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七夕圖片
⑴ 七夕節的來歷
一、七夕節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1)毀七夕圖片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⑵ 【情人節快樂】比比誰的七夕經歷更奇葩
要說奇葩,那我這經歷可真的算是奇葩中的一朵花了,只不過是朵枯萎的花。
七夕這天,本來高高興興地陪女朋友出去逛街,卻不想遇到了一群無良的單身狗狗們來賣高價玫瑰花。至於有多奇葩,且聽我細細道來。
結果我女朋友把那三束花往我這邊一放,然後撇著小嘴說,
「哼,還給你,我看你就是一點也不想給我買花」
然後就生氣了。。。。
What? 求我做錯了什麼?
這馬上又要到七夕了,好奇還會有什妖蛾子出來?!
⑶ 過七夕發朋友圈的說說怎麼寫
1、我的心願放在你手裡,握住深情甜如蜜;我的情願裝進你心裡,心中有愛永不渝;我的愛願望入你眼裡,滿眸柔情有深意。七夕情人節,我願給你幸福與甜蜜!
2、美酒一杯,祝你獲得真愛;柔風一縷,祝你收獲真情;月光一片,祝你滿載柔情;祝福一堆,願你幸福無邊;鵲橋一道,願你快樂無比!
3、七夕的柔情,金秋的風情,攜手共玩旖旎的心情,把所有的煩惱叫停,讓愛與情一起去旅行,波動著人生的天平,讓微笑為你多情,願事業愛情處處雙贏。
4、愛沒有錯,愛更不能錯過。緣分來了,就去邂逅你的愛情;熱情沒有錯,浪漫也沒錯,在愛的柔情蜜意里,去享受快樂;相戀沒有錯,相守更沒錯。加一點寬容和理解,習慣了就會相濡以沫!快七夕了,願你珍惜在你生命中出現的那個人,一輩子都幸福快樂!
5、放逐我的快樂,封鎖我的笑容,冰凍我的歡聲,毀滅我的柔情,只要你不下達原諒我的指令,我的一生就只剩下寂寞的風景,原諒我吧,我就是如此的痴情!
⑷ 七夕為什麼要曬書
古代,七夕節有曬書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七夕前後,正是天氣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各家各戶忙曬伏的日子。曬伏,尋常百姓曬衣服,讀書人家還會曬書。
那麼曬書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起源於近兩千年前的東漢末年。東漢崔寔《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這說明魏晉時期就有了七夕曝書的習俗。
唐宋時期,七月七曬書依然成風。唐韓鄂《歲華紀麗》稱,時民間七月七有「暴書策,曬衣裳」的風俗。《宋會要》記載,宋朝儀制以七月七日為「曬書節」,當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賜錢開筵舉宴,為曬書會。
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氣溫高濕氣重,書籍容易受潮,讀書人就選在七夕這一天中午把藏書拿到空場上晾曬防毀損。
有一個成語「郝隆曬書」,說的就是西晉時期,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郝隆飽學多才,七月七日見人家曬書,他就解開衣扣袒胸露腹躺在太陽下曬肚子,面對別人詢問,他說:「我曬書」, 以示自己滿腹經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七夕曬書的民間故事揚州也有:嘉慶年間,有一位貢生叫汪中的,他蔑視曬書的習俗,因為在阮元家聚會時,受了點甘泉縣令的冷落。七夕這天上午,汪中敞開肚皮,躺在四望亭東的通泗街上閉目養神曬太陽,亦謂之「曬書」。
這一天,縣令慣例要到縣學(即現在的西門街小學舊址)與諸貢生會面講經,汪中橫卧街心,老爺的轎子過不去,衙役們上前要他讓路,他稱今天是七夕,他正在曝曬腹中的聖賢書。衙役們趕緊稟報老爺,縣太爺只好忍氣吞聲,打轎繞路去縣學,這就是至今流傳於揚州民間「汪中曬書」的故事。
提起曬書,曹操和司馬懿的故事更是流傳至今。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⑸ 七夕男朋友沒有任何錶示,能接受嗎
這個得看你們兩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了,有的家庭對於這種節日比較重視,而有的家庭除了春節中秋根本不過其他的節日。
就比如我們家,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這樣,我們家連家庭成員的生日都不過,真的是除了春節和中秋不過任何所謂的節日紀念日之類。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情況,男朋友什麼情人節、七夕節不送我禮物我一點兒都不生氣,偶爾送我一次我還覺得挺意外挺不自在的。
說回到題主這個問題,如果題主覺得心裡非常委屈,那麼不妨直接問一下男朋友的想法,看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他就是單純的覺得過這種節日沒什麼意義,其實你也沒必要委屈。如果他是懶得給你送禮物,根本沒拿你當回事,那麼我勸你直接分了算了。
⑹ 七夕故事發源地在哪裡
七夕在中國,天河在鄖西!鄖西是中國「七夕」文化發源地之一。
首屆中國(鄖西)天河七夕文化節李詠主持開幕式將於2010年8月16在七夕廣場舉行。
⑺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⑻ 七夕夜警察夜巡發現無名店鋪可疑,扮「嫖客」進淫窩抓正著,這是怎麼回事
七夕情人節雖然過去了,但有些新聞故事還是不得不講,因為就有人在七夕這天作妖,結果被警方抓個正著。這不,在安徽蕪湖,一家看似很普通的店鋪,但在在深夜裡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結果被警察犀利的眼神覺察到其中有疑。原來還真是一家不幹正經事的店,裡面竟然暗藏淫窩,在七夕這樣的一個節日里,不法分子的不法行為最終被一鍋給端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有關媒體8月26日綜合報道稱,8月25日深夜,在安徽省蕪湖市,當巡防隊巡邏至轄區中興家園小區時,一件奇怪現象引起民警注意——小區3棟樓下一間無名店鋪大門緊閉,但多名神情可疑的男子出入,與周圍安靜的環境極不協調。民警感覺「有問題」,遂在周圍暗訪,同時安排警力在店鋪外蹲守。
目前,11名涉案人員均被依法處理。
所以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是有一定道理的,千萬不要抱著僥幸心理從事違法行為,特別是當下,警方對於黃賭毒的打擊力度,根本不可能允許這種行為的存在,只要發現,絕對不手軟,而這11名違法涉案員本以為沒有店面,做得非常隱蔽,但有句話叫什麼來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⑼ 七夕節的典故和風俗
七夕節的由來和各地的民風習俗,源遠流長。是我們華夏民族中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據史料記載,最早發源於兩漢時期,在古代,乞巧節的主要活動是以當時社會的單身女性為層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即智慧和巧手藝。所以這一天也就被稱之為祈求智巧的「乞巧節」。在漢朝時期,每年七月初七這一天,宮娥彩女們,都會舉行一種盛大的活動,通過用絲線進行穿針孔比賽的儀式,來獲得巧手稱號。隨著「七夕節」的民風文化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乞巧的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有投針驗巧、蘭夜鬥巧、曬書曬衣、膜拜織女等多種「七夕節」習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簡單的節日也可以演變出很多文化和民風習俗,到處開枝散葉。這里還有一個「七夕節」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的美麗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天河之東有一位織女,年年默默耕耘,機抒勞役,導致形象盡毀,容貌不整,天帝看她常年勞作,可憐她一個人孤苦無依,於是便將她下嫁給對面河西的一名牽牛郎。嫁後織女和牛郎皆過著非常甜蜜的二人時光,但是好景不長,因織女常年保持家務居多,疏忽本職,於是天帝發怒,罰令她歸管河東,以免耽誤織女本職,將她與牛郎硬生生的給分開,許他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這一天才能在鵲橋相會。隨著牛郎與織女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被廣泛流傳,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七夕節」這一天,也就被後來的人演變成一種人們對美好生活,美滿愛情的象徵和追求。直至現在「七夕節」更被我們近代嚮往美好愛情的風俗奉為「情人節」。寓意這一天要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將愛大膽表白,攜手共度良宵。
⑽ 七夕節老公給我發了20塊紅包說:「七夕快樂,隨便花!」 你怎麼看
法國哲學家加繆說:「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
在21世紀的今天,「強大」兩個字更是令人心馳神往。只是在這個循規蹈矩的社會,要特立獨行未免有些艱難,事實上只要擁有人格的獨立並且能夠堅強地生活,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強大的靈魂了。
但現如今,無法獨立自主,需要依附他人而存在的人還是存在著許多。
比如吃喝都要依靠父母的敗家子,比如無所事事只靠政府補貼的廢青,當然最耳熟能詳的應該是理論上可以獨自生活,但精神上卻一直沒有斷奶的媽寶男。
媽寶男的一生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才是正確,如果說不幸,在他前半生必然是被母親各種寵溺,得到了許多孩童幼年時沒有的幸福。
但若說他幸運,他在成年之後也必然是無法擺脫母親對他命運的操控,在自己的人生選擇上總是要對母親唯命是從。
從這點上來看,媽寶男還是有他的可悲之處。
只是無論他如何可悲,一旦他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掌控,而是一味順從自己的父母,則往往在他個人的愛情幸福上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劇。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關於媽寶男的故事,實在是讓人又嘆息又生氣。
03、
有人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但與媽寶男的婚姻,卻成了三個人。」
這話說來不無道理。故事裡,但凡林榮能夠堅持一下自己,不被母親影響,其實這段感情是有可能走到最後的,要知道他們一開始是自由戀愛,彼此是有一顆真心的。
但「媽寶」的特質卻毀了這一切。
其實,在林榮心裡,妻子和母親的地位從來不平等。
也許,他想的是「老婆可以換,但親媽不能換」。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天然地就把妻子擺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又怎麼能給妻子真正的幸福呢?
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沒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主見,連感情都要被別人左右,他的愛情該有多廉價?
尼采說:「只有極少數人才能保持獨立,獨立是強者的特權。」
但那時尼采生活的舊時代,現在的時代只要是一個人格健全的人,都可以保持獨立。
而媽寶男之所以在精神上不獨立,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他的人格根本不健全。
所以,千萬別輕易嫁給媽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