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七夕教程
1. 教你七夕怎麼過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牽牛星和織女星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拜七姐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廣州--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准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綉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後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裡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綉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嘉興——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牛郎織女 濰坊年畫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福建仙游——白糖炒黃豆花生
在仙游,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去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黃豆,還有生花生。黃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後第二天在鍋里炒半熟拿起來備用,花生也是要在鍋里炒熱拿起,接著把白糖倒進鍋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黃豆和花生倒進鍋里一起煮。 這習俗非常久了。
閩南、台灣七夕節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台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台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葯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葯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台灣而沿襲至今。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2. 瑤族所有樂器,音樂課要啊,速度
瑤族樂器鑒賞:http://www.hongxiao.com/asp/dv_rss.asp?s=xhtml&boardid=50&id=25861&page=1&star=1
長鼓,因鼓身細長而得名。又稱花鼓。瑤族拍擊膜鳴樂器。瑤語稱郭咚郭、槁。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及其湘、桂、粵毗鄰之廣大瑤族地區 。
銅鼓,是彝、苗、瑤、侗、壯、布依、毛南、水、黎、白、土家、納西、仡佬、佤、傣等族 和克木人、(亻革)人的敲擊體鳴樂器。苗語稱妞 、涅,侗語稱每甲、甲多,布依語稱主、根,佤語稱土洛、格花,克木語稱彥。流行於滇、 黔、川、粵、桂、湘、海南等省區。
大鼓,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最為盛行。
獨弦胡琴,瑤族弓拉弦鳴樂器。簡稱獨弦琴。又稱一弦琴。流行於貴州省荔波縣瑤族聚居地區。
琴形、結構與二胡相似,演奏者自製自用,故用材和規格尺寸不一。琴桿多使用桐木製作,常見者45厘米~50厘米。上端琴頭呈方柱形,平頂無飾。琴桿上部距頂端14厘米處,橫設一個弦軸,黃楊木或硬雜木製,圓錐形,軸長15厘米。琴桿為圓柱體,靠近弦軸設有千斤,下端裝入琴筒並外露。琴筒呈圓筒形,多用一截毛竹筒製作,筒長11厘米、直徑5厘米,筒前口蒙以筍殼為面,筒後端敞口。面板上置竹或骨制琴馬,張一條馬尾弦或絲弦,弦的下端系於縛弦,縛弦為一端帶節的小竹桿,穿過琴桿底部。琴弓用細竹或竹片拴以棕絲或馬尾而成,弓桿彎曲度較大,弓長40厘米。
演奏時坐姿,左手持琴,將琴筒置於左膝上,琴頭靠近左肩,五個手指均可用於按弦,右手執琴弓在弦外拉奏。獨弦胡琴常定弦為f1或g1,音域有一個八度。音色明凈清晰,有如遠處傳來的嗩吶聲。音量不大,好像小提琴加了弱音。我國拉弦樂器中較少有用拇指按弦者,而瑤族獨弦琴用拇指內側按弦則是其顯著特點。左手常用打音、滑音等技巧裝飾旋律,並模仿嗩吶音色,滑音多從高往低做小三度滑行。可用於獨奏、齊奏、合奏或伴奏。瑤族人民常於冬閑的夜晚獨奏自娛,也常二人或多人一起齊奏或參加瑤族八仙(即八音)樂隊合奏。獨奏時常張雙弦、定同音,弓毛也分兩股同時擦弦發音。獨弦胡琴尚無專用樂曲,它多演奏瑤族八仙音樂或嗩吶的曲牌,如《八仙調》、《迎客調》、《敬酒調》、《參軍曲》、《合排》等。
銅磬,壯、苗、瑤、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和桂西南各地。
仰缽體,用銅鑄造而成,外形似鍋,口大、底小而圓。磬高9厘米,磬口直徑14厘米,底徑9厘米,磬壁厚厘米。
演奏時,磬口朝上,以布圈墊底固定或奏者用左手托之,右手執短木棰敲擊磬壁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悅耳、悠揚,猶如銅鍾之聲,延續音長、穿透性強。主要用於師公道場活動中。
獅子鑼,是壯、侗、瑤、苗、彝、京、仫佬、毛南、漢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全國各地。
芒筒,是苗、侗、水、瑤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又稱地筒、莽筒、蘆笙筒。苗語稱果董、董 果木,意為筒筒蘆笙。侗語稱筒卜、咚的,意為大竹筒。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
五月簫,瑤族支系排瑤吹口氣鳴樂器。瑤語稱嗯�凸,即五月伐竹製簫、吹簫之意,故 此得名。歷史久遠,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卷七樂器門)一書中,關於瑤族樂器的 記載有:「笛,韻如常笛,……」此處之笛,概是今日之五月簫。流行於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
管身竹製,多採用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稍粗的竹管製成,管長40厘米~50厘米、上端 管口 外徑3厘米~4厘米、內徑2.4厘米~3.4厘米。管首上端管口置有木塞,將 木塞削去 一側,即成半月形吹口,削去的部分與竹管內壁形成進氣孔道。在管身背面、距管首4厘米 處的進氣孔道下方,開有一個發音孔,管身正面中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下方開有三個出 音孔。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三孔,右手無名指、中指、 食指分別按第四、五、六孔。上唇置於管首木塞處,下唇包住半月形吹口,運用循環換氣法 吹奏,氣流由氣道進入沖激發音孔,使管內氣柱振動發音。筒音為d1—g1,常用平吹的 八度音域,通過超吹,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平吹音色柔和優美,超吹音色單薄尖銳。常用於 獨奏。演奏技法與一般笛子相同,擅長演奏優美抒情的曲調。
黃泥鼓,因演奏時鼓面塗以黃泥而得名。古稱銃鼓,還有腰鼓、長鼓、長腰鼓、長篌之稱。 瑤族拍擊膜鳴樂器,瑤語稱尼王瓮。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等地。
瑤族民間流傳著黃泥鼓的傳說:在遙遠的古代,瑤族村寨有一位老人,常帶著兒子上山去打獵。有一次在懸崖邊被山羊擠下崖去而身亡。為了悼念老人,兒子便剝下山羊皮蒙在一個掏空樹心的枯木上敲打。此後,瑤寨里凡遇喪事,都要敲擊這種鼓以示悼念。鼓分公、母兩種。丈夫去世,妻子要在靈柩前打母鼓、兒子打公鼓;妻子去世,丈夫和兒子都要打公鼓,這已成為瑤家習俗,世代傳承。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壯族、瑤族和毛南族混合擊膜鳴樂器。又以橫置腹前演奏 而有橫鼓之稱。壯族還稱岳鼓。瑤語稱勐啯、如叨。毛南族稱長鼓。此外,還有腰鼓、瓦鼓 、黃泥鼓之名。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
汪都,又稱黃泥鼓、長鼓、橫鼓。瑤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流行於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等地。
源於古代細腰鼓,南宋之時已在民間廣為流傳。清代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載:「(排瑤)元霄擊鑼撾長鼓,跳躍作態,長鼓其形頭大中小,黃泥塗皮,以繩掛頸,或雲亦古制也。」
鼓身用整段桐木、杉木挖制而成,兩端蒙以山羊皮、黃皮或狗皮,皮面固定在兩個圓形鐵圈上,蓋於兩端鼓口,兩端皮面系繩對拉,將七個小竹管分別套入相鄰的兩條繩索中,移動小竹管可調節鼓皮的張力。汪都呈長筒形,其狀與金秀坳瑤族系的公黃泥鼓有些相似。全長90厘米,鼓身中段略細,兩端稍粗。一端呈喇叭形,口徑22厘米,另一端呈碗形,口徑19厘米。鼓身外表塗以紅漆,繪有金色民族圖案紋飾。
演奏前,先將濕黃泥塗於鼓面,使兩端鼓音相距為四或五度音程,便可發出洪亮渾厚的音響。演奏時,將鼓帶斜掛胸前,喇叭形一端鼓面朝向左上方,左手執一竹片擊奏鼓面,右手拍擊右端鼓面,奏者邊擊邊舞,這就是瑤族《汪都鼓舞》。常兩人對奏或多人集體表演,多用於喜慶節日、民俗活動「還盤王願」和慶祝豐收等場合中。它既是《汪都鼓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牛角,是瑤、彝、苗、景頗、納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漢等族的唇振氣鳴樂 器。流行於桂、黔、滇、川、湘、粵、海南等省區,尤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和貴州省黔南 、黔東南等地最為盛行。
演奏時,角體較小者,雙 手持角身吹奏;角體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於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無按音孔,也 無固定音高,依靠口形變化和氣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銳;大 者音色渾厚、悠揚,可用於獨奏或合奏。在湖南一些地區還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過坳》等牛角曲調。吹奏時用鑼鼓伴奏。
長號,古稱長鳴、中鳴、招軍、銅角、馬吹等。是瑤、壯、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維吾爾、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瑤語稱當嘹。彝語稱大巴拉。布依語稱莽列。維吾 爾語稱卡奈依。漢族稱大號、長尖、喇叭、尖子號等。流行於全國各 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新疆等省、區最為盛行。
瑤族的當嘹和壯族、苗族的長號,流行於桂西和黔東南一帶。管體全長155厘米。上節長30 厘米,頂端號嘴直徑5厘米、深0.8厘米,下端銅圓包直徑6厘米。中節長61 厘米,喇叭節長64厘米、喇叭口直徑22厘米。演奏時,上、中兩節拉出,左手伸直托扶管身 ,右手持握上節,管體略傾向左側,口貼鍋形號嘴吹氣發音,多為基音和第一、第二泛音, 聲音低沉、深厚,音量洪大,聞及數里。一般不單獨吹奏。在廣西、貴州,是各族八音(即 八仙)樂隊的低音樂器。所奏樂曲,均為八音曲牌。
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縣里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面蒙以未經處理的帶毛牛 皮,用竹釘固定,鼓面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縣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兩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徑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瑤族大鼓是瑤族銅鼓樂隊的指揮和領奏樂器。演奏時置於樂隊中央,用雙棰敲擊,聲音洪大。奏法有跨腿擊、彎腰擊、反擊擂、交叉棰等,並交替擊奏鼓心、鼓邊或鼓框等。奏者 邊擊邊舞,奏法千變萬化,舞姿優美動人。多用於民族節日、婚喪禮儀等場合。
瑤族猴鼓,瑤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其為《猴鼓舞》伴奏而得名。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 的上林縣一帶瑤族地區。
相傳,每逢瑤族的達努節(又稱瑤年或祖娘節),布努支系的瑤族人民,便在農歷五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舉行三天盛大的民族節日,紀念祖先反抗封建王朝取得的重大勝利。屆時,瑤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集於鼓堂進行慶祝活動。鑼鼓喧天,人們載歌載舞,表演的民間舞蹈有猴鼓舞、銅鼓舞、蘆笙舞、牛角舞等,舞者邊奏邊舞,氣氛極為熱烈,反映出瑤族祖先的對敵斗爭和生產活動。
單打,又稱手鑼、手托。是壯族、侗族、瑤族的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西和廣東省。
鑼體響銅製成,形如盤狀,鑼面平坦無臍,鑼邊稍寬並垂直鑼面,外觀莊重敦厚。常見者鑼面直徑14厘米、鑼邊寬2.5厘米、鑼壁厚0.3厘米,鑼邊無孔 、不系鑼繩。鑼棰木製,棰頭呈直角彎曲,棰長14厘米。
演奏時,左手掌心托鑼,鑼面朝上,右手執棰重力擊奏。發音短促、高而尖銳。用於廣西、廣東的民間器樂合奏、彩調、邕劇、桂南採茶劇等地方戲曲伴奏和師公道場中。
瑤族竹筒,又稱竹筒琴。是瑤族落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的上林縣等地。
用一段竹筒製成,筒長120厘米~140厘米、筒徑9厘米~10厘米,上端敞口,中間打通竹節,下端底部留節。以選用筒身順直、筒壁較薄的毛竹為好,並在筒身外表飾以各種花紋圖案。
演奏時,奏者立於筒側,雙手持握竹筒上端,以竹筒的底部沖擊地面,發出有節奏的「咚咚 」之聲。其發音高低、音量大小與竹筒的長短、筒徑和筒壁厚薄都有直接關系。竹筒較短、筒徑較小、筒壁較厚者發音就高,反之則音低。以筒身順直、筒壁較薄的老竹發音最佳,音色亮、共鳴強、傳遠好。用於民間歌舞伴奏。在民族節日或喜慶場合,常常是幾個或十幾個竹筒同時擊奏,音響諧和,氣氛熱烈。
瑤鈴,瑤族搖擊體鳴樂器。瑤族稱鈴。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那坡縣等地。
喃嘟喝:在中越邊境大山裡的瑤寨,至今仍保留著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喃嘟喝」。這種樂器,是用瑤山山邊一種俗名叫做「勒可」的葉子卷制而成。製作很簡單,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竹管,長一尺許,上挖一至兩個孔,吹奏時,以手指靈活按住和放開,而發出不很規則的「喃——嘟——喝」三種聲音,「喃嘟喝」因此得名。另一部分為傳聲葉管,由長條的「勒可」葉卷在竹管的一端,成喇叭狀。 吹奏時樂器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悠揚動聽。相傳為瑤家男女青年在七夕約會時發出的信號。
此外,瑤族人吹奏「喃嘟喝」,還用於表達對農事豐收的美好願望。每當田裡的稻穀、瓜果將要成熟的時候,瑤族人就即時製作並吹奏「喃嘟喝」,邊吹邊唱民謠:「喃~嘟~喝,谷~熟~熟(果~熟~熟)」,期望獲糧食豐收。
木葉,是最簡單、最古老的樂器。吹木葉,要選擇優良的樹種,通常採用桔、柚、楊、楓、冬青等無毒的樹葉,葉片的結構勻 稱,正、背兩面都應平整光滑,以柔韌適度、不老不嫩的葉子為佳。太嫩的葉子軟,不易發音;老的葉子硬,音色不柔美。葉子的大小對吹奏也有很大關系,過大或太小的葉子既不便吹奏,發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葉片,以葉長5.5厘米、中間葉寬2.2厘米左右的比較適宜。葉子不耐吹用,一片葉子吹幾次就會發軟破爛,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時奏者需有多片樹葉備用。
3. 體驗服瑤無敵bug教程
體驗服瑤無敵bug教程如下:
具體操作:
盾山鑽塔的一瞬間,瑤大招騎上去,盾山修塔結束前再次按下大招,之後盾山出來後,瑤點大招也不會下來,除非盾被打掉,盾被打掉後,瑤就會一直飄在空中,可以滿地圖跑,防禦塔水晶也不會攻擊她,因為她是無法選中的。一些玩家利用這一點,直接用瑤出攻擊裝強拆塔和水晶。
瑤是騰訊手游《王者榮耀》中的輔助英雄角色。是王者榮耀正式服的第92個英雄。瑤適合走輔助位置,利用自己的護盾和控制效果可以為輸出英雄提供生存環境。
4. 七夕怎麼過
如果你們喜歡浪漫的那一種的話,最好是買點禮物(如玫瑰花、香內水之類的),禮物不一定要貴容重,只要能顯示出你對她的真心誠意,即使在那天給她打過電話相互問候一聲,我相信,她也會感覺到你對她的情意的!!!祝你好運~~~~~~~~
5. 七夕節該怎麼過啊
好好過!
6. 關於七夕的詩有什麼《乞巧》怎麼背
關於七夕的詩有唐代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內階夜色涼容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譯文: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乞巧》是唐代林傑所作,全詩為:「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譯文: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關於七夕的古詩還有:
1、《七夕》
[唐]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2、《七夕》
[唐] 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3、《壬申七夕》
[唐代] 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4、《七夕》
[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5、《七夕》
[唐]羅隱
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惟恐曙光催。
時人不用穿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
7. 七夕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安排當中,頗有一些習俗活動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比如正月十五的卜紫姑、正月十六日的走百病、清明節的盪鞦韆,等等。不過,若從更廣泛的范圍而言,最當得起女兒節之稱的還是要數七夕節。七夕節在傳統社會主要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民俗節日。早在南北朝時期,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已明確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後世相關文獻中,鮮有不提到「女」這個字眼的,還有許多地方就將七夕節稱為「女兒節」或「女節」。
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化妝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還要在燭台、香爐上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和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及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演奏音樂;興致濃時,女兒們也會自奏琴蕭等樂器。半夜12點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地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誠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作者:張連城)
8. 王者瑤怎樣才能騎到對方頭上
這個英雄等到四級之後,可以啟用大招就可以騎在別人頭上。
1、瑤,是定位輔助,有團隊增益和團控技能,有三個技能。
2、一技能叫若有人兮,人形態向指定方向發送一個魔法球,造成傷害並追蹤目標眩暈,小鹿形態能瞬間變成人形態。
3、二技能叫風颯木蕭,人形態短暫的吟唱,召喚三個魔法球,隨機攻擊身邊敵方單位。
4、三技能叫獨立兮山之上,人形態瑤施法,與隊友合體,提供一個真傷護盾,附身形態是最強形態。
裝備搭配
推薦思路一
近衛榮耀、影忍之足、冰霜法杖、霸者重裝、回響之杖、賢者之書
推薦思路:輔助出門裝,瑤通常會緊貼隊友來回走位,近衛榮耀覆蓋相當多的隊友,並增強其屬性,瑤雖無懼硬控,但是卻相當容易被秒殺,裝備選擇上多以半肉為主,需要主動的利用自身靈活性去吸收傷害。
推薦出裝二
救贖之翼、疾步之靴、冰霜法杖、痛苦面具、博學者之怒、賢者之書
推薦思路:輔助出門裝,瑤需要快速的支援隊友,疾步之靴能讓其比對手更早抵達位置,偏向攻擊出裝,對於自身的狀態判斷要求較高,但附靈後能提供相當強度的輸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