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粿七夕
『壹』 閩南人吃炸油弟是什麼菜
1炸果和浮粿 有六個角,象徵著六六大順。地瓜粉+海蠣+瘦肉等等,油炸至金黃色,一定要趁熱吃才能體會那種滿口香脆的幸福感。惠安炸果和泉港浮粿可謂是美食霸主。
2海蠣煎 又稱作蚵仔煎,在閩台兩岸都非常流行。海蠣與韭菜的黃金組合,做法雖簡單,在閩南卻是考驗廚藝的必備菜之一。
3豬肉粕 物質匱乏的時代里,閩南人用豬肉炸油並儲存。切得薄,炸得透,剩下的豬肉渣輕輕一咬,咔嚓一聲,在小時候吃來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4五香卷 專門的豆皮裹上精肉,荸薺,蔥等油炸而成,外酥里嫩,吃起來很有層次感。逢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都會配以五香卷來招待親朋好友。
5牛排 牛肉館在泉州遍布街頭巷尾,飯點一到,往裡一鑽,來份2元一碗的咸飯,搭配淋透湯汁的中式牛排,大份又實在。
6面線糊 閩南地區早餐和夜宵的必備經典。濃郁的湯頭里是豐富的配料,熱騰騰的時候就著油條和馬蹄酥吃,暖胃又暖心。
7鴨肉粥 重點在粥,加入了鹵鴨子的鹵汁,湯底粘稠,粥粒分明,入口有綿滑軟糯之感。當然,你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他配料。
8馬鮫羹 在閩南,羹其實不是濃湯的意思,而是將某種東西打成泥捏進熱湯里。用馬鮫魚做的魚肉羹,肉質很嫩,一個個Q彈爽口。
9壺仔飯 壺仔飯和馬鮫羹是泉州晉江深滬小鎮最負盛名的兩種小吃。壺仔就是陶罐,壺仔飯就是用陶罐蒸熟的咸飯。搭配馬鮫羹,一頓又香又糯的午餐就完美解決了。
10燒肉粽 閩南話中「燒」即「熱」的意思,也就是肉粽非趁熱吃不可。吃時蘸上沙茶醬,甜辣醬等調料,咸甜可口。在閩南吃燒肉粽就像周傑倫歌詞里說的一樣,如果你想吃,不需要等到端午節。
11沙茶麵 福建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之一,因此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舶來品,沙茶就是一種。沙茶醬由各種海鮮經文火慢煮而成,咸鮮香辣中帶你感受面條的韌勁。
12口酥 在惠安、泉港一帶,能吃到一種喚作「口酥」(閩南語喚作「炸ko」)的美味,這種泉州人喜歡的零嘴,形狀和元寶狀的餃子相差無幾,很符合福建人對甜味的崇拜。
13潤餅菜 春卷的一種,是閩南人清明時節的必備美食。攤開一片薄薄的煎餅,卷進餡料就可以吃了,必不可少的是紅蘿卜。
14土筍凍 一種海灘上的沙蟲熬煮冷卻而成。有的人看到就害怕,有的人吃的很帶勁。吃的時候淋上永春陳醋,一口一口脆生生的,十分帶感。
15石花膏 原料石花菜是生長在海邊的一種食用海藻,六曬六泡之後成為閩南地區潤肺降燥的清涼小食之一。傳統的吃法只加糖水,現在則變得豐富了許多。
16燒仙草 在夏天,一碗冰冰涼涼的燒仙草簡直就是炎熱消暑的必備聖品。近年來,加入鮮芋,花生等各種配料的燒仙草更是風靡全國,廣受青睞。
17四果湯 最初的四果湯只有阿達仔,菠蘿,蓮子,石花這四種,後面就一直改良一直增加到現在十幾種,都是些清涼降火的東西加在一起,加水加冰加蜂蜜,一碗下去,整個人都冰了。
18花生湯 在泉州的婚慶、生日乃至大大小小的場合都可看到花生湯的身影,花生仁飽滿的顆粒象徵了泉州人渴望圓滿的美好希望。食用時可配甜咸點心,老少皆宜。
19薑糖小湯圓 小湯圓是閩南宴席上常見的甜品,總是在宴席末尾壓軸出場,甜甜的味道是小時候的最愛。
20糖粿 七夕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玻璃珠大小的丸子,中間內凹,拌上白糖和花生粉,撒上桂花,玲瓏可愛,軟Q香甜。
21甜粿 蒸甜粿是閩南地區農歷年初的一種民俗。形似滿月,質地軟嫩,吃的時候,一定要先喝點水。
22碗糕 將發酵好的糯米甜漿盛入碗中蒸制而成一種食物。因其蒸熟出鍋後,外形就是一個碗狀,故而得名。
23滿煎糕 除面線糊以外,滿煎糕也是人氣極高的經典早餐之一。表皮有點脆,中間像蜂窩,只放紅糖和花生,是最簡單熟悉的古早味。
24寶斗糕 呈正六方形,因形似賭具輦寶,又被閩南人稱為輦寶餅。以綠豆和鹹蛋黃為餡,咸甜可選,相傳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25綠豆糕 小時候遇到喜事經常被分到這個,印象中就是一個字「甜」。但是有很多人很愛吃,我是喜歡拿來配茶。
26杯餅 對大多數老泉州而言,杯餅是出行干糧,美味零嘴,也是不少虔誠之人禮佛時的必備品,可以說是伴著香火味的回憶了。
27芋包 老一輩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就像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水餃一樣。以芋為皮包餡料,佐以廈門甜辣醬,風味更佳。
28油蔥粿 一碗油蔥粿好不好吃,關鍵看米漿。細磨過的米漿加入豬油和肉沫等配料,用小火慢蒸。好吃的粿底吃起來有點像果凍,QQ糯糯很有彈性,而且米香十足。
29蒜蓉枝 外形有點像天津麻花,比麻花多了一層白霜,味道是濃郁的蒜香味,口感香酥脆甜。爸媽那輩子的人走親戚會帶著蒜蓉枝做伴手禮,家裡祭拜的時候也會准備蒜蓉枝當貢品。
30麻糍 攤主阿伯拉出攤車下面的抽屜,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粉,這是買麻糍時最深刻的印象。糯米味混著花生,芝麻的甜香,是很多閩南人童年的味道。
『貳』 福州有什麼傳統民間習俗
與雞素有深緣的榕城人,正聞雞起舞,迎接雞年的到來。
說福州人與雞有深緣,還真有這回事。福州人說的俗語話中就有「聞雞即醒,早起三朝抵一工(天)」、「雞不食米胲(素囊)里病」、「沒廇討雞胲掛」、「手裡沒把米,呼雞都不理」、「雞角囝斗大」、「魚頭雞腿柄———好食」、「雞母(母雞)扒糞倒———沒事討事做」……等等。福州的先人在時代的更替中,也不忘給後人留下雞角弄、雞母寺、金雞山等地名、廟名、山名。如今又一個雞年到來,人們還為雞母辯冤,說「雞母扒糞倒———沒事討事做」這話說得不對。雞母扒糞倒是為了生存,是在為雞寶寶覓食,是勤勞,更是偉大的母愛,怎說是「沒事討事做」呢?
在普通話中雞與「吉」諧音不說,在福州的民俗中,雞更是吉祥的動物。因為福州話中雞與「羈」諧音。凡是喜事都希望「羈」著不中斷。所以男女雙方聯姻,定親之後,男方就要送「雞面」:一隻大公雞,一大包線面。女方收了「雞面」,放了鞭炮,就等於婚姻大事宣布了。出嫁的女兒,向娘家送年時,除送一塊大年糕、一腿大豬蹄外,也要送一隻紅毛大公雞。
特別要提到的是,台江隆平路的一枝弄,每年元宵節有擺「雞角企糖粿」的民間風俗。據傳此俗是早年長樂人遷居該地,為供奉弄里真人廟里的真人而形成的。每到正月十五,弄里的家家戶戶都炊一甑大糖粿(年糕),殺一隻大公雞,製成標本,企(站)在糖粿上。在真人廟里供畢,即抬到弄里一字擺開,供遊人參觀評說。這種獨特的雞俗,至今仍久傳不衰。
有人說雞年不利,此言無據。1981年是雞年,那是改革開放的第三年,國家百廢具興;1993年也是個雞年,當年國家的各項事業正如日中天,百姓生活步步提高。如今,八閩大地,榕城內外,人們正高歌昂首,喜迎金雞獻瑞。(方炳桂)
http://county.aweb.com.cn/2005/2/3/7383420.htm
===========================================
【祭灶·儀式】
一年兩次糊弄「灶王」
「今天就是祭灶的日子,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福州人祭灶好像還分成兩次,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一位60多歲的劉老先生說。在他的記憶中,祭灶的日子不單只是在農歷廿四這天。而且還有首民謠唱得挺好聽的,「可惜現在年紀大了,也想不起來。」
主持人請教了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他告訴主持人,在福州人的傳統中,祭灶確實分成兩次。「祭灶就是各家各戶送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要拿好東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時候一身的酒氣惹玉皇大帝不高興,醉醺醺得胡亂匯報,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時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給他吃,叫作『祭素灶』,這是在農歷廿四,在農歷廿三,人們就會拿好酒好菜招待這個一家之主,叫作『祭葷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兩次,這種習俗在全國都十分特別。祭灶的時候,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在其中。祭灶完畢還要抓把糖塗在灶門口,意思是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讓他少說話,以免言多必失。
過去,在祭灶的時候,孩子都會唱著一首童謠:「祭灶祭胡塗,灶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
福州民俗典故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游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據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這一習俗,也始自宋代。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燈街,紅光輝映。州縣官吏,每逢元宵,倡導大鬧花燈,「官民同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從此,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模燈會;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民國後則無定規。
福州元宵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此詩描繪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的盛景。元宵城門開禁,鰲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觀賞,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後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愛外孫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雲:「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此詩描繪當時送燈的盛況。
元宵鬧花燈自初七開始,昔日福州南後街與南台台江汛專售紙制各種花燈。挑的有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扛的有關刀燈、龍搶珠燈,後來還有飛機燈、戰艦燈等;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當時有首詩雲:「華燈成市將元夕,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清光四壁照銜杯。」描出了福州燈市的盛況。
元宵之夜,有的鄉鎮街道游燈上街時,結合迎神賽會。迎神隊伍中,多隨有舞龍燈、高蹺、舞獅、地下坪、陸地行舟等民間文藝活動。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便舉燈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燈的習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節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節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前後,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製造,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製的印模,內刻有氏族堂號,印製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並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掃墓歸來,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端午節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於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塗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蠍。
用過節餐後,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舟有的彩繪為魚,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後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節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農村早稻收割後不久,人們利用農閑時間祭田地、慶豐收。因此,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輪流著進行。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中秋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日。
中秋節俗,福州人家備供品,燒紙衣,以祭祖先。夜設家宴,舉家歡聚,飲酒賞月。這個節日,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在節日內互表良好祝願。中秋節俗,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謂『走百病』」;永泰縣「中秋望月,紳士祝魁星」;閩清縣「中秋造月餅,設酒賞月,食栗與芋,童子備�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各家不過具飲而已。」
中秋「擺塔」,是節日的一大樂趣。農家兒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盤詩賞月,互相娛樂。城內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並有燭台、花瓶、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
http://3f7x.fzqq.net/Showlfz.asp?ID=351
『叄』 閩南七夕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抄在閩南地襲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閩南七夕風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團。
4.抓一塊糯米團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干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肆』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伍』 七夕節為什麼要吃糖粿
吃糖果是甜蜜的象徵,預示自己的愛情甜蜜美好,順利。
『陸』 福清有關的春節的風俗人情(立刻回答)
筅堂——辭舊迎新大掃除:
年前的大掃除,福清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清版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權每年農歷臘月中,選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全家總動員把天花板、廳堂、雜物間等打掃干凈,還要特別認真地擦洗門窗和傢具。一天干不完可以分成幾天,但是一定要不留一處衛生死角。
據說,舊式福清家庭每年的清掃工作,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掃帚,而是採集新鮮竹葉做成的掃帚,用紅紙綁住頭,諧音「富足」「滿足」。
(6)糖粿七夕擴展閱讀
福清春節習俗過春節,福清人稱為「做年」,是福清民間最重要的節日。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就從「筅堂」(拂塵)開始。在農歷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拂去房子內頂棚的灰塵,灑掃庭院,洗滌傢具器皿,住宅打掃得乾乾凈凈。
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豬血「調」薯粉,據說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污也清除干凈。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
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天家家戶戶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等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職,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現在雖然不在廚房貼灶君圖,但這一習俗還是沿襲下來,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柒』 中國哪些地方較完整地保留了宋代的傳統
1、福建、復廣東。都大量保制留宋代的傳統、建築、文化。
2、因為在北方多次遭遇蠻族入侵,文化被摧殘的時候,大量北方士族、世家南遷到福建、廣東。把傳統的漢文明帶到相對落後的南方,並保留至今。很多別處只存留在博物館、史料中的民俗傳統,在福建、廣東的一些地方,還是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3、以本月的「七夕節」為例。被現代人認為是中國情人節。但是在閩南,在泉州,人們依然是按照宋代的傳統,稱為《七月初七七娘生》,是拜床母,祈求孩子平安成長的節日。過節的時候,要做七娘媽燈,扎制彩紙的七娘媽亭、吃應令祭品「糖粿」
4、這些習俗,在宋代《東京夢華錄》都有有關七娘媽亭的習俗類似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陳設花果······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由此都能證明,宋代的習俗還完整地傳承
5、除了各種節慶的形式、習俗之外,宋代的建築、宋代喪葬婚慶等等,都在福建泉州有完整的保留。
下圖 就是傳自宋代的七娘媽燈、、七娘媽亭、、糖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