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勉縣七夕節

勉縣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2-06-27 07:39:11

七夕傳統節日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蘭夜鬥巧。該習俗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3、七姐誕。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婦女洗發。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1)勉縣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㈡ 求「七夕」節的來歷及相應的傳說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牽牛星和織女星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不知道可不可以幫到你~~~

㈢ 織女傳說的形成

記得在半個世紀以前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討論中,我的老師楊思仲(陳涌)先生就指出,牛郎織女是我國幾千年農業社會中"男耕女織"農民形象的化身。我們不能把這個傳說故事的產生看作是民間文學史上的一個偶然事件,不能認為其中的人物、情節是一種個別事件的反映。所以,在確定它的產生地點時,一方面要重視最早的文獻記載,一方面應從牛郎、織女這兩個人物標志性身份特徵方面去尋找其形象之來源;從我國古代各部族的發展中去尋找孕育這兩個人物的地點。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 一、從《詩.小雅.大東》來看,西周之時牽牛、織女已是天漢兩側的兩座星名,只是尚看不出當時已形成相關的什麼故事。 二、由上古時以人物作為星名的情況考察,軒轅、柱(烈山氏之子,最早的稷神)、造父、傅說、王良、奚仲等,他們或為部族中傑出的領袖、或為在某方面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物。 依據上面說的原則來考察,織女的原型應是秦人的始祖女修。根據有五: 一、《史記.秦本紀》中說:"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是秦民族山由母系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關鍵人物。女修為"帝顓頊之苗裔孫",與後來傳說中為天帝之女或王母娘娘外孫女的身份一致:她以織而聞名於後世,是演變為織女的關鍵因素。 二、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戰國末至秦始皇三十年間竹簡,其中《日書》甲種有兩簡寫到牽牛織女的情節,其155簡雲:"戊申、已丑,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三棄。"其第3簡簡背雲:"戊申、已丑,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由簡文看,戰國時傳說中牽牛、織女星已由星名轉換為故事中的人物,牽牛娶織女,但未能成功。從"三棄"看來,當時的情節似乎同《詩.衛風.氓》相似,是否受什麼外力的影響,卻看不出。大概反映了春秋戰國時由於男子在家庭中掌握經濟上的主導權,因而也擁有婚姻上的主導權的事實。這是牽牛織女傳說形成故事後,在各種文獻(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它應同當時佔主導地位的秦文化有關。 三、《三輔黃圖》中說,秦始皇並天下之後,"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這應反映了秦民族中十分普遍的傳說(當時應已流傳至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由此看來,當時秦人的傳說中已經形成牽牛織女本為夫婦,而被隔在銀漢兩側,織女南渡以會牽牛的情節。從"南渡"的說法看,故事中織女是佔主導地位的,這同她的原型本是"帝顓頊之苗裔孫"的情形相一致。秦漢以後轉變為天帝之女,或王母娘娘的外孫女,而王母娘娘是由西王母演化而來,所以仍然同甘肅的神話傳說有關②。 四、秦人發祥於天水(舊稱秦州)西南的漢水上游之地。這個結論是1987年開始在禮縣大堡子山連續出土了一批又一批十分精美的秦編鍾、秦鼎等禮器文物和大型車馬坑,學術界認定為秦先公先王墓之後才確立的③。而牽牛、織女的傳說一開始就同"漢"(漢水)聯系在一起。 五、地處天水西南的西和、禮縣從古到今,對七夕節十分重視,城鄉姑娘從農歷六月底即以村莊、街巷為單位,組織起來,找大房子設了巧娘娘靈堂,從紙馬店請來札糊好的巧娘娘像,經過迎巧的儀式後,從七月初一至初七,一直舉行祭巧、唱巧、拜巧(各乞巧點之間互相拜訪,唱乞巧歌,進行觀摩)等活動,七月初七在會餐、照瓣乞巧和手帕打橋活動之後,於子夜至漾水、漢水邊或其他河邊送巧,才算結束。這樣隆重的乞巧儀式,全國再沒有第二個地區有。西和、禮縣姑娘在乞巧時年年編唱新歌詞,各處不同,所以產生了大量特殊的新民歌。我在有關論文中曾介紹了幾首西和的乞巧歌④,這里介紹幾首禮縣和天水地區流傳的乞巧歌。下面三首是流行在禮縣東部永興鄉的。 《梳頭歌》前半段: 一碗油,兩碗油,我給巧娘娘梳翻頭。前頭梳了一支龍,後頭梳了一座城。桃花顏色撣口唇,口唇抹了一點紅。……巧娘娘穿的紅緞子鞋,南天門上轉著來。巧娘娘駕雲端,我把巧娘娘請下凡。 《扎花歌》: 巧娘娘的臉,嫣紅臉,巧娘娘的眼,像燈盞。燈盞背後坐王家,王家的大姐會扎花。大姐扎了個芍葯花,二姐扎了個牡丹花。只有三姐不會扎,搬倒車子紡棉花。一天紡了一斤半,拿到城裡換絲線。……扎花要扎扣線哩,紮下的飛禽動彈哩,扎花要扎冰藍線,紮下的巧禽滿天轉,扎花要扎麻葉里,要扎十朵蓮花哩。十朵蓮花九朵開,將有一朵沒開開,拿到樑上風吹開。……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 《送別歌》第一首的結尾: 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天上生故端。有心把巧娘娘留兩天,巧娘娘心裡不瞭然。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牛郎抱子銀河邊。巧娘娘,駕雲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下面是流行在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巧娘娘,吃巧來,喝湯來,洗澡來。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做牛郎鞋,擺雙雙,穿一雙,放兩雙。我給巧娘娘鞠個躬,巧娘娘教我打阿公;我給巧娘娘獻花花,巧娘娘教我打阿家;我給巧娘娘獻李子,巧娘娘教我打女婿。我給巧娘娘獻雞蛋,巧娘娘給我扎花線;我給巧娘娘獻梨兒,巧娘娘教我騎驢兒⑤。 語言詼諧,表現了封建社會中女子對舊禮教反抗的情緒。有些傳統歌詞流傳很廣泛。如張家川流行的這首《巧娘娘》,在清水縣也有流傳,但只從開頭到"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完全相同,以下卻是:做牛郎鞋,擺兩雙,穿一雙,放一雙。風吹起葉葉兒,落下稈稈兒。金水兒,銀碗兒,巧娘娘,洗臉兒。洗下的臉,如白面,巧娘娘叫我做針線。我給巧娘娘來獻瓜,巧娘娘叫我來扎花。我給巧娘娘獻柿子,巧娘娘教我縫被子。我給巧娘娘獻桃兒,巧娘娘教我縫袍兒。我給巧娘娘獻雙鞋,巧娘娘教我要學乖⑦。 可見天水各縣的乞巧風俗也是很盛的。 由以上五條理由看,織女來源於秦人始祖之所自出女修,織女的傳說同隴南、天水有很大關系。 牽牛的原型來自周先民中發明了牛耕的傑出人物叔均。叔均發明牛耕,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隴東地區也有很多反映農耕文化、牛文化的風俗、節慶。這個問題將另為文論述之。 處於隴南和隴東之間的是天水地區。在武都地區改為隴南地區之前,隴南是一個寬泛的統稱,包括武都地區和天水地區,故滿清天水有書院名隴南書院,上世紀四十年代天水有報名《隴南日報》。現在只好分開說。天水從三國時設秦州,康、宋、明、清因之。天水之得名,據傳世文獻記載是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學者以為此即天水得名之始,因而在天水地區溯源上,出現了種種猜想。其實,"天水"之名非始於西漢,而始於先秦時。 1971年,在禮縣永興鄉蒙張村秦墓中出土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家馬鼎,蓋上和腹上並有銘文曰: 天水家馬鼎,容三升,並重十九斤。 近年,在距蒙張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銅鼎,蓋表銘文曰:"天水家馬鼎,容三升,並重十斤。"《漢書.百官志》雲:"太僕,秦官,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挏馬。"則家馬本秦官,主國君私用之馬。漢承秦制,至漢初仍有。秦國在天水有家馬專主為國君養馬,由此可看出兩點:"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二、"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那麼,"天水"的命名何所取義呢?我以為是有取於"天漢源頭"之意。 《尚書.禹貢》雲:"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一千多年來,學者們誤以為此"漢"指發祥於今陝西寧羌縣的漢水,嶓冢山也是指寧羌縣的嶓冢山,而稱發源於今天天水市西南嶓冢山(今名齊壽山)的漢水為"西漢水"(今新編《辭源》、《漢語大詞典》均如此解說)。真可謂喧賓奪主。我以前以為,這種狀況主要由於秦人的東遷,以舊居住地的山名、水名命新到之地的山、水之名而形成。因秦人遷至咸陽後成為全國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最後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後起的地名得到強化,從而淡化了本來之山名,水名之故。近來研讀有關資料,認識到除了上面所說的意識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事實上的重要原因,這便是:發源於天水西南嶓冢山的漢水本來是一直向東經略陽、沔縣(今勉縣)同發源於陝西寧羌的沔水合流,所以《禹貢》言"又東為滄浪之水"(在今湖北北部)。《山海經.西山經》中也說:"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漢沔合流之後,史籍之多稱為"漢",也有稱為"沔者",大約到西漢時代,漢水在略陽附近改道南流,稱為潛水,今名嘉陵江。《說文.水部》:"漾,水。出隴西相(氐)道,東至武都為漢。"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蓋《禹貢》'嶓冢導漾',源出西和、成縣,南流至略陽,又東折至寧羌州,與漢水通,流至武昌入江。其後略陽、寧羌(今陝西省寧強縣)之間水道中斷,而西漢水遂入蜀境,合嘉陵江,至合州入江。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也持此看法,該書中引李健超的文章中的一段話:"原來嘉陵江上源由北向南到陽平關附近,不是繼續南流入四川,而是東流入漢江的。"其結論雲:"蓋在戰國以前嘉陵(至陽平關附近東流入漢中。"漢陽平關在今勉縣以西老城鄉。1988年第1版的《漢語大字典》第三冊在"漾"字下吸收了除灝以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對此作出了正確的解說:漾,古水名。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漢水,源出甘肅省天水市西南,起初南流至陝西省略陽縣即折而東流為漢水,後略陽縣東水道中斷(或以為六朝時地震所致),水流直南為嘉陵江,至四川重慶市注入長江。 下面也引了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中的那段話。但遺憾的是該書同冊"漢"字下的注則同新編《辭源》、《漢語大詞典》一樣,仍承舊說之誤,並引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語,肯定陝西寧羌的"漾"、"嶓冢",為《禹貢》中所說"漾"、"崤冢",形成同一書中互相矛盾。 由上面的論證可知,"天水"是漢代以前漢水(今之西漢水、東漢水的合流)的發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漢水上游有關。 下面要說的是:秦漢時所謂"天水",並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區(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專署或地區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區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鎮)及其以西至禮縣漾水河一帶之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今禮縣以東水南縣置天水郡,轄今禮縣、西和二縣地,北周廢。《水經注.渭水注》:"舊天水郡治,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其鄉居悉以板蓋屋,毛公所謂西戎板屋也。"《詩經.秦風.小戎》雲:"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二者相合。考之《史記.秦本紀》,《小戎》為秦襄公時之作。周宣王時,秦仲因破戎有功而為西垂大夫。《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言西垂即上邽縣(今天水市秦州區)西南九十里的漢代西縣地。至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有功,"平王賜以歧以西之地",方東遷至"汧渭之間"。那麼,《水經注》中所言漢元鼎三年置天水郡,當在今禮縣東部。 1990年,在禮縣東部漾水河中游草壩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勝廨院碑》,碑文雲:"秦州南山妙勝院,敕額古跡,唐貞觀二十三年賜額昭玄院天水湖。"又雲:"南山妙勝廨院,在天水縣茅城谷。""茅城台"即今冒水河兩岸之地。這里所謂"天水湖"的"天水",應即漢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聯系禮縣永興鄉出土的兩件"家馬鼎"看,這里的"天水"之名,應產生於先秦之時。 綜上所述,秦先民最早居於漢水上游,因而將晴天夜晚天空呈現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周秦文化融合後,"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用名稱。秦人將位於銀漢北側呈三角狀排列的一大星兩小星稱作"織女",以紀念自己的始祖,保留了他們最古老的記憶。這個星名後來也成了織女星座的通用名稱。天水的命名要遲得多,但也在先秦之時,那時"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出源於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條大水,因而人們有因為漢也是天漢的漢稱,而將其發源地名為"天水"。 今天的天水市盡管非秦漢以前的天水之地,但也在秦人早期活動范圍之內,且長期承襲"天水"之名,齊壽山(嶓冢山)也在今天天水市轄區之內,因而也不能說同織女的傳說無關。 上面說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織女的原型問題。至於《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形成,當在秦人遷至原周人所居地之後。這個問題當另為文論述之。

㈣ 七夕節的由來是什麼這個節日是什麼人過的

七夕的由來是牛郎和織女在七夕這一天鵲橋相會。後面因大家的喜聞樂見,直接把它定為中國的情人節。過節的當然是有男朋友和女朋友的人啦

㈤ 七夕節是什麼節

七夕節(別稱:乞巧節、七巧節)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內象徵容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7月7日。 七夕節民間有拜月祈福、拜織女、吃巧果、乞求姻緣等習俗。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徵。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㈥ 七夕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㈦ 漢中民俗文化簡單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豐富的人文資源、民俗資源,為漢中民俗旅遊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潛力很大,不僅大有前途,而且"錢途"無量。經過長期思考和研究,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開發:一、充分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增闢旅遊項目,以吸引國內外遊客的興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聰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富有民間文化特色的節日。比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等;還有一些是被我們逐漸淡忘的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民間節日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帶動民俗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漢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演出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和遊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同時也為長期大量分散於民間的各種演出團體和民間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和舞台,為促進漢中的旅遊發展,繁榮民間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謂一舉多得,意義深遠。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也曾多次與各縣區旅遊景點大力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這里比較成功和有影響的例子當數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勉縣老道寺鎮"天河渡假村"聯合舉辦的兩屆"天河愛情節".另外還有一些則是我們漢中本地的一些傳統民間節日和紀念節會。比如漢台區武鄉鎮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南堂廟會"、城固原公、文川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還有勉縣每年清明節舉辦的"諸葛亮文化節"、城固每年十月份舉辦的"張騫文化藝術節"等。通過這些當地民間舉辦的傳統廟會和紀念節會,不僅有利於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而且能夠更為充分地展示漢中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從而能夠愈來愈多地吸引外地的開發商和遊客的投資與光顧。

㈧ 晉陝地區七夕有哪些獨特的節俗

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民間習慣稱為天河配。依照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山西民間有扎像慶賀的風俗。具體來說,這個風俗就是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和織女相會。在像前敬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白氣,並閃耀著五色的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和織女相見的徵兆。舊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

據說牛郎和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均可,求金求銀求暴利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在吉祥徵兆面前,連續三年誠心誠意乞求一件事,則必然應驗。

在山西民間,七夕前後多降雨,能夠連續三年乞求一事當屬不易。民間傳說,七夕節如果天上降雨,那就說明牛郎和織女在哭訴衷腸,預兆著夫妻和睦,家庭興旺。

在七夕節,姑娘和媳婦還有許多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

晉南地區習慣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並將這些剪紙貼在牆上。祈禱後,拿7根綉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7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曲沃縣盛行男孩和女孩以星星草、香節投水乞巧。晉北地區習慣白天在院里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綉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漂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晉西北地區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將節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陽光照耀下,經過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出各種動態,或蜈蚣、或水蛇、或狗、或小雞,倒影顯得越復雜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晉東南地區女孩子,七夕節要逮一隻吐絲的蜘蛛,裝在匣子里。第二天觀察蜘蛛的結網疏密狀況,越密乞巧越多。與少女一樣,少年男子在七夕節也要向牛郎討教耕耘的本領。

在晉南地區,習慣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製作茅屋小景,屋旁做成田園。田地中種粟生苗,人們將之稱為谷板。

晉北地區習慣將小麥及各種豆類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節用綵線纏芽,稱之為種生。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為老牛過生日。

七夕節,民間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種糖果,稱為巧食。在山西境內,家家要吃西瓜,喜歡在西瓜上刻畫花紋圖案,稱為花瓜。

陝西的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這個時候,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等。

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像花的就是巧手,像筆的就愛學習,像鋤頭的就是種田能手。

大家看了,有的高興,有的不樂,這就叫七月初七掐巧。這一夜,姑娘們都在佛堂的地上鋪的草墊上休息。天剛蒙蒙亮,一群姑娘們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說是七月初七的露水抹在頭發上,頭發會長得又黑又密實。

於是,大家就使勁把青草上、稻子上和各種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來抹在頭發上,把個頭發弄得濕濕的,就像剛從水裡鑽出來似的。在陝西等地,在農歷七月初七還有迎女避節的習俗。據陝西省《蒲城縣志》記載:

七月初七,迎新嫁女避節。

當地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女婚姻的不幸,是由於天帝不願孫女與牛郎長期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為此,每逢農歷七月初七,人們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以免天帝發現女兒與女婿長期生活在一起,把他們像牛郎與織女一樣強迫分開。

當地的這個習俗,充分體現了為人父母者希望女兒婚姻美滿幸福的願望。同時,也說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熱點內容
棕色的花卉 發布:2025-08-17 01:34:47 瀏覽:394
茶壺杯花藝 發布:2025-08-17 01:30:27 瀏覽:207
七夕結婚登記好嗎 發布:2025-08-17 01:27:39 瀏覽:805
重慶山茶花公主 發布:2025-08-17 01:19:09 瀏覽:944
南美洲花卉 發布:2025-08-17 01:18:17 瀏覽:53
文登市盆景 發布:2025-08-17 01:01:44 瀏覽:314
西行紀櫻花 發布:2025-08-17 00:56:41 瀏覽:217
插花泥技巧 發布:2025-08-17 00:56:40 瀏覽:385
香港花藝設計 發布:2025-08-17 00:45:19 瀏覽:149
米蘭花土配比 發布:2025-08-17 00:37:32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