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大公雞
Ⅰ ● 七夕起源於漢代,這一天通常有穿針乞巧、吃巧果等習俗。 話說巧果是毛玩意兒
巧果是滬式糕點中的傳統產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果真是否這樣大概無所謂的,重要的只不過是一種風俗吧!
Ⅱ 潮汕七夕節風俗
潮汕人七月七有「拜公婆」的習俗。這里的「公婆」非指小孩的公公與婆婆,而是指傳說中孩童的保護神。「公婆神」亦稱 「床神」,在南方則稱「公婆」或「公婆母」,有說是指周文王夫婦,因周文王有百子,因此將周文王夫婦當作公婆神進行拜祭,寓意紛繁後代、瓜瓞綿長,祈求小孩安樂易養、吉祥聰明。亦有一說「公婆母」是指宋代潮汕的一位老嫗,因曾救過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為孩童的「保護神」。
因此拜「公婆母」據說肇始於宋代。此外,還有別的傳說,就不一一臚列。孰是孰非無從考證,但潮汕人將七夕作為孩子拜公婆的日子,不難明白卻有為孩子「乞巧」之意,通過禮拜公婆神,乞望孩子聰明靈巧,活潑伶俐。
拜「公婆」的禮品也有講究,多是象徵平安幸福的吉祥之物,如石榴花、雞蛋、湯圓等,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動的趣諺俗語,如孩子頑皮好動,通常會被說是「公婆拜蟹」,因蟹有「六足而二螯」,因而用來調侃小孩子手不停來腳不歇,調皮搗蛋,折騰不止。
(2)七夕大公雞擴展閱讀:
潮汕人為年滿十五歲的孩子「拜公婆」辦「出花園」成人禮,亦多選在七夕這一天。孩童在父母等長輩的守護下幸福成長,就猶如生活在「花園」里一樣無憂無慮,而到了十五歲「出花園」後便開始邁入青年時期了。有孩子「出花園」的人家會宴請族親賓客,而孩子在「出花園」當天則要穿新衣、紅屐和吃公雞頭。
這一「出花園」禮俗蘊含了多重意義:一是 「孝悌」,通過筵請族親,讓孩子懂得感恩長輩們對自己的養育與呵護;二是「乞巧」,通過吃公雞頭,寓意獨占鰲頭,寄望兒女成年後能出類拔萃,成為棟梁之材;第三是通過「拜公婆」儀式,「宣告」爛漫孩童時代的結束
必須逐漸學會明白世情俗理。據稱孩子「出花園」穿紅屐、吃公雞頭習俗,是與明代嘉靖年間的潮州文狀元林大欽有關。少年時期的林大欽家貧買不起紅鞋,只穿紅木屐,一天他路遇一老者,只見老者手抱一隻大公雞,將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的上聯鋪於地上,蹲守等待應對者,聲言誰對出下聯便可獲贈公雞。當林大欽不假思索對出 「牝羊頷下須」的下聯時
老者贊嘆不已,遂兌現諾言將公雞相贈於他。回家後,林大欽的父母獲悉此事很是欣悅,遂宰煮了公雞,並砍下雞頭給林大欽作為勖勉,以期將來能出人頭地。成年後的林大欽果然高中狀元,於是乎鄉鄰便紛紛效仿,在孩子「出花園」時讓孩子穿紅屐、吃雞頭,經一傳十、十傳百,這一「例俗」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前幾年,潮汕的「出花園」禮俗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今天七夕,按照傳統應該吃什麼貼別的東西嗎
以前上海的食品店裡是有一種小點心叫巧果的,想來這和民俗中乞巧節吃的巧果是兩樣的。麵粉中加了些許芝麻,擀成極薄的皮,切小塊長方形的,中間拉開兩刀口子,兩頭反方向一扭,入油鍋炸了濾掉熱油冷卻下來,那鬆脆香甜的小點心巧果,曾經也是熱門一陣子過的。
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果真是否這樣大概無所謂的,重要的只不過是一種風俗吧!
補充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Ⅳ 七夕為什麼要吃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版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權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因為同情牛郎織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雞的風俗,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因此,七夕節,吃雞成為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風俗。
在七夕,在城陽當地還有扣公雞的習俗。以前一到七夕節,城陽這邊有些人家就把自己家的大公雞從雞窩里掏出來,用筐子扣在屋子裡,傳說是王母娘娘規定,天亮雞一叫,牛郎織女就得馬上分開,所以大家就認為,公雞換了生地方害怕,自然就不叫了,這樣牛郎織女在一塊的時間能長點。
Ⅳ 七夕在古代吃什麼
製作巧果。
七夕古時又稱乞巧節
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
Ⅵ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七夕節吃什麼呢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山東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Ⅶ 七夕這天古代男女有哪些活動,互贈什麼禮物
製作來巧果。
七夕古時又稱乞巧源節
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
Ⅷ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傳說
每到農歷十月間的龍日,雷公山周圍的苗族人民就過年節了。節日里最主要的活動是踩銅鼓、跳蘆笙、賽馬和遊方,其中以姑娘們的踩鼓舞和小夥子們的吹蘆笙向姑娘們借花帶的場面最為動人。傳說這些活動是從牛郎、織女回到人間那天開始的,後來就逐漸成為風俗,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很早很早以前,苗嶺山麓有一位年輕的後生。他幼年就喪失了雙親,人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因為看見他和一頭水牛相依為命,就叫他牛郎。 牛郎為人忠厚,勤勞善良,大家都非常敬重他。牛郎家裡貧寒,既沒有良田可耕,也沒有山林可種,只有和水牛一起,終年給財主幹活過著艱難歲月。 有一天,水牛忽然開口講話對牛郎說:牛郎啊,你這么大了,應該成家了。 牛郎以為有人和他說話,左瞧右看,不見人影,好像是水牛的,但是牛怎麼會說話呢! 牛郎沒有來得及多想,水牛又張嘴說道:是我在和你說話吶。告訴你吧,我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神仙,我看你勤勞純朴,特地來幫助你成家,過幸福的生活。 牛郎看著說話的水牛,心裡很驚疑,想起自己孤苦的生活,就含著淚水對牛說:……我的境況你是知道的,像我這樣貧苦的人,誰會嫁給我呢? 能乾的雙手可以創造財富,勤勞和勇敢是愛情的禮品。水牛對牛朗說,並且把仙女下凡游泳和織女欽慕人間生活的奇事都詳細地對他說了。 牛郎按照水牛說的,默默地來到清水江岸的一個大湖邊上,等待奇跡的出現。只見湖水接一,波光粼粼,魚兒漫遊,鴛鴦嬉戲,湖岸楊柳萬千條,杜鵑花開火樣紅……在這醉人的山光水色中,牛郎躲在一簇鮮花底下,焦急地等待著。 午後,奇跡出現了:七個仙女手持羽扇從天而降,飄飄然下到湖邊。解衣落裙,入湖游泳。她們或躍或踩,追逐娛樂,仙女們婀娜多姿無憂無慮的情態,把牛郎看呆了。許久,他才想起水牛的話來。 牛郎輕輕地走到仙女們放衣服的地方,把最小的仙女的衣服收藏起來,然後啊——啊——一聲,唱起了動聽的歌。 棄滿深情的歌聲,使仙女們聽入了迷,當她們警悟到是後生在唱歌的時候,都含羞地奔到湖邊,穿衣著裙,想飛上天去。可是織女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衣裙,只得又回到湖中,靠湖水遮掩著自己美麗的身體。 這時,牛郎走出花叢,來到仙女們面前。仙女們見到凡間生人,都搖起羽扇往天空飛去了。只有織女羞羞答答地立在湖水當中。 牛郎對著織女唱起了遊方歌: 苗嶺山上的杉樹是最筆直的了, 苗家地方的山花是最鮮紅的了, 清水江河裡的水是最澄潔的了, 動畫片牛郎織女封面親愛的姑娘啊, 人世間你是最美麗的了, 寧靜的湖水被你攪亂了, 歡樂的蘆笙只願為你歌唱了, 我這飛翔的心被你拴住了, 親愛的姑娘啊, 你說我該怎麼才好? 織女柔聲地說:攪亂了的湖水,人走了會寧靜,蘆笙應該為人間的愛情而歌唱,如果我攪亂了哥哥的心思,那我走了哥哥就會安靜了。請還我的衣裙羽扇,讓我回家去吧。 牛郎說:你既然有心到人間來,為什麼還要回去呢?要我還妹妹的東西不難,只要妹妹答應…… 答應什麼?織女問道。 嫁給我,牛郎說。 織女紅著臉說:你是人間男,我是天上女,天上人間遠相隔,哪有天上織女嫁到人間的道理。 牛郎說道:天上人間最寶貴的禮品不都是愛情嗎? 牛郎淳樸渾厚的感情,使織女愛戀欽佩,人間的生活使姑娘羨慕留戀,她接受了牛郎的愛情。 牛郎滿心歡喜,跳躍跑著去把織女的衣物拿了來。這時他想到:如果織女穿了衣裙飛走了怎麼辦?他猶豫起來。 織女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我能飛,主要靠那把羽扇,沒有羽扇我就飛不了,你把羽扇收好就是,有了羽扇我就會情不自禁地飛起來呢! 牛郎把羽扇掩在心窩上,把衣裙還給了織女。 織女梳妝完畢,同牛郎結伴而行。他們到了村裡,拜過村中老人成了公認的夫妻,然後向牛郎的家走去。 到門口,牛郎停止腳步,他為難了,像這樣的破屋,又無穿無蓋,怎麼能竄納天仙美女叱 織女很了解牛郎的苦心,就安慰他說:進屋去吧,草房不算丑,能遮雨擋風就好,至於穿的蓋的,我都織好,用不著你發愁。 牛郎嘆息一聲,牽上織女走進草屋。嗬!只見裡面紅床綉被,花衣羅帳,竹椅珠簾,香煙繚繞……牛郎驚呆了!很久才捧起織女的雙手,深深地感謝她那精巧的手藝。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久,他們就生下第一個孩子。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牛朗在山上勞累一天回來,看到活潑可愛的孩子,舒暢極了。 織女不忍心牛郎一年到頭風里來,雨里去地幹活,要和他換換工。有一天,織女對牛郎說;你一個人在外勞動,夠辛苦了今天你在家帶孩子,野外的活我去做。 牛郎也很想同自己的寶貝玩玩,就同意了。孩子是跟媽媽慣了,爸爸哪裡會帶娃娃,孩子哭起來了,什麼玩具都哄不住。牛郎想起藏在屋樑上的羽扇,就上去取來給孩子,小寶貝這才高興了。 過了幾天,牛郎上山勞動,織女在家帶孩。小傢伙只是一個勁地哭,弄得媽媽沒有辦法。孩子原來很乖啊,今天怎麼這樣鬧?織女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孩子一面哭著叫著,一面舉起小手指著房樑上。樑上會有什麼呢?織女架了樓梯上去找。啊!原來是我的羽扇哪!見了她這飛翔的翅膀,織女心緒紛繁。幸福的愛情生活,使他們忘記了時間。過多快啊,離開天宮好些天了,該回去了,若不回去,暴躁的天公會給人間降下災難的。織女自言自語。可是,怎麼能捨得丟下丈夫、孩子和人間的一切呢?然而,為了使這一切不致被天公毀壞,織女決定回娘家去。 她眼淚汪汪地摟著孩子,說:原諒我,我的心肝,媽媽要回外婆家去了,你要聽爸爸的話,練好武藝,學會勞動,天公是個火暴性子的人,他反對我來人間,你父子若能制服了他,我們就能團圓。 孩子似乎很理解媽媽的心情,不哭不鬧,乖乖地睜著大眼看著媽媽。織女摟著娃娃,親了又親,說了又說,最後把娃娃放在搖籃里,便手搖羽扇,飛到牛郎耕作的地方,來向她親愛的丈夫告別: 感謝你,親愛的哥哥, 謝謝你給我的全部愛情; 我們的愛情像那奔流的清水江, 純潔、纏綿、永恆。 現在我要走了——回娘家了, 寂寞的姐妹要我去慰藉, 天公見了我才會免災去禍。 別了,親愛的哥哥, 我何曾忍心辜負你的愛情, 我何曾狠心丟下那心肝寶貝, 雖說天上一時辰地上好幾年, 但聽到機梭聲天公會發怒的呀! 願你創造人間奇跡, 願你征服天山天河。 牛郎織女見面日, 暴躁天公降伏時。 織女在牛郎的頭頂上飛旋歌唱,唱完以後,她越飛越高,最後隱沒在蔚藍的天空中。牛郎手搭涼篷、舉目遙望升騰遠去的妻子,悲痛欲絕,想起家裡還有孩子,才急急忙忙地奔回家去。 俗話說:「人若無妻,如房無梁。」牛郎沒有了織女,家裡的一切都顛顛倒倒。如果說,沒有妻子的丈夫是無聊的話,那麼,沒有媽媽的娃娃是凄苦的。牛郎想要把織女接回來,可是,萬里藍天怎麼上呢?他終日徘徊,仰天長嘆。 這一切都被水牛看在眼裡。一天,水牛對牛郎說:「怎麼啦?俗話說,在愛情的路上有高矗的懸崖峭壁,有堅強的意志就能越過高山峻嶺。難道你又被困難嚇住了?」牛郎說道:「我的朋友,你看得出來,愛情的烈火快要把我燒焦了,可是我無翅難飛啊!」「這並不難,」水牛告訴牛郎,「我能把你帶到天上去。問題是你怎樣進到廣寒宮里去見織女,又怎樣戰勝那不容凡人的天公?」「到了天上就有辦法,」牛郎高興得跳起來,他要水牛把他和日夜要媽媽的孩子快些送上去水牛讓牛郎和他的兒子騎在自己背上,吩咐他們:「無論遇到任何風險都不要怕,到目的地再下來。」然後跳進那奔騰的清水江,向東游去,直到日出的東海,靠那海濤上的狂風旋霧,飛躍到天宮邊。「到了,」水牛說,「你們努力吧,我現在回到人間去等候好消息。」 水牛走了,牛郎背著他的孩子在天宮周圍轉了一圈,沒有門,進不到宮里,也找不到人問。怎麼辦?他想起了時常帶在身邊的蘆笙,就「哩嘞哩嘞」地吹起來?悅耳動聽的蘆笙曲傳到宮中,被驚動的仙女們都奔到窗戶上來看。 正在綉花帶的織女,也和姐妹們同向窗外看稀罕。「啊,是牛郎和孩子!」織女驚喜欲狂,飛奔出來,把他們迎進宮里去。 眾仙女聽到人間來客,都趕緊來看熱鬧;天母看到女婿和外孫,從心眼裡高興,越看越想看;只有天公態度冷淡,他覺得一個天仙嫁給一個凡間農夫,已經很不光彩,現在這個凡夫竟然來到天上,同織女過起夫妻生活來,豈不辱沒天宮!天公心裡翻騰著各種詭計,要害牛郎。 不久,天公對天母說:「老糊塗,我們的織女簡直發瘋了,找的什麼丈夫啊!整天就會幹活,一身土腥味,快想法趕他走!」 天母說:「你這才是老糊塗呢,牛郎哪點不好?他長得英俊,又勤快,哪點配不上我們的織女?你沒看見他們夫妻多恩愛嗎,要送就送他們全家走。牛郎就是來接織女的,織女也很留戀人間生活……」 天公想:真是婦道人家見識!「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一點不假,不必跟她商量,還是自己想辦法吧!反正不能同凡人攀親,一定要拆散他們。 這位天公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迫害牛郎的計策。一次,他對牛郎說:「你來很久了,應該出去看看地方,明天我帶你去趕場,場上很熱鬧哩!」 晚上,牛郎把這事對織女說了。織女知道這是要使牛郎迷路、永遠回不來的一招,便把對付的辦法告訴了牛郎。 天一亮,牛郎就跟著天公出發了,凡有岔路的地方,他都丟下一根雞毛,究竟有多少岔路,誰也數不清。 到鬧市場上,人山人海,天公擠在人多的地方,拋開牛郎,一個人先溜回家,叫下人大擺筵席,慶祝他趕場歸來。 牛郎看天公已先回家,自己在場上轉游看夠,也從原路回來。每到一個岔路口,都有一隻大公雞給他報告,他也就很順利地回到織女身邊。 天公見牛郎也回來了,心裡很不是滋味,但表面上假惺惺地說:「場上人多,找不見你,我就回來了:你回來了就好,這是為你而辦的筵席,請……請。」 牛郎毫不客氣,美美地飽吃了一餐。 趕場一招沒有把牛郎丟掉,天公又想了別的壞主意。春夏之勻,正是便於剝樹皮的伐木季節,天公要牛郎同去砍杉木。 牛郎問織女該怎麼辦,織女把一匹布交給他,讓他包在頭上,說:「到時自有用處。」 第二天,牛郎跟天公來到山上,找到一株又高又大的杉樹。天公對牛郎說:「我們砍杉樹要先剝皮,這樣既好剝又不損壞樹皮,你年輕有力,爬在樹上剝,我搭著梯子剝下面一段,剝完皮再砍。」 牛郎照辦,爬到高高的樹上剝樹皮,到天黑時才剝到天公架著梯子剝皮的那節。 天公剝完下一段樹皮,把梯子抽掉,先溜回家了牛郎在樹上下不來,因為剛剝了皮的杉樹很滑的,抓不住,樹大又抱不攏,牛郎這才知道天公是想讓他摔死或者餓死。牛郎想起織女給他的那匹布,就把一頭結在樹枝上,順著布下到地上來,然後回到天宮織女家。 天公見了氣得扯腸絞心,無可奈何。牛郎看到這匹布很有用,就一直把它包在頭上。據說現在苗族男人的包頭帕就是從那時傳下來的。 剝樹皮一招又沒有把牛郎治住,天公又想出了更毒的辦法,他要牛郎同去燒山欄,妄想借烈火燒死牛郎。 牛郎問織女該怎麼辦,織女叫牛郎捉來一隻大螃蟹,放在水葫蘆里。讓他背著葫蘆、砍刀,跟天公上山。 到了砍山欄的地方,天公叫牛郎到山坡上從上往下燒,當牛郎走到半坡時,凶惡的天公就從山下放起火來,妄想借熊熊烈火把牛郎燒成灰燼。 牛郎不慌不忙,先從自己跟前點燒火燒起,然後從葫蘆里放螃蟹,命令它趕快挖好水池子;牛郎跳到水池裡,看著那漫天烈火熄滅後才回去。 天公見牛郎又平安地回家,氣憤極了,但他知道了地上凡人的本事,欺侮不得,只得表面上對牛郎假獻殷勤。 雖說天公對牛郎獻起殷勤來,但那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每當牛郎提出要把織女帶回人間去時,這位天公總是多半搪塞,還散布流言,離間牛郎織女的感情,但都沒有得逞。天長日久,牛郎和織女恩愛更深厚了。不久他們美麗的女兒在天上誕生了。 天公大擺酒筵,說是為了慶祝外孫女的誕生,也為了給他們餞行——天公允許牛郎織女回人間了。大家舉杯把盞,盡情吃喝,歌聲笑語,熱鬧非凡。 酒至半酣,天公手提酒壺,親酌大碗米酒,捧到牛郎面前,要他乾杯。 牛郎接過酒碗,一飲而盡。隨著就頭暈目眩,搖擺不定,最後倒在桌旁:牛郎死了!啊,無心人難防有心人,喜慶日誰料中毒計!原來天公在酒里放了毒葯。 毒酒害婿,驚散了席上客人,喜中喪夫,哭煞了天仙織女。天公卻還假裝厚道,要給牛郎火葬。織女堅持要按人間的風俗送殯,天公無法,只得答應。 織女把牛郎盛在杉木棺內,不加蓋,在棺的前頭放著一隻大公雞,然後把棺木放在河裡,任它自由漂流。公雞依照織女的吩咐,「哦!哦!哦!」地唱起來:「兄弟們哪,快來取葯吧!兄弟們哪,快來取葯吧!」 花蛇聽見了,飛跑來吸取牛郎身上的毒葯;魚兒聽見了,也躍游棺木里吸取牛郎身上的毒葯。毒葯吸盡了,牛郎蘇醒了,牛郎活轉來了。只是花蛇的牙齒中毒了,魚兒的膽變成苦的了。 牛郎又回到天宮織女家裡。他對天公說:「你的計謀,全失敗了你該讓我把織女接走了吧?」 這一次,凶暴的天公原形畢露了。他面目猙獰,張牙舞爪,撲向牛郎。 說時遲,那時快,牛郎的兒子舉起彈弓,一彈打在天公的左眼上,又一彈打在右眼上,打得天公這個老頑固眼珠進裂,哼哼直叫。傳說天公那碎裂的眼珠,變成了滿天的星斗。哼哼的叫喚聲,變成了隆隆的雷聲。 天公屈服了,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真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起心害人終害己!現在,一切都由天母來安排了,她答應牛郎織女一家回到人間。可是,怎麼回去呢?能飛的只有織女,水牛又早已回到地上了。從天上跳到地方,那是要粉身碎骨的啊!織女的姐妹們想出了辦法:用金錢銀線搓成繩子,綁住大銅鼓的兩只耳朵,牛郎織女一家坐在銅鼓裡面,到了地上用鼓聲通知天上織女們,她們再放下繩子。 就這樣,牛郎織女一家又回到了人間,過著幸福的生活。 水牛得知牛郎織女要回人間,也趕去迎接,它昂著頭遙望天空,樂呵呵地屹立著,直到現在。傳說,清水江畔的「牛頭山」,就是牛郎的那條神牛變的。 牛郎織女回到地上,正是秋收以後的艷陽季節,他們敲起銅鼓,吹起蘆笙,告訴上下四方所有的人們: 呼……唔……呼, 牛郎織女回到家; 嘞……呀……嘞, 人間美景勝天堂。 震撼大地的銅鼓聲,回盪太空的蘆笙曲,招來了四面八方的鄉親,他們隨著鼓點,踏著竹曲,翩翩起舞。 後來,人們每到這個時節就過年,盡情歡樂,為的是表彰人定勝天,為的是慶祝農業豐收。銅鼓和蘆竹成了年節的主要樂器。 如今,清水江畔的苗家在過年的時候,姑娘人都佩戴著自己綉的花帶去踩銅鼓,小夥子們都吹起蘆笙向姑娘們借那光彩奪目的花帶。據說苗族姑娘的綉花手藝,都是織女傳下來的,所以特別精巧漂亮。人們還說,牛郎織女的女兒是天宮里生的,所以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姑娘,都長得像鮮花一樣美麗。
Ⅸ 7夕的食品是什麼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