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藝術
『壹』 七夕節的來歷和故事傳說
七夕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每一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便是七夕情人節。但你是否知道七夕節的來歷和七夕的故事傳說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七夕的來歷
1、數字崇拜相傳七夕節的還有古人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七夕節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古代民間有將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七重作為吉慶日,認為是天人相通的日子,於是就慢慢的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了。
2、自然天象崇拜普遍認為,七夕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將天空進行了規劃,還將天文星域和地理區域對應了起來,並稱之為分星,而在地理中,也被稱為分野,古人為了更好的分星,將牛宿星和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後經過民間的藝術加工,就有了現在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故事。
3、還有一種說法是七夕來源於七姐的誕辰。七姐指的就是織女星,在農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紡織業是非常發達的,而七姐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也被視作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在七月七日就有乞巧的風俗,希望天上的女神讓她們更聰慧,紡織更為靈巧,同時還祈求能獲得美好的姻緣,家庭幸福。
七夕節的故事傳說
1、傳說一
七夕節的牛郎織女傳說本身就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年幼時又得不到哥嫂的待見,整個人只有和那頭老牛是最親的,某一天牛郎遇到了一位堪稱仙女的女性,即織女,所謂一見鍾情莫過如此,牛郎他陷入了單相思中,而老牛看見牛郎好像有煩惱,於是就顯靈給他出了一個計謀,讓他怎麼去俘虜織女的心。
在某一天時,仙女在河流中沐浴,牛郎見此果斷拿走了織女的衣裳,而她自然就是驚慌失措,苦苦哀求牛郎把衣服還給她,但是牛郎當然不肯那麼簡單就把衣服給她了,於是便說"如果你願意當我的妻子,那麼這衣服就給你",織女便應了下來,因為當初她就是奔著牛郎來的,如今兩人情投意合,那麼乾脆在一起也算合適。婚後的日子很幸福美滿,甚至還生下了一兒一女,直到後來老牛年齡太大了就去世了,夫婦二人倍感傷心,但是老牛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好日子不久噩夢就來臨了,織女和牛郎成親的時被玉帝和王母娘娘得知,便差人下界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猜到了是天庭來人,於是想起了老牛的叮囑,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便飛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2、傳說二
很早很早以前,山裡住著戶人家,老人們都死了,家裡剩下了兄弟倆。老大娶了媳婦,這媳婦心眼不好,老想獨霸老人留下的家業。有一天,二小領著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著牛背說:"牛哇,牛哇,我想睡會覺,你可千萬不要亂跑。"老黃牛像聽懂了人話,低著腦袋"哞、哞"地叫了幾聲,甩打著尾巴在他身邊吃起草來。二小躺在草地上睡著了。錯過中午,嫂嫂提著罐子來給小叔子送飯,見二小正在睡大覺,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腳。二小醒了見是嫂嫂,慌忙爬起來,站在地上像個愣雞。嫂嫂把飯罐子往地上一擱,氣呼呼地說:"你倒自在,撒著牛睡大覺,牛丟了我才和你算賬哩!"說完,她一扭屁股走了。二小的肚子早就餓了,捧起罐子剛要吃,身邊的大黃牛一頭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個稀巴爛。大黑狗見了地上的飯,張口就吃,不一會,就把地上的飯舔了個一干二凈。
二小瞅著碎罐碴子害怕了,覺得回家也沒好兒。他長嘆一聲;"唉,怎麼我就這樣命苦啊!"二小的唉聲剛落,大黑狗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鼻子口裡流血,一會兒就斷了氣。他這才明白,嫂嫂在飯里下了毒葯。二小心想:看來不能和這個害人精在一塊過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裡。日頭兒快落西山時,他趕著牛回了家。一進院子,扭頭見哥哥打外邊回來,二小心裡一酸,兩眼止不住地流淚。哥哥見弟弟這樣傷心,不知家裡出了什麼事,忙問:"你為嘛這樣難過?""我把嫂嫂送的飯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飯就死了。"哥哥聽了,心裡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過家裡的女人,為了難。二小哭著說:"哥,咱們分開過吧。"哥哥見弟弟說要分家,更做難了,一來弟弟還小,二來他外出做買賣;家裡沒有幫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塊湊合著過吧,又怕弟弟有個三長兩短。二小見哥哥發愁,就說:"哥,家裡什麼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頭牛。"弟兄倆在院里說分家的話,媳婦聽見了,打心眼裡高興。她手扒著門框沖著丈夫說:"往後各過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哥哥眼裡噙著淚花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第二天,二小趕著牛車走了。走來走去,越走越遠。二小心想:老是這么走,走到多時是個頭?乾脆就住在這吧!他把牛車停下,砍了好多樹枝子,就著山坡兒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黃牛在這兒落了戶。
那頭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經跟著二小過了一年多,這一天夜裡死了。老黃牛死後,一連給二小託了三個夢,夢里對二小說:"到明天午時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後,你把我的皮子剝下來,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個閨女,那天他們到天河裡去洗澡。記住,那個穿綠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婦。你千萬別讓她們看見你,等她們都到了水裡,你抱了保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會走了。"第二天,二小見老黃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著它光啼哭。後來就把牛皮剝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墳上跪著大哭了一場。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時兩腳離了地,飄飄悠悠來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樹林里等著。一會兒,王母娘娘的七個仙女來了,她們一個個脫了衣裳,撲通撲通跳到了水裡。二小瞅准了那身綠衣裳,竄過去抓起來就跑。三仙女見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裡出來就追。緊追慢追,追到二小家裡。三仙女問二小為嘛拿她的衣裳,二小說想讓她做自己的媳婦。三仙女再三說天規不容,二小一再說人間比天上好。三仙女見二小長得好看,也動了心,就應了他。打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間,她天天在家彈花織布,人們就叫她織女。二小天天外出賣布掙錢。小倆口過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過了三五年,給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幹活,天上響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見兩個孩子啼哭,不知媳婦上了哪兒,急得團團轉。一問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劃,二小才想到織女走了。他急忙擔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去趕織女。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織女時,惹惱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靈霄殿上去嗎?"她打頭上拔下銀管,在二小和織女中間一劃,立刻劃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沒有辦法過河,急得直跺腳,筐里的兩個孩子直喊娘。織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沒用。二小想給織女留個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織女,織女接在了手裡。織女想了想,沒嘛可送,掏出織布梭照著二小扔來,織女手勁小,把織布梭扔歪了。直到現在,天河一邊的織女星懷里有扣套星,另一邊的牛郎星旁有個梭子星。
3、傳說三
七夕節也稱作乞巧節,這是一個節日比較獨特的形式,也在側面反映出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面有一個比較流傳較遠又獨特的活動。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關於七夕的優美句子
1、初識你,那是緣分的天意,喜歡你,那是心靈的所系,愛上你,那是幸福的開始,擁有你,只願一生不分離。
2、我們之間沒有驚天動地的虐戀情深,但我有一顆真心,滿滿的全是你。
3、所謂歲月靜好,好不過能有個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歡,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餘生,願我們彼此默契,走盡千帆,仍能攜手相伴。
4、你是百看不厭的書,我甘願翻閱細讀,字字珍貴,句句入心。
5、我有風里雨里的暴脾氣,可我最愛的人還是你。
6、你的身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漸漸地,如呼吸一般,一秒鍾也不中斷,弄得我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7、如果叫我許願,我希望:晴天,我願做一隻
寵物
;雨天,我願做一把雨傘;總之,時刻被你帶在身邊,你走到哪我跟到哪。
『貳』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叄』 什麼是七夕節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也被稱為「牛郎織女節」。以下是關於七夕節的詳細解釋:
- 起源:七夕節源於古代中國的牛郎織女傳說。這個傳說講述了牛郎和織女兩人相愛的故事,他們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相會,因此七夕節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 慶祝方式:七夕節的慶祝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普遍的是向織女星乞巧。在古代,女性會通過展示手工技能來競爭,希望獲得美滿的婚姻。如今,這種傳統已經演變成向織女星祈禱愛情和美滿婚姻的習俗。人們會在這一天觀看星空,尤其是牛郎星和織女星的相會,以此來祈求自己的愛情也能如此美好。
- 文化意義:七夕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古代文學作品都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主題,表達了對忠貞不渝愛情的贊美。七夕節也成為了詩人、作家和藝術家們尋找靈感的源泉,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愛情的重視和贊美。
總的來說,七夕節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人們祈求愛情和美滿婚姻的象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