道,到底那一層才是真正的我呢?是那個快快樂樂的作著妻子,做著母親的婦人嗎?還是那個謹謹慎慎地做著學生,做著老師的女子呢?
是那個在畫室一筆一筆畫著油畫的婦人嗎?還是那個在燈下一個字一個字地記著日記的女子呢?
是那個在暮色里,手抱著一束百合,會無端落淚如雨的婦人嗎?還是那一個獨自騎著車,在迂迴的山路上,微笑地追著月亮走的女子呢?
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到底那一個我才是真正的我呢?而我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珍惜,又有誰能真正的明白?誰肯真正的相信呢?
六十年的時間在往前進行的時候真是一筆一筆,一幅一幅,一日又一日慢慢累積而成的,為什麼在回顧之時卻如急流賓士而過?
老師站在畫前心裡想的是什麼呢?
難道,這就是年少時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人生嗎?
那個無憂無慮、理直氣壯的小野馬到那裡去了呢?
我能不能有足夠的智慧來越過眼前的困境?能不能重新回到那片寬廣寧靜的天空?能不能重新擁有那跑沙跑雪的獨嘶心情?還有,我那極為珍惜的,在創作上獨來獨往的生命?
在靜夜的燈下,我輕聲的問我自己,能還不能?
不斷地自問,也讓讀者有自問的機會,席慕蓉並沒有也不願意將答案訴諸於文字,因為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人、相異的時空環境都有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答案,她總是留了一些餘地,使讀者有想像、反思的空間。所以,席慕蓉的文章是言有盡時,意無窮際的。
四、結語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運用的技巧更是表達出此一訊息,重覆的句型、問句的使用,文中充滿跳躍感,在不經意中仍有奇句,文體雖是散文,但詩的意味濃厚,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異於其它散文作家的。
『花』對於席慕蓉而言,不單單只花而已,而是已經被擬人化再出現作品之中,當它只是個靜物時,殊不知其實他是個旁觀者,當席慕蓉畫它時、寫它時,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也從它身上得到回應『看花不是花』應該是席慕蓉的另類特色。
【主要著作】
《七里香》(詩歌)、《無怨的青春》(詩歌)、《時光九篇》(詩歌)、《邊緣光影》(詩歌)、《迷途詩冊》(詩歌)、《我折疊著我的愛》(詩歌)、《三弦》(小品)、《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寫給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 、《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攝影+文字)
【席慕蓉年譜】
一九四三年
農歷十月十五日生於四川重慶城郊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
一九四八年
於南京入小學一年級 。
一九四九年
遷至香港,入同濟中學附小。
一九五一年
得校內四年級組作文比賽第一名 。
一九五三年
小學畢業,作文《我的自傳》被選登在校刊封底。升入同校初中一年級 。
一九五四年
遷至台灣,參加聯合招收插班生之考試,考入北二女(今中山女高)初中二年級。得國科巢靜老師、董秀老師及美術科楊蒙中老師之鼓勵甚多。開始在日記本上寫詩。購得第一本詩集為餘光中的《藍色的羽毛》。
一九五五年
得校內初三組國文閱讀比賽第一名 。
一九五六年
入台北師范藝術科,正式開始習畫,啟蒙老師為孫立群老師、周瑛老師。三年內皆參與《北師青年》之編輯工作。在校刊上以夏采之筆名發表散文及詩。在校外教育刊物上發表詩作,投稿《自由青年》,亦獲發表。校內演講、辯論及論文比賽均曾獲得第一名 。
一九五九年
入師大藝術系。素描從陳慧坤、袁樞真老師,水彩從馬白水、李澤藩老師,油畫從李石樵、廖繼春老師,國畫從林玉山、吳詠香、黃君璧、張德文老師。
一九六○年
水彩《靜物》一幅入選全省美展。
一九六三年
得台北婦女協會舉辦全省青年美術比賽水彩第三名。師大畢業美展油畫第三名,水彩第二名。師大畢業,任教北市仁愛初中。參加皇冠難忘人物徵文,以蕭瑞為筆名,《紀念品》一文得佳作 。
一九六四年
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因入學成績優異,直接升入二年級就讀,從師里昂·德浮斯教授。
一九六五年
作品入選巴黎七十屆獨立沙龍,並參加八十一屆女畫家聯合沙龍,十屆國際婦女繪畫展等。同年應邀參加比京皇家歷史美術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當代畫家展」。
一九六六年
二月得教授推薦,在比京艾格蒙畫廊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比國七大報畫評均予以評介。應邀參加三十一屆海洋畫家展覽。七月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得最佳優等第一獎、杜特龍·德·特利基金會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頒發之金牌獎及比利時王國金牌獎。
一九六七年
進入克勞德·李教授之銅版畫畫室,專習蝕刻銅版畫一年。參加在比京舉行之「歐洲藝展」,得歐洲美協等頒發之兩項銅牌獎。在瑞士佛利堡大學舉行個人畫展。在瑞士溫特吐城舉行個人畫展。在比京可口可樂廠文化中心舉行個人畫展。
一九六八年
在比京艾格蒙畫廊及號角畫廊同時舉行個人畫展。
一九六九年
以蕭瑞為筆名,在《中央副刊》發表作品。
一九七○年
以穆倫為筆名,在《聯合副刊》發表作品。七月回台灣,任教新竹師專美術科。其後數年間應邀參加多次省級及國際性之美展。並以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等筆名投稿,作品多為散文。
一九七四年
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行回台後第一次個人畫展。
一九七六年
參加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以千華為筆名,《生日蛋糕》一文得佳作。
一九七七年
在台中美國新聞處舉行個人畫展。十月在皇冠雜志上開始發表《詩的畫,畫的詩》專欄。
一九七九年
四月開始研究激光繪畫。五月在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舉行個人畫展。七月《畫詩》同皇冠雜志社出版。十一月開始在《女性》雜志撰寫幼兒美術教育專欄《寫給年輕母親的信》。十二月在台北太極藝廊舉行個人畫展,為台灣首次激光繪畫之展出。詩作開始在《聯合副刊》發表。
一九八○年
繼續研究激光繪畫,發表論文,並以版畫及油畫之形式展出。七月長詩《我母、我母》在幼獅文藝發表。開始畫三百號油畫《荷》。
一九八一年
一月以激光版畫參加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行之激光藝術聯展。詩作發表於《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中華日報》、《幼獅文藝》、《台灣時報》、《台灣日報》、《自由小報》、《中華文藝》及《陽光小集》。四月長詩《愛的名字》在《台灣時報》發表。六月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行個人畫展,為父親七十壽辰之賀禮。展出《鏡子連作》及三百號之《荷》。九月詩集《七里香》由大地出版社出版,一個月內再版。十月應邀擔任全省美展油畫部評審委員。十二月《出塞曲》得唱片類最佳作詞金鼎獎。
一九八二年
三月散文集《成長的痕跡》及《畫出心中的彩虹》由爾雅出版社出版,十二月《鐳射藝術導論》由台灣鐳射推廣協會出版。
一九八三年
二月詩集《成長的痕跡》及《畫出心中的彩虹》由大地出版社出版。七月與曉風、愛亞合著《三弦》小品文集由爾雅出版社出版。十月散文集《有一首歌》由洪範書店出版。
一九八四年
於東海大學美術系開《素材研究》課程。開始野生植物之寫生旅行,用針筆、鉛筆、淡彩及粉彩作記錄。開始作鐳射鵰刻之實驗。
一九八五年
三月與劉海北合著散文集《同心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心岱作序。六月在阿波羅畫廊及皇冠藝術中心舉行畫展,於阿波羅畫廊展出四年來之作品——《夜色系列》及荷花人體等油畫。於皇冠藝文中心展出二十年來油畫及素描作品回顧展。七月應邀赴港參加文藝夏令營。十月散文集《寫給幸福》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六年
繼續野生植物之寫生旅行,登石門山初識台灣高山植物。四月與陳其茂、楚戈作三人巡迴聯展,於數縣市文化中心展出。七月應香港浸會學院之邀,赴港演講。八月開始寫作三百行長詩《夏夜的傳說》。十月開始作單色《山水系列》之油畫。
一九八七年
元月詩集《時光九篇》由爾雅出版社出版。四月《時光九篇》獲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五月與楚戈、蔣勛三人聯展於台北敦煌藝術中心並出版《山水》畫集。五月母逝。六月底應美西華人學會年會之邀赴洛杉磯演講。七月參加舊金山東風書店書展「以文會友」座談會。十月開始作《荷的連作》系列油畫。
一九八八年
三月詩及散文合集《在那遙遠的地方》由圓神出版社出版,其中攝影部分為林東生之作品。七月赴印尼 里島作荷花寫生。九月應邀赴新加坡《南華早報》「讀書月」之演講。
一九八九年
一月散文及素描集《信物》由圓神出版社出版。三月散文及素描集《寫生者》由大雁出版社出版。四月在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並應邀赴新港展覽。八月與女芳慈赴歐洲游覽。九月前往父親及先母的家鄉,初見蒙古高原。九月起應主編季季女士之邀,在《中國時報》人間版,發表還鄉系列——《我的家鄉在高原上》共十篇。十月起得友人之助,大量閱讀蒙古現代詩人的作品及蒙古歷史。
一九九○年
七月散文集《我的家鄉在高原上》由圓神出版社出版,其中攝影部分為王行恭之作品。同時亦出版編選之蒙古現代詩選《遠處的星光》。八月與子安凱赴歐洲游覽。九月重返蒙古高原,謁聖祖成吉思汗之陵。九月底前往蒙古烏蘭巴托和林故都。十月乘火車橫渡戈壁,正逢農歷八月十六月圓之夜。
一九九一年
在師院有一年之休假。四月在清韻藝術中心與楚戈、蔣勛三人聯展並出版《花季》畫集。五月散文集《江山有待》由洪範書店出版。六月應德國柏林藝術文化宮之邀赴柏林朗誦詩作。並應邀前往德國漢堡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課程演講。七月陪同台灣文化訪問團一行十六人,應蒙古文化部之邀請前往烏蘭巴托參加建國七十年慶典活動。七月獲蒙古文化部長頒發之文化獎章。八月《江山有待》大陸版授權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並獲悉僅花城一家出版之席慕蓉詩集發行已逾150萬冊。九月與北京中華版權代理公司簽約,委託代為處理大陸各省盜印及仿冒席慕蓉作品之嚴重侵權行為。九月再赴蒙古,訪問當地藝術家,並赴蒙古北部之庫蘇古泊采訪、攝影。
一九九二年
二月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策劃已久之《蒙古文學專輯》。二月發表《細看蒙古》之幻燈片,並與汪其楣、樊曼儂、王行恭及蔣勛作蒙古之專題演講。四月邀請蒙古民間音樂工作者來台訪問錄音。五月應邀參加在台北舉行之《蒙古文化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從詩的創作看蒙古當代知識分子》。六月在台北清韻藝術中心個展,並出版《涉江采芙蓉》畫集。六月詩集《河流之歌》由東華書局出版。
另外,席慕蓉所作的《貝殼》被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收錄;《鄉愁》被粵教版初三語文教材收錄。
㈣ 外貌描寫要點
外貌描寫:也稱肖像描寫。即是從人物的體貌特徵(包括人物的容貌、衣著、神情、體型、姿態等)進行描寫,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作者的愛憎,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外貌描寫的要求是:
根據需要,抓住特徵,繪形傳神,刻畫性格,顯示靈魂。通過一些關鍵詞可以表達出一個人的性格,盡量不寫太過於老套。要有新意。其關鍵在於: 第一,進行肖像描寫,據情節發展的需要去寫,不是寫到人就必須寫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這個道理,因而他筆下的肖像描寫有時是不必要的。寫肖像,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魯迅告訴我們,要"畫眼睛"。"畫眼睛"是寫人物外貌的關鍵。魯迅是很善於"畫眼睛 "的。他在《祝福》中14次寫到樣林嫂的眼睛,而一次眼神的變化,都透露出人物當時 的 心理和性格的變化,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畫眼睛",這是比喻的說法,並不意味著描寫人 物外貌非得畫眼睛不可。
魯迅所說的"畫眼睛"意思是:善於細致地精確地描繪人物外貌最富特徵的部分,而舍棄 與表現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無關的其它東西。魯迅寫祥林嫂是"畫眼睛",但也寫了祥林嫂 "花白的頭發";寫阿Q則著重寫他頭上的瘌瘡疤,卻比寫眼睛更能表現出他的精神勝利法 ;寫閏土,在寫眼睛的同時也寫到閏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 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反映了閏土生活的艱辛和痛苦。寫孔乙己卻沒有寫眼 睛,而是寫他那件"又舊又破的長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