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針水

七夕針水

發布時間: 2022-06-26 09:51:55

『壹』 哪裡有七夕水的科學解釋

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夜,是民間的乞巧節,源於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 過去佛山民間的七夕,對於姑娘們來說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大事。其主要活動是「擺七夕」,又叫「擺慕仙」,是未婚女子盡顯心靈手巧才幹之時,因此乞巧節又稱之為女兒節,為將「擺七夕」活動搞得隆重熱鬧,在新年就聯絡姐妹們集資入會,稱為「七姐會」,頭年埋會,次年以七姐會名義「擺七夕」。 從農歷五六月起,姑娘們就開始製作工藝品,有用絹布精心綉成「牛郎織女」、「三英戰呂布」等故事人物;有用芝麻、燈草、米粒、通紙等砌成花瓶、台椅、器皿、瓜果、花鳥等小巧玲瓏的工藝品。節前,各家還准備數缽慕仙秧(用清水浸谷發秧,其中央留一圓孔)。 七月初六晚,選大庭院,開井或寬闊的街前,擺放三四張甚至十多張八仙桌,用台圍裝飾好,擺上姐妹們的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每張桌上擺兩缽「慕仙秧」,用紅紙剪成各種圖案,環套在秧的四周,缽中央圓孔處點燃小油壺燈,罩上玻璃罩;用棋子餅特製的紅白兩色的白糖小餅和用豆沙作餡的黃糖小餅,餅如棋子大,在圓盆上砌成七層或九層塔形的「五洞棋」;用青欖、油柑子、菱角、雞心柿、香蕉等砌成各種形狀的生果盤;擺上時花,花的品種中必有「千日紅」(佛山人稱之為千日嬌),另外還擺上齋菜一碟。 七月初七晚12時,姐妹們穿戴整齊,向天跑拜,請「南呢佬」(道人)開壇誦經,還請「大戲」(粵劇)班或女伶班唱曲助興。七夕的小玩藝有:姐妹們以穿針鬥巧,看誰穿得又快又准;又用清水一碗,各人取線頭一截或慕仙秧一截,放入盛水的碗中,線頭或慕仙秧如不下沉而水底的影子呈現在果鳥形成或針形即為「巧」;如水底影子出現錘形即為「拙」。她們一般玩至通宵達旦。 另外,當晚如有去年埋會的姐妹已婚嫁,則需備雪梨(離別之意)向天跪拜,稱之為行辭仙禮,表示以後不再參加「擺慕仙」活動。有未婚姑娘又沒有埋會的,都會在家中擺設慕仙秧、棋子餅、果盆、時花菜,焚香拜仙,稱之為拜七姐。從初六至初八一連三天,所擺設的工藝品及唱曲等活動,歡迎本地及四鄉群眾觀賞。初八晚散集,晚飯後,姐妹們跪拜完畢,將陳列品收起,果餅分派給入會姐妹。 佛山及鄰近四鄉還有儲七夕水和儲冬瓜水的習俗。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據說七夕水經久不腐,能去瘡毒。又取新鮮冬瓜洗凈切成小塊,裝入瓦埕中填滿壓實,加蓋後用黃坭密封埕口,放在陰涼處,三年後才開埕飲用。據說七夕冬瓜水可清熱解暑,去熱清毒,是民間傳統自製的良葯。

『貳』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內)的一容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備注,
詞語解釋
乞巧
[ qǐ qiǎo ]
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綉縫紉的技巧。

『叄』 七夕節的時候,女孩用碗盛水在太陽下曬,然後輕輕把針放入水中,若針未沉下,則說明女孩的手很靈巧,反之

Tanabata Festival, when girl with a bowl filled with water in the sun, and then gently put the needle into the water, if the needle does not sink in, then very clever girl's hand, and vice versa ......

『肆』 七夕在古代是什麼日子

七夕在古代是乞巧節,古代人在七夕有以下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2、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4、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5、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6、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伍』 七夕風俗穿針乞巧源於那個朝代

始於漢,抄流於後世

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根據傳統,中國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乞巧的方式中,最廣為流傳的當數結綵線,穿七孔針「驗巧」,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是「得巧」者。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

(5)七夕針水擴展閱讀:

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乞巧節」作為一個流傳於民間的傳統節日,本身不存譜系傳承關系,但「乞巧節」中的內容核心——製作手工藝品「七夕貢案」則具有一定的傳承性。

『陸』 古代七夕節有什麼活動呢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呢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因此,七夕這一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你知道古代七夕節有什麼活動?古人們七夕節是怎麼過的嗎?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實際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種。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6、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

『柒』 七夕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在古代是什麼意思呢

七夕節在古代抄是乞巧節的意思,代表的是在這一天婦女們在這一天穿針乞巧,是婦女的節日。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捌』 七夕的風俗習慣中的投針驗巧盛行於哪個朝代

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

投針驗巧是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投針驗巧」:先准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玖』 七夕節的習俗。這天我們該干什麼

七夕節的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這天可以乾的事:

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熱點內容
荷花定淀派 發布:2025-08-17 11:39:43 瀏覽:516
茶花梨沙發 發布:2025-08-17 11:34:41 瀏覽:388
琴簫梅花三弄 發布:2025-08-17 11:28:08 瀏覽:429
描寫花及花語 發布:2025-08-17 11:25:42 瀏覽:808
小資與玫瑰 發布:2025-08-17 11:21:37 瀏覽:755
篆刻玫瑰 發布:2025-08-17 11:03:47 瀏覽:64
室內盆栽種植方法 發布:2025-08-17 11:02:13 瀏覽:160
百合煮枸杞 發布:2025-08-17 10:58:53 瀏覽:435
深圳海棠果 發布:2025-08-17 10:54:49 瀏覽:561
七夕節名俗 發布:2025-08-17 10:45:53 瀏覽:718