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跟養生
⑴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⑵ 秋令主燥,關鍵要養肺,七夕過後吃哪些食物可以潤肺呢
秋天氣候乾燥,很多人到了這個季節會感覺咽部干癢,咳嗽,養生應該注意養肺潤肺。養肺有三個方面需關注,一方面是潤肺,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喜潤惡燥,秋季飲食起居都要以潤肺為要。大家所熟知的梨子、百合、蜂蜜、豆漿、蓮藕、銀耳都是潤肺良品,其他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都有一定的潤肺作用,如柑橘、獼猴桃、柚子、蘋果、小白菜、茭白、蘿卜等。可以看到,潤肺的食物多屬清補,性味酸甘,質地清稀,以補津為先,適合肺為清虛之體的特點;不同於鱉肉、泥鰍等滋補腎陰的食物,也補液為主,適合腎為五臟之根的特性。另一方面是補肺氣,肺主氣,氣的生成必須有原料,這個原料除了肺吸入的清氣外,還有脾胃吸收的水谷之氣,保證合理的營養是補肺氣的基礎。而山葯、大棗、芋頭、茯苓、葛根粉、香菇也是補肺氣的有益補充。再一方面是宣肺,肺的功能特點是宣發肅降,清氣不升,則濁氣不降。不能一味潤肺,滋陰過度,釀生痰濁。所以滋陰應配合宣肺,紫蘇、芫荽、薄荷、蘿卜纓、香蔥等可以作為佐料在食物中添加,使得肺氣得宣,燥邪可驅
⑶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因為這天是織女和牛郎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在閩南地區,七夕的主角是董永和七仙女(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因七仙女下凡私定終身的行為違反天規召回天庭,但是天帝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允許每隔七天見一面,因喜鵲誤傳,所以就變成了「七夕相會」。
到後來,「七仙女」又演變為不單指一位仙女,包括七仙女和她的六位姐姐稱作七個師娘,又稱「七娘媽」,這七位娘媽分別掌管著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診、眼光、引業等事項。
每年的七夕就是「七娘媽」的生日,孩子在出生後第一年的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系手腕上的續命縷,到十六歲那年,當年的「七夕」要「洗契」這代表孩子長大成人,要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
泉州地區敬奉「七娘媽」的習俗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娘亭、果蔬、酒樽,筷子等,一般都以7為數,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 、花粉、胭脂、紅髻繩、剪刀等。
到了夜晚,泉州女子還會比賽月下穿針,在天井上搭一個彩蘿,准備瓜果7盤,點7支香,用七根銀針和七根銀線在月光下比賽穿著引線,誰穿的越多越快,誰的手就越巧。
或許各個地區的「七夕」習俗略有差異,但都能從中看出女子對美和巧的追求。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蘭夜鬥巧。該習俗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3、七姐誕。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婦女洗發。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3)七夕跟養生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⑷ 七夕活動策劃。減肥養生俱樂部怎麼做活動。
越來越多的人對減肥都有著深深地體會:減肥效果最好、最快、最根版本、最健康、最安全、最環權保、最徹底、最無傷害、最無任何副作用的辦法就是合理控制飲食!
1、控制熱量與脂肪。要始終小心食物的熱量,在膳食中應減少些肥肉,增加點魚和家禽。
2、飲食要清淡。要少吃鹽,鹹的東西吃得越多,就越想吃。少吃那些經加工帶有醬汁的食物,這些東西含有豐富的糖、鹽和麵粉,它會增加你的熱量。
3、常吃蔬果。要適量吃些含纖維多的水果、蔬菜和全麥麵包。
4、平衡膳食。每天按計劃均衡安排自己的飲食,同時要注意定時、不可濫吃。要減慢吃飯的時間,吃頓飯的時間不少於20分鍾。
5、熱量負平衡。必須注意減肥的原則:熱量的攝取量必須少於你的消耗量。
6、意志決定減肥的效果與質量。
7、靠運動減肥,越減越肥。運動減肥者,無不胃口大開,這樣能減肥嗎?即便能堅持不吃,那要付出至少兩倍的毅力!
⑸ 七夕馬上到了,養生足浴店給客人發怎樣的簡訊邀約到店
養生足浴店給客人發邀約,我覺得用邀約網效果會比發簡訊好很多。
⑹ 七夕的意義是什麼
七夕的意義: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回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
⑺ 七夕節一般吃什麼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佳節,過節一般會選擇一些特別的小吃慶祝節日;
版一、七夕節吃巧果權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二、七夕節吃花瓜
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三、七夕節吃五子
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葯用價值很高。
四、七夕節吃吃面條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
五、七夕節吃蜜
蜜在我國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
⑻ 七夕有哪些養生習俗
去拍拖 什麼的 都是這樣了啦
⑼ 傳統節日習俗
1.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
13.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